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朝九晚五的工作,是否是这个时代安身立命的*标准?

如果可以自由工作,人生又有多少种可能?

为了寻找答案,自媒体人林安探访了许多不上班的人,

希望他们不一样的人生故事,能给你疲惫的生活带去英雄梦想。


【内容简介】

在《只工作,不上班》一书中,作者林安以“都市青年观察者”的身份深度采访了20个自由职业者,以感性、细腻但又不失洞察力的笔触将20位自由职业者“非常态”的工作、生活方式展现在读者面前。书中记录了勇士们的梦想、奋斗、坚持、迷茫与困惑,让读者了解那些不上班的人生,也许他们也可以踏出勇于改变的*步。


【作者简介】

林安,自由撰稿人、自媒体人,从小热爱写作,喜欢观察、研究大城市年轻人的生活心理状态。2018年发起“100个不上班的人”独立采访计划,以文章和视频的形式在自媒体“土土土槽”更新至今。


【媒体评论】

上班是形式,工作是内容。做有内容,又不限于朝九晚五之间的工作,需要高度的自制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这是一种工作的高级境界,慎独、自律,把时间与精力用在真正能实现自我价值的地方。
——罗松,建筑师、作家


林安文字细腻,对于事物的观察鞭辟入里。这是一本对“自由职业者”有着透彻解读的书,推荐那些不甘于被埋没在职场的年轻人阅读,让它帮助你们找到一条可以将兴趣与工作完美结合的道路。
——安韶坤,腾讯新闻高级编辑


只工作不上班,听起来像是不务正业的宣言,实质上却是一种更加丰富的生活方式的可能性。工作的本质是为他人提供所需的服务,新兴职业的崛起不仅是一场职业革命,也是人生价值观的一种变迁。祝福林安,也祝福她笔下的这些年轻人。
——雷磊, “真实故事计划”创始人


据说现代人生命中的两大意义,一个是爱,一个是工作,如此根本的事情,应该由自己决定。
——涂志刚,乐府文化创始人、前新京报《书评周刊》主编


我从来没有因为旅行耽误过任何工作。选择自由职业,是因为我可以掌控自己工作的时间和频率。但自由并不意味着为所欲为,独立工作意味着对自制能力和个人意志的考验。古人说“慎独”,我理解的意思差不多就是这样。
——刘简枫,知名设计师


【目录】

听说每三个不想上班的人中,就有一人想开店?
咖啡店店主Sandy:开店完全是另一种人生
甜品店店主地地:为了梦想开店两年半,我却活成了别人口中的“废人”
猫咖店店主Liza:没有永远赚钱的生意
我们是“数字游民”
文化间隔游创业者李胜博:一个无法被归类的人,没得选的自由人生
旅行博主丸子:旅行一旦开始,就很难停下
自由记者喜喜: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
远程办公者生伟:不裸辞也可以看世界
“数字游民”艾莉森:当流浪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多重技能的“斜杠青年”,生存还是生活?
自由潜水师Oce:在深海,找回生而为人的自由
花艺师唐川:努力是为了“有所选择”
自由编剧欧阳十三:遭遇生活的暴击之后,如何体面地追寻自由
小众自由职业者的生存之道
“讲书稿”撰稿人葛亚坤:“曲线救国”的小说写作之路
摇摆舞老师Lucy &小星:在上海,掀起摇摆狂潮
手机摄影培训师佟海宝:另一种成功,尝遍世间精彩
整理收纳师舒安:用整理重拾人生的掌控权
风光摄影师姚璐:30岁独闯中东,当代女性的另一种活法
职业咨询师马华兴:时间有限,要做自己喜欢的事
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兴职业
体育自媒体人杨芊:自媒体时代,拥抱变化的传统媒体人
Vlogger大头SOLO:32岁离职,做一名全职Vlogger
斜杠青年林安:自由职业,开启我的第二人生
读者故事:那些不想上班的年轻人
后记


【前言】

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都不想上班了?

2018年2月11日,处于职场迷茫期的我,在网上发布了篇“100个不上班的人”系列人物采访。开始这个计划时,我从未想过它可以产生多大的影响力,以及我可以坚持多久。

幸运的是,一年过去了,这个计划远比我想象中走得更远、更成熟。而我自己,也在执行这个采访计划的过程中渐渐走出了职场,用一年时间,摸索出了一条属于我自己的“不上班”之路。

过去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曾有无数人问我:“你为什么要做这个采访计划?”每一次,我给出的答案都很简单:“因为我就是一个不想上班,却不知道不上班可以做什么的人,我相信和我一样有这种想法的人很多。”

“不上班”这个词,听上去可能有点儿消极,但它在我的定义里并不等同于“无所事事”和“消磨时光”,它不是为了逃避职场而做出的被动选择,而是“可以在职场混得很好”的前提下做出的主动选择。所以过去一年,每当有人问我“如何才能不上班”时,我都会给他们普及一个概念:不上班不等于不工作。大部分人说自己“不想上班”,其实并非“不想工作”。

这里需要重新定义“上班”和“工作”这两个词的概念。在我的理解里,“上班”是一种个人与公司之间的“商业交易行为”,公司付费购买你的劳动时间,你就必须按照公司的规章制度,在规定时间到规定地点去做规定的事情。而“工作”则是一个人安身立命或实现自我价值的手段之一。简而言之:上班是为别人做事,而工作是为自己。

在“锵锵三人行”的百度贴吧里,某位网友对“上班”和“工作”的定义,我觉得形容得非常贴切。

上班:一种勉强的、不情愿的、被动的、单纯为了不被带上耻辱的“无业者”帽子的那些家境一般又没有什么特殊才能的青年人、中年人所做的事情。“混日子”是上班族的普遍心态,因为收入不高,但又不能没有这份收入,所以“焦虑症”患者的比例也相对高一些,这在“狼多肉少”与攀比心较重的地方里为明显。当然,也有一些人因惯性使然(上着上着就习惯了),他们对生活的要求也不高,所以“混日子”对他们而言就是好的日子。

工作:带有一种积极的、并不单纯为了不被别人歧视为无业者的、有奋斗目标并能结合自身能力的、想要在工作中实现自身价值并能乐在其中的人做的事情。

所以千万不要混淆了“上班”和“工作”的概念,你可以不喜欢上班,但一定要热爱工作。我提倡“只工作,不上班”,而不是在没有想清楚自己究竟是“不想上班”还是“不想工作”的前提下,就盲目辞职。

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不想上班了?任何一种社会现象的背后一定有其错综复杂的原因,我试图从一个个“不上班”的微观个体中寻找答案,因此有了“100个不上班的人”独立采访计划,也因此有了这本书。

通过一年多的采访,我发现大部分人并非生来就讨厌上班,所以“职业倦怠症”一般都出现在那些已经工作了几年的人身上,而不是在应届毕业生身上。相反,刚刚离开学校的应届毕业生反而对上班的积极性,因为新鲜好奇、没有经验。但工作几年之后,大部分人会发现一个关于上班的真相:至少目前,上班的本质其实还是为了赚钱谋生。幸运的话,它也许还能给你带来金钱以外的成就感;不幸的话,你就单纯是在做一笔拿时间换金钱的交易,所以才会有人抱怨“上班就是在浪费青春”。

但是生活在如今的世界,一个人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须牺牲点儿什么去换取金钱。而牺牲时间,可以说是每个人都天然拥有,且成本的买卖。所以上班赚钱,成了这个社会约定俗成的一件事情,它背后所折射的含义是:你要生存,就得上班。所以大部分人哪怕上班没那么顺心,或正在做着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也只能忍气吞声,日子久了,倦怠感自然而来。

再加上互联网时代,信息更加公开透明,大到世界,小到身边,你可以看到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谁谁谁出国读书了;谁谁谁创业了;谁谁谁一边环游世界,一边赚钱了……再加上各类媒体、广告、互联网产品每天都在变着花样供应各种生活方式:精英就该喝某品牌的咖啡,戴某品牌的表;中产阶级的标配就是一房一车,一年两次国外旅游;月薪两万元的女孩每天一颗牛油果;不油腻的中年男人周末都在健身房挥汗如雨……一方面,不同阶层的人毫无保留地看到了彼此的生活状态;另一方面,媒体也越来越鼓吹同一种价值观和成功标准。渐渐地,所有人都被挤到了同一个地方,向着同一个方向奋斗。然而可悲的是,社会中的经济差距是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攀比心又极其重。于是那些无法突破现状的人,只能一边羡慕着别人的生活,想要努力改善自己,一边又缺乏奋斗的斗志与能力,于是挫败不断,后只能沦为社会的边缘人,一日日重复上着没有希望的班,不认命地活着。

虽说现在的年轻人,可以从事的工作类型比他们的父辈更丰富,互联网的开放也给他们带去了很多“不上班”的新机会,但如今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生存压力也比过去大多了。特别是对于那些家境一般又不顾父母反对,义无反顾离开家乡去大城市工作的青年来说,衣食住行的生存压力与日益膨胀的物质欲望都让他们在许多个“不想上班”的时刻犹豫不决。既得不到父母的支持,也没有承担风险的经济实力,看似选择更多的年轻人实则根本没有选择。于是只好一边抱怨着“不想上班”,一边继续埋头干活。所以“不想上班”对当代青年来说,其实是一句十分沮丧而又无能为力的话,它背后隐含的是除了上班别无选择的无奈。

生活中我接触到的大多数人,都处于“不想上班”却“还在上班”的阶段。他们不喜欢自己的工作,无法从中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却又找不到更好的出路,我理解这种状态有多糟糕,因为曾经的我也是这样。所以“100个不上班的人”这个项目诞生之初,我的愿景很简单:通过分享那些成功走上不上班道路之人的故事,给“不想上班”却又“毫无头绪”的人一些思路和勇气。

我始终觉得工作占据我们每个人人生中60%以上的时间,如果工作不开心,你的人生大概率也是无望的。工作本该是一件能够给我们带来快乐和成就感的事情,但反观现在的社会现状,受制于一些工作以外的因素,如“复杂的人际关系”“烦琐的沟通流程”“死板的打卡制度”等,很多人残存的后一点工作热情也消失殆尽。“这是否意味着朝九晚五的上班制度,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呢?”不再受雇于任何一家企业后,我常常思考这个问题,相信会买这本书的你,心中一定也多少存在这样的疑惑。

为了寻找答案,我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和不下50名“不上班的人”讨论过。我发现他们身上有一些共性:自主独立、不喜欢被条条框框束缚、内心有自我实现的渴望。这些共性决定了他们注定不适合在一家公司做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他们是一群“关不住的鸟儿”——可能有些人天生就不适合上班,这本书正是为这群人所写的。

本书中,我将不上班的人划分成了几类:有专一技能的自由职业者、处于初创阶段的创业者、开店的个体户、有多重技能和身份的“斜杠青年”……他们的故事会穿插在不同章节中。如果你问我这几类人有什么样的共性,让我把他们划分到了同一个概念下,那就是“为自己打工,而不是为别人”。

我始终觉得未来社会,理想的工作方式是“每个人都能在自己喜欢的空间里,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不上班”只是众多生活方式中的一种。如果你喜欢在一家稳定的企业工作,享受上班族的特有福利,就踏踏实实地上班;如果你想工作时间相对自由,并为自己的兴趣和事业打拼,可以试一试“不上班”。

无论你选择哪种生活和工作方式,重要的是:一定要做让自己开心的事情。人活一世,开心才是重要的。

林安

2019年6月27日 上海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