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知识性、影响力兼具。《名联鉴赏辞典》原系上海楹联学会的集体创作,经两次修订和增补,现规模约百万字,保持了良好的延续性。

2.精选历代名联,详解文化内涵。《名联鉴赏辞典(新一版)》按名胜、文学、题赠、喜庆、哀挽、行业、谐巧等类收录名联约2000副(许多联目为本书首载),并逐联赏析。

3.除为对联创作者、爱好者提供参考外,对普通读者了解对联作品价值、欣赏对联创作艺术大有裨益。


【内容简介】

楹联,又称联句、对联、对子,是我国特有的民族、民俗文学形式。其篇幅虽小,内涵却极为丰富,无论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宗教、任务、山川、名胜、斋堂、市肆等等,可谓无所不包。且汉字外形的整齐和内在的节奏,又很自然地构成中国联语形式上的对称美与抑扬律。历代撰联大家若郑板桥、林则徐、俞樾、康有为、孙中山、郭沫若等皆为其中大家。千百年来产生了不同用途、不同风格的大量优秀楹联作品,蔚然挺立于文学之林,受到大众的喜爱。

《名联鉴赏辞典(新一版)》精选名联约2000副,据内容分为名胜类、文学类、题赠类、喜庆类、哀挽类、行业类、谐巧类七个部分。每联之后附一篇简要赏析文字,长短不拘,或解疑难字词,或明历史典故,或介绍人物事件背景,或鉴赏对联创作艺术,明白显豁,雅俗共赏。书所选对联作者,除以字行者外,一律署本名。应对联只署答联者之名。对于疑难词语及有关典故,在赏析文字中串讲或注释,难读字用汉语拼音注音。本书使用简化字,可能产生歧义时酌情使用繁体字或异体字。书后另附《对联知识介绍》《名联作者简介》,可资对联创作学习和研究者进一步参考。


【作者简介】

主编苏渊雷(1908~1995),原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曾任上海世界书局编辑所编辑、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国文讲席等职。他眼明手快,援笔成文,出口成章,专治文史哲研究。主要著作有《名联鉴赏辞典》《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等。余事书画,被誉为“文史哲兼擅,诗书画三绝”。

蒋竹荪、陈以鸿、施绍文、顾延培等60余位对联鉴赏者,来自上海楹联学会,均为中国当代对联创作、研究专家。

沈树华(1941~ ),江苏苏州人。幼承家学,性喜绘画诗文,从画家、美术理论家汪声远教授研习中国画和画史画论,从著名掌故作家郑逸梅演习古典诗文。历任上海楹联学会副会长,上海楹联书法艺术委员会副主席等职。精书画,擅诗联,悉心研究中国画、画史画论及古典诗文。出版专著《中国画题款艺术》《楹联丛谈》,编撰《绝妙好联赏析辞典》《历代名联赏析辞典》等。


【目录】

总目

序一 苏渊雷 / 1—3

序二 陈以鸿 / 1—4

凡例 1

目录 1—40

正文 1-1056

名胜类

文学类

题赠类

喜庆类

哀挽类

行业类

谐巧类

附录

对联知识介绍

名联作者简介


【前言】

序一

楹联,亦称楹帖、联语、联句、对联,俗称对子,乃我国特有之民族、民俗文学形式。中国文字,单音独立,平仄抑扬,四声俱备。如所谓“天子圣哲”“灯盏柄曲”者是。且正以其为单音也,齿而列之,可使一一相对,不必五雀六燕铢两始称也。联语声调之高下抑扬、对仗之妃青配白,庶几符合我国文字语言之特性,蔚为东方美学之典型。此即《文心雕龙·声律》所谓:“同声相应谓之韵,异音相从谓之和。”亦其《丽辞》所谓:“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汉字外形的整齐和内在的节奏,很自然地构成中国联语形式上的对称美与抑扬律。

通常认为楹联始于五代。《蜀梼杌》云:“蜀未归宋之前,一年岁除日,昶令学士幸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清人梁章钜亦从此说,其《楹联丛话·自序》云:“楹联之兴,肇于五代之桃符,孟蜀‘余庆’‘长春’十字其*古也。至推而用之楹柱,盖自宋人始。”然亦有人将楹联之始上移四百年,认为楹联始于南朝梁代。谭嗣同《石菊影庐笔识·学篇》云:“考宋(按应为梁)刘孝绰罢官不出,自题其门曰: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其三妹令娴续曰:落花扫仍合,丛兰摘复生。此虽似诗,而语皆骈俪,又题于门,自为联语之权舆矣。”

不过此乃独自成联,并非上下联语的续对,而是诗句的续联,故尚非纯正的对联,可视为联语发展过程中之一环。任何事物之产生,均有其萌发、演变之过程,楹联当亦不例外。孟昶“余庆”“长春”联出现之前,楹联这一文艺形式当已经过其发展之阶段,吸取了我国古典诗文中“编字不只,捶句皆双,修短取均,奇偶相配”之对偶修辞手法,从而脱胎演化而成我国民族文学之独特文体。而楹联又属于民俗的,是中国民族文学与中国民俗相结合的产物。王安石《元日》诗云:“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所说新年换桃符,即与楹联直接有关之民俗。陶宗仪《说郛》引马鉴《续事始》云:“《玉烛宝典》曰:元日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即今之桃符也。其上书神荼、郁垒之字。”

神荼、郁垒乃驱邪之神。应劭《风俗通义》云:“《黄帝书》:‘上古之时,有荼与郁垒昆弟二人,性能执鬼,度朔山上立桃树下,简阅百鬼,无道理,妄为人祸害,荼与郁垒缚以苇索,执以食虎。’于是县官常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皆追效于前事,冀以卫凶也。”《荆楚岁时记》引《括地志》云:“桃都山有大桃树,盘屈三千里,上有金鸡,日照则鸣;下有二神,一名‘郁’,一名‘垒’,并执苇索以伺不祥之鬼,得则杀之。”

古时以桃符板画“神荼”“郁垒”之像或书“神荼”“郁垒”之字于除夕或元旦于门的习俗,即后之春联之雏形。楹联这一文艺形式,可谓是以我国古典诗文为内涵,以民间习俗为形式相结合的产物。

古者幼学入门,必授以声律属对,故学童多能属对。《独醒杂志》卷一云:“汪圣锡幼年与群儿聚学,有谒其师,因问能属对者,师指圣锡。客因举对云:‘马蹄踏破青青草。’圣锡应对曰:‘龙爪拏开淡淡云。’客大惊曰:‘此子有魁天下之志。’圣锡年未冠,果廷试*。”

近人陈寅恪氏尝致书刘叔雅教授,力主大学入学国文考试要“对对子”。意谓:①对子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知分别虚实字及其应用。②对子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分别平仄声。③对子可以测验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④对子可以测验其思想条理。尝举一例云:苏东坡诗有“前生恐是卢行者,后学过呼韩退之”。谓“韩卢”为犬名,“行”与“退”皆步履进退之动词,“者”与“之”俱为虚字。东坡此联可称极中国对仗文学之能事。因拟对子之题为“孙行者”,实欲应试者对以“胡适之”耳。盖猢狲乃猿猴,而“行者”与“适之”,意义与音韵皆可相对。此虽陈先生一时故作狡狯,实有深意存焉。楹联篇幅虽短小,然其内含却极为深宏,无论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宗教、人物、山川、名胜、斋堂、市肆,可谓无所不包。历代撰联大家若郑板桥、林则徐、俞曲园、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孙中山、郁达夫、郭沫若皆一代俊彦,但遗憾的是,历来各种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均未给楹联以一席之地,此实我国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之一大缺憾。

作联之大法,不外乎三。其一为集前人诗文成句而成联;其二从前人诗文脱化而成联;其三为新拟,即创作。随着楹联艺术的成熟发展,其艺术手法亦日益增多。如其内容构成的逻辑关系即有并列、转折、递进、连贯、因果、选择、假设等。其组句技巧即有串组、换位、重言、两兼、连珠、拆词、回文、顶针、绘态、歧义等。其修辞手法又有比喻、借代、双关、衬托、隐切、假称等。其用字手法又有析字、隐字、嵌字、同旁、同韵、叠字、飞白、拟声等。嵌字又分鹤顶、燕颔、鹿颈、蜂腰、鹤膝、凫颈、雁足、魁斗、蝉联、云泥、鼎峙、碎锦、晦明等十三格。可见撰联艺术手法之多。

楹联之传播,与书法艺术更有不解之缘,文采灿然之联文,借助隽美秀逸之书法,可谓珠联璧合。楹联与书法合璧之专集,如俞曲园《樊敏碑集字联》,罗振玉《集殷虚文字楹帖》,经颐渊《爨宝子碑古诗集联》等皆是。

楹联专著,自梁章钜创编《楹联丛话》,继出《续话》《三话》,风行一时,其子恭辰复续出《四话》。但丛话体例,略分故事、应制、庙祀、廨宇、胜迹、格言、佳话、哀挽、集句、杂缀十大类,不无时代局限。今本辞典之编辑,已经舍滥留纯,下了一番洗练工夫,当可适应社会各界赏鉴、酬应之参考。唯因出于众手,限于水平,难免疏漏讹误,则有待于读者之指正。上海辞书出版社大力鼎助,使辞典得以问世,其功绩实不能泯没也。略赘数言,斯为序云。

苏渊雷仲翔

时年八十有五

序二

楹联以春联为*古。经过发展,逐渐形成一种应用文体。因为大都是左右分悬在楹柱上(楹,厅堂前的柱子。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所以习称楹联。*初比较简单,限于五、七言,上下联各只一句,相当于律诗中成对的两句。后来吸收词和骈文等句法,不仅上下联各一句的不再限于五、七言,而且可将各种类型的句子按不同方式组织起来,使楹联兼备诗词和骈文之长而又具有自己的特色。尽管它不论篇幅长短都只有字数相同的一个上联和一个下联,在创作上受到一定的限制,然而借助于对偶手段和平仄格律,千百年来产生了不同用途、不同风格的大量优秀楹联作品,蔚然挺立于文学之林,受到大众的喜爱。

楹联的特征是上下联相对,所谓相对,包括三层意思,就是字数相同,内容相称,平仄相反。字数相同指的是不仅整个上联与整个下联字数相同,而且相应句的字数也必须相同,如果整个上联与下联字数相同,但是在不同的地方分句,使对应句左右不齐,是不合格的。内容相称就是平常说的对仗,既要句型一致,又要词意匹配。楹联的对仗与诗歌和骈文的对仗原理一样,这里就不详细解释了。不过比起诗歌和骈文来,楹联的对仗有时要求宽些。同时楹联创作中常用一种上下联各有自行成对部分的手法,这些部分左右对仗可以不如前后对仗来得工整,因为把前后成对的部分放在上下联相应的位置,这本身已经是一种对称。平仄相反也和诗歌骈文一样,并不要求上下联中对应位置的字一一相反,但是关键性的字必须相反。楹联的平仄,*起码的要求是上联末字仄声,下联末字平声。偶有例外,上联末字平声,下联末字仄声,这是由内容决定,无法调换之故。但是决不可以上下联末字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末字都平或都仄的,对得再工也不能算作楹联。在满足这个起码要求的基础上,为达到音调和谐、抑扬有致的目的,一方面根据所采用的诗文句法,分别遵循诗文的平仄格律。另一方面,当上下联各在两句以上时,有一条楹联本身固有的规律,决定着每句的末字平仄,除特殊情况外,这条规律是普遍适用的。下面按由简到繁的次序加以说明。

上下联各两句的,前后句末字平仄相反,即上联前句末字平,后句末字仄,下联前句末字仄,后句末字平。如成都武侯祠联楹联照例不断句,本文加上标点是为了便于理解和分析。:

能攻心○平|则反侧○仄|自消○平,从古○仄|知兵○平|非○平好○仄战○仄;

〔〕〔〕不审势○仄|即宽严○平|皆误○仄,后来○平|治蜀○仄|要○仄深○平思○平。

为了帮助欣赏,加强诵读的效果,除句末外,其余关键性的字也一并标出平仄(注意这里和以后标明的平仄都是上下联相反的),并用一竖表示句中节奏停顿处。

上下联各三句的,句末平仄依这三句如何分段而定。如果是三个单句,则前二句末字平仄都与末句相反,即上联句末平、平、仄,下联句末仄、仄、平。如郁达夫挽兄郁华(字曼陀)联:

天壤○仄|薄○仄王○平郎○平,节见○仄|穷时○平,各有○仄|清名○平|扬○平海○仄内○仄;

乾坤○平|扶○平正○仄气○仄,神伤○平|雨夜○仄,好凭○平|血债○仄|索○仄辽○平东○平。

三句依次用五言、四言、七言句法,上联一路仄起,下联一路平起,这是楹联的常用格式之一。

如果三句分成两段,即前一句后二句或前二句后一句,则前后段末字平仄相反,同一段中的前后句末字平仄又相反。前一后二的如杭州平湖秋月联,上联句末平、平、仄,下联句末仄、仄、平:

凭栏○平|看|云影○仄|波光○平,(*好是|红蓼○仄|花疏○平,白○平|秋老○仄);

把酒○仄|对|琼楼○平|玉宇○仄,(莫辜负|天心○平|月到○仄,水面○仄|风来○平)。

这似乎与三个单句一样,但它们的结构是不同的。括弧表示二句合成一段。前二后一的如今人秦瘦鸥所著小说《秋海棠》中一副集宋词联,上联句末仄、平、仄,下联句末平、仄、平:

(海棠○平|开后○仄,燕子○仄|来时○平),黄昏○平|庭院○仄;

(红粉○仄|墙头○平,秋千○平|影里○仄),临水○仄|人家○平。

同是四字句,前二句复,后一句单。括弧内的二句在本联中是前后自行成对的。

上下联各四句以上时,情形更加复杂,但规律是一样的。我们可以把上下联各分成若干段,每段或者一句,或者二句以上,其中前面每一段与*后一段末字平仄相反。含二句以上的段再进一步分段,仍旧是其中前面每段与*后段末字平仄相反。这样下去,直到每句末字平仄都确定为止。下面先举另一副挽郁曼陀联为例,作者是郁的友人:

(夏哭|潘君○平|而病○仄,冬又○仄|哭公○平),余生○平|后死○仄|忆○仄前○平尘○平,落落○仄|曙○仄星○平稀○平,叹|腹痛○仄|黄垆○平,古北平|廿年○平|一梦○仄;

(母殉|邑治○仄|以亡○平,子今○平|殉职○仄),两世○仄|双忠○平|完○平大○仄节○仄,漫漫○平|长○平夜○仄旦○仄,看|名标○平|青史○仄,富春江|万古○仄|千秋○平。

这联的特点是句法多变,有文句有诗句,六个句式各不相同,参差错落,转换自然。上下联除首二句外都是单句,因此上联中间接连四句末字平声,下联中间接连四句末字仄声,节节铺垫,分别引向末句高潮。用笔从容而有力,可称声情并茂之作。

再以清人孙髯翁所作脍炙人口的《昆明大观楼长联》为例,分析如下:

{〔五百里○仄|滇池○平,奔来○平|眼底○仄〕,〔披襟○平|岸帻○仄,喜茫茫○平|空阔○仄|无边○平〕},{〔(看|东骧○平|神骏○仄,西翥○仄|灵仪○平),(北走○仄|蜿蜒○平,南翔○平|缟素○仄)〕,〔高人○平|韵士○仄,何妨○平|选胜○仄|登临○平〕},{〔趁|蟹屿○仄|螺洲○平,梳裹就|风鬟○平|雾鬓○仄〕,〔更|天○平|苇地○仄,点缀些|翠羽○仄|丹霞○平〕},{〔莫孤负|四围○平|香稻○仄,万顷○仄|晴沙○平〕,〔九夏○仄|芙蓉○平,三春○平|杨柳○仄〕};

{〔数千年○平|往事○仄,注到○仄|心头○平〕,〔把酒○仄|凌虚○平,叹滚滚○仄|英雄○平|谁在○仄〕},{〔(想|汉习○仄|楼船○平,唐标○平|铁柱○仄),(宋挥○平|玉斧○仄,元跨○仄|革囊○平)〕,〔伟烈○仄|丰功○平,费尽○仄|移山○平|心力○仄〕},{〔尽|珠帘○平|画栋○仄,卷不及|暮雨○仄|朝云○平〕,〔便|断碣○仄|残碑○平,都付与|苍烟○平|落照○仄〕},{〔只赢得|几杵○仄|疏钟○平,半江○平|渔火○仄〕,〔两行○平|秋雁○仄,一枕○仄|清霜○平〕}。

这联的特点是全部复句,无一单句,全部文句,无一诗句(指五、七言诗),而且段中有段,层层包裹,如大中小括弧所示。大观楼面临昆明池,气象雄伟,这副长联确实足以相称。取材既有横的景物,又有纵的历史,再加上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交织成一幅绚丽的图画。全联长达一百八十字,除了由于疏忽而重复一个“心”字外,选字极精,平仄更是丝毫不苟,读起来有摇曳生姿之感。对仗虽然稍差,但因为多用前后各自成对的手法,弥补了不足。尤其是上联的“看”“莫孤负”,下联的“想”“只赢得”,都连绾四句,写得酣畅淋漓。它能为古今游人和读者啧啧称赞,绝不是偶然的。

现在,由上海楹联学会参与编写的这部《名联鉴赏辞典》,已交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本书选联精粹,收联较丰富多彩,许多联目为本书首载,内容分名胜、文学、题赠、喜庆、哀挽、行业、谐巧七部分,释文雅俗共赏,注意通俗化,对普通读者了解对联作品价值大有裨益。本书告成,非一日之功,其间经过反复审读,*后杀青。因缀数语,以为引。

陈以鸿


【免费在线读】

巧对

偏旁(一)

张玉书

冰冷酒一点两点三点

丁香花百头千头萬头

张玉书,为清代名臣。有一次,张到一家酒楼饮酒,要歌姬侑酒,不料,壶中酒尽,倒酒时只滴了几点,歌姬见此情景,便出了这个上联。联语前三字的偏旁,正好是后面的“一点两点三点”,(冰异体“氷”)。张玉书正在绞尽脑汁思考时,恰巧楼下传来了卖花人的叫卖声,张随口对出了下联。下联开头的“丁香花”三个字,分别是“百”字、“千”字、“萬”字的头,与上联配合对应贴切、工稳。此联运用偏旁作联,甚得妙趣。(叶美云)

偏旁(二)

寄寓客家,牢守寒窗空寂寞

远迁迷道,速迴莲逕遂逍遥

据《坚瓠补集》载,上联是袁炜之父所出。原文为“宦官寄寓穷家,寒窗寂寞”,后经衍化修改,遂成此上联。对联选择部首相同的字,立意造句,务求奇巧,属对十分困难。有一士人苦思冥想,才对出了下联。上联就眼前处境,写出了一位寒士漂泊、孤独、凄清的遭遇与心情。下联全是带“辵”(chuò)的字,同上联一样,也是省去主语。由于“远迁迷道”,未免有失去方向之虞。“莲逕”(逕,今作径)可达“莲邦”(西方极乐世界),带有禅味,劝人迷途知返,回头是岸,才能逍遥自在。对句比出句的内涵丰富得多,且平仄基本协调,对仗也很工稳。(张迈)

偏旁(三)

宋希轼

六木森森,松柏梧桐杨柳

一竹个个,笛笋箫管笙篁

宋希轼,字小坡,清江苏太仓人,晚年在沪卖字为生。此联为偏旁巧对,相传一位粤人给他出了上联,六个木字,便成两个“森”字,接着便罗列出六个“木”字旁的字“松”“柏”“梧”“桐”“杨”“柳”。这位广东人原想为难宋希轼,但宋希轼随即对出下联,一“竹”有两个“个”字,接着也罗列出六个“竹”字头的字“笛”“笋”“箫”“管”“笙”“篁”。这位广东人听后,非常赞赏宋希轼的才华。(佟今)

四方

纪昀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据说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在南巡时到了顺天之通州(今北京市通州区),曾出上联,令侍臣属对。河北通县与江苏南通,分称南、北通州,而“南北”又指方向,“通”为动词,把上句文意连在一起,意思十分显豁。出句中的方位词有六个,其实只有“南”“北”二字,都是重复使用,这就增加了属对的难度,所以众官一时对不出来,而纪昀却信手拈来,出口成对。“东当铺”“西当铺”,说明当铺甚多。“东西”指物件,已不作原来的方位词用了。联语对仗工稳,立意巧妙,堪称的对。(延培)

四季四方

冬夜灯前,夏侯氏读春秋传

东门楼上,南京人唱北西厢

上联以冬、夏、春、秋四季立意遣词。“夏侯”复姓,系作者假定的姓氏,“读春秋传”是假定的情节(《春秋》是五经之一,有《左氏》《公羊》《穀梁》三传)。这样巧嵌“冬”“夏”“春”“秋”四字,给属对者设置了障碍,增加了难度。下联从“东”“南”“北”“西”入手,敷演成句。“南京人”系假定人物,“唱北西厢”,系假定情节。《西厢》,元杂剧剧本,是元人王实甫据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改编的一个杂剧。后来,明代的李日华又改编为《南西厢记》。所以有《董西厢》、《北西厢》(即王西厢)、《南西厢》之别。联语以时对地,以读对唱,对仗基本工整,特别是嵌以四季、四方之词,可谓巧思,但略嫌穿凿,是为不足之处。(延培)

四色四方

黑白难分,教我怎知南北

青黄不接,向你借点东西

传说,某财主好联对。一天,乌云压顶,家里一团漆黑,他随口念了上联。住在隔壁的一个穷秀才恰好推门进来,顺口答了下联。财主说:“借点东西不难,只要你对出下联。”秀才说:“我不是已对了吗?”财主才恍然大悟。像这样的联叫“顺口对”,也是对联的一种。明·冯梦龙《古今谭概》载,一次帝见解缙说:“色难。”令其对,缙说:“容易。”过了一会,帝说:“怎么还未对出?”缙说:“不是对了吗?”帝始悟。因“色”指脸色,“容”指面容,“色”“容”相对,“难”和“易”也相对,亦属这种对子。顺口对,很能显示人的才华。你问我答,对答如流,顷刻而成,虽曰“顺口”,实亦煞费苦心。(黄毓钟)

比喻(一)

王尔烈

野外黄花,好似金钉钉地

城内白塔,犹如玉钻钻天

据说王尔烈少年时与老师同学郊游,面对黄花盛开的原野,老师随口吟了这句上联,要求学生应对。王尔烈对出了下联。上联前一个“钉”字是名词,后一个“钉”字是动词,形象地写出了郊外黄花满地的美景。下联前一个“钻”字是名词,后一个“钻”字也是动词。城内白塔为圆锥状建筑,说它如玉钻钻天,工巧自然。联语就地取材,都是写眼前景物,比喻形象生动,色彩鲜明,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延培)

比喻(二)

李东阳

东风吹倒玉瓶梅,落花流水

朔雪压翻苍劲竹,带叶拖泥

李东阳,字宾之,号西涯,明湖广茶陵(今属湖南)人,天顺八年(1464)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正德七年(1512)告归。此联写梅、竹。上联写插了梅花的玉瓶,被一阵风吹倒,弄得落花流水。下联写苍劲的翠竹被朔雪压翻,竹枝带叶拖泥,秀色全无。带叶拖泥,从拖泥带水演变而成。此联立意精巧,遣词通俗,与生活息息相关。(沈树华)

比喻(三)

顾鼎臣

柳线莺梭,织就江南三月锦

云笺雁字,传来塞北九秋书

顾鼎臣,字九和,号未斋,明昆山(今属江苏)人,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以善写青词获宠。官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上联意谓柳丝如线,啼莺穿梭其间,织成一幅江南三月的锦缎。下联意谓天上的云作笺纸,雁阵排成了字,从北方传出深秋时节的凉意。此联对仗工稳,平仄协调,遣词文雅,极具诗意。(沈树华)

比喻(四)

杨士云

日吞夹金绞银饭

夜饮龙须虎眼汤

杨士云,字从龙,号弘山,明云南太和(今大理)人,白族,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因朝政腐败,托病归里。一日,朝廷派钦差召他回朝为官,他婉言谢绝。钦差不解,就问他:“在这山野之间,你贪恋些什么?”杨士云笑而不答,提笔写下此联。钦差说:“你天天吃山珍海味,怎不拿来招待我?”杨士云端来一饭一汤,说:“这就是我写的那副对联了,请吧!”原来是一碗苞谷面做的饭,一碗海菜螺蛳汤。钦差只得勉强吃下去。一位官员,情愿在乡间吃粗茶淡饭,也不愿入朝为官,足见他是一位甘守清贫的廉洁之士。(沈树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