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体裁新颖,以小说形式讲纳兰

以小说形式描绘纳兰一生的书籍,就这一本!

情节曲折堪比《红楼梦》,有“小红楼”之称。

2.既有小说的动人,也有史料的严谨

虽为小说,但并非凭空杜撰,文中大量引用纳兰词,为小说情节做诠释,为学习理解纳兰词提供了生动的背景材料。

3.权威经典的纳兰传记小说

◎本书获台湾文艺协会小说创作奖

◎作者朴月,本名刘明仪,著名历史文学作家,任台湾历史文学学会秘书长

◎著名清词研究专家马大勇教授作序推荐

4.这是一部让读者读了几遍哭了几遍的纳兰传记小说!

◎台湾畅销书!一版再版!看哭几代读者 !

◎比《浮生六记》更感人!读几遍哭几遍 !

◎作者曾言:《西风独自凉》写的不是历史,不是传记,而是“情怀”!

5.名人评语

作者在熟谙纳兰生平的基础上,对其人钟情善感、重义轻利人格的细致刻画自不必说;顾贞观、姜宸英、梁佩兰、严绳孙、朱彝尊……这些熟悉的人物在作者部署下,行迹时隐时显,设色或浓或淡,无一不形象可感,宛在目前。——马大勇


【内容简介】

黄叶扑窗,往事残阳

杯酒残梦,灯影阑珊

纳兰容若(性德)与表妹佩蓉相恋,却招致父亲明珠反对,上言皇帝将佩蓉聘为公主塾师。无奈之余,容若奉父母命娶妻婉君。后容若举进士,获拔为御前侍卫,故有机会得见佩蓉,岂知皇上早有册封佩蓉之意。佩蓉难忘容若,故自憔悴,后含恨而终,容若苦心不能以身殉。然天意弄人,待到容若悟及了婉君对自己的好处,婉君又因失意成疾逝去……


【作者简介】

朴月,本名刘明仪,一九四七年出生于湖北,著名历史文学作家。朴月自幼醉心古典文学,为日后从事文艺创作奠基,她的创作主题多围绕古典诗词与历史人物。曾出版包括《苏东坡传:来如春梦去似云》《胭脂雪·珍妃》等多部传记小说、历史小说。


【媒体评论】

作者在熟谙纳兰生平的基础上,对其人钟情善感、重义轻利人格的细致刻画自不必说;顾贞观、姜宸英、梁佩兰、严绳孙、朱彝尊……这些熟悉的人物在作者部署下,行迹时隐时显,设色或浓或淡,无一不形象可感,宛在目前。 ——清词研究专家 马大勇


【目录】

目录

纳兰家世系001

纳兰容若003

一 断肠声里忆平生004

二 泥莲刚倩藕丝萦016

三 绣屏深锁凤箫寒044

四 今夜玉清眠不眠061

五 谁家刻烛待春风074

六 高梧湿月冷无声088

七 共君此夜须沉醉113

八 当时只道是寻常126

九 绝塞生还吴季子152

十 万里西风瀚海沙176

十一 雁贴寒云次第飞187

十二 梦里云归何处寻211

附录一 一往情深深几许216

附录二 浅谈《饮水词》的复古与创新262


【前言】

  在文学史与蝴蝶梦间——代前言

  冷瓢饮水,蹇驴侧帽,绝调更无人和。为谁夜夜梦红楼,却不

  道当时真错。

  寄愁天上,和天也瘦,廿纪年光迅过。断肠声里忆平生,寄不

  去的愁有么?

  ——鹊桥仙·深夜坐月,讽纳兰词,枨触成咏

  梁任公为纳兰二百四十年忌日失眠的清夜后,又百二载呼啸而过。纳兰性德和他的词,在此间完成了由经典化到普世化的全过程。纳兰是*个走向大众视野的清代词人,他不仅仅属于梁启

  超、陈廷焯们,他是横在几乎所有倚声初学者面前的浩渺烟波,他的痴情之泪汇流成谷,供世代才人濡笔润心。他还是《红楼梦》莫须有的谜底,是旷代公子与完美情人,是小说家、书商和影视从业者的宠儿。“我们的纳兰”,良有以也。

  趋冷避热的积习使我在治学生涯中刻意远离纳兰,尽管早自少年时惊鸿一瞥后就倾倒至今,情感的天平仍在向那些或深情,或豪侠的词句倾斜。然而十数载因缘际会如海天遇合,严门三代 相继撰著《纳兰性德》(马大勇选注,中华书局2010年版)、《纳兰词选》(严迪昌选注,马大勇整理,中华书局2011年版)、《纳兰词》(马大勇评注,中华书局“中华指掌文库”本,2015年)、《纳兰性德词全注》(暂拟名,马大勇、赵郁飞评注,人民文学出版社待梓)。近百年词坛云屯星聚,而纳兰遗韵犹自绵延不绝,我

  在研究中亦难避与“纳兰风”反复确认眼神的日常。我远非“纳兰专家”,却因楼台近水,望月如邻。

  故此,受托为朴月的小说《词人纳兰:西风独自凉》撰此小文充前言,于我而言近乎还愿。在秋信初至的午后,暂抛开谨始虑终的“学术脑”,将三十余年对纳兰性德的感性认识一并归拢,沉溺在小说情节语言中,真是极“称意相宜”(纳兰词《少年游》句)之事。作者在熟谙纳兰生平的基础上,对其人钟情善感、重义轻利人格的细致刻画自不必说;顾贞观、姜宸英、梁佩兰、严绳孙、朱彝尊……这些熟悉的人物在作者部署下,行迹时隐时显,设色或浓或淡,无一不形象可感,宛在目前。小说第九章《千里生还吴季子》尤令我感动不置,此应是纳兰情事之外作者殊为看重的一节,故特施剪裁,以浓墨出之。对友情词之千古绝唱——顾氏二首《金缕曲》的本事发覆,是我讲授文学史课程的“保留节目”,然囿于史实,细节未丰,洵为遗憾;而小说发挥所长,饱满鲜活的表达显然更能触响读者内心深层次的共鸣。

  小说非同史。虽都是“讲故事”——而正如作者自道——其“真确性”和“周延性”不可等量齐观。朴月的谦逊之论,确于我心有戚戚。“严肃文学”界对通俗作品的鄙薄今古略同,我是研究工作者,也是小说爱好者,对此等媚“雅”而轻“俗”习气,向哂之而已。一句话:全信史则无小说。人世间若只有史书可读,那也

  太寂寞了些,我们还需要梦。史事与梦境之间弥缝补罅的引信,即作者所谓*难能可贵的“情怀”。朴月遥接《红楼梦》《花月痕》等言情说部余脉,近承台岛通俗文艺传统,为我们献出这样一部精雅如诗的作品。附录二文《一往情深深几许》《浅谈〈饮水词〉的复古与创新》,亦以迥超一般通俗作家的学术功力对纳兰及其词进行“沉浸式”解读,可向文学研究提供或一视角的借镜。纳兰有灵,当颔首莞尔矣。

马大勇 己亥立秋于佳谷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