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利用出土文献校读《诗经》文本已有相当长的历史,本书是相关成果的系统总结之作。作者运用了大量甲骨金文、简帛石刻等出土文献资料,不仅对已有的成果作了全面的总结和分析,还从方法论角度进行了一些反思和创新。相信无论是对相关领域的研究者而言,还是对《诗经》爱好者而言,都颇富实用价值和启发意义。


【内容简介】

本书在作者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利用先秦秦汉的本书对历代尤其是清末以来的研究者利用先秦秦汉出土文献校读今本《诗经》的成果作了较全面的总结和分析。全书共分为:利用先秦秦汉出土文献校正今本《诗经》文字、辨明《诗经》某字之读法、弄清《诗经》字词意义等几个方面,全面搜罗例证,并条分缕析,既有对成功例子的分析、总结和补充,又有对反面例子的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作者也提出了一些自己利用先秦秦汉出土文献校读《诗经》的创见。出土文献和传世的《诗经》材料相比勘,校正文字,确定用法,梳理文义,重新对《诗经》的相关内容进行较有根据的解读。


【作者简介】

蒋文,1986年12月生于安徽芜湖。复旦大学汉语言专业学士、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芝加哥大学顾立雅中国古文字学中心博士后。现为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先秦秦汉出土文献、上古汉语词汇训诂。在《中国语文》《文史》等刊物发表论文、译作多篇。


【前言】

本书的底稿是我2016年夏通过答辩的同名博士论文。此次出版基本保持了原貌,除第二章删去了一小节外,没有作太大改动,只在局部进行了一些补充和调整,原论文细节方面的种种错误亦已尽力修正。

这本小书篇幅不长,甚至可以说略显削薄,不过却有三点“长”处:一是标题长,虽然担心这个标题能否顺利挤入局促的书脊中,但从表意准确的角度考虑,没有勉强再作简省。二是目录长,本书是由一个个具体的《诗经》字词理解问题支撑起来的,我希望读者在翻阅目录时就能了解到本书究竟涉及了哪些问题,于是目录就变成了现在这番面貌——它其实兼具索引的功能。三是部分注释长,对于《诗经》这样的文本,任何一个字词背后都是一部漫长复杂的注疏史,本书尝试作了一点搜罗旧注、理清脉络的工作,为避免在正文中喧宾夺主,这部分内容大多被放进了注释中。

能够完成博士论文,并以此为始开启自己的职业研究生涯,我对命运心存感激。除了历史的进程、个人的努力外,当然离不开各位师长的帮助。

首先,*应该感谢的是我的导师陈剑老师。本书中展开论述的例子有近三十则,其中绝大部分都由陈老师进行过具体的指导。我在动笔前常向陈老师求证思路正确与否,在撰写遇到困难时也总是向他求助,陈老师或指出我逻辑的漏洞,或提醒我注意遗漏的材料,或为我揭示正确的思考方向,甚至直接提示应该撰写的案例。博士论文初步完成后,陈老师审阅了全文,除了补充例证和材料、修改行文表述外,还校出了很多文字、格式、引文、标点的错误。陈老师对我的指导和帮助当然远远不止一篇博士论文。十三年来,他参与了我的人生,更塑造了我的学术生命。

我还要特别感谢复旦大学中文系的张金耀老师。本科二年级时我选修了张老师开设的《诗骚精读》,他的本业虽然是古代文学,却极为关注出土文献研究,课上介绍了不少利用古文字材料研究《诗经》的成果。因为这门课的关系,我*次阅读了《泽螺居诗经新证》、《诗经古义新证》等名作。本书中讨论的一些问题,例如于省吾先生关于《诗经》中部分“止”是“之”之讹的意见,*早也是从这门课上得知的。如果不曾遇见张老师,一定不会有现在的这本书。

另外,我想致谢夏含夷老师。在确定以《诗经》为博士论文的研究对象之后,我曾为如何找寻切入点、如何搭建框架苦恼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夏老师曾多次和我讨论,促使我*终下定决心以现在这样*平实直接的方式展开写作。从他那里,我接触到了西方关于《诗经》的研究,这些学习体会有一小部分反映在了本书中。此外,关于如何成为一名学术工作者,我从他身上也学到了很多。

除以上三位外,还要感谢王瑜桢小姐、陈絜先生、范常喜先生、季旭升先生在我博士论文撰写过程中所提供的资料帮助;感谢吴振武、吴良宝、冯胜君三位明审老师,两位盲审老师,以及参与我答辩的黄天树、董莲池老师;感谢中西书局的孙夏夏、田颖两位编辑对小书的勤付出。当然,还有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的各位师长,他们不仅为我的博士论文提供了宝贵的修改意见,多年来也给予了我许多支持和帮助。

有人说,博士论文是初出茅庐的学者献给学界的*份见面礼,但愿我的这份见面礼不至于过分寒酸。关于未来,我希望能从一名当代出土文献研究者的视角出发,完成一部属于自己的《诗经》注本,虽然这大概终究是一件耗费一生却泯然无痕的事情。

蒋 文

2019年春


【书摘与插画】

*后需要补充的是,本书对利用先秦秦汉出土文献校读《诗经》字词成果的总结和评判,不可避免地受制于现有的资料条件以及作者当前的认知水平。毫无疑问,这份成果清单将永远是动态的、开放的。纵观历史,代代研究者无一不是在《毛传》、《郑笺》构建的煌煌大厦中躬身劳作。本书总结的这近六十则成果,放回到《诗经》文本的漫长研究史中去看,大概也只不过是为这座大厦修补了几扇窗户纸、糊了几朵窗花而已。随着新材料的发现和学术研究水平的进步,或许有朝一日能改造翻新这座大厦。纵使不能,如若可以多添上几块砖瓦,心亦足矣。

——《先秦秦汉出土文献与〈诗经〉文本的校勘和解读·结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