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本书是韩炳哲作品系列之八。透明是今日社会的规则。它触及政治、经济、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民主进程尤其意义非凡。每个人都可以获取每个方面的信息;每件事,每个人都变为透明,从后资本主义世界用来实行控制的各种手段和机器中摆脱了出来。

但讽刺的是,透明也有其自身的阴暗面:没有神秘感,没有阴影,没有细节。透明意味着隐私消失,同质化,信任感也将崩溃。收集更多信息的焦虑并不必然产生知识和信仰。信息技术造成了一种幻象,人们可以掌握全部信息并实现持续的控制,但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恰当的理解和解释。在本书中,作者认为透明是一个伪概念,是当代迷思中强有力且有害的一个。

2.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1)韩炳哲被誉为“德国哲学界的一颗新星”(西班牙《国家报》)。他回归哲学的人文传统和批判传统,在学院化的哲学研究之外,独辟哲学写作新境界,在数字媒体时代照察社会情况和人类心灵,被誉为“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杨小刚)“大数据时代的哲学批判指南”(思郁)。

(2)兼具韩国人的浪漫气质和德国哲学传统的理性批判精神。韩炳哲对当代社会的洞察深刻,剖判犀利,而其内在的精神诉求却是宁静沉思的、美学意义的生命存在,具有“东方哲人的细腻与韵味”(夏可君)。

(3)哲学小品式的文字风格,长于思辨,而又胜在言传。韩炳哲的作品简洁、明快,“充满灵性,锋芒毕现”(贾克防)。诸位中译者的认真细致和精敏才思也为中文版增色颇多。

(4)法国哲学家阿兰•巴迪欧为其《爱欲之死》作序。韩炳哲在欧美已产生较大影响,作品被译成近20种文字,包括巴迪欧在内的诸多学者对韩炳哲做出了回应和评赞。

3.中文版作品及其评价。

(1)韩炳哲作品系列图书共9种,包括了作者主要和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中文世界系统和精华的韩炳哲作品选集。已出齐。

(2)在国内学界迅速觅得知音。来自哲学界、艺术界、文学界、传播学界、IT界的诸位大咖分别对韩炳哲及其作品做出了积极回应和高度评价。


【内容简介】

当今社会,到处洋溢着“透明”的热情,而人们的当务之急是培养一下对距离的热情。

距离和羞耻心无法被纳入资本、信息及交际的高速循环。因此,人们便以“透明”的名义消除了所有谨慎的回旋余地。它们被照得通亮,被剥夺殆尽。世界也因此变得更加无耻、更加赤裸。

恰恰于信任不在时,人们对“透明”的呼求声才愈发响亮。在以信任为基础的社会中,人们是不会执意要求透明的。透明社会是一个不信任的、怀疑的社会,由于信任日渐消失,社会便开始依赖监控。对透明的大声呼求恰恰表明,社会的道德基础已然脆弱不堪,真诚、正直等道德价值越来越失去意义。

作为一项新的社会命令,透明正在取代日渐式微的道德审查机构。

-------------

韩炳哲作品系列(见识城邦出品)(已出齐)

《精神政治学》(2019年3月)

Psychopolitik

《爱欲之死》(2019年3月)

Agonie des Eros

《在群中》(2019年3月)

Im Schwarm

《他者的消失》(2019年6月)

Die Austreibung des Anderen

《倦怠社会》(2019年6月)

Müdigkeitsgesellschaft

《娱乐何为》(2019年6月)

Gute Unterhaltung

《暴力拓扑学》(2019年10月)

Topologie der Gewalt

《透明社会》(2019年10月)

Transparenzgesellschaft

《美的救赎》(2019年10月)

Die Errettung des Schönen


【作者简介】

韩炳哲(Byung-Chul Han),德国新生代思想家。1959年生于韩国首尔,80年代在韩国学习冶金学,之后远渡重洋到德国学习哲学、德国文学和天主教神学。他先后在弗莱堡和慕尼黑学习,并于1994年以研究海德格尔的论文获得弗莱堡大学的博士学位。2000年任教于瑞士巴塞尔大学,2010年任教于卡尔斯鲁厄建筑与艺术大学,2012年起任教于德国柏林艺术大学。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18—20世纪伦理学、社会哲学、现象学、文化哲学、美学、宗教、媒体理论等。作品被译成十几种语言。西班牙《国家报》(El País)誉其为“德国哲学界的一颗新星”。
清新的文风,清晰的思想,深察洞识,切确而犀利的论述,这都让韩炳哲对于数字信息时代人类精神状况的分析批判,显得尤其重要而富于启发。


【媒体评论】

韩炳哲属于这一类哲学家,在他们之前,没有人寻求改变世界之道,甚至没有人充分意识到这种改变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内部参考》(Inside Higher Ed)


韩炳哲创造了一种他个人独有的思想传统。
——《周日世界报》(Welt am Sonntag)


韩炳哲用他的作品开辟了一条横穿当代文学之林的甬道。他不求你我点赞,只求警醒世人。
——德国广播电台(Deutschlandfunk)


阅读韩炳哲的书,意味着不断地被鞭策唤醒。……他的社会批判虽然不谙体恤之情,然而韩炳哲仍然热情地拥抱自己所处的这个时代。
——《周刊》


【目录】

肯定社会 1
展示社会 15
证据社会 25
色情社会 35
加速社会 49
亲密社会 57
信息社会 63
揭秘社会 71
监控社会 77
注 释 87


【免费在线读】

展示社会
按照沃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的说法,对于“为巫术服务”之物来说,“更重要的并不是它被观照着,而是它存在着”。其“膜拜价值”(Kultwert)取决于存在,而非展览。把神圣的物品锁在不能进入的房间里,从而把它们从“可见”中抽离出来,这种做法提高了它们的膜拜价值。例如,某些圣母像几乎全年藏身于帘幕之后。只有神职人员可以接近某些神像。隔离(secret, secretus)、划界及封锁的否定性是膜拜价值的根本。在肯定社会里,万物都变成了商品,它们必须被展示才能存在,为获得展示价值(Ausstellungswert)而丧失其膜拜价值。就展示价值而言,单纯的存在是毫无意义的。一切寂静无声、寂然不动之物都不再有价值了。物只有被观照时,才会增值。把一切交给“可见”的强制展示使得光芒(Aura)—“遥远的现象”(Erscheinung einer Ferne)—完全消失了。展示价值是资本主义得以实现的标志,不能从马克思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对立中得到体现。它不是使用价值,因为它脱离了效用范围。它也不是交换价值,因为它不反映任何劳动力。它的存在仅仅是因为它产生的关注。
一方面,本雅明指出,摄影的展示价值全线压制着膜拜价值。另一方面,他注意到,膜拜价值并非毫不抵抗地遁逃,相反,它拉起后一道防线,这道防线就是“人像”(Menschenantlitz)。因此,在早期摄影中,肖像作品并非偶然占据了中心地位。在“对遥远的或已消逝的爱进行缅怀的膜拜”中,画像的膜拜价值找到了其“后的避难所”。早期摄影作品里,“人像脸上短暂的表情”中,光芒后一次显现,这便是那“忧郁的、无与伦比的美”。可是,当人像在摄影中消失之时,展示价值便首次超越了膜拜价值。
如今,具有膜拜价值的“人像”早已从摄影中消失。facebook和photoshop的时代把“人像”变成一张完全服务于展示价值的脸(face)。脸是一张展示性面孔,失去了所有“目光的光芒”(Aura des Blicks)。它是“人像”的商品形式。作为一层表面(surface),脸比任何一张面孔都更为透明,对伊曼努尔·列维纳斯(Emmanuel Lévinas)来说,脸是一处绝佳场所,他者的超越性在这里功亏一篑。透明与超越是对立的。这张脸也栖身于同者之内。
数码摄影消除了所有否定性。它既不需要暗室也不需要显影。它的前面没有“负”(Negativ)这个字。它是纯粹的“正”(Positiv)。生成、衰老和死亡都被抹去了:“它(照片)不仅和纸(要消亡的)共命运,而且,即使已经固定在了一个结实得多的载体上,也还是要消失的:就像一个活的机体,照片直接从会生长的银颗粒中出生,充分成长一阵以后,接着就老了。受光线和潮湿的侵蚀,照片泛黄,变得疲乏不堪,影像消失……”罗兰·巴特将摄影与一种生活方式联系起来,在这种生活方式中,时间的否定性至关重要。尽管如此,在这种情况下,它仍然与它的技术前提和它的模拟性质联系在一起。数字摄影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的必然结果,这种生活方式越来越多地摆脱了否定性。它是透明的摄影:没有生与死,没有命运与事件。命运不是透明的。透明摄影缺乏语义和时间密度。这就是为什么它一言未发。
对于巴特来说,“事情就是这样”这一时代内涵代表了摄影的本质。这张照片证明了这一切。因此,哀悼(Trauer)构成了它的基本情绪。巴特认为日期是照片的组成部分,“因为日期会使人抬起头来思索,会让人去推算照片上人的生与死,一代一代人不可避免地灭亡”。这个日期刻着死亡和转瞬即逝。针对一张安德烈·科特兹(André Kertész)的照片巴特写道:“科特兹于1931年拍摄的埃内斯特,当时还是个中学生,可能他今天还活着(但是,他现在在什么地方?生活得怎么样?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小说啊!)。”而如今充满展示价值的摄影则表现出另外一种时间性。它是由缺乏否定性的当下所决定的,因此它不允许有叙事张力和“小说”的戏剧性。它的表达毫无浪漫可言。
在展示社会中,每一个主体都是自己的广告对象。一切都是以它的展示价值来衡量的。展示社会是一个色情社会。所有的东西都被向外翻开、被揭去遮蔽、被夺走掩护、被剥掉衣服、被曝光。过度的展示将一切变成商品,“没有丝毫秘密,转瞬即被吞噬”的商品。资本主义经济使一切服从于强制性展示。仅仅是展示的阶段就产生了价值,事物的所有自我成长力(Eigenwüchsigkeit)都被抛弃了。它们并不是消失于黑暗,而是消失于过度照明:“更为普遍的是,可见之物并未在模糊和沉默中终结—相反,它们消失于比可见更可见:淫荡。”
色情作品不仅破坏爱欲(Eros),还破坏性(Sex)。色情展示引发性爱乐趣(Lust)的异化。它使人无法去体验“性趣”。“性”瓦解为女性的欲望展现和男性的功能表演。被展示出来的、如表演一般的乐趣已非乐趣。强制展示导致身体本身的异化。身体被物化为有待优化的展示客体。栖居在这样的身体里是不可能的。人们急着去展示它,并由此对它进行剥削。展示即为剥削。展示命令破坏栖居(Wohnen)本身。如果世界变成一个陈列室,便不可能供人栖居了。栖居让位于有助于提高注意力资本的广告。栖居初的意思是“满足、和平、居留”。长期的强制展示和强制做功威胁着这种和平。海德格尔意义上的“物”也彻底消失了。它是不能被展示的,因为它完全由膜拜价值组成。
超可见性(Hypervisibilität)是淫秽的,它缺乏隐匿之物、不可触及之物以及秘密的否定性。流畅的超交际流也是淫秽的,超交际不受困于他性的否定因素。同样淫秽的还有强制将一切交付给交际和可见性,以及将身体和灵魂展示、表演给人看的色情作品。
展示价值首先取决于漂亮的外观。通过这种方式,强迫性展示产生了追求美和健康的冲动。整容手术的目标是追求展示价值的化。今天的偶像明星们传播的不是内在价值,而是外在的标准—人们不惜采用手段也要拼命去贴合的标准。展示命令导致了可见之物和外观的化。不可见之物不复存在,只因它没有展示价值,无法吸引眼球。
强制展示对可见之物极尽剥削。闪闪发光的表面以其自身的方式透明着。人们对它不再有探寻之心。它没有解释学上的深度结构。这张脸也已变成一张透明的面孔,努力追求着展示价值的化。强制展示剥夺了我们后一点真实面容。它不可能再维持自己的样子。展示价值的化表现为视觉的暴政。图片数量的增加并不是问题,对成为图片的强制才是。一切都必须可见。对“透明”的强制追求将一切不服从可见性之事物视为可疑。这就是它的暴力。如今的可视化交际通过传染、发泄或反射的方式发生着。它缺乏所有的审美反映。它的美感终是麻醉剂。例如,用“我喜欢”(I like)来表达的鉴赏结果不需要长时间的观察。充满展示价值的图片没有复杂之处。它们是明确的,即色情的。他们缺乏能够引发反射、检阅和思考的不完整性。复杂性会减缓交际速度。麻痹状态的过度交际减少了复杂性,以加快速度。它比感官交流要快得多。感官是迟缓的。它阻碍了信息和交际的高速循环。因此,透明是没有感官的。大量的信息和交际来源于“空白恐惧”(Horror vacui)。
透明社会将所有距离视为亟待消除的否定性。距离是加速交际和资本循环的障碍。由于其自身的内在逻辑,透明社会排除各种形式的距离。终,“透明”成为“一团混乱之物,目光和它所见之物混杂在一起”,即“卖淫”。事物和图片无时无刻不在眼前。距离的缺失使感知变为触觉的、探察式的。触觉是指没有物理性的接触,“眼睛和图片的直接碰撞”。没有了距离,也就不可能有审美意义上的注视,不可能有栖息。触觉感知是目光之审美距离的终结,实际上,也就是目光的终结。无距离并不意味着切近,相反,它摧毁了切近。切近是富于空间性的,而无距离恰恰摧毁了空间。切近被刻写在遥远之中。因此,它是远的。海德格尔也谈及一种“纯粹的、承受着遥远的切近”。然而, 这“遥远的切近之痛”却是一种亟待消除的否定性。“透明”消弭了“远”,将一切变为千篇一律的、既不近也不远的无差别物。


【当当正版包邮】DK时间线上的全球史 英国DK公司 世界史 全球史 全球通史 中信出版社图书
自营
¥171.00
【赵冬梅新作】宽容与执拗 迂夫司马光与北宋政治 文人政治家的互动、缠斗与纠葛 法度与人心 人间烟火 大宋之变 中信出版社图书
自营
¥81.00
欧洲之心:神圣罗马帝国,800—1806
自营
¥84.00
以讹传讹:错误信息如何传播 抵御错误信息的有力武器,通往真知的指南。对错误信息坚信不疑比无知更可怕。传播学社会学 中信出版社
自营
¥39.00
跨越修昔底德陷阱
自营
¥51.70
中国人,你要自信(张维为作品)
自营
¥51.70
演变
自营
¥66.00
复杂:诞生于秩序与混沌边缘的科学 突破固有思维 打破传统专业壁垒 刷新你对世界的认知 全新译本 经典再现 各领域大家诚意解读 中信出版社
自营
¥49.00
中国震撼(张维为作品)
自营
¥54.0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