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小古文首倡者”“全国语文名师”朱文君继《小学生小古文100课》畅销700万册后,全新打造又一小古文学习读本“遇见小古文系列”开山之作,未上市,便已在全国掀起抢学浪潮。

◆朱文君全新打造让课文遇见小古文学习策略,令小古文学习不再是额外的“增量”,而是和教材融为一体的“增值”;不再是 1 1 的叠床架屋,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有机融合。只有这样,文言和白话才能像一股股活水,共同注入到孩子的语文学习大河,提高母语学习的品质。

◆作为国内首套与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同步的古文学习读本,书中收录的51篇短小有趣、读起来朗朗上口的小古文,与小学经典课文,或主题一致,或内容相关,“一篇小古文对应一篇课文”,涵盖小学一至六年级。

◆独创“文白对读”学习方法,于一“文”一“白”的来回穿梭间,帮助孩子轻松搞定小学古文学习,轻松提升语文学习能力。

◆其内容板块设置也处处体现了朱文君老师的快乐学习理念,“文化小讲堂”“师生小圆桌”“古文小剧场”,无不令孩子们乐在其中,不知不觉间提升孩子的语文学习效率。

文化小讲堂:拓展延伸文化常识,增加语文学习深度。

师生小圆桌:戳中语言训练点,让语文学习更加活泼。

古文小剧场:可读可演,爆笑趣味间提升语言驾驭能力。

◆本书还增添了有趣的四色插图和扫码听音频互动环节,可以让孩子有一个快乐的古文阅读学习体验。

◆作为“小古文”概念的首倡者,朱文君老师说:

“小古文”不是一个文体概念,而是一个教学概念。“小古文”的“小”,不仅指篇幅短小,更指站在教学的角度,化难为易,深入浅出的“小”。对小学生成长需求的精准把握与如何行之有效地进行小古文教学,才是“小”的深层含义。

文白对读、对比阅读对于中国孩子的母语学习来说,就好像是打通他的“任督二脉”。通过文白之间的来回穿梭,他们会更深切地感受到汉语言的精妙,同时也收获阅读的视野、学习的方法和丰富的思想。

我坚信,中华民族的自豪感,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只有通过对汉语言广博的阅读、深刻的体认,才能真正根植于中国孩子的心中。


【内容简介】

小学语文教材改革,古诗文猛增,一年级课本中就已出现文言文的身影,面对这样的变化,

教师有疑问:如何帮助孩子“降低”古文学习的难度,激发学习热情?

家长有顾虑:我自己都不会,如何辅导孩子学习古文?

孩子有困惑:背古文太难了,好枯燥!

面对教师、家长关注的焦点和孩子的困惑,“小古文首倡者”“全国语文名师”朱文君结合小学现阶段语文教材的新变化和语文教学大纲的新要求,以及自身十余年“小古文课程”实验的教育教学经验,全新推出了全国首套与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同步的古文学习读本——《让课文遇见小古文——朱文君带你这样学语文》,将古文学习与课文学习相结合,并通过独创的“文白对读”学习方法,让孩子在一“文”一“白”的对比阅读间“穿梭”,既温习了课文,又学习了古文,高效提升孩子的语文学习能力。

书中精选了51篇短小有趣、读起来朗朗上口的小古文,它们有的与课文出自同一个故事,有的探讨了共同的话题,有的则写了同一事、同一物……在这些熟悉的内容间,通过“文白对读”,孩子们很容易打破学习的壁垒,提高文言学习效率。其后的“文化小讲堂”“师生小圆桌”“古文小剧场”,或延伸阅读,或讨论问题,或情境表演,更是增加了孩子的学习热情,不知不觉间让语文学习变得高效。

同时,本书也给广大教师和家长提供了很好的教学和辅导范例,让他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教学和辅导策略,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从而帮助孩子轻松快乐地学习古文。

书中还提出全新的“5分钟学习理念”,即课堂5分钟,教师由课文延展到古文,帮助孩子学好课文、积累古文;课后5分钟,孩子读古文温习课文,提升语文读写能力、学习效率。

总之,让课文遇见小古文,让古文帮你学语文。


【作者简介】

朱文君 全国语文名师,《当代教育家》杂志副总编辑。十余年孜孜以求,首倡小古文概念,开创小古文课程,探索文白对读策略。编著国内套小学文言启蒙读本《小学生小古文100课》——迄今热销700万册。被中国教育报评为2016年度“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之一。


【媒体评论】

我见证了朱文君老师15年小古文探索的历程。那些原本沉睡在时间长河里枯燥艰涩的文言文,在她的课堂上被点亮和唤醒,以轻快、幽默、充满童趣、生机勃勃的姿态与孩子们相遇,给孩子们惊喜。她让小古文大步走进当代中国小学母语教育的殿堂。这不但是为语文教育找到了根脉,同时也为文化传承架设了桥梁,功莫大焉!

——“全课程”创始人、赫德双语学校总督学 ?李振村

古文是走进传统文化的必由之路,古文是学好中国语言的方便之门。朱文君老师在这方面做了多年的探索,是中国基础教育界推动古文学习的先行者和成功示范者。

—— 著名文化学者、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 ?鲍鹏山

小古文的典雅与凝练可以弥补白话文的浅显与直白,这本书恰好能教孩子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接洽点。

—— 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 ?管建刚

曾经有一位教育家说过,只要能找到一个合适的方法,孩子几乎可以学习一切东西。朱文君的小古文课,为了顺应儿童的这一特点,创新出更多游戏化的学习。每一堂小古文课,都能通过巧妙的游戏设置、故事改编等方式,吸引孩子们的兴趣,很自然地传递给孩子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道理。

——外滩教育


【目录】

单元 可爱的生灵

1 已死的母熊

2 猬

3 橐驼

4 慈鸡

5 鸟与人

第二单元 奇人异事

6 蚁阵

7 俭啬

8 猴弈

9 木雕美人

10 卖油翁

11 斗拳

第三单元 深情厚意

12 二叟登泰山

13 郗鉴爱幼

14 鸣机夜课图记

15 伯牙与子期

第四单元 思辨的力量

16 卖瓜减字

17 贻笑大方

18 焦头烂额

19 鲁人徙越

20 智断羊皮案

21 田忌赛马

第五单元 学无止境

22 人之一生

23 孙权劝学

24 孔子学琴

25 因材施教

26 纪昌学射

第六单元 多彩的生活

27 纸鸢

28 雨后游六桥记

29 粥

30 不亦快哉(其一)

31 始祖鸟

第七单元 想象的天空

32 牛郎织女

33 性懒

34 田螺姑娘

35 山市

第八单元 我爱这土地

36 爱国

37 圆明园被灾

38 不绝其长

39 在京与友人

第九单元 风俗如画

40 端午

41 除夕元旦之风景

42 扬州清明

43 西湖七月半

第十单元 艺术的盛筵

44 正午牡丹

45 昆剧缜密

46 虎丘歌会

47 金山夜戏

第十一单元 洋洋大观

48 榕

49 颐和园

50 太和殿

51 金字塔

后记 文白对读,打通语文学习的“任督二脉”

附录 哪些课文“遇见”了小古文


【前言】

让小古文帮你学语文

词汇量构造了不同的大脑。

人类发展学家贝蒂·哈特与托德·雷斯利博士有一个著名的研究,他们发现,词汇量越多的孩子,智力水平和学习能力发展得越好。

其实,即便没有这个研究,我们也知道,一个能用更准确的词汇、更清晰的句子来讲述事件、表达思想的人,一定会成为人群中的佼佼者。

词汇量从哪里来?

**上有一个很火的帖子,叫“读书和不读书的差别”。

当别人称赞一个人“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时,你只会说:“哇,太好看了!”

当别人用“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表达思念时,你只会说:“想死你了!”

当别人赞美景色“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你只会说:“天哪,好美,好多鸟!”

这并不是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这样文绉绉地说话,但无可否认的是,多读书会让人拥有更丰富的语汇,能更优雅、更淋漓尽致地表达我们心中的所思所感。

问题来了,是否不管读什么书,比如读游戏秘籍、读动漫,都能让我们的语汇更丰富、更有品质呢?

“春和景明”“皓月当空”“东方既白”这样典雅的汉语从哪里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样晓畅的汉语从哪里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这样深情的语言从哪里来?从文言文中来!

因为五千年华夏文明,汉语是一条没有断流的长河;因为文言是汉语言的源头活水,是现代汉语深层的沃土;因为文言和白话作为汉语的书面语和口语,两套系统并存,彼此间的渗透从未停止过。

今天,我们的日常语言里,还夹杂着大量的古代语汇,它们像鱼儿一样活泼泼地“游”在语言之河里。“东西”这个通俗、常用的词,出自汉朝,是“东市”和“西市”的并称。“口”和“嘴”被我们娴熟地运用在不同的场合。“出口”绝不会是“出嘴”,“口红”也绝不会是“嘴红”。我们绝不会不知道“读者”“作者”就是“读的人”“写的人”;当今大热的电视节目《朗读者》,我们绝不会因为它的名字是一个文言词,而硬要把它改为“朗读的人”。更不用说,七万多条成语是现代汉语里活着的文言,正是因为这些成语,我们的表达才常常能“一言以蔽之”,变得更凝练、更精准。

所以,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说:“文言是‘好的白话’的母亲。”口语可以不讲究,但是落到书面上,表达一定是精确的、凝练的;一定是文从字顺的、音韵和谐的。

古人作诗,讲求“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炼字功力;古人作文,崇拜吕不韦《吕氏春秋》书成之后,无人能增一字减一字的千金功力。

清代学者阮元说得:“同为一言,转相告语,必有愆误。故必寡其词,协其音,以文其言,使人易于记诵,无能增改。”

文言,作为中国沿用三千年的书面语系统,正是秉持着这样的信条, 把文化传承了下来,把语言锤炼了出来。现代我们所谓的“好词好句”,在文言中俯拾即是,举不胜举。当它们被运用到现代表达中时,又为我们的现代语言增光添彩。

台湾学者薛仁明曾指出:“白话文之‘文’,出自文言。”的确,今天白话文从单纯的口语走向书面语,走向“文”的要求,祛其俗病,变得富赡奥美,势必要回溯到“文言”这个源头上来,势必要从文言文的宝库里采集丰富的语言矿藏,从文言文中获得大量凝练隽永的词汇和简洁灵动的构词方法。

民国语文老课本上有一段课文经常被我拿来做例子:

我们吃了午饭,再坐船,到了湖心。看见一座小岛,上面有精致的建筑。四面临水,花木掩映,风景很好,这就是湖心亭。我们泊船,走上亭子,凭栏一望,水色岚光,尽入眼底。

这是一段白话文,读起来琅琅上口,温润典雅。仔细一琢磨,你就会发现,文中包含着不少文言语汇和句式,比如“泊船”“凭栏”“尽入眼底”,等等。而句与句间主语的省略,让全文犹如流水,轻快流畅;犹如水墨画,清雅恬淡。

当年编写语文教材的民国大先生们,童年都是在文言文中浸濡出来的,他们即便是写白话文,也自然地将文言的语汇与风貌融入其中。

其实,“语文”这个词,不就包含了“语体”和“文言”两个方面吗?想表达一个意思,如果你既能用口语说,又能用书面语说,还可以娴熟运用不同的词语和句式,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精确得体地表达,这不就是把语文学好了吗?

让小古文帮孩子们学好语文吧!美好的童年,应当吟诵着、咀嚼着经典的母语长大。宝贵的时间,应当记忆着母语纯正的味道,唇齿留香,经久不忘。

这本《让课文遇见小古文》中,所选的小古文继续秉持“小”的原则,篇幅不长,内容有趣,文意向上,文字隽永。重要的是,我们采用“文白对读”的形式,来唤起孩子们对课文的再认知:哇!课文可以和文言文对着读!

读完白话文读文言文——嗯,意思明了,读文言文也不难嘛;

读完文言文再读白话文——哟,言简意赅,汉语真是措辞精准,表达精妙啊;

一字一句,比对着读——呀,还能溯本求源,了解现代词语出处,知晓古代汉语字义变迁;

颠来倒去,多读几遍——竟烂熟于心,迁移运用,信手拈来。

瞧,这就是课文与小古文对着读的妙处!

文白对读、对比阅读对于孩子的语文学习来讲,就好像是打通他的“任督二脉”。通过文白之间的来回穿梭,他们自然会感受到汉语表达上的魅力,同时收获阅读的视野、学习的方法和思考的深入。

五分钟——语文老师只需每节课腾出五分钟,延展到文言文,就能帮学生学好课文,积累古文;五分钟——学生只要课后多花五分钟,读了古文,再温习课文,就能拥抱丰厚、多彩、高效的语文学习。

不仅如此,后面的三个栏目,也是学习语文的有效策略。“文化小讲堂”拓展延伸文化常识,像一个智慧加油站,引发更多阅读和思考,语文课更有深度了;“师生小圆桌”往往戳中语言训练点,师生共同讨论,语文课更活泼了;“古文小剧场”有时是文言文,有时是白话文,设置情境,爆笑趣味,可读可演,简直停不下来,哪个孩子不爱这样的语言训练?谁说语文课无挑战、无趣味、低效率?

童年是人生学习的黄金时段,孩子们有灵敏的判断力,有充沛的好奇心,我们要把好的语言和文化传递给他们。我们有理由相信,跟着课文读小古文,借助小古文学语文,能学得更有灵气、更有底气。

中国的魂魄与梦想,藏在我们日日夜夜、时时处处都要相处的文字里。于此,母语教育有独当之任。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在开拓中传承。让我们活泼泼地把好东西交到活泼泼的孩子手里,让孩子们欢欢喜喜地学语文、爱语文吧!


【免费在线读】

文白对读,打通语文学习的“任督二脉”

——朱文君老师讲座实录摘编

2008年,江苏无锡的一所小学请我去上苏教版五年级课文《伊索寓言》。

狐狸和葡萄

葡萄架上,垂下几串成熟的葡萄。一只狐狸看到了,馋得直流口水。他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但是白费劲。狐狸感到无望了,只好转身离开。他边走边回过头来说:“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却偏偏说时机还没有成熟。

这篇文字浅近的寓言故事,对五年级的孩子来说,缺乏阅读挑战。当时,我正在进行“小古文”课程的探索,知道《伊索寓言》早在 1840年就被引入中国,翻译成了文言译本,名字叫《意拾喻言》。我想,就给孩子们拓展一篇文言版的《狐狸与葡萄》吧!文白对比着读,孩子们理解文言文,也不会是个难事。

狐与葡萄

昔有一狐,见葡萄满架,万紫千红,累累可爱,垂涎久之。奈无猿升之技,不能大快朵颐。望则生怨,怨则生怒,怒则生诽,无所不至。 乃口是心非,自慰曰:“似此葡萄绝非贵重之品,罕见之物。况其味酸涩,吾从不下咽。彼庸夫俗子方以之为食也。”此如世间卑鄙之辈,见人才德出众,自顾万不能到此地步,反诋毁交加,假意清高。噫,是谓拂人之性,违心之谈也。

不出所料,当我把文言的《狐与葡萄》绘声绘色地朗读给孩子们听时,他们一下子就喜欢上了,纷纷模仿我的样子,读得兴致盎然。因为故事大意早已耳熟能详,所以孩子们的关注点自然地转移到文言现象上,比如四字成句,“之乎者也”等。

那么,文中的八个“之”有什么用呢?我告诉孩子们:这个“之”呀,在文言中是条“变色龙”,它到不同的地方,就扮演不同的角色。

怎么分辨呢?“听老师读。你听听哪个‘之’是长音,哪个‘之’是短音,哪个‘之’是重音,哪个‘之’是轻音,再来判断它到底是什么意思。”

孩子们根据听到的“之”的轻重缓急,一下子就猜出来了。比如“猿升之技”的“之”相当于白话文里的“的”。孩子们解释说:“我们平时不也说‘晴朗的天空’吗?里面的‘的’要轻轻地读,这个‘之’也是这样。”

由此,我有了一个重要的发现:文白对读,能够迅速降低理解的难度,让孩子们突破屏障,亲近文言。在孩子们眼里,文言就像一个“熟悉的陌生人”,既神秘又亲切,这恰恰唤起了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探究乐趣。

更有意思的是,看到平时的话原来还能这样文绉绉地说,孩子们觉得很好玩,会强烈地想去模仿它。课文里的另一则寓言是《蝉和狐狸》:

蝉和狐狸

一只蝉在大树上唱歌,狐狸想吃蝉,便设下了一个圈套。

他故意站在蝉的对面,赞叹道:“您的歌声多么美妙!您真是个天才的歌唱家!您能下来让我见识一下您那动听的歌喉吗?”

蝉察觉其中有诈,就摘下一片树叶扔下来,狐狸以为是蝉,猛地扑了过去。

蝉对狐狸说:“朋友,要是你以为我会下来,那就大错而特错了。自从看到你的粪便里掺杂着蝉的翅膀,我对你就怀有戒心了。”

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下课前,我请孩子们从课文中任选一句话改成文言文,用上“之乎者也”。孩子们的改写让听课的老师们十分惊叹:

(1)昔有一蝉,栖树吟也。狐欲食蝉,便设圈套,欲图之也。

(2)其与蝉对立,赞之曰:“闻先生善歌,可否下树为吾歌之?”

(3)智者,能于他人难中悟其道也。

……

有的孩子直接改写了一整篇:

蝉 狐

(学生改写)

一蝉栖树而鸣,有狐于树下,欲烹其蝉,乃心生一计,对曰:“闻先生有霓裳羽衣之妙,此歌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吾特来此,欲见先生之仙喉,还望成全。” 蝉觉其中有诈,掷一叶下,狐误为蝉,喜不自胜,遂扑之。蝉曰:“汝错矣!自观汝之粪内掺吾同类之翅,吾已疑之。” 遂飞之。

智者,能于他人之难中悟其道也。谚云: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即此之谓也。

这些都是刚刚接触文言的孩子就能写出来的作品,让老师们感到不可思议。为什么我们成年人都感到困难的文言表达,却被孩子们轻松掌握?在某教师培训上,我请老师们试着把一段课文改成文言文,老师们都说难。自从上了中学,学了文言文语法,就再也不敢写了。

这番话惹得大家都笑了,不过或许有点儿道理。孩子们不懂所谓的“语法”,他们对文言文的认知是整体性的,不分析,不肢解,粗知大意,却因此抓住了重点,把握了精髓。

当然,孩子们“写”的目的,首先是“读”的延伸,是语言模仿的游戏。因此,评价的标准,不是写得规范不规范,而是写得开心不开心,大胆不大胆。

从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文白对读,读写同步”策略,成为我的“小古文”课程中重要的策略之一。其中,又以“文白对读”为核心,因为“读”既是学习方法,又是“写”的基础。

2014年,我的一系列小古文课例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编著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套小学生文言读本《小学生小古文 100课》也持续热销,越来越多的师生朋友爱上了小古文,很多孩子写出了精彩的文言作品。我想:能不能搭建一个平台,让天南地北爱好小古文的孩子们以文会友、展示才华呢?

于是,我通过“跟我学小古文”微信公众号,发起举办了全国届小学生小古文写作大赛,得到了全国各地近万名小学生的响应。大赛也因此一年年办了下来,到今年已经举办了五届。在首次参赛的许多作品中,我就发现,孩子们把小古文与课文对读、对写的痕迹:

乌鸦饮水

江苏无锡 李亦涵

一鸦口渴,欲饮水。忽见水,喜不自胜,惜罐深,口小,颈长,水浅,不能饮之。沉思片刻,得计,衔一石,投入罐中。反复投之,终饮其水。

猿捞月

浙江衢州 胡思昱

一猿游行林中,蹲于大树之下。树下有井,有月影现。于是乎,猿曰:“月坠于井中。吾来捞月乎!”众猿来之。一猿曰:“我得一法,吾以尾勾树枝,捉二弟之脚,二弟捉三弟之脚,三弟捉小弟之脚。”试之,小猿碰井水,月则碎。小猿见之,则曰:“月碎矣!”众猿闻之,怨。一猿望天,大惊曰:“月乃挂于天上也。”

狐假虎威(续编)

浙江慈溪 胡欣媛

虎受教于人,遂悟,复寻狐,得之。曰:“汝何如欺吾?”述以人言,并欲食之。狐惧,然神色恬然,曰:“帝赐吾神力,汝若不信,请赛之。”虎奔之数十里,狐不知所往。

这些作品改编自《乌鸦喝水》《猴子捞月》《狐假虎威》等课文。孩子们自发的文言创编,不仅可以媲美原文,还让我看到了课文学习的一条新路径。我意识到,小古文学习不是额外的“增量”,而是和教材融为一体的“增值”。文言和白话,要像一股股活水,共同注入到孩子学习语文的大河中去,继而提高母语学习的品质。

我和我团队的老师们一起研读了出版的语文统编教材,发现里面可供“文白对读”的课文还真不少呢!有的课文和小古文本就出自同一个故事;有的探讨了共同的话题;有的写了同一事、同一物;有的用了类似的写作手法……把这样的两篇文章放在一起,字、词、句、段、篇挨个比过去,立即就比出了特点,比出了意思,再深究一层,还能比出结构,比出手法,比出思想,真是“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当课文“遇见”小古文,既能提高文言学习效率,还能同步提高课文学习效率,从而合力提高语文学习的整体效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