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当今心理学家所关注的大多数问题在几百年前(有些情况下是几千年前)就已经成为心理学的研究主题。 《心理学史导论》第七版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给学生提供关于心理学史的综合概述。要想全面了解当代心理学家所关注的问题,我们必须知道其研究问题的根源、那些问题基于的理论基础,以及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之方法的演进情况。


【内容简介】

《心理学史导论(第七版)》作者把心理学史置于人类思想演进的大背景中来考察,让读者看到学科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历史脉络。心理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科学,心理学的发展离不开与其他学科的相互促进,故心理学史家首先需要有一种广阔的视野。本书正是把心理学史置于人类思想演进的大背景中,广泛地探讨了社会、文化、哲学、科学对心理学产生与发展的影响和意义,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宏伟的历史图景,让我们看到心理学怎样在历史进程中展现,又怎样与人类思想及其相应领域交错。
《心理学史导论(第七版)》作者具有明确的史学观点和史学方法,站在客观、公允的立场来写作心理学史。作者对厚古说与厚今说、伟人说与时代精神说等心理学史的编纂方法,持折中的态度而不采取激进的观点。作者对心理学的各家各派学说不存偏见,不厚此薄彼,均给予客观、公允的介绍与评述。无论是科学主义取向的心理学还是人文取向的心理学,都给予同样的笔墨和分量。作者力求准确地阐释心理学为什么产生和独立,为什么发展和演变,以及当前发展的动态与前景是什么。
第七版中充实新材料,吸收新成果,展示新观点。该书每一版,均根据心理学史研究的新成果和心理科学的新进展,进行修改和补充。 “前言”中,作者一一列出了根据新材料、新成果、新观点对每章所作出的具体修改,修改之处涉及前版各章。
全书写作深入浅出,语言流畅,可读性强,非常适合做本科生教材,也适合普通读者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史。作者多年来潜心投入教科书的编写工作,能够对心理学的大量文献进行融会贯通,再用自己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述出来,读起来十分流畅,让人感到是一气呵成,阅读过程就像是与作者分享精神产品的过程。


【作者简介】

赫根汉(B. R. Hergenhahn , 1934—2007),出生于芝加哥。1959年获得西华盛顿教育学院(现西华盛顿大学) 学士学位,1965年获得亚利桑那大学硕士学位,次年获得该校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哈姆林大学任教多年,后转任内华达大学教授,退休后又被哈姆林大学聘为荣誉教授。一生写过《学习理论导论》《人格理论导论》《心理学史导论》三部大学教材,且部部经典,都经多次修订再版,广为使用,影响相当大。其中《学习理论导论》初版于1976年,至2012年已是第九版。2011年,郭本禹主译过该书2005年出版的第七版。《人格理论导论》初版于1980年,2019年出至第九版。该书的初版在我国的中译本分别以《人格心理学导论》(1986)、《现代人格心理学历史导引》(1988)书名出版,对我国读者*初接触和了解西方人格心理学有过重要的影响。《心理学史导论》初版于1986年,2014年出至第七版。

亨利(Tracy B. Henley),出生于东田纳西。1989年获得田纳西大学实验心理学方向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于田纳西大学、密西西比州立大学,现任德克萨斯农工大学康莫斯分校心理学和特殊教育学教授。其研究涉及心理学的历史、方法以及心理语言学和社会认知等领域。曾参与主编《反思<心理学原理>:一个世纪后的威廉•詹姆斯》(1990)、《日常生活的现象学》(1997)、《心理学历史与体系中的联结》(1997)和《认知考古学手册:前史中的心理学》(2018)等著作。他于《心理学史导论》第七版参与编写工作。该书的第八版以赫根汉名字命名,改名为《赫根汉心理学史导论》,作者为亨利一人,出版于2018年。

主要译者
郭本禹,1993年于南京师范大学博士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现任该校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心理学会理事、理论心理学和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曾任《心理学报》《心理科学》编委。先后主持省部级课题 “现代西方心理学的哲学基础研究”、“当代精神分析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等10多项。在《心理学报》《心理科学》以及被SSCI、SCI收录的英文刊物上发表论文200多篇,其中50多篇次论文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二次转载。出版专著、主编《道德认知发展与道德教育》《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应用》《当代心理学的新进展》《西方心理学史》等30余部,主译《心理学史导论》《现代心理学史》《心理学史:观念与背景》《当代心理学体系》《心理学史》《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等近20部。主编《外国心理学流派大系》《中国精神分析研究丛书》《心理学名著译丛》等近20套大型学术丛书。先后获得省部级科研、教学奖励12项,其中一等奖5项。2002年获江“苏省优秀硕士生导师”称号,同年被列入江苏省“333新世纪科学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2007年被列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


【目录】

前言
*章 导言
关于心理学史的编纂问题
始于何时
包括什么
方法的选择
为什么要研究心理学史
深度理解
有价值的观念的来源
什么是科学
探究规律
传统科学观的变革
卡尔·波普尔
托马斯·库恩
范式与心理学
波普尔与库恩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吗
决定论
非决定论与无决定论
心理学中的永恒问题
心理与身体
先天论与经验论
理性论与非理性论
人与非人的动物的关系如何
人类知识的起源是什么
客观实在与主观实在
关于自我的问题
普遍主义与相对主义
第二章 古希腊早期哲学家
人类文明以前的世界
泛灵论与拟人论
魔法
心理人
古希腊早期宗教
*初的哲学家
泰勒士
阿那克西曼德与赫拉克利特
巴门尼德与芝诺
毕达哥拉斯
恩培多克勒
阿那克萨哥拉
德谟克利特
古希腊早期医学
阿尔克美恩
希波克拉底
真理的相对性
普罗泰戈拉
高尔吉亚
色诺芬尼
苏格拉底
柏拉图
形式论或理念论
分割线段的类比
洞穴的隐喻
知识回忆说
灵魂的性质
睡眠与梦
柏拉图的遗产
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基本区别
因果论和目的论
感觉与理性
记忆与回忆
想象与梦
动机与情绪
古希腊早期哲学的重要性
第三章 罗马与中世纪
亚里士多德之后
怀疑主义
犬儒主义
伊壁鸠鲁主义
罗马的哲学
斯多葛主义
新柏拉图主义
突出上帝
耶稣
圣·保罗
康斯坦丁大帝
圣·奥古斯丁
黑暗时代
阿拉伯和犹太人的影响
阿维森纳
阿威罗伊
迈蒙尼德
基督教信仰和理性的调和
圣·安瑟尔谟
经院主义
彼得·阿伯拉尔
圣·托马斯·阿奎那
奥卡姆的威廉: 转折点
文艺复兴之前的时代精神
第四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与哲学
对教会权威的进一步挑战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
重要的主题
弗朗西斯·彼特拉克
乔温尼·皮科
德西迪里厄斯·伊拉斯谟
马丁·路德
米歇尔·德·蒙田
托勒密、哥白尼、开普勒和伽利略
托勒密
尼古拉·哥白尼
约翰尼斯·开普勒
伽利略
艾萨克·牛顿
牛顿科学的原理
弗朗西斯·培根
培根的科学
科学应该提供有用的知识
勒奈·笛卡尔
笛卡尔对哲学真理的追求
天赋观念
反射
心身相互作用
笛卡尔对心理学的贡献
笛卡尔的命运
第五章 经验主义、感觉主义和实证主义
英国的经验主义
托马斯·霍布斯
约翰·洛克
乔治·贝克莱
大卫·休谟
大卫·哈特莱
詹姆斯·穆勒
约翰·斯图尔特·穆勒
亚历山大·培因
法国的感觉主义
皮埃尔·伽桑狄
朱利恩·拉·美特利
埃蒂耶纳·博诺·德·孔狄亚克
实证主义
奥古斯特·孔德
实证主义的第二代人物
第六章 理性主义
巴鲁奇·斯宾诺莎
心身关系
对自由意志的否定
动机与情绪
斯宾诺莎的影响
尼古拉斯·德·马勒布朗士
科特弗里德·威廉·冯·莱布尼茨
与洛克的分歧
单子论
心身关系
意识与潜意识知觉
托马斯·里德
常识
直接实在论
官能心理学
伊曼努尔·康德
思维的范畴
产生心理经验的原因
*命令
康德的影响
乔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精神
辩证过程
黑格尔的影响
约翰·弗里德里克·赫尔巴特
作为一门科学的心理学
统觉团
教育心理学
赫尔巴特的影响
第七章 浪漫主义和存在主义
浪漫主义
让·雅克·卢梭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阿瑟·叔本华
存在主义
索伦·克尔凯郭尔
弗里德里克·威廉·尼采
克尔凯郭尔和尼采的心理学
第八章 生理学和心理物理学
个体差异
客观实在与主观实在的差别
贝尔-马戎第定律
特殊神经能说
赫尔曼·冯·赫尔姆霍茨
赫尔姆霍茨反对生机论
神经传导速率
知觉理论
听知觉理论
赫尔姆霍茨的贡献
埃尔瓦德·海林
空间知觉和色觉理论
克里斯廷·莱德-富兰克林
对大脑机能的早期研究
颅相学
皮埃尔·弗卢龙
保罗·布罗卡
电生理学: 弗里奇和希奇格
实验心理学的产生
恩斯特·海因里奇·韦伯
古斯塔夫·西奥多·费希纳
第九章 早期心理学取向
意志主义
威廉·马克西米利安·冯特
心理学的目标
冯特对内省法的运用
思维的元素
知觉、统觉和创造性综合
心理时间的测量
心理与物理的因果关系
民族心理学
对冯特的历史误解
爱德华·布雷德福·铁钦纳
铁钦纳与女性心理学家的关系
构造主义的目标和方法
心理元素
心理活动的神经关联
构造主义的衰落
早期的德国心理学
弗朗茨·克莱门茨·布伦塔诺: 意动心理学
卡尔·斯顿夫与柏林大学
艾德蒙德·胡塞尔与现象学
奥斯瓦尔德·屈尔佩: 符茨堡学派
赫尔曼·艾宾浩斯与记忆
汉斯·法兴格: 虚构
第十章 进化与个体差异
达尔文之前的进化论
琼-巴普蒂斯特·拉马克
赫伯特·斯宾塞
查尔斯·达尔文
“猎犬号”旅行
达尔文的进化论
达尔文的影响
弗朗西斯·高尔顿爵士
智力测验
天赋与教养之争
词语与表象
人类测量学
相关概念
詹姆斯·麦基恩·卡特尔:“美国的高尔顿”
智力方面的个体差异
艾尔弗雷德·比纳
查尔斯·斯皮尔曼
西赖雷尔·伯特
智力测验在美国
亨利·赫伯特·戈达德
刘易斯·麦迪逊·推孟
利塔·斯特塔尔·霍林沃斯
军队智力测验
罗伯特·M·耶克斯
关于民族智力的退化
现代测验
大卫·韦克斯勒
第十一章 美国心理学与机能主义
美国早期心理学
阶段1: 道德哲学和心灵哲学(1640—1776)
阶段2: 理智哲学(1776—1886)
阶段3: 美国的文艺复兴(1886—1896)
阶段4: 美国机能主义(1896年至今)
机能主义心理学的特征
威廉·詹姆斯
詹姆斯的转折点
心理学原理
意识流
习惯与本能
自我
情绪
自由意志
实用主义
詹姆斯对心理学的贡献
雨果·闵斯特伯格
闵斯特伯格的应用心理学
闵斯特伯格的结局
玛丽·惠顿·卡尔金斯
格兰维尔·斯坦利·霍尔
克拉克大学的校长
发展心理学
心理学与宗教
弗朗西斯·塞西尔·萨姆纳
霍尔在克拉克大学的影响
芝加哥大学的机能主义
约翰·杜威
詹姆斯·罗兰德·安吉尔
哈维·卡尔
哥伦比亚大学的机能主义
詹姆斯·麦基恩·卡特尔
罗伯特·塞钦斯·武德沃斯
埃德华·李·桑代克
超越机能主义
第十二章 行为主义
俄国的客观心理学
伊凡·M·谢切诺夫
伊凡·彼得罗维茨·巴甫洛夫
弗拉德米洛·别赫切列夫
其他贡献者
约翰·B·华生和行为主义
华生的求学经历
前往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华生的客观心理学
小阿尔伯特
儿童的抚养
华生的影响
威廉·麦独孤: 另一种行为主义的代表
麦独孤对心理学的界定
本能
第十三章 新行为主义
实证主义
逻辑实证主义
操作主义与物理主义
新行为主义
埃德温·雷·古斯里
一次尝试学习
遗忘
古斯里理论的系统化
克拉克·伦纳德·赫尔
赫尔的假设—演绎理论
强化
赫尔的影响
伯哈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
斯金纳的实证主义
操作性行为
强化的本质
斯金纳原理
埃德华·蔡斯·托尔曼
目的行为主义
中介变量的运用
托尔曼的强化观
托尔曼的影响
行为主义的今天
第十四章 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的先驱
格式塔心理学的创立
马克斯·韦特海默
库特·考夫卡
沃尔夫冈·苛勒
同型论与完形趋向律
心物同型论
完形趋向律
知觉
知觉格式塔
主观实在与客观实在
对学习的格式塔解释
顿悟
转换
创造性思维
记忆
勒温的场论
生活空间
动机
团体动力学
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
第十五章 心理疾病的早期思考
什么是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的早期解释
心理疾病的早期治疗
心理学方法
超自然方法
生物学方法
返回到超自然的方法
心理疾病治疗方法的不断改进
菲利普·皮尼尔
本杰明·拉什
多萝西·林德·迪克斯
埃米尔·克雷佩林
莱特纳·威特默
心理疾病的心理学模式与医学模式的冲突
催眠方法的运用
弗朗茨·安东·麦斯麦
马奎斯·德·帕伊斯格
约翰·埃利奥特逊、詹姆斯·埃斯戴尔和詹姆斯·布雷德
南锡学派
沙可提出对催眠和歇斯底里的解释
第十六章 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产生的先驱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可卡因插曲
精神分析发展的早期重要事件
布洛伊尔和安娜·O病例
弗洛伊德访问沙可
自由联想的诞生
歇斯底里研究
科学心理学计划
性诱惑理论
弗洛伊德的自我分析
俄狄浦斯情结
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
弗洛伊德的美国之行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基本内容概述
伊底、自我和超我
焦虑和自我防御机制
心理性欲发展的阶段
弗洛伊德的命运
对弗洛伊德传说的修正
被压抑记忆的真实性
对弗洛伊德理论的评价: 批评和贡献
超越弗洛伊德
安娜·弗洛伊德
卡尔·荣格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凯伦·霍妮
第十七章 人本主义(第三势力)心理学
心理、身体和精神
第三势力心理学的渊源
现象学
存在心理学
让-保罗·萨特和阿尔贝·加缪
马丁·海德格尔
路德维希·宾斯万格
罗洛·梅
乔治·凯利
人本主义心理学
亚伯拉罕·马斯洛
卡尔·罗杰斯
存在主义心理学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比较
评价: 批评和结论
第十八章 心理生物学
卡尔·斯宾塞·拉施里
寻找记忆痕迹
唐纳德·奥尔丁·赫布
细胞组合和位相序列
罗杰·沃尔科特·斯佩里
裂脑
进化论取向
习性学
社会生物学
进化心理学
有机体的错误行为
遗传对智力与人格的影响
第十九章 认知心理学
早期影响
让·皮亚杰
控制论
20世纪50年代的发展
语言与信息
生理学与格式塔的影响
认知革命
人工智能
图林测验
人类是机器吗
认知科学
心身问题的回归
联结主义
神经网络
第二十章 今日心理学
美国心理学会的分会
纯科学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
临床心理学家的训练
心理学的两种文化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地位
后现代主义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心理学有新的内容吗
参考文献
主题索引


【免费在线读】

*章
导言

本书的主要目的是审视现代心理学的起源,并说明一点,即当今心理学家所关注的大多数问题在几百年前(有些情况下是几千年前)就已经成为心理学的研究主题。那么,当代心理学家研究的都是哪些东西呢?
●有人在研究诸如感觉、知觉或思维之类的心理活动与生物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有人致力于研究支配学习和记忆的原则。
●有人试图通过对动物(非人类)的研究来理解人。
●有人研究潜意识的动机。
●有人试图利用心理学原理来改善工业组织的生产活动、教育实践或对儿童的抚养。
●有人试图根据进化论来解释人类行为。
●有人试图阐明人与人之间在人格、智力和创造性方面的个体差异。
●有人主要对完善可用于帮助有心理障碍者的心理治疗工具感兴趣。
●有人专注于人们用以适应环境或解决问题的策略。
●有人主要研究语言是如何形成的,语言一旦形成,它与各种文化实践活动有什么联系。
●有人主要以计算机程序为模型来研究人类思维过程。
●还有人研究人类在其生活过程中怎样随着成熟和经验而发生改变。
这些只是当代心理学家所从事的一部分活动。而这些活动在方法、感兴趣的主题和关于人性的假设上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因此,本书的主要目的是弄清这些方法和理论的起源,以及它们是如何发展成为当前的样子的。
关于心理学史的编纂问题

历史编纂学是关于以什么恰当方法编纂历史的研究。该研究主题很复杂,它所产生的许多问题都还没有*终答案。在这一部分中,我们解答一些基本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编纂历史时必须回答的。
始于何时
从字面意义来说,心理学是关于灵魂或心灵的研究,且该研究像人类本身一样古老。比如说,古人就曾经试图通过解释梦、心理疾病、情绪和幻想来确定哪个人可靠且值得信赖。这就是心理学吗?
或者,一旦对人类认识经验的解释(诸如古希腊人提出的那些)变得更加系统时,心理学就开始产生了吗?譬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创立了精致的理论,试图解释诸如记忆、知觉和学习这样的过程。心理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开始的吗?
或者到了19世纪,当心理学成了一门独立的科学时,它才开始存在吗?有两个原因让人对这一种取向感到不满: (1)它忽略了大量哲学传统,而正是这些哲学传统把心理学塑造成它*终成为的那种科学;(2)它遗漏了科学领域之外的心理学的一些重要方面。
虽然我们会非常简要地论及之前的心理学历史,但本书是从古希腊的一些主要哲学家开始,他们对人类行为和思维过程的解释都曾经对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们产生过影响。
包括什么
一般而言,要确定任何历史包括的内容,都要追溯到那些对现在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观念和事件。本书也采取这种方法,着眼于心理学的现在,然后试图说明它是如何出现的。斯托金(Stocking, 1965)把这种方法称为历史厚今说,以与他所称的厚古说(为过去而研究过去,而不是要试图说明过去与现在的关系)相对照。科普尔斯顿(Copleston, 2001)描述了厚古说在哲学中的应用情况:
如果有人想要理解某个既定时期的哲学,那么,他必须尝试去理解生活在那个时期的人的思想和预设,而不考虑他是否也有这样的思想以及那些预设。(p.11)
厚今说试图根据当代的知识和标准来理解过去——这是任何教科书的实际目标。正如洛维特(Lovett, 2006)观察到的,不管怎样强调厚古说,都不能完全避开厚今说:
要想理解历史事件在那些参与这些事件的人看来是怎样的,是合理且可取的尝试,但在进行历史研究——从项目的选择,到资源的评估,再到对研究发现的解释——时不考虑任何当今的知识,却是适得其反……如果我们希望知道哪些方面取得了进展,哪些方面没有取得进展,甚至如果我们仅仅只想观察变化的情况,都需要某个层面的厚今说;没有现在,“历史”这个概念将毫无意义。(p.33)
尽管当代心理学提供了指南,以确定心理学史要包括的人物、观念和事件,但究竟把多少细节纳入心理学史中仍是个问题。如果曾经有,某种观念或概念也很少是完全由某个人提出的。确切地说,个体都要受到其他人的影响,而这些发挥影响的人又受另外一些人的影响,如此下去。因此,几乎任何事物的历史都可视为一种无止境的、相互关联的事件流。“伟大”的人物通常都是那些能把现存的、模糊的观念综合成清晰而有说服力的观点的人。
典型的做法是忽略大量的信息,这样就可以使历史具有选择性。通常,只有那些对某种观念的发展和推广确实作出了非常多的贡献的人才会被包括进去。比如,达尔文总是与进化论联系在一起,事实上,进化论在达尔文之前就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存在了几千年。达尔文证明了进化论,他报告的证据支持了进化论,使得进化论因其正确性而难以被忽视。这样,尽管不是达尔文首次阐述进化论,但他的确为证实它、推广它做了很多工作,我们因此把他的名字与进化论联系在一起。同样,弗洛伊德总是与潜意识动机概念联系在一起,也是如此。
本书把重点放在这些人身上,他们要么对发展某种观念作出了非常多的贡献,要么不管因何种原因总是与某种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令人遗憾的是,这种方法不公正地对待了那些本可提及的许多重要人物,或不公正地对待了其他因时间久远而不为人知的人物,以及要求历史认可的声音不够大、不够清晰的人物。
方法的选择
一旦选择了心理学史要包括的材料,那么剩下的就是方法的选择了。一种方法是强调其他科学的发展、政治氛围、技术进步、经济条件等,诸如此类的非心理学因素的作用。这些因素与其他因素一起构成了时代精神。许多历史学家认为,时代精神对理解历史的发展非常重要。与此相对的方法是采取伟人说,强调像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达尔文或者弗洛伊德这样的个人的贡献。爱默森(Emerson, R.W., 1841/1981)接受了伟人说,并把它运用到历史学中,认为历史“非常容易地把它自身分解为一些有影响力的、非常重要的人物的传记”(p.138)。还有一种方法是历史发展法,它要说明各种各样的人物或事件如何随时间的发展而促进观念或概念的变化。比如,人们可以关注心理疾病的观念如何随历史而发生改变。
在波林(Boring, E.G., 1886—1968,他于1928担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的心理学史的编纂方法中,他强调时代精神的重要性。显然,观念不会在真空中出现。一种新观念要想被接受或甚至得到认真考虑,那么它必须与现存的观念保持一致。换句话说,一种新观念只有出现在能够同化它的环境中才会被容忍。如果一种观念或观点在人们还没有作好接受准备之前就出现了,那么它将不会得到很好的理解,不会得到恰如其分的评价。这里强调的是,正确性不是判断观念的*标准;心理学与社会学的因素至少一样重要。新的观念总是在现存的观念背景中受到评判。如果新的观念与现存的观念非常接近,那么它们至少会得到理解;至于它们是被接受,还是被拒绝,抑或是被忽略,都是另一问题。
本书采用的方法是折中的。也就是说,本书试图表明,有时似乎是时代精神造就了伟大的人物,有时是伟大人物影响了时代精神。在其他历史时刻,我们将会看到伟人和一般时代氛围是如何能改变观念和概念的意义的。换句话说,我采取了折中的方法,即无论什么方法,只要它似乎能很好地解释心理学史的某个方面,就可利用。
为什么要研究心理学史 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几乎没有观念(即使有也极少)原本就是成熟完美的。相反,它们通常要经过长时期的发展。把观念放在历史的视角中来看,会使得学生更加充分地认识现代心理学的主题。但是,把心理学中当前涉及的问题和疑问看作是历史悠久的问题和疑问的再现,是令人感到羞耻和沮丧的。毕竟,如果几个世纪以来,心理学的问题一直都在研究,那么到现在难道它们还不应该被解决吗?反过来说,了解到我们当前的研究已为人类历史上某些*伟大的才俊们所分享和推动,却是件令人激动的事。
深度理解
更广阔的视角会带来更深层次的理解。随着历史知识的积累,学生也就不需要对当代心理学主题的重要性深信不疑。具有历史意识的学生知道心理学的主题从何而来,为什么认为它重要。就像我们熟悉了某个人的过去经历,就对那个人的当前行为有更多的理解一样,我们对心理学的历史起源研究越多,我们对当前心理学的理解就越深刻。波林(1950)联系实验心理学家指出:
实验心理学家……需要掌握其专门领域内的历史知识。如果没有这样的知识,那么他会以歪曲的视角来看待当前问题,他就会把一些古老的事实和古老的观念误认为是新的,他还不能认识到新运动和新方法的重要性。就此而言,我怎么强调我的观点也不过分。一种不包含历史取向的心理学的成熟技巧,对我来说,似乎根本就不是什么成熟技巧。(p.ix)
再认流行和时尚 在学习心理学史时,人们经常会惊讶地发现,某种观点并不总是因为它不正确就逐渐消失;相反,某些观点只是因为它们变得不流行才消失。心理学中流行的内容是随着时代精神而变化的。比如,当心理学首次作为一门科学而出现时,强调的是有关“纯”科学的方面——也就是,关注知识的获得,而不是关注它的有用性。后来,当达尔文的理论开始流行时,心理学的注意中心就转移到了与生存有关的人类活动,或那些可以使人们过更有效的生活的活动。今天,心理学的一个主要重点是有关认知过程的研究,并且这一重点部分要归因于计算机技术的新近发展。
杰出的人格理论家,G•W•奥尔波特(Allport, G.W., 1897—1967,他于1939年担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提到过心理学中的时尚问题。
我们的专业发展是时断时续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时尚的刺激……我们似乎从来都没有解决我们的问题,或者穷尽了我们的概念;我们只是在变得厌倦它们……
时尚有其娱乐性一面,也有其严肃性一面。我们对那些老得像长了胡子却换上理发师做的新造型的问题……现代人种学(ethnology)令我们欢欣鼓舞,而且不会为记起一个世纪以前J•S•穆勒(Mill, J.S.)创造的术语

J•S•穆勒创造了“习性学”,其英文为“ethology”,这与“人种学”的英文“ethnology”非常相似,因而容易让人产生混淆。——译者注

而感到痛苦,这个术语专指研究人性的新科学……吸引我们的是强化,而不是围绕享乐主义而展开的长期争论……我们回避心身问题,但是,当我们讨论“大脑模型”时,我们却又把它当作时尚。我们发现,把陈酿装进新的酒瓶尝起来味道更好。
当我们和我们的学生忘掉了酒确实是陈年老酒时,时尚问题的严肃性一面就出现了。翻看*近的一些《变态与社会心理学杂志》时,我发现……有90%的参考文献都局限于*近十年的出版物……读我们杂志的研究生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超过十年的文献就没有价值了,确实可以忽略掉。对此要感到奇怪吗?在*近一次博士生考试中,当学生被问及他的论题……与心身问题的关系时,他坦白承认,他从来就没听说过这个问题。一位本科生说,他有关霍布斯(Hobbs, T.)的全部知识就是,1912年,当他的著作《利维坦》英文中“Leviathan”首字母小写时“leviathan”意为巨轮,1912年“泰坦尼克号”巨轮撞上冰山沉没,学生将霍布斯的著作《利维坦》误为“泰坦尼克号”巨轮。——译者注

像巨轮一样撞上冰山时,他与之一同沉没了。(1964, pp.149-151)
伴随着科学中这些研究主题如何在时尚中忽起忽落的例子,我们再次看到,“事实性”(factuality)不是决定一种观念是否被接受的*变量。当时代精神改变时,科学中所考虑的流行主题也一样发生改变,心理学也不可避免。
避免重复错误 桑塔亚那(Santayana, G.,他是美国*为著名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 1842—1910]的朋友和同事)说:“那些不懂历史的人注定要重蹈历史的覆辙。”如果只有*的成功机会,那么重复犯错会非常糟糕,因为它会浪费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如果许多错误被一犯再犯,那会尤其不幸。就像我们将在本书中看到的一样,心理学也有它的一些共同的错误和困境,其中一个错误就是信奉颅相学。颅相学相信,通过分析一个人头骨的隆起和凹陷就可以了解这个人的人格特征。但正如我们将在第八章看到的,对心理学来说,作出这样一种努力非常重要。还有一点,如果由于缺乏历史知识而重复过去的错误,那么这将是一场灾难。
有价值的观念的来源
通过研究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很早就形成的观念,不管由于什么原因,但它仍然保持着潜伏性。一种观念在它*初提出之后的很长时间里,直到它被再次发现,它都一直存在着,科学史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这样的事实非常符合时代精神的历史阐释,它表明某些环境比另一些更适合接受某种观念。进化观、潜意识动机、条件反应,这些观念在获得能准确评价它们的氛围之前,已经被几次提出。甚至是哥白尼“革命性”的日心说,在他提出之前的几个世纪,就早已为希腊人所持有。*近的例子是大脑功能一侧化问题。许多人认为,大脑两半球的功能有着显著性差异是新观念,然而,大约100年前,布朗-斯奎尔德(BrownSequard)以“我们的大脑是两半还是一个整体?”(1890)为题的文章就是论述这一主题的许多文章之一。事实上,一些重要的科学观念在得到*终的正确评价前,有可能会不止一次地遭到抵制。费耶阿本德(Feyerabend, 1987)曾说:
科学的历史充满了各种明显消亡又复兴,然后又仅仅为了庆祝另一次胜利复兴而再一次明显消亡的理论。保存错误的观点留作将来之用,是明智的做法。关于观念、方法和偏见的历史是不断发展的科学实践的一个重要部分。而且,这种实践可能会以让人吃惊的方式改变方向。(p.33)
毫无疑问,心理学史上许多潜在的、富有成效的观念仍然在等待着新的、更容易接受它们的环境去检验。
因此,为什么要学习心理学史呢?这个问题可能这样问更有意义,即为什么不学习心理学史呢?许多人学习了美国史,因为他们对美国感兴趣,一个家庭中较年轻的成员常常喜欢听家中长辈们年轻时的故事。换句话说,他们想尽可能多地了解他们感兴趣的主题和人,包括这些主题和人的历史。这是人的自然本性,对心理学也不例外。
什么是科学

在不同的历史时代,总有深孚众望的人(像伽利略、康德)宣称,心理学永远也不会成为一门科学,因为它关注的是主观经验。许多自然科学家现在仍然这样认为,以至于一些心理学家都不愿与之争论。但心理学能否被看作一门科学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心理学史的编纂。而要回答心理学是否是一门科学的问题,我们就必须首先要试着对什么是科学进行界定。
科学是作为回答有关自然问题的一种方式而逐渐形成的,而且这种回答是通过直接考察自然,而不是依靠宗教教条、过去的权威人士、迷信或孤立的抽象思考过程进行的。自从科学建立以来,其*终凭借的一直是经验观察(也就是对自然界的直接观察),但是,对科学而言,这不只是简单地观察自然。要使观察有用就必须按一定的方法进行组织和分类,并且采用这些方法时,必须注意到它们与其他观察的相似或不同之处。在注意到观察之间的相似和差异之后,许多科学家又进一步尝试解释他们所观察到的。接着,科学就具备了由两个主要成分构成的特征: (1)经验观察;(2)理论。按照赫尔(Hull, 1943)的观点,科学的这两个方面可以在人类理解其世界的早期努力中看到:
观察,然后寻找产生新发现的解释,这是人类一直从事的两种活动。如,所有时代的所有正常人都观察过日出和日落,以及月相的几个阶段。观察之后,那些观察者中有思想的人接着就开始提出疑问:“为什么?为什么月亮会由亏转盈,又由盈转亏呢?为什么太阳升起又落下呢?它落向何处,又何时开始呢?”这里,我们具有了现代科学的两个基本要素: 观察的结果就获得了经验和事实成分,而系统解释这些事实的尝试构成了理论成分。随着科学的发展,劳动的专门化和分工就已出现;一些人主要致力于观察,而较少的一部分人则沉迷于解释问题。(p.1)
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结合 正如我们将在第五和第六章看到的,在现代,理解我们的知识来源于何处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理性主义者相信某些命题正确或不正确可能取决于逻辑规则的小心应用。经验主义者则坚持认为,所有知识的源泉都是感觉观察。因此,只有感觉经验才可以产生真知、证实真知。科学把这两种立场结合到了一起。
科学的理性方面使科学得以避免成为一系列没有止境、没有联系的经验事实的收集方法。由于科学家必须对他所观察到的内容作某种程度的理解,因此,才得以阐述成理论。科学理论有两个主要功能: (1)组织经验观察;(2)对未来观察起指导作用。科学理论的后一功能产生了可证实的命题。换句话说,理论提出了受实验方法检验的命题。如果由理论产生的命题通过实验检验,得到证实,那么理论就获得了力量;如果命题没有得到实验证实,那么理论就失去力量。如果该理论产生了太多的错误命题,那么它要么必须被修正,要么必须被抛弃。因此,科学理论必须是可检验的。也即,它们必须产生经验上可以证明为正确或不正确的假设。因而,在科学中,自然的直接观察很重要,但这样的观察经常是受理论指导的。
探究规律
科学的另一个特征是,它试图发现合乎规律的关系。科学规律可以定义为,持续观察到的两类或更多类的经验事件之间的关系。比如,当X发生时,Y也往往会发生。然后,科学利用理论来发现和解释合乎规律的、经验的事件。通过强调合乎规律性,科学显示出它对一般情形,而不是对特定情形的兴趣。传统上,科学对私人的、独特的事件不感兴趣,而对能公开观察到的、能证实的一般规律感兴趣。也即,科学规律是一般性的,因为它描述的是经验事件之间的关系,它经得起公开观察的检验。公开观察的概念是科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所有科学的主张都必须是任何对它感兴趣的人能证实的。因此,在科学中,没有只是有资格的权威才可利用的秘密知识。
有两类一般的科学规律。一类是相关定律,描述几类事件如何以某种系统的方式一起变化。比如,锻炼往往与健康呈正相关。有了这样的信息,仅能作出预测。也即,如果我们知道了某个人的锻炼水平,那我们就可以预测他或她的健康状况,反之亦然。另一类更有力的定律是因果定律,它详细说明事件之间有怎样的因果关系。比如,如果我们知道了某种疾病的原因,那么我们就可以预测和控制这一疾病——防止导致疾病原因的出现,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这样,相关定律有预测作用,而因果定律不仅有预测作用,而且还有控制作用。由于这一原因,因果定律比相关定律更有力量,并且一般认为它更有价值。
科学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发现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然而详细说明自然事件产生的原因是件极为复杂的事,通常需要大量的实验研究。比如,我们不能假设接近就能证明因果关系。如果祈雨舞蹈之后,接着就下了一场雨,那么不能假定祈雨舞蹈就必然导致下雨。使问题更为复杂的是存在这样的事实,几乎没有事件的发生是单一原因造成的,即使有也极少;相反,导致它们发生的原因有多种。是什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又是什么导致了精神分裂症?诸如此类的问题,还远远不能清楚地回答。甚至更为简单的问题,像为什么约翰要辞去工作?或者,为什么珍妮嫁给约翰呢?事实上,这些问题都非常复杂。在哲学和科学史上,因果概念已成为*令人困惑的概念之一(参见,例如,Clatterbaugh, 1999;或者Meehl, 1978)。
决定论的假设 由于科学的主要目标是要发现事件之间合乎规律的关系,因此,科学假定它正在研究的内容是合乎规律的。比如,化学家假定化学反应是合乎规律的;物理学家假定物理世界是合乎规律的。这种根据因果定律可以理解正在研究的东西的假设,就是所谓决定论。泰勒(Taylor, 1967)把决定论界定为这样的哲学学说:“它阐明了任何事的发生都有其条件,有了这些条件,那么就能导致它们发生,而不会发生其他事。”(p.359)决定论者假设,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一定原因的作用,并且,如果知道了这些原因,那么就能*精确地预测事件。然而,了解事件的全部原因是不必要的;决定论者只是假设原因存在,而且对原因了解得越多,预测就变得越精确。比如,几乎所有人都同意,天气是由一定的变量决定的,这些变量包括太阳黑子、海拔高度、急流

一种高速的、弯曲的风流,通常以超过每小时400公里(250英里)的速度从西刮来,高度达15至25公里(10至15英里)。——译者注

、大气压;然而天气预报永远都只是一种可能性,因为这些变量中的许多都是在不断变化的,其他的则完全未知。但是,天气预测的潜在假设就是决定论。所有科学都采取了决定论的假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