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本丛书收录了草木子、双槐岁钞、寓圃杂记、菽园杂记、都公谈纂、玉堂漫笔、庚巳编、今言类编、四友斋丛说、客座赘语、五杂组、万历野获编、酌中志、涌幢小品等笔记小说,将天文地理、朝章国典、草木虫鱼、风俗民情、学术考证、鬼怪神仙、艳情传奇、笑话奇谈、逸事琐闻等等向读者展现,具有代表性、 实用性、准确性、美观大方、经济方便的特点。


【内容简介】

“笔记小说”是泛指一切用文言写的志怪、传奇、杂录、琐闻、传记、随笔之类的著作,内容广泛驳杂,举凡天文地理、朝章典、草木虫鱼、风俗民情、学术考证、鬼怪神仙、艳情传奇、笑话奇谈、逸事琐闻等等,宇宙之大,芥子之微,琳琅满目,真是万象包罗。文笔有的简洁朴实,有的情文相生、美丽动人,常为一般读者所喜爱。它是一座非常丰富、值得珍视的宝库,有着后人取之不尽的无价宝藏治史者可以利用它增补辨证“正史”的阙失,治文者可以从中考察某一时代的文坛风气、文学作品的源流嬗变,治专门史者可以从中挖掘资料,文艺创作者可以从中寻找素材,可以说是各尽其能,各取所需
据粗略的估计,中国的笔记小说,截至清末,大约不下于3000种。这是一笔巨大的文化遗,对于一般读者来说要全部读遍,是难以做到的。为此,有必要对它进行一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工作。原上海进步书局出版的《笔记小说大观》走出了*步。该丛书收书220种,多系名家名篇,当时被认为是一部方便实惠、社会反响较好的丛书。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内容不免芜杂,体例不够统一,并夹杂了一些伪书,还有内容重复的情况。*突出的问题是,书未经很好的整理、标点、校勘,有些书有断句,有些则无,断句与文字均有错误,不便读者。解放后,我社及其他一些出版社也相继出版了一些笔记小说,出书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出版时间长(前后达40余年),零星分散,读者不易配套。为此,利用已经取得的学术成果,编选一套新的《历代笔记小说大观》是很有必要的。
新编的《历代笔记小说大观》必须具备代表性、实用性、准确性、美观大方、经济方便的特点。从此出 发,本丛书共收200种左右的笔记小说,上起汉魏(间亦收入或以为属秦汉之前的作品),下迄清末,按《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宋元笔记小说大观》、《明代笔记小大观》、《清代笔记小说大观》分批出版,分为若干册,每册约60至80万字。所收笔记小说从内容上来说偏重于记事、记人之作。但汉魏六朝,存世笔记小说不多,因此无论是志怪还志人,尽可能地多收一些。唐宋以后,传奇小说渐多,一些名篇名著,购求比较容易,一般少收。此外,丛书如《太平广记》之类、部头过大的著作、汇集摘抄旧文与已收笔记小说内容多重复者和纯学术性的笔记不收。
收入本丛书的各种笔记小说以作者生活年代次序排列。每种笔记小说前由校点者撰写“校点说明”,简略介绍作者生平,此书内容及意义、版本情况。每种笔记小说以较完备、较好的版本作底本,用他本校勘,并用有关的史籍、笔记、文集、丛书参校,文字择善而从,概不出校。底本原有校注,如系民国以前人所作,则予保留。近人与今人校注,一般删除。对于其中有价值的校记,则酌情校正正文。所收各种笔记小说,一般只收录底本全,不作补遗辑佚工作。用他人成果作补遗辑佚者,均于校点说明中指出,以示不敢掠美。


【目录】

出版说明
草木子
 卷一
  管窥篇
  观物篇
 卷二 
  原道篇
  钩玄篇
 卷三
  克谨篇
  杂制篇
 卷四
  谈薮篇
  杂俎篇
双槐岁钞
寓圃杂记
菽园杂记
都公谈纂
玉堂漫笔
庚巳编
今言类编
四友斋丛说
客座赘语
五杂组
万历野获编
酌中志
涌幢小品


【书摘与插画】

子卷一
管窥篇
天始惟一气尔,《庄子》所谓“溟滓”是也。计其所先,莫先于水。水中滓浊,历岁既久,积而成土。水土震荡,渐加凝聚,水落土出,遂成山川。故山形有波浪之势焉。于是土之刚者成石而金生焉,土之柔者生木而火生焉。五行既具,乃生万物,万物化生而变化无穷焉。
《洪范》五行之生成,以微著为渐次,盖以数言之也。水、火,气也,故微;木、金,形也,故著。四行莫不待土以生成焉,其质*,故居后,盖土所以成始而成终者也。
南北二极,所以定子午之位。历家因二极而立赤道,所以定卯酉之位。北极,瓜之蒂也;南极,瓜之攒花处也;赤道,瓜之腰围也;指南针,所以通二极之气也。
赤道为天之腰围,正当天之阔处。黄道自是日行之道。月之九道,又自月行之道也。
天度本无广少之分。由浑法分天,而有斜长之处,始分广少。
天如劲风旋转,局大块于中。吾恐日月星辰之上,则高、愈清、愈劲、愈光明而无穷矣。或人见天裂处,见其霞光闪烁,于此足以知之矣。
昆仑,天下山之顶也,乃天下山之至高处、山之起势处。P7其东面,中原也,所以江、淮、河、济,水皆东流也。其西面,西域诸国也,自流沙以西,水皆西流也。.南自吐蕃、两广,水皆南趋也。北即沙漠,又天下冈脊至高之处。直北虎林至海都木钵子田地,地势又逐渐而低,水皆北流,南视阴山之地,反为极南之境矣。以此观之,地形如一亭子,中高而四方下,昆仑乃其结顶处,四下之檐,乃四方之国土。考其流水,可见必皆会同于四海。
天以气言,故无穷;地以形言,故有尽。
天,阳宗,故日*盛,是以日常圆而月则缺也。地,阴宗,故水*盛,是以水常满而火则伏也。
天主神,地主鬼;神主伸,鬼主屈;伸主聚,屈主散。此二者所以生万物、死万物之大端也。
包含遍覆,无非天也。天包水,水承地,地载万物。
天南为阳,北为阴;地北为阳,南为阴,对待之理也。山以南为阳,北为阴;水以北为阳。,南为阴,亦对待之理也。
天动而无静,亘古亘今无息也;地静而无动,亦亘古亘今无息也。此天地之道,所以为物不贰也。及其生物益久,莫知其所以然而然也,故不测焉,空即天也。自地而上。无非空也,即天也。-地间亦有动时,亦气动之耳。
天依形,地附气,天地自相依附。康节之言尽之矣。
天道不以理言,则归于幻妄耳。
天之生物,匪物物刻而雕之也,而世之善雕刻者莫能及,此其所以为妙也。
天地得其位,则万物莫不循其常也。一或有失,则为灾、为妖、为乱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