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 什么样的《论语》读本适合今天的少年阅读?广大中小学生是少年的主体,不解决版本选择这个关键问题,无论是为了学习知识文化的需要,还是为了个体精神成长的需要,都将是绕道而行!
◆ 古代少年一生只读经典,今天少年需要读的东西太多了!老故事新讲法,系统简明的新时代好读本来了!今天少年只需一套“少年读经典系列”,未来就属于这样的少年!
◆ 复杂的人物关系,曲折的历史情节,分散开来讲,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重要特征。这样的特征对于今天的少年来说,造成亲近和接触经典是非常困难和幸苦的。将原著内容故事化、系统化、简明化,是一个光明有效的做法,这本书的出现,必将为亿万少年的文化阅读带来了一股新风尚!


【内容简介】

本书讲的是《论语》的故事。
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孔子与他弟子们之间有很多故事,这些故事主要都记载在《论语》这本书中。
然而,如何让今天的中小学生能够以亲近的心态和易于理解的方式进入这些故事呢?直接读《论语》这本书,是一种选择;读一些古人和今人的注释版《论语》,也是一种选择;甚至读一些直接将《论语》翻译成白话文的版本,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广大中小学生还有别的选择吗?
本书作者按照自己拟定的主题和编写方式,参考相关典籍,以简白的语言,重新梳理和组织了《论语》的内容,生动地再现了孔子与他弟子们的故事,完美传递出《论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本书的读者对象是广大中小学生。本书为这些孩子们了解和掌握孔子与他弟子们的故事,开了一扇方便之门。


【作者简介】

张德文(1932—2017)
湖南永州人,195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美学教学及儒学研究多年。著有《先秦儒家思想三论》《人性善化及人格提升——先秦两汉儒家理想人格思想及其现代链接》等,公开发表各种文章30余篇。


【目录】


人物表
论语故事
01 迎着春风的谈话
02 断粮之后
03 山水之恋
04 戎山远眺
05 苛政猛于虎
06 尘土遮不住美玉的光辉
07 谁能驾驶好马车
08 不是父子,胜似父子
09 他为什么不肯当官
10 窗外的哀音
11 冉雍上任以后
12 “你太令我失望了”
13 “学不了,还是不学”
14 从“鄙人”到“贤士”
15 “你太鲁莽了”
16 子路是勇武之人
17 “仲由果断,从政不难”
18 木棍撞钟能撞响吗
19 子路之死
20 严师出高徒
21 终生学习,乐在其中
22 “端木赐通达,从政不难”
23 真诚的守护
24 经商也在宣扬夫子之道
25 子贱真是君子
26 选谁做女婿
27 杀鸡也用宰牛刀
28 学会思考 :认同与发展
29 国君也要学习吗
30 谁是真正的勇士
31 他走进了一条文化长廊
32 他接过了老师的接力棒
33 错在哪里
34 “别这样夸我”
35 落日的余晖
36 换席之谜
37 把“忠”“信”二字写在衣带上
38 谁继任我们的导师
附录
01 孔子教育活动年表
02 孔子的师生关系
后记


【前言】

大作编得很好。又请对此有深入研究的北京国子监孔庙的常会营审读。我们的共同看法,资料详实,生动活泼,译文精当,很适合中学生和小学高年级阅读,对于儒家不熟悉社会青年,对于一般群众,也是会受欢迎的。我们一致认为此书稿达到出版水平,有出版价值。
祝先生健康长寿!
周桂钿
2009年11月13日
(本文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原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


【免费在线读】

01 迎着春风的谈话


春风轻吻着水面的涟漪,枝头泛起一片新绿,天上远远近近地飘着风筝。
大地醒了,人们感受到了盎然春意带来的勃勃生机。
孔子师生也受到了鼓舞,弟子们围坐在恩师身边,闲聊着他们不止一次涉及的立志的话题。仍然是孔子首先提问,学生们各抒己见。子路当仁不让,他率先站起来发言,他愿治理好一个国家,令百姓生活富足,精神振奋,三年足矣 ;冉求比较谦虚,他表示,愿意管理好一个小小的国家,用三年时间让老百姓丰衣足食,兴礼乐之教则有待贤者 ;公西华更加谦逊,他说,他只愿在君主祭祀、在诸侯会盟时上学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听了子路的话,孔子只微微一笑,对其他人的话,则一律耐心听完,并不打断。
大家谈兴极浓,唯独曾点在一旁专心弹瑟,一言不发。
“点!你也说说看。”孔子只好点名了。
曾点所弹乐曲正接近尾声,乐声渐慢渐弱,“铿”的一声戛然而止,他站起来恭恭敬敬地说 :“我所想的可能与他们不同。”
“没关系,不就是说说将来的打算嘛。”孔子说。
“我只想参加春天求雨祭天的活动,穿上备好的祭服,在沂水边的舞雩
台上随歌舞、伴奏的大人、孩子唱歌跳舞并献上祭品,领略重视春耕的意图,品味音乐洗涤心灵的乐趣。”
孔子感慨地说 :“好啊!我赞同你的想法。”
弟子们散了,曾点留下来请孔子评价一下刚才的几种意见。孔子说 :“礼让治国,首先要自己谦虚,子路没做到 ;冉求、公西华谦虚得过分,过犹不及。”
孔子唯独没说为什么赞同曾点的想法,其实曾点明白,他只描绘了一个参与雩祭的场景,却透露了参与礼乐兴邦并善化心性的意愿。孔子主张以德治国,辅之以礼乐。举行礼仪必伴以乐,礼仪节制人的言行,音乐陶冶人的心性,内外交加,相互为用,人的言谈举止、精神面貌可以大大改观。人人向善向上,国家能不大治!全身心投入礼仪大典,既参与了礼乐兴邦大业又陶冶了性情,这正是有大志的儒者所应做的踏踏实实的步。
曾点告辞老师,走出门外,回味刚才的场景和老师所说的每一句话,如春风拂面,内心无比轻松,他不由得自语道 :“春天真好!”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