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王鼎钧作文四书之一,如何领会文学创作要旨?本书从语言、字、句、语文功能、意象、题材来源、散文、小说、剧本、诗歌,以及人生、宗教信仰与文学的关系等角度,条分缕析,精妙点明作家应有的素养和***的技艺。


【作者简介】

王鼎钧 山东省兰陵人,1925年出生于一个传统的耕读之家;1949年到台湾,服务于(台湾)中国广播公司、(台湾)中国电视公司,还曾担任过多家报社副刊主编;1979年应聘至美国的大学主编双语教材,之后定居纽约至今。

王鼎钧的创作生涯长达半个多世纪,著作近四十种。从六十年代早期的作品到1975年《开放的人生》,再到八十年代初期《作文七巧》,其“人生四书”、“作文四书”等作品在台湾销行极广,至今不衰。

自七十年代末期起,王鼎钧开始了《碎琉璃》等独树一帜的文学创作;1988年《左心房漩涡》出版之后,更被誉为“当之无愧的散文大师”。

从1992年至2009年,王鼎钧历时十七年陆续发表“回忆录四部曲”。这四卷书融人生经历、审美观照与深刻哲思于一体,显示一代中国人的因果纠结、生死流转。


【目录】

“作文四书”总序杨传珍

代序文学四愿

语言

语文功能

意象

题材来源

散文

小说

剧本

体裁选择

胎生与卵生

新与旧

真与假

人生

再谈人生

宗教信仰与文学创作

附录

猫猫虎虎

复活疑案

一家之主

月亮像什么?

空白

人我三段论

花非花

闲话作家


【前言】

善为文者说文心

二十世纪六0年代初,王鼎钧先生因病告别服务多年的“中国广播公司”,修养身心,期间得了机缘,到他的“亲密文友”蔡文甫先生所在的汐止中学做国文教员,用一个学期的时间,实践他的论说文教学。对学生的习作,老师当场品评优劣,讲授范例,将文章作法融汇于师生互动之中。随后他仿照夏丏尊和叶圣陶的《文心》,将这一经历记述下来,是为《讲理》。《讲理》是王鼎钧*本讲作文方法的著作。后来海水天涯,他在美国又创作了《作文七巧》《作文十九问》,谈论抒情文、描写文和记叙文的写法,并延伸到议论、抒情、描写、记叙的综合使用,为习作者提供完整的答案。

作为一代散文大家,王鼎钧为何要不断写作这样的“小书”?在《作文七巧》里,他曾经这样表达初衷:

我是赤着脚走路的那种人,路上没有红毯,只有荆棘。中年以后整理自己的生活经验,发生了一个疑问,当年走在路上,前面明明有荆棘,为什么走在前面的人不告诉我呢?前面有陷阱,为什么没有人做个标记呢?前面有甘泉,为什么去喝水的人不邀我同行呢?经过一番研究,我知道一般人在这方面是很吝啬的。于是我又衍生出一个想法:我一边赤脚行走,一边把什么地方有荆棘、什么地方有甘泉写下来,放在路旁让后面走过来的人拾去看看。

正是抱着深刻体验不可独得的想法,他后来还写作了《文学种子》,从语言、字、句、语文功能、意象、题材来源、散文、小说、剧本、诗歌,以及人生、宗教信仰与文学的关系等角度,让人把内在如潮海翻腾的语言化为文学。

毫无疑问,“作文四书”是讲技法的,比如《讲理》,甚至给出议论文写作的关键步骤:建立是非论断的骨架—为论断找到有力的证据—配合启发思想的小故事、权威的话、诗句,必要的时候使用描写、比喻,偶尔用反问和感叹的语气等——使议论文写作有章可循。但与各种教授作文写法的技巧之书相比,王鼎钧的“作文四书”显得很特别。这种阅读体验一方面来自他的文字运用之功。在他的“回忆录四部曲”之一《昨天的云》里,有专门的章节叙述他学诗的经历,古典的知识和风雅,滋养着他整个的文学人生;此后半生为文,于文字处处留心,形成了他蕴藉深厚的文章品格。因此“作文四书”中贯穿于作文技法的举例,也往往是难得的珠玉,读来清风满怀。而更重要的方面,则是作者的智识襟抱。作文是“感于物而动”,文章总归来自生活,演示作文写法时,他着意学生对社会的感受和观察,以致他自己后来回忆《讲理》,认为是“社会的风情画”,可以照见社会的发展史;对学生的人格养成,他也时时在意,举例常寓理性人情,比如给学生讲地域偏见,他说:

抗战时期我到四川,四川人说我是“下江人”,意思是长江下游来的人,他们看不起这种人。我告诉他们,我从黄河下游来,不从长江下游来,可是没有用,你还是下江人。抗战胜利了,我到了南京,南京人管我叫“重庆客”,重庆客三个字表示他们用另一种眼光看你。……我先是下江人,后是重庆客,到台湾又成了“内地人”。

言语之间,洞见人心。


【书摘与插画】

我正式标出“文学”二字,进“写作”的天地。那时候,写作和作文是两个观念,我尝试把作文的观念注入文学写作的观念,前者为初试啼声,后者为水到渠成。在《文学种子》里面,我正式使用文学术语,提出意象、体裁、题材、人生等项目,以通俗语言展示它的内涵。我重新阐释当年学来的写作六要:观察、想象、体验、选择、组合、表现,指出这是一切作家都要修习的基本功夫,我对这一部分极有信心。必须附注,这本书只是撒下种子,每一个项目都还要继续生长茎叶,开花结果。

那时候,文艺界犹在争辩文学创作可教不可教、能学不能学。我说“创作”是无中生有,没有范文样本,创作者独辟蹊径,“写作”是有中生有,以范文样本为教材,可以教也可以学。当然,学习者也不能止于范文样本,他往往通过学习到达创作,教育的结果往往超出施教者的预期,这就是教育的奥秘。

我强调写作是拳不离手 ,曲不离口。写作是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夸夸其谈误写作,知而不行误写作,食而不化也误写作。一个学习者,如果他对《作文七巧》和《作文十九问》里的那些建议,像学提琴那样照着琴谱反复拉过,像学画那样照着静物一再画过,应该可以顺利进入《文学种子》所设的轨道,至于能走多远,能登多高,那要看天分、环境、机遇,主要的还是要看他的心志。

本 来《作文七巧》、《作文十九问》、《文学种子》,这三本书是一个小系列,当时的说法是“由教室到文坛”。但是后来出现一个议题,现代和古典如何贯通,于是这个小系列又有延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