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从头至尾令人折服。
——《星期日泰晤士报》

不可思议的野心,无可挑剔的史诗。
——《每日电讯报》

1. 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凤凰网、深圳读书月、金石堂等年度好书《耶路撒冷三千年》,五年热销,经典升级!
2.全新增订版!新增作者写给中国读者的信、30张彩色插图;增补第54章,近3万字内容。
3、严谨的历史研究,引人入胜的流行写作,HBO、好莱坞影视作品般的画面感;大部头小开本;这是为*广大的读者书写的*广泛意义上的耶路撒冷城市传记。
4、这不只是一座城市的历史,更是整个世界的缩影。了解耶路撒冷三千年,才能理解今日世界之格局。


【内容简介】

耶路撒冷的历史是整个世界的历史。它是一个神的殿堂、两个民族的首都、三大宗教的圣地,是拥有天堂和尘世两种存在的城市;它是文明冲突的战略要冲,让世人魂牵梦绕的去处,惑人阴谋、虚构传说和二十四小时新闻的发生地。
“讲故事的大师”西蒙·蒙蒂菲奥里依年代顺序,以三大宗教围绕“圣城”的角逐,以几大家族的兴衰更迭为主线,生动讲述了耶路撒冷的前世今生;作者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和文献考据,以客观、中立的角度,通过士兵与先知、诗人与国王、农民与音乐家的生活,以及塑造耶路撒冷的家族来呈现这座城市三千年的瑰丽历史,还原真实的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三千年》在国内畅销多年,一问世即获颁“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收获凤凰网、深圳商报、南方都市报、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等媒体和专业机构评选的“年度好书”“年度影响力图书”等赞誉,并在当当月度和年度榜单中名列前茅。全新增订版则在此基础上新增第54章《21世纪》等3万字内容、30张彩色插图,同时还有作者致中国读者的信。
在新增部分内容的同时,将大部头做“小”,由原来的精装16开改为平装32开,采用轻型纸,根据作者的意见将内容分为四册,提供轻松、便携的阅读体验。


【作者简介】

[英]西蒙·蒙蒂菲奥里(Simon Montefiore)

1965年出生于英国,在剑桥大学冈维尔与凯斯学院研习历史,获哲学博士学位;历史学家、小说家、童书作者、记者、纪录片撰稿人和主持人;世界范围的畅销书作者、多种图书大奖获得者。他的作品被翻译成法语、德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等48种语言。

其主要历史作品有《耶路撒冷三千年》《青年斯大林》《大人物的世界史》《罗曼诺夫皇朝》《凯瑟琳大帝和波将金》《红色沙皇的宫廷》等,斩获英国科斯塔传记奖、美国《洛杉矶时报》传记奖、法国政治传记大奖、奥地利克莱斯基政治文学奖、意大利德里西奥卢比卡亚文学奖等重量级的奖项,是奥普拉·温弗瑞的年度选书、美国犹太历史会选书,在《纽约时报》畅销榜居高不下,并入围塞缪尔·约翰逊奖、达夫·库珀奖、马什传记奖等终选名单。
其中,《耶路撒冷三千年》是全世界范围内的超级畅销书,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前国务卿基辛格将其视作珍宝,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为本书新版的写作接受了采访。《新闻周刊》评论说,西蒙能将内容庞大的历史书籍写成极为好看的惊悚作品;他知道怎样才能让历史变得浅显易懂;他的博学、睿智使人忍不住想向美国国务卿推荐,聘请他担任幕僚。在勤奋和野心之外,西蒙具有为耶路撒冷作传的先天优势,他出生于一个富裕的犹太家庭,先辈中曾出过享誉欧洲的外交家和银行家;19世纪初期,他的家族与罗斯柴尔德家族是银行业的合作伙伴;也正是他的曾叔祖父摩西·蒙蒂菲奥里爵士,在耶路撒冷旧城外建造了座犹太住宅区。

他的多部作品正在被改编为电视剧和电影。


译者:张倩红,马丹静

张倩红

郑州大学副校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兼任河南大学犹太—以色列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中国世界近现代史学会副会长、河南省历史学会会长等职。主要从事犹太—以色列及中东问题研究,出版《以色列史》《犹太文化》《犹太史研究的新维度》等学术著作10余部,发表论文百余篇。


马丹静

河南大学以色列研究中心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博士,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博士后。主要从事犹太—以色列史研究,担任《以色列蓝皮书》副主编,发表论文多篇。


【媒体评论】

你会忍不住爱上这座城市,它是人类的瑰宝。而这本书值得你一读再读。
——比尔·克林顿(美国前总统)

西蒙·蒙蒂菲奥里扎实的研究功底,栩栩如生的讲述能力,使得无论是学者还是门外汉,都将这本书视若珍宝。
——亨利·基辛格(美国前国务卿)

战火的存在并没有消解它(耶路撒冷)的年轻与活力,反而使紧张而轻松的氛围格外凸显。而宗教尽管陌生,却让人感受到自身的渺小,和某种更具超越性的力量。
——许知远

西蒙·蒙蒂菲奥里能将庞大的历史书籍写成极为好看的惊悚作品;他知道怎样才能让历史变得浅显易懂;他的博学、睿智使人忍不住想向美国国务卿推荐,聘请他担任幕僚。
——《新闻周刊》

*受欢迎的历史学家。
——《星期日泰晤士报》

西蒙·蒙蒂菲奥里是讲故事的大师。
——《标准晚报》

西蒙·蒙蒂菲奥里是讲故事的大师,能把历史故事讲述得多姿多彩、生动细腻,但又不偏不倚,讲求平衡——即便跨越千年,亦能具体而深入。
——《华盛顿邮报》

作为作家的西蒙·蒙蒂菲奥里,文笔优美,起承转合优雅流畅;而作为历史学家的他,能敏锐地抓住故事的核心,从而将历史故事讲得动听而富有权威。
——《经济学人》

一部权威之作。蒙蒂菲奥里遍集奇闻轶事,详加考察,以生动的笔触写出耶路撒冷的历史,给读者以充分的阅读乐趣。
——《经济学人》

在丰厚的历史叙述中,徐徐展开千年古城的圣殿、市集、生活、战争、诗歌与悲泣。一个瑰丽澎湃的立体剧场。综合当代研究成果,编织出族群、宗教与帝国冲突的悲剧,令人赞叹!
——金石堂年度十大好书获奖评语

西蒙·蒙蒂菲奥里具有小说家的天赋,其叙事令人窒息。
——《旧金山纪事报》

这是必须阅读的历史,一本大师之作。
——戴维·塞克斯顿,《标准晚报》

经典之作,是对耶路撒冷扣人心弦、富有启发的研究。透过3000年历史,可以理解这座城市当代的宗教、政治和民族竞争。蒙蒂菲奥里的书写饱含热情、气魄、高度的敏感以及对政治趣闻机警的捕捉。
——托尼·巴伯,《金融时报》

这是一幅宏大而耀眼的城市肖像,从头至尾令人折服。
——克里斯托弗·哈特,《星期日泰晤士报》

不可思议的野心,无可挑剔的史诗。这部扣人心弦的作品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耶路撒冷是天堂之城,更属于尘世——惊人的《耶路撒冷三千年》将这两种存在令人赞叹地融合在一起。
——汤姆·霍兰,《每日电讯报》

蒙蒂菲奥里的作品气质迷人,充满不可思议的细节,它将读者一步步带入战争、背叛、抢劫、屠杀、虐待、狂热、争执、迫害、堕落、伪善以及灵性……他的讲述显而易见地客观,他的写作可靠、令人信服。
——安东尼·比弗,《卫报》

让人难以释卷,这是一部杰作。蒙蒂菲奥里拥有优秀小说家洞悉人性隐秘之处的深邃,拥有资深记者嗅到人性弱点的敏捷,拥有专业选择历史学家选择史料的精准触感,他将我们带到过去,以无上的野心、精明的头脑、细致入微的观察、臻于*的平衡、不可思议的敏锐。阅读这样书写的历史,你不会奢求更多。
——迈克尔·戈夫,《泰晤士报》

《耶路撒冷三千年》是不可思议的成就。它以澎湃的想象力和精力写就,似乎要在迷住读者同时让他们筋疲力尽——在信息量庞大的浓缩的情节中,有城墙的倒塌、内部的纷争、两败俱伤的对抗、令人毛骨悚然的屠杀、堆积的或下沉的岩屑……数量惊人的考古发现。
——约翰·康韦尔,《金融时报》

这本书是一座丰碑。它是恢弘的迷人史诗,它讲的故事就好像好莱坞电影,比如《十诫》《宾虚》《罗马帝国的灭亡》。
——彼得·伯顿,《每日快报》

西蒙·蒙蒂菲奥里所著的耶路撒冷历史,是他的热爱所在和研究领域,《耶路撒冷三千年》是他的重要成就。蒙蒂菲奥里有一双灵敏的耳朵,捕捉遥远的声音:那些看似荒谬的、充满冒险的过去。他的讲述完完全全地让人着迷,生动、富有说服力、把人的思绪紧紧抓住、信息量庞大且富有洞见。
——巴纳比·罗杰森,《独立报》

杰出的作品,客观、优雅、有趣。
——索尔·戴维,《星期日邮报》

西蒙·蒙蒂菲奥里为读者展示了一座生机勃勃的城市三千年的历史。这是一部史诗之作,充满挑战、一往无前。你定会被抓住,非得一口气读完不可。无论持何种信仰,或者没有信仰,它都会给你诱人的享受,难以抗拒。
——艾莉森·拉德,《泰晤士报》

西蒙·蒙蒂菲奥里为耶路撒冷所做的传记,让人视野洞开,也令人汗毛竖起。各界名流争先阅读。他为圣城里不神圣的行为纪年,他以洋溢的热情、全面而公允的态度描绘这片纷争不断的土地。
——博伊德·通金,《独立报》

毫无疑问,我推荐这本书。你会从封面读到封底,没有一页让人失望。
——查尔斯·摩尔,《每日电讯报》

西蒙·蒙蒂菲奥里在书写耶路撒冷这座“火绒箱般的城市”时展现了他的天赋和极度的谨慎,这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即便是富有学识的读者,在读了《耶路撒冷三千年》后,也会明确地感知自己从未阅读过关于耶路撒冷的任何作品。它令人目眩神迷!
——克里斯蒂安·马卡里利安,《快报》

充满野心,惹人注目。《耶路撒额零三千年》一石二鸟,既是学者的历史记录,又是来势汹汹的流行写作。
——科林·休布伦,《纽约书评》

西蒙·蒙蒂菲奥里是运用色彩、细节和秘史的大师。他的客观与平衡令人敬佩。
——杰克逊·迪尔,《华盛顿邮报》

有不少书讲耶路撒冷,但西蒙·蒙蒂菲奥里是为这座城市作传。他全景式地描绘这座城市里的统治者与市民、英雄与恶棍、娼妓与圣人。蒙蒂菲奥里先生几乎没有漏掉发生在这里的哪怕一个诡计、没有忽略任何一个人,他把故事讲得如此生动,以致让人感到喘不过气的紧张。
——诺曼·莱布雷希特,《华尔街日报》

西蒙·塞巴格·蒙蒂菲奥里是个天才。他的激情与活力、永不疲倦的好奇心和对细节的渴求……将他引向其他作家无法触碰的档案和见证者……蒙蒂菲奥里为其所描述的史实披上华丽的、以前所未见的细节编织的大衣。
——罗德里克·布雷斯维特,《索尔兹伯里评论》


【目录】

序幕 / 001<br>
<br>
部分 犹太教 / 019<br>
1 大卫的世界 / 021<br>
2 大卫的崛起 / 031<br>
3 王国和圣殿 / 036<br>
4 犹大的国王们 公元前930年—公元前626年 / 051<br>
5 巴比伦的妓女 公元前586年—公元前539年 / 069<br>
6 波斯人 公元前539年—公元前336年 / 081<br>
7 马其顿人 公元前336年—公元前166年 / 091<br>
8 马加比 公元前164年—公元前66年 / 112<br>
9 罗马人来了 公元前66年—公元前40年 / 123<br>
10 希律家族 公元前40年—公元10年 / 136<br>
11 耶稣基督 公元10年—公元40年 / 167<br>
12 希律家族的终曲 公元40年—公元66年 / 195<br>
13 犹太战争:耶路撒冷之死 公元66年—公元70年 / 216<br>
<br>
第二部分 异教 / 225<br>
14 埃利亚·卡皮托利纳 公元70年—公元312年 / 227<br>
<br>
第三部分 基督教 / 251<br>
15 拜占庭的盛世 公元312年—公元518年 / 253<br>
16 拜占庭的衰落:波斯入侵 公元518年—公元630年 / 280<br>
<br>
第四部分 伊斯兰教 / 295<br>
17 阿拉伯的征服 公元630年—公元660年 / 297<br>
18 倭马亚王朝:圣殿的修复 公元660年—公元750年 / 315<br>
19 阿拔斯王朝:遥远的主人们 公元750年—公元969年 / 334<br>
20 法蒂玛王朝:宽容与疯狂 公元969年—公元1099年 / 342<br>
<br>
第五部分 十字军东征 / 363<br>
21 大屠杀 公元1099年 / 365<br>
22 十字军国家的兴起 公元1100年—公元1131年 / 381<br>
23 十字军国家的黄金时代 公元1131年—公元1142年 / 390<br>
24 僵局 公元1142年—公元1174年 / 411<br>
25 麻风病国王 公元1174年—公元1187年 / 427<br>
26 萨拉丁 公元1187年—公元1189年 / 437<br>
27 第三次十字军东征:萨拉丁和理查 公元1189年—公元1193年 / 456<br>
28 萨拉丁王朝 公元1193年—公元1250年 / 467<br>
<br>
第六部分 马穆鲁克 / 485<br>
29 从奴隶到苏丹 公元1250年—公元1339年 / 487<br>
30 马穆鲁克的衰落 公元1399年—公元1517年 / 501<br>
<br>
第七部分 奥斯曼 / 513<br>
31 苏莱曼的伟业 公元1517年—公元1550年 / 515<br>
32 神秘主义者和弥赛亚 公元1550年—公元1705年 / 520<br>
33 诸家族 公元1705年—公元1799年 / 544<br>
<br>
第八部分 帝国 / 555<br>
34 圣地的拿破仑 公元1799年—公元1806年 / 557<br>
35 新浪漫主义:夏多布里昂和迪斯累利 公元1806年—公元1830年 / 565<br>
36 阿尔巴尼亚人的征服 公元1830年—公元1840年 / 580<br>
37 福音派传教士 公元1840年—公元1855年 / 589<br>
38 新城市 公元1855年—公元1860年 / 624<br>
39 新宗教 公元1860年—公元1870年 / 632<br>
40 阿拉伯之城,帝国之都 公元1870年—公元1880年 / 644<br>
41 俄国人 公元1880年—公元1898年 / 660<br>
<br>
第九部分 犹太复国主义 / 667<br>
42 德国皇帝 公元1898年—公元1905年 / 669<br>
43 耶路撒冷的乌得琴演奏者 公元1905年—公元1914年 / 687<br>
44 世界大战 公元1914年—公元1916年 / 710<br>
45 阿拉伯起义,《贝尔福宣言》 公元1916年—公元1917年 / 724<br>
46 圣诞礼物 公元1917年—公元1919年 / 750<br>
47 战胜国和战利品 公元1919年—公元1920年 / 770<br>
48 英国的委任统治 公元1920年—公元1936年 / 784<br>
49 阿拉伯起义 公元1936年—公元1945年 / 808<br>
50 肮脏的战争 公元1945年—公元1947年 / 831<br>
51 犹太人的独立,阿拉伯人的大灾难 公元1948年—公元1951年 / 858<br>
52 分隔 公元1951年—公元1967年 / 873<br>
53 六日战争 公元1967年 / 885<br>
54 21世纪 / 902<br>
<br>
后记 今晨 / 951<br>
<br>
附录 / 963<br>
<br>
致谢 / 984<br>
<br>
译后记 / 995<br>


【前言】

(节选)

耶路撒冷的历史是整个世界的历史,也是犹地亚山间一座长年贫瘠的小镇的编年史。耶路撒冷曾被视为世界的中心,而今这个名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名副其实:这座城市是亚伯拉罕系宗教之间斗争的焦点,是越来越受欢迎的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基本教义派的圣地,是不同文明冲突的战略角斗场,是无神论与有神论交锋对峙的前线,是世俗瞩目的焦点,是惑人阴谋与网络神话的发生地,是二十四小时新闻时代里全世界摄像机聚焦的耀眼舞台。宗教、政治和媒体的利益相互滋养,使今天的耶路撒冷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频繁地暴露在世人的目光之下。
耶路撒冷是神圣之城,但给人以迷信、充满骗术和偏执的印象;是帝国的欲望与奖赏,但又不像帝国所期望的那样具有战略价值;耶路撒冷是许多教派的共同家园,但每个教派都认为这座城市只属于自己;耶路撒冷是一座拥有许多名字的城市——但每个传统都如此偏执地排斥他者,仅仅尊崇自己的称谓。这个地方是如此娇美,以至于犹太人在其神圣经典中以女性的口吻描述它——通常把她说成一个鲜活的尤物、一位地道的美女。但有的人也把她描绘成无耻的荡妇,或者是被爱人抛弃的受伤的公主。耶路撒冷是一个神的殿堂、两个民族的首都、三大宗教的圣地,它还是一个拥有天堂和尘世两种存在维度的城市——地上之城的绝美无双与天上之城的光辉荣耀相比,又显得那样微不足道。耶路撒冷既是天上之城又是地上之城,这意味着这座城市可以存在于任何地方:新耶路撒冷可以遍布全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耶路撒冷。据说,亚伯拉罕、大卫、耶稣和穆罕默德这些先知和长老都曾在这里的石头上驻足。亚伯拉罕系宗教在这里诞生,而世界也将于末日审判时在这里终结。对于“圣书之民”来说,极为神圣的耶路撒冷就是“圣书之城”:《圣经》从许多方面来说都是耶路撒冷这座城市的编年史,而《圣经》的读者,从犹太人和早期基督徒到穆斯林征服者和十字军,再到今天的美国福音派,一次又一次地改变着耶路撒冷的历史,以实现《圣经》中的预言。

不承认耶路撒冷是世界历史的一个主题、一个支点,甚至一根脊柱,就不可能准确地书写这座城市的历史。追寻耶路撒冷的历史必须是对神圣本质的探究。“圣城”这个词经常被用来表达对它的圣迹的敬畏,但它真正的意思是耶路撒冷已成为人在尘世间与上帝交流的必要场所。
在世界上所有的地方中,为什么选中了耶路撒冷?这个地方远离地中海海岸的贸易路线;这里缺水,夏季阳光曝晒,冬季寒风凛冽,嶙峋的岩石参差不齐,而且不适合定居。但是,选择耶路撒冷作圣殿之城,不仅仅是人类自己的决定,也有自然演进的作用。随着时光的流变,耶路撒冷的神圣性有增无减,因为它已经神圣了如此长的时间。神圣不仅需要灵性和信仰,还需要传统与合法性。一个提出新想法的激进先知必须解释已经过去的那些世纪的历史,并用能为大众所接受的语言和神圣的地理来证明他的发现——对先前的启示和长期备受尊崇的地点的预言。没有什么比与其他宗教的竞争更能提高一个地方的神圣性。

历史通常被描述成一系列的激烈变化与暴力更迭,但我想展示的是:耶路撒冷是一座具有连续性和共存性的城市,是一座有着混血人群和混合性建筑的兼容并包的大都市,这里的人们不符合各大宗教传说和后来的民族主义叙述的狭隘分类。这是我尽可能地以家族发展为线索追寻历史的原因,包含大卫家族、马加比家族和希律家族、倭马亚家族、鲍德温和萨拉丁家族,直到侯赛尼家族、哈立迪家族、斯帕福德家族、罗斯柴尔德家族和蒙蒂菲奥里家族。这种做法有悖于正统史学所注重的对突发事件的描述和狭隘叙事,却可以展示有机的生活模式。在耶路撒冷不仅有相对的两方,还有许多相互联结、相互重叠的文化和不同层次的忠诚——耶路撒冷是一个由阿拉伯正统派、阿拉伯穆斯林、塞法尔迪犹太人、阿什肯纳兹犹太人、哈雷迪犹太人、世俗犹太人、亚美尼亚东正教徒、格鲁吉亚人、塞尔维亚人、俄国人、科普特人、新教徒、埃塞俄比亚人、拉丁人等组成的多姿多彩、千变万化的万花筒。某个个体经常同时忠诚于不同的身份,耶路撒冷的沙石有多少层,耶路撒冷就有多少种人群。
我将按时间顺序,通过男男女女——士兵和先知、诗人和国王、农民和乐师——还有塑造耶路撒冷的诸家族的生活来讲述这个故事。我觉得这是把这座城市写活并展示其复杂的、意想不到的真相好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抵制住透过现在所痴迷的事物来重塑过去的诱惑。我试着避免以这样的目的论——每个事件都是不可避免的——来书写历史。因为每种变化都是对先前变化的反应,所以按时间顺序记述是搞清演变过程的好方法,也能回答这个问题——为什么是耶路撒冷?
这是一部把耶路撒冷视作世界历史中心的历史,它并非想成为有关耶路撒冷方方面面的百科全书,也不是每座建筑物中的每处壁龛、每个柱顶、每座拱门的旅游指南。它不是东正教徒、拉丁人或亚美尼亚人、伊斯兰教哈乃斐学派或沙斐仪学派、哈西德派或卡拉派犹太人的琐碎历史,也没有以某种特定的观点来解读历史。
我的目的是为普通读者书写广泛意义上的耶路撒冷历史,不管他们是无神论者还是有神论者,是基督徒、穆斯林还是犹太人。我没有政治意图,不考虑今天仍在上演的冲突与倾轧。
我的任务是追寻真相,而非裁决宗教神话。
我感到我的一生都在为书写这本书做准备。从孩提时代起,我就经常在耶路撒冷转来转去。因为家族关系,“耶路撒冷是我的家训”。不管与耶路撒冷有什么私人联系,我在这本书里只是为了讲述真实发生的历史和人们相信的历史。回到我们开始的地方:一直都有两个耶路撒冷,天堂的和尘世的,两个耶路撒冷都更多地受制于信仰和情感,而非理智和事实。但无论如何,耶路撒冷依然是世界的中心。
我的写作方法不可能让每个人乐于接受——毕竟,我所写的是耶路撒冷。但是,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铭记劳合·乔治给他的耶路撒冷总督斯托尔斯的忠告——斯托尔斯当时正遭遇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双面夹击——“如果任何一方停止抱怨,你将失去工作。”


【书摘与插画】

耶路撒冷作家阿莫司·奥兹提出了这样诙谐有趣的解决方案:“我们应该挪走圣地的每一块石头,把它们运到斯堪的纳维亚,放在那里一千年,直到耶路撒冷的每个人都学会和平共处,再把它们运回来。”悲哀的是,这个方案有点不切实际。
耶路撒冷被犹太人独占了一千年,被基督徒独占了大约四百年,被伊斯兰教徒独占了一千三百年,并且三大宗教没有一个是不依靠刀剑、投石器或榴弹炮获得耶路撒冷的。他们的民族史讲述了一个必然走向英勇胜利和突然爆发灾难的毫无悬念的故事,但在讲述这样的历史时,我已经努力展现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避免的,总是有很多选择。耶路撒冷人的命运和身份并不明确。希律时代、十字军时代和英国人统治下的耶路撒冷的生活和我们今天的生活一样复杂、微妙。
这里面既有悄无声息的演变,也有戏剧性的革命。有的时候,是炸药、兵器和鲜血改变了耶路撒冷;有的时候,是漫长的世代传承,是传唱的歌曲、讲述的故事、吟诵的诗文、雕刻的塑像,是几个世纪以来模糊的例行其事的日常家庭生活,就像缓步走过回旋的阶梯,而后突然越过邻近的门槛,或是像不断打磨粗糙的石块,直到其平滑光亮为止。
耶路撒冷,在许多方面如此可爱,在其他方面又如此可恨,这里层层覆盖着圣物和残骸,充斥着反常的粗俗和审美的精致,她似乎活得比其他任何地方更加紧张;一切都保持着原样,但事事都在变化。每天黎明,三大宗教的三大圣地都会以它们自己的方式复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