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

民国风度的真精神,就在大师们的日常中

从日记、书信、自传、回忆录里追寻一个时代

知名文史学者刘克敌教授新作


【内容简介】

本书充分利用日记、书信、自传等史料,引领读者进入民国时期一群文化大师的书房和客厅。旨在通过对他们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生涯以及日常琐细趣事的描述、通过对他们如何建构“朋友圈”的叙述,逐步揭示大师们深邃而感人的内心世界,*终有助于在这个日渐嘈杂和浮躁的世界保持一份定力、坚持和希望。


【作者简介】

刘克敌,文学博士,杭州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关注的领域有:中国近代与现代文化及文学研究、20世纪中国学术思想史、陈寅恪学术思想以及当代大众文化与网络文学研究等,尤其对陈寅恪学术思想和清华学派有非常深入的研究。著有《陈寅恪与中国文化》《陈寅恪和他的同时代人》《章太炎与章门弟子》《梁漱溟的*后39年》等十几部。


【媒体评论】

民国风度的真精神,就在大师们的日常中,从日记、书信、自传、回忆录里追寻一个时代。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陈寅恪去世五十周年


【目录】

*辑 雪月花时*思友

002 同时代人眼里的陈寅恪

015 道不同亦可为谋

——陈寅恪与新文学作家交往漫谈

027 从挚友到对手

——胡适与梅光迪

044 仰承先师学业,不妨分道扬镳

——朱希祖与章太炎

053 文人领袖蔡元培的“朋友圈”

063 三位大师,两次论争

077 恩怨半生解不开

——周氏兄弟与顾颉刚

090 鲁迅笔下的《新青年》同人

102 冲冠一怒为花边

——鲁迅与李小峰的版权纠纷

118 人生中渗透诗的意味

——留美时期徐志摩的交往

128 马相伯与“函夏考文苑”

第二辑 夏日也有冬天之气息

138 “临崖挥手”与“花开满枝”

——浙籍大儒马一浮

146 大师的占卜与命运

154 郑孝胥眼里的辛亥革命及五四运动

167 “三焦”疑案与新文化运动

180 夏日也有冬天之气息

192 割股疗亲与 20 世纪中国学术

201 黄侃的自负与“发明”情结

218 这么早就开始回顾了

——漫议新文化运动中北大师生分歧

第三辑 在书斋与红尘之间

234 平生受益“一部半”书的大师毛子水

244 腐心桐选祛邪鬼,切齿纲伦斩毒蛇

255 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266 日出国中之游子

——鲁迅笔下的日本

279 根底里带有一种温润

——周作人的日本情结

286 从“中华帝国”到“中华民国”

295 陈寅恪与敦煌学

310 后 记


【前言】

序 言

冬日的阳光总是给人过于灿烂的感觉,前提是待在房间内,感受不到外面的凛冽,自然以为天气并不严寒。不过无论如何,新的一年已经到来——曾经认为2019年是很远才会到来的年份,其实它已是眼前的现实。恍惚之中,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已无可挽回地走向终点。马一浮临终前曾有“临崖挥手罢,落日下崦嵫”的悲凉之语,此刻觉得他的心境我已能体会,悲夫!

不过,还是不能“坐以待毙”,总还要做点什么才是。这就有了编辑此书的念头——这些年来毕竟又写了不少文章,可以成为一个集子吧。说起来这工作比较容易,不过如何把这些年新写文章构成一个相对有机的整体,也还是几次让我踌躇,毕竟有些内容似乎放在哪里都合适,也就等于放在哪里都不合适,还有极个别的文字,内容上略有重复之处,诸如此类。而我*后的决定往往是,暂且如此、暂且如此吧——倘有不当交由编辑处理好了,这当然算是偷懒的想法。但有些工作还是要自己来做,例如对一些史实做必要的订正和表达上的润色,再就是有些文字在风格上还是要进行一些调整,以与本书体例保持一致。

有人说,判断一个人是否变老,就看他是否开始了回忆——那么就我而言,可是很多年前就开始回忆了呢。原因无他,只因为眺望未来看不到什么,也就自然地回头张望起来。相对于眺望未来,感觉回望过去似乎更加自然,也更加舒服。不过这也说明我不但不会有什么进步,能不退步也就谢天谢地了。

这些年去了不少地方,感觉那些地方无论如何美丽,总不能让我有安心长住的想法,*后比较来比较去,还是杭州让我住得惬意。只是杭州这些年也开始有雾霾,算是这所谓“人间天堂”的一个败笔。不过像我这把年龄,大概早已练就百毒不侵之身,也就不再担心——其实我知道再担心也没有用处,所以不想担心。

接下来文章多少还是要写的,至于计划是没有的,走着看吧。不过,2019年是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应该有所表示才是。同时,今年也是陈寅恪先生去世五十周年,自己也还是要做点什么吧。

2019年3月4日,于杭州


【免费在线读】

陈寅恪与新文学作家交往漫谈

有些人常以现代人思维方式看待那时的文人交往,认为既然陈寅恪思想相对保守,被视为“文化遗民”,又主要从事中古历史和古代文学研究,理应和新文学作家“老死不相往来”,他们的文化观和文学观也必然对立。

其实不然。陈寅恪与胡适、鲁迅、傅斯年、俞平伯、朱自清、许地山、戴望舒等很多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和著名作家都有过较为密切的交往,有些如傅斯年、俞平伯、许地山等甚至可称为莫逆之交。就他们而言,思想和学术上的分歧并不妨碍私交,而是否值得交往的*重要因素就是这个学人的人品和学问如何——当然如果在治学上有共同语言或交叉之处就更容易交往了。就陈寅恪而言,他判断一个学人是否值得交往除却上述两点外,还有就是家世如何或者是否学有渊源,也就是极为看重这个学人的家学或师承传统。

首先说陈寅恪和鲁迅的交往,陈寅恪常被视为民国时期遗老遗少人物,而鲁迅是新文化运动领袖,他们好像水火不相容才是。但事实并非如此,而且鲁迅与陈寅恪关系非同寻常。

1902年与鲁迅同船赴日本留学者就有陈寅恪和其大哥陈衡恪,而带领他们出洋者是陈寅恪的大舅俞明震,他曾在鲁迅上学的矿物学堂任总办,自然是鲁迅的老师。此人思想开明,属于新派人物,鲁迅在《朝花夕拾》中这样描述他:“但第二年的总办是一个新党,他坐在马车上的时候大抵看着《时务报》,考汉文也自己出题目,和教员出的很不同。有一次是《华盛顿论》,汉文教员反而惴惴地来问我们道:‘华盛顿是什么东西呀?’”鲁迅后来弃医从文,应该与受到俞明震影响有一定关系,鲁迅在日记中也一直称其为“俞师”。鲁迅与陈寅恪兄弟到日本后又同在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直到1904年毕业。鲁迅和陈衡恪回国后,又同为职员,此时陈衡恪在书画方面已颇有名气,但和鲁迅一直保持密切交往。后来陈衡恪成为民国有名的大画家,甚至齐白石也是在其下才逐渐被世人所知,所以齐白石曾多次表示陈衡恪才是他的知音和伯乐,不过陈衡恪和鲁迅却一直保持好友关系,直至其患病去世。鲁迅日记中有很多他与陈衡恪一起逛古玩店、书店、互赠礼品和吃饭的记录,鲁迅甚至请陈师曾代写寿联,竟“携至部捕陈师曾写讫送去”,这一个幽默的“捕”字就充分表现他们两人的亲密关系。至于陈寅恪,由于小鲁迅九岁,鲁迅大概一直视其为小弟弟,不过周氏兄弟翻译的《域外小说集》*册和第二册出版后,鲁迅还是送给陈寅恪一套,并郑重记入日记。后来陈寅恪远赴欧美留学多年,鲁迅则在五四前后投入新文化运动并成为领袖人物,两人交往自然停止。尽管陈寅恪无论公开还是私下对新文化运动持有异议,却从未对鲁迅其人其作有任何评价。但他们的缘分并未结束——陈寅恪任教清华期间已是大龄青年,恰好有人把唐筼介绍给他,两人相识不久,即很快结为夫妻。除却两情相悦因素外,其实也和陈寅恪一直看重的出身门第有关,因为唐筼说起来也是名门之后,其祖父唐景崧曾为台湾省巡抚,而陈寅恪祖父陈宝箴曾为湖南巡抚,恰好算是门当户对。且说唐筼毕业于金陵女校体育专业,后执教于北京女高师,曾是许广平的老师,算起来还是鲁迅的同事,真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数吧。20世纪50年代,许广平南下香港途经广州时,还特意去中山大学看望唐筼,此为后话。

鲁迅一生冷嘲热讽骂人无数,却没有骂俞明震,也没有骂过陈寅恪。当年吴宓主持的《学衡》杂志发表过陈寅恪几篇文章,鲁迅也曾撰文对吴宓和《学衡》百般嘲讽,却对陈寅恪的文章保持沉默。究其原因,与他和陈氏兄弟的早年交往肯定有关。不过,这也不能完全解释鲁迅为何没有讽刺陈寅恪,因为对同时代的很多老乡、老友,鲁迅都会因思想见解上的分歧进行批评甚至与其彻底决裂,如钱玄同、林语堂等,所以陈寅恪和鲁迅早年的一些交往,不能成为鲁迅不批评陈寅恪的理由。在当时清华四大导师中,除了陈寅恪其余三人都曾遭到鲁迅的辛辣嘲讽,尽管他们或者是鲁迅青年时崇拜的对象,或者是鲁迅的同乡兼国学大师。看来,鲁迅没有批评嘲讽陈寅恪,除了早年的交往因素外,除了陈寅恪的学问和人品无可挑剔外,也与两人精神气质上很是相似有关。已有学者指出,20世纪精神上*痛苦的两个文人,就是鲁迅和陈寅恪。而他们的内心世界都有着终生挥之不去的悲凉,也即鲁迅在评价宝玉时所说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唯宝玉而已”。

此外,就学术专长而言,鲁迅虽主要成就在创作,却以一部《中国小说史略》奠定了他在古典小说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地位。而陈寅恪虽主要研究中古历史,却也曾对古代小说演变有精深研究,在这方面两人有一定交叉甚至互相影响,只是这种影响并未公开,而是采取一种我称之为“潜对话”或“间接对话”方式呈现,对此笔者曾在拙著《陈寅恪与中国文化》中有所论述,此处只简单提及。例如,陈寅恪曾撰写系列文章论述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小说发展的影响,并多次指出自己的研究“于治小说文学史者傥亦一助欤”,“以告世之研究小说源流者”,等等,这些话显然并非泛泛而谈,而是别有所指。陈寅恪这些文章大都发表于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此时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已经问世,而胡适等也在从事有关中国古代小说的考证工作,他们二人也是那时研究中国古代小说成就*者,所以陈寅恪应该是以委婉方式建议他们注意自己的研究,或者说对他们研究中的某些观点提出异议。

文人领袖蔡元培的“朋友圈”

民国时期的浙籍文人群体,在当时几乎每一个学术和文学领域以及很多高校中都占据重要甚至领军地位,自然引人注目甚至遭人妒忌,*常用之讽刺性称呼就是“某籍某系”。大凡读过鲁迅杂文的人,当对这个“某籍某系”不会陌生,因为在陈西滢与鲁迅的论战中,不止一次提到这个词。“某籍”指的是浙籍,“某系”自然是指北大的国文系。其实在浙籍文人群体中,还可划分出几个小群体,除却影响*且势力*的章门弟子外(章门弟子也可分为很多小群体,如周氏兄弟就各有自己的弟子群),至少还有几个浙籍文人群体值得关注,例如以李叔同、丰子恺等为代表的群体,以马一浮及其弟子为代表的群体,以及以施蛰存、穆时英和戴望舒等为代表的现代派群体等。不过毫无疑问的是,在促成民国初年浙籍文人形成群体并成长壮大的过程中,蔡元培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在一个相当长时期,蔡元培都是浙籍文人的领袖人物,而章太炎则更多扮演浙籍文人精神导师的角色。

直接推动鲁迅开始白话小说创作者,是蔡元培的老乡钱玄同。钱玄同为浙江吴兴人,与鲁迅相识于东京留学时期,也是章太炎的弟子。由此可见,如果没有蔡元培、许寿裳、钱玄同等浙江人际关系的援助,鲁迅可能不会在新文学发生期就得以名扬天下,而民国时期的“浙江潮”可能也会较晚才出现,或者根本形不成后来那样的浩大声势。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蔡元培在学术界的领袖地位自其掌北大后既已确立,尽管外界一直视他为浙籍文人的“掌门人”,但在浙籍文人内部,对他有意见者并不少。这是因为浙籍文人群体中以留学日本者居多,而他们大都奉另一位浙籍文化大师章太炎为师。蔡元培和章太炎之间,虽然有过和孙中山共同反清的合作历史,但也有过论争。例如,在20年代初,蔡元培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就与孙中山担任大总统的广东军政府要员章太炎、张继等人打过一场“笔墨官司”。而浙籍文人的代表人物周氏兄弟,也曾在书信中表示对蔡氏不满。但从整体上看,浙籍文人对于蔡元培之领袖地位还是承认的,或者说也正因为他居于领袖地位,才会因其某些做法的可能不当遭到一些浙籍文人的不满。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