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 《吕思勉白话中国史》是*部用白话文写成的具有完全意义的通史,讲述了各个阶段的政治史事、社会经济、文化现象,还叙述了各国与中国的关系。
★ 该版本以1923年商务印书馆初版为底稿,为了更方便理解和阅读,将民国纪元改为公元纪年,对有变化的地名也做了详细标注,并对文字做了全新精校。
★ 该版本分为系列5本,可以根据兴趣选择优先阅读,装帧精致,轻巧32开,携带方便。


【内容简介】

《吕思勉白话中国史》分为《吕思勉白话中国史·上古卷·华夏初兴》《吕思勉白话中国史·中古卷·汉唐初音》《吕思勉白话中国史·近古卷·宋元兴亡》《吕思勉白话中国史·近世卷·明清流变》《吕思勉白话中国史·现代卷·民国何为》系列5本,是*部用白话文写成的具有完全意义的通史,分别讲述了各个阶段的政治史事、社会经济、文化现象,还叙述了各国与中国的关系。该版本以1923年商务印书馆初版为底稿,为了更方便理解和阅读,将民国纪元改为公元纪年,对有变化的地名也做了详细标注,并对文字做了全新精校。


【作者简介】

吕思勉(1884-1957)中国历史学家,与陈寅恪、钱穆、陈垣并称为“史学四大家”。他毕生致力于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工作,曾任上海光华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1951年起,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代表作品:《白话本国史》《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先秦学术概论》《中国民族史》《中国制度史》《文字学四种》《吕思勉读史札记》等。


【媒体评论】

论方面广阔,述作宏富,且能深入为文者,我常推重吕思勉诚之先生、陈垣援庵先生、陈寅恪先生与钱穆宾四先生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著名史学家 严耕望

中国通史的写作,到迄今为止,出版的书虽已不少,但很少能够达到理想的地步,本来以一个人的力量来写通史,是*困难的事业,而中国史上须待考证研究的地方又太多,故所有的通史,多属千篇一律,彼此抄袭。其中较近理想的,有吕思勉《白话本国史》。
——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 顾颉刚

吕思勉是一位文史底蕴深厚、服膺顾炎武治学精神而又深受西方近代史观影响的史学大师。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刘学照

吕思勉先生于著作中常透出一些精彩议论,知道他实得益于对社会学、人类学等新知识的吸收,社会经济、社会组织、社会生活都进入了他的中国通史,实为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先驱。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家范

“钱穆在常州府中学堂读书时,吕先生教他们历史地理课,如果在答题中能正确灵活地运用史料,分析透彻,论述严谨,并有创见,即使四题中仅答一题先生也会给予高分。一次考试,出四题,每题当各得二十五分为满分。”
——钱穆在《回忆吕诚之老师》中的记录

吕思勉先生真是一位朴实诚恳,一无机心;真心向学,不为外扰;立身以正,恬淡为乐的纯粹学者。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张耕华


【目录】

*章 从武昌起义到正式政府成立 
*节 武昌起义和各省光复
第二节 临时政府的成立和北迁 
第三节 大借款宋案和赣宁之役 
第四节 正式总统的举出和国会解散

第二章 俄蒙英藏的交涉 
*节 俄蒙交涉 
第二节 英藏交涉 

第三章 五月九日的国耻 
*节 五口通商以来外交上形势的回顾 
第二节 日占青岛和“二十一条”的要求

第四章 帝制复辟和护法 
*节 帝制运动 
第二节 对德宣战和复辟 
第三节 护法战争和南北议和 

第五章 南北分裂后的变故 
*节 皖直战争 
第二节 军政府的绝续和北方下统一令 
第三节 赣豫陕的战事和川湘鄂之争 
第四节 直奉战争 
第五节 北方黎徐的更迭和南方广州之变 
第六节 各省的纷扰 
第七节 裁兵废督和自治的潮流 

第六章 *近的蒙藏 
*节 蒙古的取消独立和再陷 
第二节 民国六年后的英藏交涉

第七章 *近的交涉 
*节 巴黎和会的失败 
第二节 华府会议的参与 
第三节 鲁案的解决 
第四节 共同出兵和中东路 
第五节 松黑航权和尼港事件 
第六节 中俄的新交涉 
第七节 中国和德奥的新交涉 
第八节 日本在东北的形势 

第八章 *近的财政 
*节 民国时代的财政情形 
第二节 中国的内外债 
第三节 新银行团的复活 
第四节 *近的关税问题


【前言】

《吕思勉白话中国史》是*部用白话文写成的具有完全意义的通史,讲述了各个阶段的政治史事、社会经济、文化现象,还叙述了各国与中国的关系。
此书于1923年由商务印书馆初版,原名《白话本国史》;1990年上海书店影印,收入《民国丛书》第二编;200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再版。为了方便读者更好地阅读和思考,本次出版将民国纪元改为公元纪年,一些地名的变化也做了标注,并对少量文字做了技术处理。


【免费在线读】

研究一个国家的历史,总得知道它*初的民族。现在世界上,固然没有真正单纯的“民族国家”。一个国家,要想自立于世界之上,究竟民族宜乎单纯,还是宜乎复杂?假如说复杂,可以复杂到怎样程度?自然也还是一个问题。然而一个国家建立之初总是以一个民族为主体,然后渐次吸收其余诸民族,这是一定不移的道理。然则要晓得一个国家*古的历史,必须要晓得它*初的民族,也是毫无疑义的了。
建立中国国家*早的民族,就是“汉族”,这个也是讲历史的人,没有异议的(近来有人说:“汉”字是一个朝代的名称,不是种族的本名,主张改称“华族”或“中华民族”。殊不知“汉”字作了种族的名称,已经两千多年,譬如唐朝用兵,兼用本国兵和外国兵,就称“汉蕃步骑”,这就是以“汉”字为种族之名的一证。况且“种”“族”二字,用起来总得分别。汉族不能改作“华种”,若称“华族”,这两个字,有时候当它贵族用的,不免相混。若称“中华民族”,四个字的名词,用起来怕不大方便。而且这四个字,用到*近的时代,意义也容易混淆。总而言之,把臆定的名词,来改通行的语言,极难妥当。所以本书仍旧用“汉族”两字)。
然则汉族是从“有史以前”久已在中国本部的呢,还是从他处迁来,入“有史时代”,其形迹还有可考的呢?这便是“汉族由来”的问题。
关于这一个问题的回答,要算是“西来说”*为有力。近来人关于这一个问题的著述,要算蒋观云的《中国人种考》(在《新民丛报》里)*为详博。但是他所举的证据,还不尽可靠,我现在且举两种证据如下 ① (这两种证据,似乎都还谨严的):其一,古书上说昆仑的很多。《周礼·大宗伯》:“以黄琮礼地。”《郑注》:“此……礼地以夏至,谓神在昆仑者也。”典瑞“两圭有邸,以祀地旅四望”。《郑注》:“祀地,谓所祀于北郊,神州之神。”疏:“案《河图括地象》,昆仑东南万五千里,神州是也。”入神州以后,还祭“昆仑之神”,可见昆仑是汉族的根据地。然则昆仑究在何处呢?《尔雅》:“河出昆仑墟。”《史记·大宛列传》:“《禹本纪》言河出昆仑。昆仑,其高二千五百余里,日月所相隐蔽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瑶池。”《说文》:“河水出敦煌塞外昆仑山,发原注海。”《水经》:“昆仑墟在西北,去嵩高五万里,地之中也。
其高万一千里。河水出其东北陬。”(《山海经》:“海内昆仑之墟,在西北,河水出其东北隅。”)都以河所出为昆仑。河源所在,虽有异说,然都起于唐以后,不能拿来解释古书。要讲“古代所谓河源”,《史记·大宛列传》所谓“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阗。其山多玉石,采来。而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其说自极可靠。那么,如今于阗河上源一带一定是汉族古代的根据地了(《尚书·禹贡》:“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叙。”《释文》:“马云:昆仑,在临羌西……析支,在河关西。”《疏》:“郑玄云:衣皮之民,居此昆仑、析支、渠搜三山之野者,皆西戎也……郑以昆仑为山,谓别有昆仑之山,非河所出者也。”这一个昆仑,在如今西宁县的西边青海地方——编者注:今西宁市,和前一个昆仑无涉。所以孔疏特地申明一句道:“非河所出”,郭璞《山海经注》也说:“言海内者,明海内复有昆仑山。”这个“海”是夷蛮戎狄,谓之四海的“海”,不是海洋的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