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十二五”规划项目、国家出版规划项目

本书是《科技知识创造与传播研究丛书》中的一种,蕴含着众多科研人员多年研究成果,体现了作者多年的学术功底与文字表述能力,同时体现了以中国古代科技史为论述出发点的研究范式的转变,具有一定社会价值与学术意义。


【内容简介】

本书是若干研究专题的合集,主题是天文学如何在中国文明早期形成发展并反过来塑造了中国文明的一些重要特征。*章是历史回顾,第四章是方法论的讨论。有关早期文明与天文学的具体研究从两个不同的视角展开:一是对考古遗迹或遗物可能的天文学含义进行阐释,第二、三、八章分别讨论大汶口文化符号、几个考古遗址、以及牙璋,属于此视角的研究;二是为中国天文学史上的重要谜题寻找答案,第五、六、七章分别讨论天圆地方、日影千里差一寸、以及中国文明早期对于大范围地理距离的认知,属于此视角的研究。天文学与中国文明早期关系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本书是作者进一步研究的开端。


【作者简介】

徐凤先,科学史博士,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研究领域包括天文学史、中国科学通史、科学思想史、天文考古学。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解决了商末周祭系统与王年的关系问题,著有《商末周祭祀谱合历研究》一书;提出了解决西周金文历日之间相对关系的方法并解决了若干金文历日的排谱问题。参加《清史·天文历法志》的编纂。目前主要从事天文学与早期文明的关系以及早期文明中的科技思想研究。


【目录】

*章 中国天文学起源与早期发展一个多世纪的话题

*节 关于《尚书·尧典》的研究

第二节 关于二十八宿起源的研究

第三节 干支起源及其与阴阳五行的关系

第四节 关于五星观测与五行学说的研究

第五节 天文考古学的研究

第六节 中国天文学与其他古文明天文学在起源上的关系

第二章 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之间从大汶口符号文字到陶寺观象台

*节 大汶口刻画符号文字

第二节 文献中的太昊与少昊

第三节 关于大汶口文化属性的讨论

第四节 《尚书·尧典》与中国天文学体系的确立

第五节 陶寺观象台与《尚书·尧典》的关系

第六节 陶寺观象台与更早的传统

第七节 大汶口刻画符号余论

第三章 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之间长江流域的两种天文观测试探

*节 良渚文化汇观山祭坛与日出方位观测

第二节 良渚文化瑶山祭坛与日出方位观测

第三节 另一种观测传统:大火星的观测

第四节 新石器时代长江中游大火星的观测条件

第四章 流行观念与史实之辨的由来说开

*节 关于“年”及过年之由来的当代传说

第二节 古文献及出土文字材料中的“年”

第三节 “年是一种怪兽”之说的真正由来———腊祭、傩与山臊

第四节 对于“年的由来的传说”的反思

第五章 方圆之辨中国天文学史上的谜题之一——天圆地方

*节 若干基本认识问题

第二节 天圆地方的古代文献记载

第三节 近人对古代天圆地方观的论定

第四节 对“天圆地方”的再检视

第五节 从空间认知发展看“天圆地方”观来源

第六节 关于地方的讹误

第六章 里寸之间中国天文学史上的谜题之二——— 日影千里差一寸

*节 “日影千里差一寸”的早期文献记载

第二节 “千里差一寸”中的“里”与“尺”(“寸”)

第三节 一寸与千里———陶寺与王城岗

第四节 史实的还原

第七章 中国文明早期对于大范围地理距离的认知

*节 大地28000—26000 里的文献记载

第二节 28000—26000 里与中原所在地欧亚大陆东西南北实际距离

第三节 太章竖亥步四极

第四节 “28000—26000 里”与“五服”的契合

第五节 看似巧合、实非巧合

第六节 早期的“四海”

第八章 关于牙璋的一种猜

*节 牙璋之名

第二节 牙璋的出土地点及分类

第三节 对牙璋用途的已有讨论

第四节 笔者对于牙璋用途的猜想

参考文献


【免费在线读】

天文学对于中国古代礼制和社会组织的建立、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等有深刻的影响。中国天文学的起源自古以来就受到天文学家的重视。但是,将中国天文学起源作为文明史研究的问题,是自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西方学者对中国古代天文学逐渐有了正确的认识开始的,随后中国学者和日本学者也对这个问题展开了广泛的探讨。

中国天文学起源研究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个时期是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这期间一方面是围绕中国古文献讨论中国天文学中主要问题的起源,另一方面是利用甲骨文研究商代历法和天文观测等问题。第二个时期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除了对古文献和甲骨文的研究之外,又吸收了新的考古学成果,引入了天文考古学的方法。

*古老的中国天文学文献是《尚书·尧典》中有关四仲中星的记载。这段文献记载了帝尧时代的天文观测、历法等问题。因此,对于中国天文学起源研究,《尧典》是*重要的文献。研究中国天文学起源的学者,无不将目光首先放在《尧典》的有关记载上。此外,中国天文学的其他主要方面,包括二十八宿体系的形成、干支的产生和应用等,也是中国天文学起源研究的重要内容。甲骨文中有丰富的天文记录,又有确定的时代,因此甲骨文中天象和历法是中国天文学起源研究的另一个议题,笔者之前已有专著讨论甲骨文历法问题,故在此略去此部分。

天圆地方是研究中国古代宇宙观必须面对的一种重要观点。天圆地方中对天的描述是“圆”, “圆”在此不存在解释上的困难,无论是解释成《墨子·经上》的“一中同长”还是如《说文解字》解释成“圜全也”,在解释“天圆”中都不存在问题。但是“地方”如果理解成大地是方形的,就存在解释上的困难。“天圆地方”是否指天地的形状?*早的文献记载中就是以疑问的形式出现的。另一方面,文献记载表明,战国以来确实存在过将“天圆地方”理解成天地形状的观念,但是根据前一章分析“年的由来”阐明的原则,战国时代将“天圆地方”理解成对天地形状的描述是否就是“天圆地方”产生之初的含义,是一个需要深入分析的问题。

近代以来的天文史学研究和考古学研究把“天圆地方”逐步论证为产生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对天地形状的描述,仔细分析,这种论证的过程存在很多值得商榷之处,“天圆地方”之说如果产生于新石器时代中期,也不能认定其在当时的含义是指天地的形状。

“天圆地方是早期人对于天地形状的认识”这一说法隐含了若干认识上的“伪公理”。要阐明天圆地方是不是*早的对天地形状的认识,需要先对有关的基本认识进行澄清,然后逐步分析“天圆地方”在历史上的发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