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儿童哲学是将哲学教育与对儿童的哲学研究整合起来的新领域,本书梳理了作者几十年来儿童哲学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的成果,从理论和实践两大维度,阐述了儿童哲学的缘起、脉络、意涵、价值和主要研究议题,揭示了哲学融入学校已有课程和家庭教育之中的挑战及解决策略,是研究儿童思考、思想,儿童哲学及实践的重要奠基之作。


【内容简介】

儿童哲学是将哲学教育与对儿童的哲学研究整合起来的新领域,本书梳理了作者几十年来儿童哲学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的成果,从理论和实践两大维度,阐述了儿童哲学的缘起、脉络、意涵、价值和主要研究议题,揭示了哲学融入学校已有课程和家庭教育之中的挑战及解决策略,包括:国外内经典理论阐述、教材或教法开展,探究团体、个案研究、情绪教育、绘本、故事性、游戏性等,是研究儿童思考、思想,儿童哲学及实践的重要奠基之作。


【作者简介】

潘小慧

现职

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教授、《哲学与文化月刊》(A&HCI)编辑委员、中国哲学会理事、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海外编辑委员、《哲学期刊》海外编辑委员、《自然辩证法通讯》海外编辑委员、马来亚大学 The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刊物国际编辑顾问、韩国建国大学 Diaspora &Cultural Criticism 刊物海外编辑委员。

著作

《人类道德实践的基本结构——析论先秦儒家与多玛斯哲学》(1990 博士论文)、《德行与伦理——多玛斯的德行伦理学》(2003 初版 / 2009 再版)、《哲学入门 》(合著,2003)、《哲学概论》(合著,2004)、《伦理的理论与实践 》(2005)、《四德行论——以多玛斯哲学与儒家哲学为对比的探究》(2007)、《儿童哲学的理论与实务》(2008)、《从解蔽心看荀子的知识论与方法学》(2009)、《专业伦理理论教学手册》(合著,2010)、《哲学概论——PBL 指定教材》(合著,2015、2017)、《多玛斯伦理学的当代性》(2018)、《绘本遇见苏格拉底》(2018)导读 11 本绘本、《幼狮少年》“哲学敲敲门”专栏(2018)、《创价少年》“哲学好好玩”专栏(2019)等,发表学术论文 160 余篇。


【目录】

目 录
*章 绪论
*节 谁是儿童
第二节 什么是哲学
第三节 对儿童学哲学的迷思与误解
第四节 本书的架构
第二章 儿童哲学的缘起、意涵与现状
*节 儿童哲学的缘起与意涵
第二节 儿童哲学的目的
第三节 儿童哲学在美国
第四节 儿童哲学在欧洲——以丹麦为例
第五节 儿童哲学在中国大陆
第六节 儿童哲学在中国台湾地区
第三章 儿童哲学的理念与理论
——理论与实践并重之课程设计
*节 儿童哲学的理念
第二节 儿童哲学的预设
第三节 儿童哲学的思考
第四节 儿童哲学的教材
第五节 儿童哲学的教师
第六节 儿童哲学课程的设计与要求
第四章 儿童哲学与探究团体
*节 探究团体是什么
第二节 儿童哲学探究团体中的师生
第三节 儿童哲学探究团体中的教室
第四节 儿童哲学探究团体中的语言习惯
第五章 儿童哲学与“苏格拉底对话”
*节 “苏格拉底对话”的理念与背景
第二节 “苏格拉底对话”的理论根据
第三节 “苏格拉底对话”的程序
第四节 “苏格拉底对话”的特征
第五节 “苏格拉底对话”的规则
第六节 “苏格拉底对话”在儿童哲学可有的应
第七节 “苏格拉底对话”的限制、意义与价值
第六章 儿童哲学的应用(一):伦理教育
——以《偷· 拿》一文为例
*节 《偷· 拿》一文的内容
第二节 流程
第三节 问题汇总
第四节 讨论记录示例
第七章 儿童哲学的应用(二):多元文化教育
*节 多元文化教育与多元社会
第二节 多元文化(教育)的哲学基础
第三节 儿童哲学教材中的多元文化议题
第四节 以“尊重差异:颠覆传统之性别刻板印象”的课程为例的教材
设计
第五节 多元社会中品德培育的展望
第八章 儿童哲学的应用(三):思考教育
——以《谁大》一文为例
*节 《谁大》一文的内容
第二节 问题讨论
第三节 学员反馈
第四节 活动检讨
第五节 同学反馈与感想
第九章 儿童哲学的实习:“儿童哲学营”
*节 儿童哲学营的目的
第二节 儿童哲学营的对象
第三节 儿童哲学营的教材
第四节 儿童哲学营的教师
第五节 儿童哲学营的流程
第六节 儿童哲学营成果报告书范例
第十章 儿童哲学专题研究 / 小论文——《 中外童书中的妈妈》
*节 幼儿发展导论——妈妈与幼儿之关系
第二节 中外童书中妈妈的分类
第三节 东西方妈妈的影响
第四节 结论:妈妈的现代意义
附录一 儿童哲学推荐教材 6 篇
附录二 儿童哲学讨论记录 5 次
附录三 儿童哲学小说《灵灵》的主要人物侧写
附录四 儿童哲学小说《哲学教室》的主要人物侧写
参考书目


【书摘与插画】

诗人纪伯伦(1883—1931)在其作品《先知》中有段关于孩子的话深得我心: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
他们是“生命” 的子女, 是生命自身的渴望。
他们经你而生, 但非出自于你,
他们虽然和你在一起, 却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他们爱, 但别把你的思想也给他们,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的房子可以供他们安身, 但无法让他们的灵魂安住,
因为他们的灵魂住在明日之屋,
那里你去不了, 哪怕是在梦中。
你可以勉强自己变得像他们, 但不要想让他们变得像你。
因为生命不会倒退, 也不会驻足于昨日。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我的孩子也不是我的,孩子有他自己的面貌,孩子终究是要独立自主的,他们是“生命”的子女——这是家长必须首先认识到的事实

曾几何时, 只要一提到“哲学”, 一般人就以为它是既艰深又枯燥的学问,这样的成见到了 21 世纪的今天还是稀松平常。 至于提到所谓的“儿童哲学”,又更令人费解了。 儿童能学哲学吗? 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就主张: “儿童是经历一定阶段而发达的, 难行使哲学的思考。” 这里反映出两点迷思:
迷思一: 哲学是大学哲学院系师生的专利。

然而事实上: 哲学*素朴可贵之处并非一堆艰涩的专有名词或术语, 而是时时处处向生活发问的精神。 因此, 哲学是每一个有理性的人( 包括儿童) 的权利。

迷思二: 哲学是成人的专利。
然而事实上: 探索人生重要课题, 不仅是人( 包括儿童——未来的公民)的能力, 且应是一项不可让渡的基本权利。

何谓儿童哲学?儿童哲学作为一门学术, 除了是哲学的一个分支领域外, 也可视为一种“儿童研究” 或“儿童学”。 什么是“儿童研究” 或“儿童学” 呢? 就是以儿童为研究对象的学术, 确切地说, 是以“研究儿童身心发展、 人格特质、 行为表征和思想的一门有组织、 有系统的学问”。 这正回应了若要坚守儿童立场,就必须认识儿童和发现儿童。 至于儿童研究或儿童学, 如果按照研究的领域,可以粗略分为哲学的与心理的。 前者包括儿童人类学与儿童哲学, 后者包括儿童心理学与儿童发展。 而“儿童哲学” 则可说是“研究儿童思考、 思想的一门有组织、 有系统的学问”。

儿童哲学的*种意涵, 是在 20 世纪 70 年代, 由当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教授李普曼创始的一项以儿童为对象的哲学教育计划。也因此, 李普曼教授被称为“儿童哲学之父”。“儿童哲学” 的英文原名不是“philosophy ofchildren”, 不是儿童“的” 哲学; 这与以科学为哲学探讨对象的“科学哲学”( philosophy of science)、 以政治为哲学探讨对象的“政治哲学”( philosophy ofpolitics)、 以教育为哲学探讨对象的“教育哲学”(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等哲学分支不尽相同。 在严格意义上, 我们尚无法要求儿童解决哲学问题或者形构哲学系统。“儿童哲学” 的英文“philosophy for children”, 也就是“为” 儿童设计的哲学教育计划, 或者可以说是针对儿童的哲学训练。 其中包括编撰一系列的思考故事、 哲学小说与教师手册。 李普曼首先将其建立在“思想” 上, 在儿童思想的研究上, 也就是儿童哲学的主要内容在于“思想的思考”( to think about thinking) 上, 于是人们开始思索: ( 1) 有关于儿童的思想; ( 2) 对于儿童思想改进的问题。 a 因此, 此计划的内容简言之就是: 带领儿童亲身体验哲学讨论的过程, 借此改进及增益其推理能力。 这影响了美国儿童哲学的基本观点与实践方向, 强调儿童的思考与推理, 也因此, 美国的儿童哲学具有教学技巧与方法的特点。 这是儿童哲学的*种意涵。

若反观后起之秀欧洲的儿童哲学, 由于哲学背景与家庭制度的差异,欧洲的儿童哲学特点与美国的也有不同。 欧洲承续古希腊爱智慧的哲学传统, 因此, 其儿童哲学的重点在于教导儿童喜爱智慧。 至于欧洲的儿童哲学, 其德文为“philosophieren mit kindern”, 若 将 它 翻 译 为 英 文 则 为“philosophy withchildren”, 含 义 是“伴 随 儿 童 的 哲 学 ”, 强 调“和 ” 儿 童 一 起 做 哲 学, 并 不注重使用严谨设计的课本或教材, 而是强调带领成人和儿童一起做哲学( do philosophy), 大人和小孩都可在此过程中受益、 有收获。 在此, 强调的是从以儿童为中心的观点与视野中开展出的大人和儿童的互动。 这是儿童哲学的第二种意涵, 据说也是有较多支持者的观点。
至于儿童哲学的第三种意涵, 据吴敏而的整理归纳是“philosophy by children”,意即“儿童的思维方式和儿童的思考特质”。 事实上, 儿童的想法没有成年人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与幼稚, 它常具有哲学的趣味与思辨的复杂, 值得我们欣赏与品味。 像毛毛虫儿童哲学基金会所出版的“妈妈书系列”, 描述家长和孩子相处时的一些观察、 感想, 教养的小故事等都属之。

综上所述,儿童哲学并非一门纯理论哲学, 而更像是如政治 哲 学、 教 育 哲 学 般 之 应 用 哲 学。 儿 童 哲 学 的 这 三 种 意 涵: philosophy for children、 philosophy with children 和 philosophy by children, 其 实 并 不 冲 突 对立, 发展中的儿童哲学应当同时关注到这三层意涵, 也就是:

( 一 ) 认 识 与 意 识 到 儿 童 的 思 维 特 性, 尊 重 并 欣 赏 儿 童 的 创 意 与 表 现( philosophy by children);
( 二) 大人愿意花时间和精力陪伴儿童一起从事哲学思考活动, 愿意以儿童为核心的方式在各种具体情境中一起做哲学( philosophy with children);

( 三) 灵活运用并开发适当教材教法, 包括如何叙事、 如何说故事、 如何提问、 如何厘清问题、 如何讨论、 如何对话等之规划, 引导儿童从事哲学思考活动( philosophy for children)。
发展中的儿童哲学, 包括本书所谓的儿童哲学, 应当同时关注到上述三层意涵, 因应不同的实务需求而可以有所侧重或取舍。这样的儿童哲学, 由于同时关注到三层意涵, 因而会是一广大而中和的儿童哲学, 容许多元并进的做法, 也容易与各项活动结合。

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儿童哲学虽然以 18 岁以下的少年儿童为教育对象,但儿童哲学的基本精神却可普遍应用于所有哲学普及的活动上。所以这本《儿童哲学的理论与实践》不是专为儿童写的,更是为关心儿童、关心教育、关心哲学的所有人写的,它是适合所有年龄层的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