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本书系统梳理当代中国新民族主义观念崛起的来龙去脉,并对这一思潮的可能影响和去处做出界定,阐述中国民族主义兴起的内在逻辑,理解民族主义产生的基础,从中看到一个崛起的中国为什么不可避免会和民族主义兴起相伴而行。因此本书中认为可求大同存小异,也强调应防止过度的民族主义思潮,这部严肃的中国问题观察著作,有着对近代以来中国发展路径的同情,又尽可能保持客观,有助于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审视自身、看待世界。是一部每一位关心国家兴衰和前途命运的人,不可错过的著作!


【内容简介】

这是郑永年老师关于中国新民族主义的专著,属于国际关系的一部分。回答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重拾民族自豪感的背景下,西方国家为何在思考中国对于世界的意义时,为何执着于担忧中国崛起对世界秩序构成的挑战和威胁而无视中国崛起对世界的贡献。总体来说这是一部心系国家兴衰的著作,本书初步分为七个章节,系统全面论述了中国民主主义的兴起背景,影响因素,并以国际视野客观分析当今世界几个文明冲突与民族主义的辩证关系。*后对中国新民族主义的发展方向做了极具深度的思考。


【作者简介】

郑永年(1962—),浙江省余姚人。中国政治、社会问题与国际关系专家,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中国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


【目录】

*章 在中国发现中国民族主义

一、现实主义、自由主义与中国民族主义

二、国家认同与对外行为

三、中国问题和民族主义

结论

第二章: 国家权利危机中的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

一、现代中国的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

二、放权和发展

三、国家社会关系

四、对国家权力危机的认知和国家主义的兴起

结论

第三章 认同危机:“新左派”和反西化浪潮

一、寻求新的民族认同:现代化还是“西化”

二、反对制度拜物教

三、中国经济改革理论的“本土化

四、“赶超”还是“比较优势”

五、新集体主义的理论抱负是什么

六、政治民主和经济民主

结论

第四章:文明的冲突?如假文盲vs基督教文明

一、现在中国的民族认同和民族主义

二、儒家民族主义?

三、文明的冲突?

四、民族主义的转型?

结论

第五章:爱国主义、新民族主义的官方话语

一、作为官方民族主义的爱国主义

二、中国人如何感受到威胁

三、军民联合和官方运动

四、中国官方对繁华理论的话语反攻

结论

第六章 新的认同、国家利益和国际行为

一、中国的综合国力与国家战略

二、后冷战时期的国家利益

三、中美关系:从敌人到“战略伙伴”

四、钓鱼岛争端

五、从双边主义到多边主义

结论

第七章 中国新民族主义将何去何从?

一、后冷战时期的中国战略选择

二、中国真的会被围堵吗?

三、自由主义与新民族主义的争论

四、中国正在拥抱这个世界

参考文献


【免费在线读】

中国的民族主义在很大程度上被误解了。这些误解无疑促成了中国政府所谓的“反华”理论在西方的出现。事实上,“中国威胁论”、“遏制中国”等“反华”理论在西方相当具有争议性。虽然不少人认为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正构成潜在威胁,却也不乏反对此观点的声音(例如:Kristof,1993;Munro,1992;Shambaugh,1994;Kurth,1996;Bernstein & Munro,1997)。许多因素促成了民族主义在中国的复兴,其中包括中国国内的高速发展和及其带来的中国国际地位的复归。前苏联和其他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相继瓦解,中国经济却已成功保持了20年的高速增长。普通中国人的生活随着国家的发展而日新月异。他们为此重拾的强烈民族自豪感,丝毫不亚于1949年*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那一刻中国人所感受到的。随着马克思主义和*思想的信仰魅力逐渐减弱,建构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势在必行。基于此,中国的当政者自然乐见民族主义的复兴。若运用得当,它可以为执政者提供执政合法性的依据,可以成为极权政体向民主政体转型的思想基础。为了避免意识形态缺失所引致的危险,中国领导层时时有意识地求助于民族主义为其统治保驾护航。一种以中华传统为底蕴的新型民族主义可以为中华民族的一统提供理论基础。

但是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很多人并不这么看。他们将中国崛起视为对现存国际体系尤其是美国在亚洲利益的挑战。自苏联解体以来,美国将中国视为潜在的劲敌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不少美国人坚持认为,美国须善加利用各种问题来遏制中国。关于中国这一威胁体的各种猜测纷纷浮现。

“反华”理论的大肆传播在不少美国人的认知中植入了中国的妖魔化形象。1994年末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57%的美国民众将“中国崛起为世界强国”视为对美国的“严重威胁”,比1990年40%的比例有所增长(John E. Rielly,1995;引自The Economist,1997a)。另据1997年8月的一项民意调查结果,美国人普遍认为中国并不友善,甚至是敌人。

误解和民族主义往往彼此强化,很容易酿成悲剧。照这种情势,中美之间打一场新的冷战也并不是毫无可能。事实上,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有不少学者认为另一场冷战正在迫近。如欧伟伦(William Overholt)所言:

第二次冷战越来越难以避免。中美间的敌意不仅体现在两国的国家政策上,也深植于两国人民的观念中。中国在美国人眼中充满危险、尚武好斗又具有侵略野心,中国人则认为美国想方设法要打压中国复兴。这些偏见显然远非事实,却已在双方心目中根深蒂固(1997:4)。

对中国政策的恰当解读,必须建立在对中国民族主义的正确理解上。通过细致审视国人视角下诸多重要的国内外议题,本研究试图探究在中国转型时期应运而生的新民族主义的本质和它对外部世界的意义。若要依西方所愿使中国崛起,进而起到促进国际和平的作用,必须搁置对民族主义和中国民族主义旧有的西方解读,在中国语境下重新解读中国民族主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