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中西合璧的科学育儿观√66个经典案例,覆盖成长与沟通难题√轻松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独立意识和学习技巧

◎资深旅美教育专家画云博士,运用科学家的思维,结合自己在教养的理解、感悟与研究,融入心理学、神经科学、美国前沿教育理念,帮助父母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解决孩子成长中的各种问题。

◎好的沟通,让每一次冲突都成为教育机会,通过66个涵盖生活学习各个方面的常见亲子冲突及科学解决方法,为父母们提供一条可参考的科学有效的教养思路。

◎孩子的问题只是表象,父母不懂指导才是根源!父母的自我成长必须做个先行者,才有资格指导孩子。


【内容简介】

亲子关系是一个生命影响另一个生命的过程。我们细数原生家庭带给自己的创伤,发誓不再像自己的父母那样误导、错待自己的孩子,然而在黔驴技穷时,照样重复老一辈的做法。尽管人类科技迅猛发展,然而做父母还在延续着两千年前的方式。 为人父母,我们要在不同的方面先丰富自己,提高自己的素质,才能用我们丰富的人生去滋养孩子的人生!


【作者简介】

画云博士:

中国科学院化学博士,曾是中科院*年轻的副研究员之一;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曾担任美国多家高科技跨国公司高级工程师。

因女儿的教育问题,她开始广泛研究心理学、大脑神经学、亲子沟通等与育儿有关的专业知识,不仅自己从亲子困境中解脱出来,还成为一名家庭教育、亲子沟通的专家。近20年来,她为中美两国父母提供亲子问题咨询,创建了“演说与领导力”青少年夏令营,与新东方、外研社等国内多家知名机构联手举办英语演说与领导力夏令营。

曾担任中央电视台《学会沟通》访谈嘉宾,“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全国预选赛评委,“外研杯”全国中小学生英语技能大赛总决赛评委和演说嘉宾,美国第三大演说与辩论赛评委,美国南卫理公会大学“思考与沟通”课程主讲


【媒体评论】

画云博士在海外生活20多年,她的教育研究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开放的心态。本书通过她育子和教学的经历,深刻剖析了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的本质,并为优化这些关系提供了许多具体的操作方法。这些方法的灵魂即无条件的爱,它令许多教育问题迎刃而解。
  本书中西合璧,教育理念前沿。虽然从内容方面来看,谈的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但从价值和功用上说,也可以成为一个人自我成长的良好读本,其中诚恳的反思和自我觉醒的意识,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著名教育专家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 尹建莉


【目录】

序言  为人父母 

自序  自修妈妈学位 

再版序  我没有耽误我的女儿! 

*章 总有办法让孩子更配合

妙龄女儿要染白发  

开给女儿的一剂后悔药 

和孩子先讲“情”,再讲“理”  

“懒孩子”终于爱锻炼了  

“控制”也是沟通的艺术  

请转个够,笑个够  

在桌子底下,还是回到椅子上?  

请心疼我的嗓子  

“捕捉”美,会变美 

 

第二章 引导孩子发现更优秀的自己

孩子“听话”就好吗? 

怎样让孩子爱吃饭? 

让她们比还是让她们不同?  

老师说你很棒  

强调“淘气鬼”的优点  

捣蛋男孩变绅士  

压力下,考核的是自信  

如何面对强大对手  

让潜意识给你自信  

迷失的高考学子重获自信  

请“问题孩子”出谋划策 

从“白眼到微笑”看人际沟通  

人际沟通的“根”——我际关系  

洋腔帮的故事  

爱因斯坦的“光环”效应 

说服妈妈掏腰包  

学会欣赏自己,感恩自己  

 

第三章 用成长型思维去倾听和理解孩子

这叫“拿”,不叫“偷”  

说吧,妈妈不发火 

儿子夸我长大了,女儿谢我不生气  

妈妈,请别让我撒谎  

在意小鸭子的埃玛  

你帮我就是小瞧我   

且慢,给孩子时间把话说完   

用心,不带偏见地听孩子讲   

教学生倾听的三部曲  

第四章 教孩子学会解决无可避免的冲突

别人骂儿子的时候,我让他这样应对 

女儿“教育”了我  

别人无礼时,仍选择尊重   

谢谢你当众宣布与我断交  

请吼了老师的儿子吃饭   

“装相”,装出自信来   

说“不”也双赢   

沟通是人生的必修课  

宽容让母女走出精神监狱  

正面思维,转“危”为“机”   

牛人不牛了   

让孩子帮我拿主意   

“我”语言还是“你”语言  

自尊自信,收获双赢  

温和面对朋友的反常行为  

 

第五章 那些孩子教会我的事

争吵时,一句话扭转局面  

女儿骂我“蠢”   

女儿要独立,还要我独立   

有的时候,“输”就是赢  

还有一种更为高尚的荣誉   

女儿犯愁,我偷着乐  

正在表演,乐器出了问题  

第六章 培养高情商、高责任感的孩子

打翻的是盘子,收获的是责任  

女儿忘记带作业   

向你“嫉妒”的人学习  

平息怒火,庆祝出错  

鼓励学生“出错”  

表达善意,也需技巧   

与自己竞争,与对手牵手   

“变脸”带来的自信   

“三明治”点评,别人既欢喜又感激 

 

第七章 他山之石——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

美国学校人人有机会做领导   

常规有序的火灾演习   

8 岁女儿的自然环保观念  

数学是浪漫的  

我给美国老师上示范课  

插上想象的翅膀  

*有成效的学习方法  

做“专业人”的作业  

后记1 加强亲子关系的思路与祝福  

后记2 上苍的特别礼物 

致谢  


【前言】

自修妈妈学位

1994 年 10 月 14 号,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一个年轻的女子,怀抱着她只有 26 个月大的女儿,等待着去往美国的飞机起飞。她应该是快乐的,因为她要在美国开始新的生活。然而,她的心情格外沉重,因为她要和生她养她的这片土地告别,她要和她爱的人们说再见。就在飞机起飞的那一刻,她对自己许下了诺言,那就是有一天,她要把从西方学到的*前沿的教育理念带回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们分享,尤其是帮助那些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们。

这个女人,就是我!

我有两个同一天生日的孩子,女儿天和1992年在吉林省长春市出生,儿子天一2001 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州达拉斯地区的布兰诺市出生。

女儿出生的时候,我是中国科学院*年轻的副研究员之一。我曾非常骄傲,常得意自己能漂亮地拿下高难度的科研项目,觉得教育孩子小事一桩。可是女儿一天天长大,我和她渐渐地无法沟通,才明白自己面对的是一个挑战性极高的课题——亲子关系。

闹腾女儿遇上问题妈妈

女儿4岁时,在丈夫的老板舍瑞博士的派对上,她和舍瑞的墨西哥裔养女5岁的莎伦一起玩。莎伦有很多玩具,女儿看见那么多新鲜玩具很开心,但两个人玩了没一会儿,女儿喜欢上了莎伦的玩具熊,还不许莎伦碰那个熊,两个人吵得不可开交。

女儿 5 岁时在一所日托华人学校。在那里,她经常与小朋友有纠纷,我去接她的时候,常看到老师训她。*经典的故事是她让小凯文当众出丑:凯文喜欢天和,但天和不喜欢他。一次天和问凯文:“你想不想亲我?”凯文点头。天和让凯文跟她到一个墙角,对凯文说:“亲我的时候你得闭上眼睛。”凯文答应了,然后闭着眼睛去亲天和,谁知道天和憋着笑悄悄地蹲下,结果凯文亲了墙。天和趴在地上大笑,孩子们也跟着起哄,让凯文非常难堪。

女儿一年级的老师巴肯娜夫人曾好奇地问我:“天和是独生女吧?”我反问她:“你怎么看出来的?”她说天和任性不合群,总是让小朋友按她的方式玩,别人不顺着她,她就发脾气。天和还喜欢在课堂上自己看书,老师让做的事,她常听不见。巴肯娜以为天和耳朵有问题,甚至要求我带她去看了耳鼻喉专家!

天和二年级的老师曼南蕊夫人用卡片奖励学生,表现好给5分的卡片,表现一般给3分的卡片,积够100分时得一个小奖品。天和的独生女性格加上不听讲,很难攒够100分。有一天,她兴高采烈地拿着卡片去换奖品,老师觉得其中有诈,一问才知道她趁老师没注意,从老师的桌子里“偷”走了一些卡片。当我质问她时,她竟大言不惭地说:“这是攒够100分*容易的办法啊。”

二年级开学后六个星期的六次考试中,天和竟然有三次不及格,还多次和同学发生争执。

在家,看电视时她不渴不饿不上厕所,一做作业或弹钢琴,她就饿得受不了,渴得难受,忍不住要上厕所,要不就是对作业或弹琴时间讨价还价。

女儿聪明,潜力不错,就是问题多多。而且,随着她年龄增长,我们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困难。她 8 岁时,我和她之间的沟通渠道基本完全堵塞。

天和出生时,我和丈夫都是中科院*年轻的副研究员,丈夫是博士,我是博士后。我理所当然地认为,就是“熏”也能把女儿“熏”成个“品学兼优的小科学家”。可是,她竟然考不及格,还惹是生非!

每每看到老师告状,我会不管三七二十一惩罚她。然而,所有的惩罚只管用几天。

女儿在学校常受到老师警告,在家里常被我说教,她非常不开心,有时会因一点小事就哭上一场。我不懂那是她无奈于自己的处境,更不清楚她因年龄小会把“我不喜欢你”表达成“我恨你!”,总认为她在无理取闹,于是,我会闹得比她还凶,她见状不好停止了吵闹。就这样大家都不闹了,一切好像恢复了平静。可是在心理上,我们相互间增加了对彼此的失望。

面对女儿的问题,有三四年的时间我用的就是惩罚和说教的养育方法,然而,并没有取得任何效果。我对与女儿的持久战充满了恐惧,也逐渐感到:教育女儿,是我从未有过的人生挑战。

我感到我又进了一所学校,去读我必修的学位——妈妈学位。这所学校没有老师,没有课本,只有五花八门的考试,而我原来的学历在这里毫无用处。

妈妈的觉醒,女儿的成长

2001 年我写自传时发现了一件大事:我的性格和为人受父母影响的程度远远超出我的想象!

父母从没给我讲过大道理,但是父亲孝敬长辈、辛勤劳作、公正诚信;母亲心灵手巧、做事麻利、心态乐观、自信坚强,他们的言行举止“熏”出了吃苦耐劳、自信乐观、公正坚强的我。

小时候,家里几个孩子不管谁出了错,都逃不过母亲的打骂;父母平时很少说话,说话时火药味十足。我的坏脾气也是父母“熏”出来的。我受过这么多年的教育仍不能冲刷掉父母的言传身教。

这个重大发现让我倒吸一口凉气:“好悬!”好在女儿还小,我还有机会重新开始。

很庆幸那时读到一个甘地的故事:一个妈妈让甘地告诉她儿子别再吃糖。甘地让他们三个星期以后再来。三个星期后,他们再来,甘地对男孩说:“孩子,不要再吃糖了!”男孩的妈妈非常不解地问:“为什么您要等三个星期才告诉他呢?”甘地说:“夫人,三个星期前我也在吃糖!”

看来在指点女儿前,我必须做个先行者,才有资格指导孩子。孩子的问题只是表象,我不懂指导才是根源!

于是,我当即做了一生中*有价值的决定:“改变自己,自学当娘!”

我开始参与女儿学校的志愿者活动和讲座,阅读心理学类的书籍,加入人际交流方面的社团,还发起了两个俱乐部——助铁成钢亲子俱乐部和青少年演讲与领导才能俱乐部。

在助铁成钢亲子俱乐部,妈妈们互相交流教育心得,针对个例探讨方法,旨在帮助孩子自尊自爱、有责任心、诚实善良、有良好的心态、对社会有贡献;在青少年演讲与领导才能俱乐部,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会员们在多元文化环境中,训练演讲、即兴演讲等表达交流能力以及处理冲突的领导才能。

我在摸索、学习和实践中,慢慢醒悟到:

◎ 不要先爱孩子后爱自己,要先爱自己后爱孩子;

◎ 不要恨铁不成钢,要助铁成钢;

◎ 不要完美的孩子,要会犯错误的孩子;

◎ 不要培养一个只会谋生的孩子,要培养一个独立的、会快乐生活的大人;

◎ 不要解决孩子的问题,要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 不要只教孩子赢,要教孩子与他人一起共赢;

◎ 不要“求效率”立刻解决孩子的问题,要“求效果”保证孩子从错误中学习成长;

◎ 不要改变孩子,要先改变自己,影响孩子;

◎ 不要只想提高孩子的素质,要先提高自己的素质;

◎ 不要害怕孩子受挫、心灵受伤,要利用受挫机会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

2003 年我创建了“思考与沟通”课程来提高小学生到大学生乃至成人的沟通技巧,在美国受到主流社会新闻、报纸、电视和大学的关注。

我的学生中不乏演说冠军、高中毕业典礼演说人、社团领袖以及矛盾调解员。在中国,通过接受访谈、演说、夏令营等服务社会和家庭,我曾为高考前的学生做心理指导,有孩子被心仪的大学录取后,我是他通知的*个人。

我的觉醒改善了我和女儿的沟通方式,加上她的努力,于是取得了一些让人开心的成绩:

学业:2010 全美优秀高中生得主;因 SAT 写作满分,又有 IB 文凭,成为对写作要求极高、竞争力超强的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丁分校 Plan II Honors 系的学生。

领导力:高中军训大队高级长官和发言人;获德克萨斯州国会议员萨姆·约翰逊(Sam Johnson)亲自颁奖的荣誉;率队参加一项全球军事学术竞赛,在华盛顿受到美国军队高级长官的接见;所在大学几个社团的发起人。

音乐:2009 年美国南部四个州钢琴比赛高中组冠军。

演说:高中毕业典礼演说者;曾获电视演讲以及达拉斯地区数个演讲比赛冠军;马丁·路德·金日演说人。

摄影:所在大学及地区多个报社摄影记者,多次为各界名人摄影。

诗人:大学校园诗人,多次在诗歌比赛中获奖。

射击:获不同级别步枪射击比赛奖。


【免费在线读】

妙龄女儿要染白发

“妈妈,今年圣诞节我要把头发染成白色。”当 12 岁的女儿突然向我宣告她的决定时,我心里咯噔一下:“妈呀,她这是想干什么呀?”

原本懒洋洋窝在沙发里的我瞬时坐立起来,说实在的,我还从来没有这样被女儿挑战过。不过,有了 12 年妈龄又在积极研究沟通技巧的我,做到了见怪不怪:“真的?谢谢你提前通知我。”天知道,我这样说只是给自己一点时间来消化她的话。

“你没生气,是吗?”女儿见我感谢她,反倒心虚了。

“能不能告诉我你为什么要染白头发?”我疑惑地问。这事要是发生在过去,从我嘴里出来的话恐怕是:“你到底想干什么?想丢尽我的脸是不是?”然而训斥、发号施令对在美国长大的女儿来说,根本就是苍白无力的。

“别人都把头发染成棕色或红色,没有人染白色,我想与众不同。”女儿振振有词地解释道。

“好一个标新立异!”我在心里喊叫着!

“哇,我做梦都没有想过会有一个白头发的少年女儿,这实在是太突然了。”我半对女儿半对自己嘀咕着。

“嗨,不管我的头发是什么颜色,我还是我,只是看起来不一样而已。”女儿辩解着。

我一时没有说服她不染白发的好理由。突然间明白了莎翁《冬天的故事》中牧羊人希望人生中没有 10 到 23 岁那段或者让年轻人在睡眠中把这段时间打发掉的说法。

原来,我亲爱女儿的叛逆期来也!

看着还在期待被许可的女儿,我边想边商量道:“可不可以给我一个星期的时间来考虑?”女儿觉得还算公平。这要是发生在以前,我们一定会有一场战争,以致互相憎恨。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女儿耐心等待的本事让我吃惊,我真怀疑她做耐心等待决定的大脑和想染白发的大脑是不是同一个。她没有催问我结果,只是把威尔·史密斯(Will Smith)的格莱美获奖金曲《父母就是不懂》(Parents Just Don't Understand)的链接给了我,让我多了解美国青少年。“新鲜王子”威尔·史密斯一首说唱歌曲表达出了青少年的心声:父母就是不懂孩子的想法。

我带着科学家探索未知世界的心情问自己:“该怎么解释这些青少年的行为呢?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想到叛逆期孩子出现的种种问题:和家人争吵、离家出走、甚至自杀,我急切地想知道引起青少年叛逆行为的原因。作为一个母亲,我也在想是不是自己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

于是,我开始了大量的研究,结果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信息。

  1. 大多数生理指数显示,年轻人耳聪目明、反应机敏,正处于一生中生理条件的*状态,应该是*好的驾驶者,但车祸却是造成青少年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美国研究人员发现,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青少年控制危险行为的大脑区域还没有发育成熟。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的一项研究表明,控制危险行为的大脑区域要到 25 岁之后才会发育完全。
  2. 2005 年,美国联邦*法院对“罗珀诉西蒙斯案”的裁决中指出,禁止对不满 18 岁的未成年人判处死刑。这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决定恰恰是对未成年人大脑和行为研究的结果。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心理学教授鲁宾·吉尔向*法院解释道,青少年不像成年人那样能理性地控制自己的冲动情绪,因为大脑前额叶皮层(用来权衡轻重、分辨对错、做出判断、控制情感,帮助人们相互理解的大脑组成部分)的神经细胞要到 20 多岁才能完全发育成熟。
  3. 有人把青少年的大脑比作一套没组装好的音响设备,很多线还没连好,扬声器和 DVD 播放器、电视机不同步。*糟的是,卖家还没把遥控器送来。大脑的遥控器就是大脑的前额叶皮层。研究表明,前额叶皮层的结构和功能要到 25 岁左右才能发育完全,而跟情绪有关的脑后区的发育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成熟。现在我们明白了,不成熟的脑前额叶皮层在还没有能力理性地控制冲动情绪的时候,产生情绪的大脑已发育成熟,于是,青少年的叛逆期出现了。

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一件事惹得大家都不开心,但当你知道这件事是对方不得已而为之时,你会宽容得多。有些事你怀疑自己没做好,但当你知道不是自己的错时,你会有解脱的感觉。

通过研究我才明白:原来叛逆是与孩子的大脑发育紧密相关的;原来女儿要染白发跟她大脑发育不成熟有关,这不能完全怨她;原来女儿要染白发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没有太大的关联,不是我的错,是大脑惹的祸!这样一想,我的心情好多了。

我和女儿分享了我的发现,她随口丢给我一句:“不错!”这是她对我几天来辛苦调研的肯定。然后她边强调边撒娇:“染头发不伤害任何人,妈妈你还是要同意啊!”

是啊,染发一不犯法,二对女儿人身安全没有威胁,三对他人没有害处。可是,我还是不想和一个染了白发的女儿生活在一起,不想和她一起在公众场所出现,更不想让其他的妈妈告诉自己的孩子:“那个白发女孩太怪了,离她远点!”染成白发会给女儿的社交生活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我没跟女儿说这些,因为这不足以说服她。

我怎么才能说服女儿不染白发呢?一个星期很快过去了,女儿如期来问我的想法,我实在没有很好的说法,就要求她再给我三天时间。

三天后,女儿再来问,我告诉她我要带她到购物中心去试白色假发套,她将是决定是否染白发的人,而不是我。她高兴得又蹦又跳。

到了卖假发的柜台,我告诉店员拿两个白色的假发套,一个给女儿,一个给我。女儿愣了一下,瞪着我,好像在问:“你要假发套干吗?”

“呵呵,我想看看我能不能把头发也染成白色,和你做伴。我们俩一起做与众不同的事,一定有趣。”我佯装快乐地解释道。

店员已经按我的要求拿来了两个雪白的假发套,这时不试也不行了。我们各自把假发戴上,还没来得及照镜子就被对方的奇异模样逗得哈哈大笑,把店员笑得一头雾水,也跟着我们傻笑起来。笑够了,我们各自端详着镜子里自己头发花白的模样,我发现女儿站在镜子前呆住了,像被巫师施了定身法一样。

过了好一阵子,她转过脸来喃喃自语:“我需要再想一想,我们去别的店看看吧,好吗?”

女儿再没有提染发的事。

过了很久,出于好奇,我忍不住问她是否还想染白发。她说她不会是*一个染白发的人,要想与众不同不能通过染发来实现。

听起来真是理性得过分,她的大脑前额叶皮层一下子就发育好了?!

2013 年 4 月,为了不让女儿们文身,奥巴马告诉两个女儿:“如果你们文身的话,我和妈妈也会在同样的位置纹同样的图案,作为我们家的文身图案,然后放在 Youtube 上。”你说奥巴马是不是读了我关于女儿染发故事的英文版后如法炮制的?不过殊途同归的感觉非常好。

下面把我处理女儿染白发的过程简单分析一下。

这里我要定义一个新的概念:我际关系——我和我自己的关系!我想

用上面的分析来介绍这个概念。

从“事件 → 解释 → 感觉 → 行动 → 结果”的过程来看,结果由行动决定,行动来自感觉,而感觉是我们对事件解释的直接产物。

我们跟谁解释事件?跟自己!

感觉是谁的体验?是自己的 !

解释和感觉都是我和我自己在沟通,跟任何人无关。行动才涉及我和他人的关系。

原来在和他人沟通之前,我们是先和自己沟通的,也就是说我和自己的沟通决定了我和他人的沟通。

看来我和我自己的沟通过程非同小可,值得给它一个定义!通常我们把国与国的关系叫国际;人与人的关系叫人际;现在我把我与我的沟通关系叫我际!我际关系决定我们的行动,进而决定人际关系。

在染白发故事中,我对同一事件前后不同的解释和感受,就是我和我自己的沟通,也就是这个事件中的我际关系,它决定了我和女儿的沟通方式。

因为女儿对我处理染发事件非常满意,所以后来她遇到烟、毒品等的诱惑时,都会和我分享。

尽管我们走过的路并不平坦,但是现在 22 岁的女儿和我基本无话不说。我们在她初中、高中的校园里都是“手牵手”一起走。女儿喜欢的事情之一就是介绍我到她的学校去做有关中国文化的讲座。每次讲座前,她总是兴奋地把我介绍给她的同学们。能在女儿的教室里和她拥抱,有一种非常不一般的感觉。

思 考

在孩子的“叛逆”行为面前:

我无需暴跳如雷,指手画脚;

我不能强迫孩子做或不做什么;

我应该先处理好我际关系,从而改变和孩子的沟通效果;

我应该填补自己的知识空白,找到理解孩子行为的佐证;

很多事情无需立刻解决,等有了好的方案再和孩子一起执行。

好的方案应该具备以下条件:

双方都能接受;

给孩子提供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比如女儿自己决定不染白发。

教育感悟

创造机会让孩子自己做决定,锻炼选择的能力!

说吧,妈妈不发火

女儿小的时候,我忙于工作,平时想不起来跟孩子讲做人的道理,一旦孩子出点问题,就把一大堆道理一股脑儿骂出来,结果是找了*不合适的时候把教育孩子的话说出来。本意是教导孩子,因为生气,让教导变成了一场伤害深远的战争。

记得女儿都已经三年级了,放学回家后还是把书包随便放,和她说过好多次,就是不改。为了知道女儿的真实想法,我放弃唠叨,心平气和地问她:“妈妈跟你讲过很多次,骂过很多次,为什么你仍旧乱放书包呢?能不能告诉我,妈妈跟你讲的时候你想什么了?”

“你生气时和我讲的话从来没有到我的脑子里,我根本就没听你讲什么。”女儿的话让我非常的震惊。

“可是我每次和你谈,你好像都在认真听啊?”我不解地问。

“我是在听,可是我想的不是怎么改变我自己。”女儿解释道。

“什么?你在说什么?那你想什么了?”我几乎不敢相信她的话。

“我在想你为什么那样凶地对待我?你是不是真的爱我?还有你发脾气的时候其实跟小孩子撒泼没啥区别!我为什么要听你的呢?”女儿非常诚实又犀利地指责我。

看来问题不是出在听上,是出在说话的态度上!意识到这些时,我吓了一跳,我在后怕:

我的发怒是在教孩子以后遇到麻烦时,不要告诉我实话,因为我会发脾气;

我的发怒是在教孩子别人给她添麻烦的时候,她可以发火;

我的发怒是在告诉孩子,妈妈不知道如何处理事情时,依旧是个没长大的孩子,只会发脾气。

那些后怕让我下定决心跟女儿保证:“不管你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如实地告诉我,我绝不再发脾气。”当时的信誓旦旦让女儿很感动,也让自己很感动。

即使有了这样的保证,女儿在外面遇到麻烦后,还是很紧张,因为她不知道妈妈的真实反应会如何。那次谈话后不久,有一天见她心神不安,我便问她发生了什么事,她就是不肯说。我提醒她:“妈妈跟你保证过,不管是什么事,绝不发脾气的。”

“真的?”再次确认后,女儿吞吞吐吐地告诉我,她把一个星期的作业日期搞乱了,挨了老师的训斥。

我听后,努力抑制着自己的情绪,咬紧后牙齿,挣扎着改变一贯的做法。我做的*件事就是把目光从女儿脸上移开,不停地叮嘱自己:“无论如何,要遵守诺言!不发脾气。”(我跟自己的沟通先于和孩子就问题的沟通,先处理我际关系!)

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我才接近平静地说:“谢谢你的诚实,这样我才知道怎么帮你。”

女儿和我还都不太习惯她犯了错误后,我平平静静的讲话方式,感觉好像是在演戏一样。

但女儿看到我的态度变化后,还是放心地承认了错误,老师布置作业的时候她在看书没有听。女儿在学校惹的麻烦基本上都是因为她爱看书不听讲惹的。我只是听着,没有给什么说法。女儿真诚地表示以后上课少开小差,注意听老师上课,记好家庭作业。有了这样一次好的经历后,她知道她讲真话我不但不发脾气,还会感激她,也就放心和我坦白她的麻烦,并在意我的建议了。

注意让孩子把细节讲清楚,有时孩子会因为我们的倾听和理解,在讲述事情的过程中,自己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思考

因为希望孩子的问题马上解决,所以我们会焦虑烦躁,不听孩子讲前因后果,有时脾气大到孩子不敢说出全部的经过,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我们不能有的放矢地解决孩子的问题。要想帮孩子,父母首先要静下心来,向孩子保证不管发生什么事,都会听他说,不发火,让孩子没有后顾之忧。了解事情的全貌能帮助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教育感悟

发火的妈妈事实上没有履行妈妈的职责。

用心,不带偏见地听孩子讲

女儿小时候,喜欢告诉我她和朋友间的事情,有时话还没有说完,我 就开始指导,甚至训斥,结果女儿的故事常常没讲完,我们就不欢而散。慢慢地女儿也就不愿再给我讲故事了。如果你在嘀咕为什么孩子不跟你说他的事情,也许你要反思一下了,平时他跟你说话的时候,你有没有像我一样“及时”纠正孩子啊?

对沟通方式有了更多了解和实践后,我有一个很大的进步就是:学会 了倾听,让孩子把故事讲完。

倾听对于父母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生怕孩子走弯路,习惯了及时给孩子指点,发现孩子有问题,却要忍着不马上指正,太难了,对吧?我来分享一下女儿讲述自己的故事时我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1. 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不带偏见的听。什么意思呢?当女儿说的与我的期望相差很远时,我会忍住不打断她,不着急告诉她我的“正确”观点,不批评不排斥。告诫自己:“我还不了解事情的全部,如果现在就说话,我的指点将是片面的或不公平的,孩子也许就不会告诉我所有的事实。我一定要挺住,要抓获全部‘罪证’!”
  2. 听的时候,不但要用耳朵,还要用心。眼睛看着孩子,身体前倾。我听女儿讲故事时,她开心,我跟着笑;她苦恼,我跟着皱眉。让形体语言时刻替我“讲话”,给出我 100% 的注意力。不管做什么,就一个目的:让孩子把全部故事讲完。

不过,我会在大脑里记录她说“错”的话,做“错”的事,以备后用。

  1. 孩子说的时候,她是主角,我不多说话,我需要做的是站在孩子的立场去想、去感受,说的基本上是肯定她情感的,像“真的?”“是吗?”“难怪你不舒服”“我同意”“能理解”“可以想象”。

不明白的地方要说出来:“我没太明白,你是……的意思吗?”记住千万不能否定孩子的情感,那样他就没心思再说了。再说一次,不管做什么,都是一个目的:让孩子把全部故事讲完。

  1. 听孩子故事的时候,我是不接听电话的,因为任何事都是可以等的,孩子肯和我们讲自己故事的机会太宝贵了,拥有我们时间的*优先权。
  2. 听完后,不管孩子说的事情,有多过火,多不合理,我多么不能接受,首先要表达感谢:“谢谢!你的故事让我对学校的生活有更具体的了解,更理解你的处境和看法。如果时间倒流,我还是个学生,也许我也会有相同的做法。”这样她觉得离我更近了。她会更深入地与我探讨,下一次她还找我说故事!
  3. 如果孩子有很好的见解,我就夸奖几句;如果孩子这时还是不舒服,给一个拥抱。你要做的就是让孩子觉得你肯定他,他得到了鼓励,下一次出状况,他倾诉的对象还跑不了是你!
  4. 如果我反对孩子的说法,现在不是指出的时候,因为我还没来得及好好消化孩子所处的环境,还没有想好如何“指正”,*重要的是我希望听到孩子更多的故事。我就一定得放长线,不是钓大鱼,而是钓更多的鱼,大的小的老的少的(故事)都要钓。孩子多跟我分享与老师朋友的故事,我才会了解孩子的思维和成熟程度,更好地指导孩子。
  5. 女儿讲她的故事时,我在头脑中记录着她的“错”话和“错”事,一两天后,等我确信我指出她的问题,她能听还不影响她继续和我分享故事的情况下,就来和她探讨她的“错”。通常一两天后,她不再那么激动,我又“口有择言”,大多数情况下效果都还不错。在没有压力,舒缓的气氛下,她会尝试从另一个角度重新看待事情。
  6. 偶尔女儿会说:“妈妈,谢谢你当时听我讲完没有说教我,因为当时我不会听进去的。”女儿这样谢我,我才明白孩子知道我很在意她的情感。有这样的基础,就是我偶尔处理不好,因为孩子知道我在努力帮她,我也在成长中,她会原谅我的。

有时在听孩子讲的过程中,不用指点,孩子讲着讲着自己就明白了。

天和:中校(天和军事训练课老师)这两天做事很离谱。

画云:是吗?怎么回事?

天和:他太偏向了,昨天亚历克斯迟到了,中校一点儿面子都没给留,当着全班的面把他数落个体无完肤,亚历克斯很下不来台。今天詹姆斯也迟到了,可是中校不但没有数落,还开玩笑说不让詹姆斯毕业。

画云:真的?

天和:中校总是跟我们讲做人要公正,尤其是有领导职位的人,可是他自己都做不到公正。亚历克斯今天跟我说的时候,气得不得了。我很看不过,就这事得和中校谈谈。

画云:你想好怎么谈了吗?

天和:还没有。

……沉默……

天和:想想这事也许不完全都怨中校,其实亚历克斯确实比较懒,有次地区考核,中校千叮咛万嘱咐,任何人都不准迟到,结果就是亚历克斯一个人姗姗来迟,影响了整个团队的成绩。哦,昨天亚历克斯迟到说不定又让中校想起了上次考核的事情。

画云:有道理。

天和:我还是先和亚历克斯谈谈更妥当。

画云:好主意!

我没有评判女儿的说法,也没有给出任何建议,她释放了自己对中校的不满,通过没有负担的谈话,自己分析了问题,找到了办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