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信睿周报》是在纸媒生存环境艰难的当下所做的一种积极创新,希望能改善人们的深度阅读体验。关注由当下正在发生的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崭新议题,以学术文章、访谈、书评、文摘、纸上展览等方式呈现国内外思想界和艺术界审视、回应、参与这些议题的尝试。


【内容简介】

中国过去的中国史研究有一个缺陷,就是不太管外面,而搞世界史的学者,则视野和眼光都颇受欧美中心主义的影响。在本期起点文章《葛兆光:从中国出发,抵达全球史》中,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与历史系特聘资深教授葛兆光在本报专访时表示,历史真的没有那么清晰的界限,无论中国史跟外国史、全球史,还是中国史内部的政治、经济、军事和自然、地理、气候、疾病,都是彼此关联的。我们从中国出发看全球,也可以从全球回过来看中国,这样就能看得更清楚一点。

政党何以变迁?在“变”这一点上,左翼政党也许是比强调“传统”的保守主义政党更好的例子。《专家、知识生产与西方左翼政党的变迁史》是浙江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郦菁为《左翼的重新发明》一书撰写的书评,以美国民主党、英国共党、德国社民党、瑞典社民党为例,阐释了西方左翼政党的三次知识转型。而这样一段斑斓曲折的左翼政党知识变迁史,也恰是政党本身的人事变迁史和组织结构转型史。

本期艺术版块的文章《卢齐欧·封塔纳:在通往未知的门槛处》聚焦于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举办的封塔纳回顾展,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这位20世纪著名观念艺术家的契机。《石上纯也:自由地,思考建筑》则展示了日本新锐建筑师石上纯也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个展精华,探讨了景观与自然、建筑的地方性与全球化等主题。

本期其他精彩文章还包括由中国美术学院南山讲座教授金观涛撰写的《中国绘画及其审美范式是如何产生的?》,从思想史中研究中国画的起源及其演变;以及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副研究员柯乐山与美国翻译文学网站“百分之三”创办人贾德·珀斯特的访谈,探讨了文学翻译在科技时代的变化和趋势。


【作者简介】

资深媒体人,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访问学者,思想与研究旨趣集中于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群落化生存、口述史的媒体应用及非虚构写作等,有深度访谈、述评文字散见于《经济观察报》《中华读书报》《北京日报》和《东方》《艺术评论》《文化纵横》《新民周刊》《看历史》等报刊。


【媒体评论】

从人类整体进入到了一个高科技的时代来看,我认为似乎可以将目前人类文明的一个基本的、持久起作用的矛盾概括为人类不断快速增长的控物能力与自控能力的日益不相称。
——何怀宏

从根本上来说,实验哲学新方法对哲学的具体分析和以此得到的哲学反思结论,尤其是那些破除刻板成见的新颖结论,才是更有价值的。
——刘永谋

以基因编辑为由来创造优等种族是不成立的,基因并不能决定一切。这就是我们与硅谷模式的真正分歧,他们把基因当作自己事业的全部资本。然而真相不在基因中,真相是一切的关联性。
——罗西·布拉依多蒂


【目录】

从中国出发,抵达全球史/葛兆光访谈
专家、知识生产与西方左翼政党的变迁史/郦菁
卢齐欧·封塔纳:在通往未知的门槛处/韩烨
石上纯也:自由地,思考建筑/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展览
中国绘画及其审美范式是如何产生的?/金观涛
文学翻译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吗?/贾德·珀斯特访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