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国机、二重两大国企改革重组转型实战实录

时代的文学呈现 文学的时代报告

产业转型的鲜活经验 供给侧改革典型蓝本

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装突围

央企深化改革的*之战


【内容简介】

在世界及中国经济大转型的背景下,本书从国机(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二重(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重组的个案入手,以宏大叙事的姿态,呈现了新一轮高端国企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迫切性和艰难曲折,总结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产业转型升级的国家经验,是一部反映城市经济改革鲜活经验的时代大书。本书在结构上以叙事为主、人物为辅,围绕二重扭亏脱困、改革振兴过程中的“两减一增”等若干关键环节展开叙述,既突出了事件的客观真实性,也兼顾了作品的文学性、可读性、审美性和审智性,具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产业转型升级的“国家经验”意义和蓝本价值。


【作者简介】

周闻道,本名周仲明,文学硕士、作家、经济学家,《在场》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场主义散文流派创始人。在《人民文学》《花城》《当代》《 钟山》《美文》《散文》等海内外文学报刊发表作品600余万字,曾长期担任《信报》《商报 》《经济日报》等财经专栏作家。著有文学专著14部、经济学专著3部。有多篇作品被收入《大学语文》、人教版高中语文教辅、高考联赛试题及各种选本。多次获得全国及省级以上文学奖, 《国企变法录》获得“2014年度中国影响力图书奖”。


【媒体评论】

我的写作,无论散文还是小说,大都立足于乡村。这是我长期生活的、富有深厚感情的沃土。周闻道先生一直在经济战线工作,其作品更多地关注经济。但对当下的注目,对现实的关心,对人性的观照,对生命的追问,注重文学的担当,是我们共同的审美取向。这一点,从他的《暂住中国》、《国企变法录》和《重装突围》中得到明显体现。从这些作品中,我们感受到时代的体温,触摸到改革的潮涌。

一一著名作家 贾平凹

我的《乔厂长上任记》写于上世纪70年代末,那时的中国农村改革刚起步,以国企改革为核心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起步,还处于启蒙发轫阶段,作品呈现的是改革的觉醒、冲动和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固疾,如体制、机制、市场和用人等基本问题的突破与挑战。现在改革已进行了40年,无论农村、城市还是企业改革都进入了深水区。国机集团与中国二重的重组,无疑是新时代央企改革的经典案例。因此,《重装突围》所呈现的企业改革,无论事态的深刻性、矛盾的尖锐性,还是问题的复杂性,都具有崭新鲜活的时代意义。

一一著名作家 蒋子龙

周闻道是在场主义的旗首,也是在场写作的潜心实践者。在场精神的核心,就是介入现实,关注当下,体察苦难。《重装突围》写的是央企重组,但没有停留于改革表象与个性经验的书写,而是把个案的改革放置于时代大背景、贯通于历史的流变,在宏大叙事及理论与实践的融通中,展示了一种宝贵的国家经验,让文学回归担当,作品富有了时代审美审智的价值。

一一著名作家 阿来

如果说周闻道获得2014年''中国影响力图书"的《国企变法录》,是对从试验起步、到全面铺开的中国国企改革的生动呈现;那么,他的《重装突围》,则直指央企阵营,呈现了中国国企改革向高层面、深水区破冰的国家壮举和国家经验。两书珠联璧,构成了一部真实生动的当代中国国企改革史。在这里,无论亚当斯密、凯恩斯、科斯、马歇尔、康德拉季耶夫理论,还是当下改革思想;无论产业转型升级,还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鲜活的中国经验。

一一著名经济学家 国世平


【目录】

引子

章 国家任务

节 大任谁担 /005

第二节 沉舟病树 /011

第三节 中产危机 /016

第四节 陷阱当前 /021

第五节 危机与拯救 /027

第二章 “脊梁”之殇

节 横空出世 /031

第二节 国之“脊梁” /035

第三节 爱与哀愁 /041

第四节 橘生央企 /045

第五节 沉舟投资 /050

第六节 钢铁与白菜 /054

第三章 中国式问题

节 一石击起千层浪 /059

第二节 问题一箩筐 /064

第三节 问题中的问题 /067

第四节 纠缠不清 /071

第五节 究竟要什么 /075

第四章 路在何方

节 一张鱼骨图 /080

第二节 叩问卡耐基 /087

第三节 不得不临阵易帅 /092

第四节 不脱困,厂子都是银行的 /098

第五节 布局是一个局 /102

第六节 所谓公司 /106

第五章 沉重的*ST

节 重装告急 /112

第二节 拯救的拯救 /115

第三节 闯不过的“科斯红灯” /120

第四节 陷入了一个难解的局 /124

第五节 上交所又找上门 /128

第六节 证监会把话说得很死 /132

第七节 退而结网 /136

第六章 挥泪削冗

节 悲情“5·11” /142

第二节 情违初衷 /146

第三节 别无选择 /151

第四节 冰冻三尺 /156

第五节 一网情怒 /159

第七章 沉没成本

节 也许你已成为我的负担 /162

第二节 二重没钱,国机应该有 /166

第三节 诚通的教训知道吗 /171

第四节 你懂不懂经济 /175

第五节 国务院知道了怎么办 /179

第六节 更像是个催债方案 /185

第七节 银行不太着急了 /188

……

第十二章 浴火重生

节 鱼跃龙门 /305

第二节 重装出击 /312

第三节 中国拳头 /318

第四节 国家经验 /324

第五节 未来不是梦 /331

后记


【免费在线读】

引子

2018年3月2日。北京,人民大会堂。

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新闻发布会,正在两会新闻中心举行。面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央广网记者关于“近年来国企尤其是央企兼并重组效果如何”的提问,会议新闻发言人王国庆泰然自若地回答:

“关于(央企)重组整合的具体效益是不是‘1 1>2’,我想举个例子。据统计,重组后的国机集团从2013年到2017年的营业收入比重组前的五年增长了59%,利润同比增长了42%。我想这是可以说明问题的。”

在如此威严的人民大会堂,如此庄重的国是议政场合,在全世界媒体的镁光灯之下,“重组后的国机集团”被信手拈来,作为国企、央企改革成效的一个经典“例子”,足见这场成功重组的巨大影响。这里说的重组,主要指经中央批准,刚刚完成不久的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的联合重组。事实上,国机2018年实现营业收入3017.50亿元,利润100.30亿元,成绩再迈新台阶。

王国庆看似平实,实则内藏惊雷的话,再次把我引向了羊年。

事情缘起于羊年春节期间我在网上的一个不经意的搜索。据凤凰新闻报道,中央正在酝酿出台新一轮国企改革意见。2015年8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证明了当初的消息。该意见全面提出了新时期国企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若干政策措施。

长期形成的职业敏感,使我立即打开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国企改革。

一条醒目的消息即刻跳了出来:国机二重联合重组。

也许二重早就是自己心中存储已久的一个响当当的名字,也许是联想起了上世纪末本世纪初自己直接参与的那场国企改革,我心里倏地一个激灵。赶紧点开链接,一一细看:是国企改革,且是高处不胜寒的两大央企旗舰。按照中央批准的联合重组计划,国机二重的这次战略重组,计划3年基本见效。

这是高端国企深化改革的一场大仗、硬仗、难仗,没有现成的蓝本可供参考,也没有成功的先例可资借鉴,一切都需要在探索实践中完成。

我强烈地意识到,又一轮的国企改革号角已经吹响。

几十年的国企情怀,我的神经再一次被激活。轮国企改革,从1985年到2015年,30年,多少风风雨雨,多少攻坚破难,多少机遇挑战。一切还历历在目,宛若昨天。改革没有终点站,这无疑又是一次新的伟大出发。

必须主动介入,在场,不能缺席。

这是我的反应。不仅基于在场写作理念,还基于感情与责任。作为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核心的国企改革,是一个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经济总量居第二位的庞大经济体,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伟大标本。

轮国企改革,主要是在农村改革成功经验引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后,实施的地方大、中、小型国企改革的冰山一角,其中的内容与经验,也难免是地域化、微观化和管中窥豹的。而对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石”的央企的改革,显然不可同日而语。如果能够在场介入,把国机二重重组的整个情况,包括背景、决策、思路、政策、重点、难点等,以文学形式,客观真实地记录下来,无疑是一笔宝贵财富;而能将轮国企改革风云,与即将进行的大型国企改革相连接,无疑构成了一部鲜活的中国国企改革史,甚至城市经济改革转型史。

仿佛有一个庄严的声音响彻耳际:你不是倡导在场写作吗?不是强调介入现实,关注当下吗?这样的改革大举,你有什么理由回避、有什么理由缺席?一位在场写作者,面对这样紧贴时代大潮的题材,如果不勇敢承接,紧紧抓住,倾情投入,认真写好,还有什么存在价值?

是的,存在价值。

存在先于本质,是存在主义的“原理”。企业家的存在价值,作家的存在价值,都有自己的坚守底线。一连串的拷问,似鞭笞,不断抽打着我,让我有一种莫名的冲动。心被责任俘虏,自己仿佛不是去争取,而是去投诚。

在场,在场,仍是在场,直指时代担当。

因此我很在意,甚至有一种迫不及待的焦急,怕与一次重大的机遇擦肩而过,失去这个难得的在场写作机会,失去一个作家重大的价值皈依。

于是,国机、二重成为我关注中国国企改革的一个焦点和风向标。两个企业的官方网站、国内外纸媒和多媒体、各种文件资料,一切相关的信息渠道,都成了我了解这场改革重组的宝贵资源。从2013年、2014年,一直跟踪到2018年。我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到了国机二重重组的几乎全部信息,然后分析、消化、梳理、构思,将这场伟大的央企重组经典个案缀字成文……

2015年3月20日,春节刚过,承蒙国机的支持,我就利用去北京出差的机会,争取到采访时任国机董事长任洪斌的难得机会。

大智若愚,坦率真诚,务实精进。

这是任洪斌给我的印象,强烈而深刻。他没有豪言壮语,甚至“企业家”的称谓,也是我加的。任洪斌只称自己为“一个搞企业的”。他对重组动机及原则、思路的独特阐释,更让我有一种知己难逢,相见恨晚的介入感动。

这更坚定了我跟踪采写这个题材的决心。

尽管,当时从媒体上获得的有限信息,对二重似乎有点不利,这次重组的成败也前景未卜。但这丝毫没有动摇我的写作决心。我坚信,二重的问题,包括过去的辉煌、曲折的经历、今天的窘境,以及走到这一步的复杂原因,几乎囊括了中国国企问题的所有症候:思想观念、产业布局、产品结构、市场定位、经营理念、创新发展、管理技术,体制、机制和人,等等。重组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能走近它,解剖它,发现它不同寻常的丰富内涵,本身就是一个天赐良机。

我被深深地触动了,只感觉满身热血在奔涌。

就这样,基于一种存在价值,一种热爱与坚守,一种责任,我终于走进了国机,走进了二重,走进了中国央企改革的一个前沿阵地……

困难重重,这注定是一次富有挑战的在场叙事。

我只是位记录者,不是叙事主体。

注:经中央决定,国务院于2018年12月28日任命任洪斌为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