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蒙古帝国的兴起构成了全球史的一隅,14世纪中期帝国的衰落同样在历史长河中影响深远。东北亚作为蒙古帝国重要的一部分,理解其发展进程对于我们认识蒙古帝国的性质和14世纪中期新出现的“后帝国”时代大有裨益。全书介绍了东亚大陆上的势力版图,如东部的高丽王朝、中南部的南宋、金、西夏、大理国的联动,特别是蒙古大军如飓风般横扫东亚之后,挥师东进朝鲜半岛的精彩历史。

作者重构了14世纪国际秩序中开京、辽东和大都之间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书名中的黄昏,寓意着蒙古帝国时代辉煌与夕阳西下的晚景在东亚文明圈中的折射。


【内容简介】

进入14世纪,蒙古帝国的黄金时代一去不返。随着蒙古帝国的式微,出现了大范围的骚乱。本书对蒙古帝国衰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勾勒了14世纪60年代东北亚各方势力,即帝国皇室、高丽王室、中原地方武装和叛军首脑在跌宕起伏、暗潮汹涌的风云中此消彼长的变迁过程。


【作者简介】

鲁大维(David M. Robinson),美国柯盖德大学何鸿毅家族基金讲座亚洲研究暨历史教授、富布莱特(Fulbright)学术交流基金会访问学者。研究方向包括蒙古帝国史、军制史以及近代东亚的外交实践等。著有《帝国的暮光:蒙古帝国治下的东北亚》、《匪徒、宦官与天子:明中期的政治叛乱与经济暴动》、《明朝宫廷的尚武展示》、《乱中求治:韩国理学家郑传道及其时代》等论著。

译者简介

李梅花,延边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民委首届民族问题研究优秀中青年专家、中国民族政策研究会常务理事,美国杜克大学、韩国延世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文化与社会发展、跨国人口流动。


【目录】

绪论

*章 东北亚与蒙古帝国

第二章 回光返照

第三章 高丽与大元兀鲁思

第四章 红巾军战争

第五章 风口浪尖

第六章 战后

第七章 高丽新君

第八章 广角镜

结语

注释/参考文献/索引


【免费在线读】

14世纪蒙古帝国

至14世纪中叶,蒙古帝国的辉煌岁月已经过去几十年。蒙古政权起初在大草原的时候就具有灵活变通的特点,譬如,强调地方自治,随时调整蒙古贵族之间的利益平衡。即使是在13世纪60年代蒙古疆域“解体”,出现较大的自治兀鲁思(如罗斯钦察草原上的金帐汗国和西亚的伊尔汗国,中亚的窝阔台和察合台汗国)之后,税收、户籍登记、分封仪式、收入分成等官僚实践为帝国提供了松散的结构性统一体。蒙古在促进欧亚大陆的人员往来、物资交换和信息交流方面,确实是实至名归,因为即便在蒙古统治烟消云散后,许多后续政权(从中原到波斯)仍沿袭了蒙古政权的这一结构和惯习。

至14世纪30年代,蒙古帝国治下的欧亚大部分地区仍然处于紧张状态。伊尔汗国国王不赛因死后由于没有继承人,旭烈兀系继承权终结了。由此,激烈争夺政治正统以及为获得对今伊朗、伊拉克和阿富汗地区统治权的暴力冲突拉开了序幕。14世纪初,16蒙古内部的钩心斗角终结了窝阔台家族的统治。13世纪后半叶,海都(1236—1301)的成功令人瞩目,大大改善了窝阔台家族的命运。不过,在1307年的时候,窝阔台家族大部分成员归顺了察合台系。至14世纪中叶,察合台系家族的势力范围仅仅限于新疆,但即便如此,其统治也日益遭到猛烈攻击。而金帐汗国的权威虽然在14世纪遭到挑战,但其对罗斯公国的统治一直持续到15世纪。如接下来的章节所述,至14世纪30年代初,大元兀鲁思遭遇了一连串自然灾害、国内战乱和地方叛乱的打击,但直至元朝末年,蒙古政权在东亚地区的领导地位始终没有被撼动,或者说,始终令人刮目相看,这不能不令人惊叹!

元朝的*后岁月

众所周知,在13世纪,蒙古首先征服了女真金国(1115—1234),随后征服了南宋王朝(1127—1279)。对此,本文不再赘述。关于蒙古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在位时期(1260—1293),宋朝的领土全部纳入蒙古帝国的版图。那些在过去从未臣服过汉人统治的周边地区也被纳入大元兀鲁思的版图。与过去相比,除满洲、蒙古、西藏地区外,云南和山西西部绿洲地区也开始与汉人交往,与中原经济中心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蒙哥(1251—1259年在位)和忽必烈等蒙古大汗都努力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收入的控制,但相对而言,蒙古并没有直接统治地方。一般情况下,地方统治者往往通过正式归顺和分封仪式纳入蒙古政体,他们可以留在当地,只需向蒙古朝廷上缴贡物和赋税,承担徭役,就可以享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权。蒙古大汗并不热衷于将其宗教信仰、社会习俗或文化取向强加给地方百姓。

蒙古贵族从中央政府获得相当程度的自治权,他们坚决不把整个帝国和帝国的组成部分即所有的兀鲁思都视为蒙古的共同财产。如彭晓燕(Michal Biran)指出,忽必烈及后来的大汗与蒙古贵族之间的冲突通常被视为意识形态方面的冲突。阿里不哥(卒于1266)、海都(1235—1301)和乃颜,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对忽必烈的汉化统治抱有怨言。不过,蒙古贵族之间的武装冲突主要是为了争夺领地、税收和劳动力。忽必烈在战场上虽然征服了其大多数的蒙古政敌(海都是*个例外),但基本上大汗和贵族之间的冲突是常态。在忽必烈死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灵活强大的地方自治仍是蒙古帝国的标志。

协商审议和权力共享的草原模式构建了蒙古对中原的统治模式。元朝皇帝从来没有想过要依赖汉化的统治方法,也从来没有专一支持汉人官员和宗教人士及其文化活动。蒙古人为了解决和满足财政、行政、军事、艺术、技术等问题和需要,往往借鉴汉人、波斯人、畏兀儿人、契丹人、女真人和欧洲人的一些做法。当然,他们在借鉴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重新阐释外民族和蒙古族的传统。

凭借蒙古战略视角和全球思维,大元兀鲁思把中原的经济资源和行政基础置于大一统之下。在征服中原初期,蒙古的暴行破坏了农耕文化的根基,造成社会重组和连年内战。但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中原地区的社会经济日趋繁荣,这在原南宋地区尤其明显。与中原北部地区相比,南宋较少受到战争硝烟和政治动荡的破坏。西亚地区的伊尔汗国,也是如此。在大元兀鲁思治下,伊尔汗国在出版、绘画和学术方面,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关于蒙古帝国对中原经济的影响,学界莫衷一是。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时期的中原地区确实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事实上,正是由于经济上的欣欣向荣,商业性出版、儒学传播和戏剧发展才成为可能。大元兀鲁思治下的繁荣景象,不胜枚举。因此,关于蒙古对中原的影响,罗斯的金帐汗国和西亚的伊尔汗国的社会发展情况,学界有必要重新评价和深入研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