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格列佛游记》中译本众多,为什么有经验的读者选择作家榜版?6大入手硬核理由——

◆ 全新译本,未删节版: 译自英国原版《格列佛游记》!原汁原味!完整典藏!

◆ 名家翻译,译文优美:中国社科院学者、博士生导师周伟驰翻译,通俗易懂!

◆ 全新插图,图文并茂:俄罗斯插画师原创12幅精美插图,呈现小说经典场景!

◆ 全新导读,讲透精髓:收录《奇特的想象与深藏的忧世》,解读本书核心价值。

典藏之选,字大悦目:适合阅读收藏送人,内文特选10号字体,久看不伤眼!

口碑爆棚,好评如潮:上市以来备受读者欢迎!开创好评率99.9%超高口碑。


【内容简介】

格列佛!活在他人想象之外!

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慧骃国,在这四个地图上永远找不到的神奇国家,格列佛的冒险之旅,不可思议却在真实发生,让人大开眼界,仿佛身临其境!

更加神奇的是,面对千奇百怪的突发事件,格列佛常常命悬一线,却总能在关键时刻转危为安……

这部流传300年的奇幻冒险小说,被译成50多种语言,全世界孩子追着看!有助激发想象力和探索精神。


【作者简介】

乔纳森·斯威夫特(1667-1745)

英国文学大师、政论家。

生于爱尔兰都柏林。斯威夫特家境贫寒,出生前父亲就已世,由于母亲无力抚育,他在伯父的教养下长大。15岁时,就读于都柏林三一学院。21岁,前往英国做私人秘书,在此期间,他阅读了大量古典名著,为其之后的写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35岁时,他从都柏林大学获得神学博士学位。两年后发表《书的战争》《桶的故事》,就此在文坛声名鹊起。

43到46岁这段时间,斯威夫特卷入伦敦党派之争,写了大量反对战争和揭露时事的小册子。47岁时,时逢托利党失势,于是他重新回到爱尔兰,着手研究社会现状,积极号召爱尔兰的独立自由斗争。

斯威夫特语言简洁犀利、辛辣幽默。1726年,长篇游记体小说《格列佛游记》问世,在近300年的流传中,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1745年,78岁的斯威夫特病逝于爱尔兰都柏林,遗产悉数捐出。

【译者简介】

周伟驰

知名诗人,学者。中国社科院宗教所研究员。

代表译著《沃伦诗选》《梅利尔诗选》《英美十人诗选》《第二空间》;评论集《旅人的良夜》《小回答》;诗集《避雷针让闪电从身上经过》。

2016年签约作家榜,翻译了未删节版《鲁滨逊漂流记》,获好评无数。


【媒体评论】

《格列佛游记》有机智和讽刺,有巧妙的构思,洒脱的幽默,泼辣的讥嘲,痛快淋漓.它的文体精彩绝伦。至今没有人用我们这艰难的文字写得比斯威夫特更简洁、更明快、更自然的。

——毛姆(英国作家,《月亮与六便士》作者)

如果要我开一份书目,列出哪怕其他书都被毁坏时也要保留的六本书,我一定把《格列佛游记》列入其中。

——乔治·奥威尔(英国作家,《动物农场》《1984》作者)


【目录】

导读 / 01

出版者致读者 / 01

格列佛船长写给他表弟辛普森的一封信 / 03

小人国游记

Chapter 1 / 002 Chapter 2 / 014

Chapter 3 / 025 Chapter 4 / 034

Chapter 5 / 040 Chapter 6 / 048

Chapter 7 / 060 Chapter 8 / 069

大人国游记

Chapter 1 / 078 Chapter 2 / 092

Chapter 3 / 100 Chapter 4 / 112

Chapter 5 / 118 Chapter 6 / 130

Chapter 7 / 140 Chapter 8 / 148

飞岛国游记

Chapter 1 / 164 Chapter 2 / 171

Chapter 3 / 181 Chapter 4 / 189

Chapter 5 / 196 Chapter 6 / 205

Chapter 7 / 212 Chapter 8 / 218

Chapter 9 / 225 Chapter 10 / 230

Chapter 11 / 240

慧国游记

Chapter 1 / 246 Chapter 2 / 255

Chapter 3 / 262 Chapter 4 / 269

Chapter 5 / 276 Chapter 6 / 284

Chapter 7 / 292 Chapter 8 / 301

Chapter 9 / 309 Chapter 10 / 316

Chapter 11 / 325 Chapter 12 / 335

译本说明 / 345


【前言】

奇特的想象与深藏的忧世

文∣周伟驰

一、为什么全世界都喜欢读《格列佛游记》?

  作为一部享誉世界文学经典,《格列佛游记》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这本书之所以有这么大的魅力,与它谈到的几方面的主题息息相关:首先,斯威夫特在文中讽刺了当时欧洲的政府,欧洲人将宗教差异小题大做导致的弊端;他还探讨了人性,他想知道,人究竟是天生堕落还是后来才变坏的;并重申他在《桶的故事》中坚持的“古今之争”的观点。

  就斯威夫特当时来说,英国人喜欢读《格列佛游记》,一个主要原因,恐怕是因为书中影射了当朝各色人物,以及各种乱象,读者可以对号入座。对欧洲其他国家的人来说,也反映了当时欧洲的主要问题,政治与宗教难题的复杂纠缠。

  对于后世脱离了斯威夫特时代处境的读者来说,则逐渐不再将书中人物跟具体历史人物“对号入座”,而更是因为书中所谈现象和问题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意义,比如“高贵的野蛮人”与“邪恶的现代人”之间的对比,政治斗争、宗教斗争和文明斗争之普遍丑态,及具体权力结构中的人性百态等等。

  每个时代都从这本小说中看到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和内容。上世纪中叶,随着反乌托邦思潮的兴起,人们对《格列佛游记》第三、四卷中的专制统治和乌托邦(慧骃国)感兴趣,有过一些讨论。今天,对斯威夫特(尤其是《格列佛游记》)的批评中,女性主义、民族主义、帝国主义、解构主义、政治哲学等方兴未艾,还在不断地刷新我们对斯威夫特的认识。

二、成为乔纳森·斯威夫特

  《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斯威夫特,是一个在爱尔兰出生和长大的英格兰人。他的祖上因为逃避清教革命引起的内乱,来到爱尔兰,在那里定居下来。斯威夫特是一个遗腹子,父亲在他出生前染病去世,母亲在他三岁大的时候回英国娘家去了。斯威夫特是由伯父带大的。他在都柏林上了小学和中学,后来入了都柏林大学,但因严重偏科(他喜欢诗歌和历史),只落了个勉强毕业,1686年获得学士学位。他后来继续在母校攻读,想获得硕士学位。

  1688年,英国发生了“光荣革命”,出于对爱尔兰政治环境的担忧,斯威夫斯中断了在都柏林大学的硕士学业,前往英国,在母亲的帮助下谋得了一份工作,给退休的外交官员坦普尔担任秘书。他深受坦普尔影响,博览群书,尖锐思辨,锤炼文笔,展现出杰出的讽刺才能。

  坦普尔死后,斯威夫特得不到有力人物的支持,只好到都柏林附近的一个小地方当起了牧师。在那里他事情不多,闲暇时间都用来莳花弄草,整理园林。1700-1710年之间,他很多时候都在都柏林,并且频繁地去往伦敦。这十年时间,他写了很多作品。1702年,他从都柏林大学获得神学博士学位。1704年出版了《书的战争》和《桶的故事》,这为他赢得了文名。

  1714年左右,斯威夫特参与组成了“涂鸦社”,其成员以一帮擅长讽刺写作的托利党才子为主,主要有斯威夫特、蒲柏、盖依、阿布思诺等。首相哈利有时也参加“涂鸦社”的活动。“涂鸦社”名垂青史,堪称英国有名的两三个文学社之一,斯威夫特的小说和蒲柏的诗歌成为“双绝”。

  1710-1714年,是斯威夫特人生风光的几年,不仅跻身著名文人之列,还成功地进入了托利党内部圈子。托利党整体垮台,受到清算后,斯威夫特心灰意冷,自我流放,回到爱尔兰都柏林,不再有意仕途。从事教务之余,潜心读书和思考。

  爱尔兰是英国的殖民地,人民受到英国压榨,官位都被伦敦派来的皇亲国戚占据,土地也多被英国权贵圈占。斯威夫特虽然血缘上是英国人,但是在爱尔兰生,在爱尔兰长,视爱尔兰为自己的家乡,对爱尔兰人的不幸遭遇颇为同情。

  1721年,斯威夫特开始写作《格列佛游记》,将他所接触到和了解的英国和爱尔兰的过去和现状,以及对理想社会的思考,以隐喻和讽刺的方法写到笔下,书在1725年写成。1726年3月他带着一份手稿回到阔别了十二年的伦敦,和“涂鸦社”和老友们安排好了出版的事,终于在10月匿名出版了这本奇著。书一经出版,即不胫而走,到1727年年初便印刷了四次,还在同年很快就有了法文、德文、荷兰文版,爱尔兰也出现了盗印。

  1727年4月,斯威夫特再次启程去往伦敦,跟《格列佛游记》的出版商谈订正版的事(版删除了敏感章节且错讹太多),但出版商不仅没改正以前的错误,还把新的序言漏掉了,总之糟上加糟。主要的,还是从都柏林传来他的终生女友斯德拉重病的消息,使斯威夫特不得不在九月中旬离开他所住的蒲柏的家里,连招呼也来不及打。斯德拉于1728年1月28日去世。

  斯威夫特早年在穆尔庄园工作的时候,就发现患有美尼尔综合症(眩晕耳鸣耳聋)。斯德拉的死是对斯威夫特的沉重打击。此后他的健康每况愈下。他在“涂鸦社”的几个文友也相继凋零。1738年他疾病缠身,1742年中风,不能说话。为了保护他不受论敌伤害,他的朋友们说他精神不佳,精神失和。也有人说他精神失常。

  1745年10月19日,斯威夫特在都柏林逝世,享年七十八岁,就葬在他身为教长的圣帕特里克大教堂,与斯德拉为邻。他的遗产悉数捐出,部分用于周济穷人,部分用于建立爱尔兰家精神病医院。该医院迄今犹在。

三、格列佛漫游指南

  后来成为世界名著的《格列佛游记》写于1720-1725年之间,共分四卷。斯威夫特先写了和第二卷,1723年写了第四卷,1724年写了第三卷。1725年全书统稿完成。

  斯威夫特对当时流行的世界航海游记非常熟悉,比如丹皮尔《环球航行记》,在《格列佛游记》第四卷十二章,他也对当时许多胡编滥造的游记做了讽刺性的批评。

  1719年,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出版后风行一时,斯威夫特不可能不知道这本书。有人认为《格列佛游记》是对《鲁滨逊漂流记》中对人的能力的乐观主义,以及将个人置于社会之上的反驳,因此,《格列佛游记》不将格列佛置于荒岛之上,而是置于人类社会当中。格列佛的角色是在船上充当外科大夫,为他人服务。在第三卷里,邀请格列佛航海的船长就名叫“鲁滨逊”。除了斯威夫特外,后来还有些作家对笛福进行了反驳。比如,戈尔丁小说《蝇王》就描述了一群孩子在荒岛上的自我消耗和毁灭,从而揭示人性之恶。这无疑承袭了格列佛的悲观主义。

  《鲁滨逊漂流记》是对当时流行的“航海游记”的内容上的现实主义改编,《格列佛游记》则是对航海游记的形式上的滑稽模仿。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慧骃国不可能现实地存在,但斯威夫特写得一本正经,按照航海游记文体的时空叙述把格列佛在它们那里的经过一一道来。

  卷:小人国游记。1699年5月4日-1702年4月13日。

  一般认为,小人国是对英国政治的讽刺。

  这一卷里的格列佛,其形象与遭遇跟斯威夫特的朋友、托利党重臣波林布鲁克相似。利立普特指英国,布莱夫斯古指法国。这一卷里讽刺英国的党派之争,不过是“高跟党”跟“低跟党”之争,欧洲的宗派之争,不过是“大端派”和“小端派”之争,都是大同小异、毫无意义的非理性之争。宫廷内部的“绳技”表演,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了王权下官员争宠上位的丑恶嘴脸。海军大将和财政大臣等因为格列佛让他们失宠,为争权夺利而拼命陷害他,挖空心思要置他于死地,都揭示了当时英国政治斗争的残酷性。

  第二卷:大人国游记。1702年6月20日-1706年6月3日。

  大人国国王是个开明、仁厚的国王,一般认为,国王身上有斯威夫特所尊崇的恩师坦普尔的影子。大人国政风古简,相当淳朴,正是“古今之争”中古代王国的投影。对英国议会制度和其他方面(如武器与战争科学)所谓进步的抨击,可视为作为古代派的坦普尔和斯威夫特对新制度新科学的批判。

  第三卷:飞岛国等国游记。1706年8月5日-1710年4月16日。

  这一卷写作时间是靠后的,它提出了许多的问题,尤其是“古今之争”中现代人的治理问题,因此,在今天引起重视和讨论。

  飞岛国利用类似“磁悬浮”的高科技对殖民地的强力统治,跟古代统治是不同的。高科技带来了一种悬殊的实力差距,当这种高科技发展出了核武器之类差距时,被统治者能否反抗就成了问题。不过这个问题在斯威夫特的时代才刚刚显露出来。

  飞岛国(影射英国)对属地林达里洛(影射都柏林)的统治遭到了反对,林达里洛的人也想出了对付飞岛压顶的招数(如在高塔上安上磁石吸引飞岛下坠),飞岛国终于妥协了。这种关系结构,类似于宗主国英国与殖民地爱尔兰之间的拉锯。这也是斯威夫特一生都在关心的爱尔兰的独立自由问题。

  第四卷:1710年9月7日-1715年12月5日。

  在这卷里,马(慧骃)是理性的,人类(野胡)是非理性的,马统治着野胡。从古希腊开始,人们普遍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但是,斯威夫特根据他的观察、经验和思考认为,把人定义成“理性的动物”是错误的,它只是“能使用理性的动物”而已。由于人能使用理性,用理性手段来追求满足自己的私欲,因此,所造成的危害比动物要多千万倍。

  在慧骃国里野胡之间发生争吵,也类似于当时欧洲各国的统治者为了贪欲,大搞军备竞赛,发展武器科学,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这在斯威夫特看来是非常不理性的,反对也是伴随着斯威夫特一生的主题。

四、欧洲文学中“伟大的反讽者”

  格列佛是真正的文学大师。

  在1720年,致一位教士的信中,他对于风格有一个著名的定义:

  风格的真谛,就是把合适的词放在合适的地方。

  (proper words in proper places.)

  斯威夫特跟笛福是同时代的人,两人都曾经为托利党办过报纸(但没有直接交往的记载),两人都写出了风靡世界的名著,但文字风格有很大的不同。

  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胜在故事内容和现实主义的描述上,但是文字上是普通作者的文字,有时句子冗长拖沓,不够凝炼。

  斯威夫特则是当时英国负盛名的才子之一,其语言精炼简省,结实机警,格言迭出,绝不拖泥带水,能以少的词汇传达多的含义。讽刺的手法,本身就要求在正常的语义之外,尚呈现额外的甚至相反的含义(如反讽和戏仿),这是倾向于现实主义描写的作家较难达到的语言能力。也因此,讽刺作家尤其是斯威夫特这样还带有高度反讽的作家,常常遭到评论家和读者的误解。

  诚如哈罗德·布鲁姆所说:

  反讽是一种危险的模式,会邀来误解。

  而斯威夫特是欧洲文学中“伟大的反讽者”,他总是在“言此而指彼”。

五、超越时代的经典

  《格列佛游记》影响巨大,在近300年的流传中,被译成了几十种语言。

  在18世纪的时代背景下,《格列佛游记》其实主要还是一部政治哲学小说,它里面很多关于欧洲(主要是英国)政治社会文化、关于各地风土人情的描述,都不是小说情节,而更近于国情、政治与人性考察。

  随着时间的推移,《格列佛游记》在翻译和传播的过程中,因其奇特的想象力和简洁犀利、辛辣幽默的语言风格,成为“儿童文学”和“奇幻文学”的经典。

  《格列佛游记》在晚清进入中国,出现了三个译本。首译本名为《谈瀛小录》,文言文,是对卷的改写,1872年5月下旬在上海《申报》连载四天,译者未署名。第二个译本先名《僬侥国》,后改名《汗漫游》,以白话体全文连载于《绣像小说》1903年7月至1906年3月,译者未署名。第三个译本为林纾与人合译《海外轩渠录》,190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只译出前两卷。

  此后出现了几十个中译本。1949年后,大陆比较常见的版本是张健译本(人民出版社,1962)。进入新世纪后,与版权法的实行相配合,出现了更多的中译本。如白马译本(上海文艺出版社,2016)、杨昊成译本(译林出版社,2017)等。

  笔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时时感觉到斯威夫特这位语言大师的精炼带来的挑战,很多时候不得不添词增句,以便让中文读者充分地理解其简句的含义。在翻译的过程中,笔者参考了张健、白马等前贤的译本,对于觉得不够妥当或误译漏译之处作了修正,在此特意说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