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见微知著★

中国历史纵横数千年,包罗万象,讲述古代历史的鸿篇巨著往往流于空洞。本书从微观着眼,选取若干经典案例深入解读,以小见大,触类旁通。


★启迪智慧★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历史不会重来,但历史的悲喜剧每天都在重演。洞悉世道人心,学会趋利避害,历史是我们*好的借鉴。


★客观权威★

作者在相关领域深耕近二十年,学涉中西,功底扎实。本书以丰富的史料,专业的眼光,冷静的态度,挖掘深藏在现象背后的客观规律,专业可信。


★兼具温度★

在历史事件中体现鲜活的人物、戏剧性的故事,写尽人性纠葛,为逝去的过往涂上了一层温暖的色彩。文笔生动可感,触及人心。


【内容简介】

中国历史内涵丰富、博大精深,蕴藏着甚深的智慧,但历史现象纷繁复杂,普通读者很难把握全貌。本书选取了若干经典的历史案例,既有横向的事件解读,又有纵向的制度剖析,横纵结合,像一张疏密有致的网络,将中国古代历史的精华渐次呈现。借助作者宏阔的视野和敏锐的观察,我们便能洞悉历史真相,以史为鉴,烛照当下。


【作者简介】

张程 青年学者,职业编辑,业余作家,毕业于北京大学,研读政治学、外交学。写作兴趣集中在中国政治制度史和社会变迁,出版有《泛权力》《衙门口》《制度与人情》等图书。曾在多所院校任兼职教师,中央电视台《法律讲堂》栏目主讲人之一。


【目录】

士人春秋:管仲的舞台
从一个敌人到他的宰相/ 002
非常之识,用非常手段/ 003
朝秦暮楚,飞黄腾达/ 005
一个有西周遗风的人/ 008
为一位农夫点燃一百根火烛/ 009
扩展思考:君臣相得/ 012

河阴之变:大屠杀是如何酿成的
原本可以和平收场/ 014
任何惨案都是有原因的/ 017
血债一定是要还的/ 020
扩展思考:宫廷政变/ 023

真假梁武帝:无能庸劣还是战略失误
梁武帝的三宗罪/ 026
梁武帝有真才实学/ 029
问题出在基本国策上/ 030
扩展思考:皇帝很难/ 032

岳飞之死:君国困境与能臣的悲剧
和谈如同踩高跷/ 035
皇帝的心病/ 038
岳飞必须死/ 042
扩展思考:家国轻重/ 046

绍熙内禅:孝治语境下的皇帝不孝风波
见不见太上皇,这是个大问题/ 049
太上皇尸骨难安/ 052
的方法:换皇帝/ 055
扩展思考:孝治天下/ 058

步步惊心:康熙的意愿和雍正继位之谜
遗诏都不是原创的/ 060
皇帝的意愿并不重要/ 062
九兄弟同室操戈/ 065
扩展思考:夺嗣之争/ 067

反腐困境:乾隆的“腐败福利”和“反腐工具”
乾隆的反腐组合拳/ 071
制度逼良为娼/ 074
腐败的根源在专制/ 078
当反腐沦为权力工具/ 081
扩展思考:反腐难题/ 083

天津教案:曾国藩的挫败
天津教案是怎么回事/ 086
曾国藩的忍耐与务实/ 089
不可能的任务/ 091
被抛弃、被唾弃的曾国藩/ 093
扩展思考:近代教案/ 096

祸自内生:清王朝覆灭的三大内因
晚清官僚的“殉节”/ 098
被荒废的八旗子弟/ 104
既得利益者的自私改革/ 111
扩展思考:王朝覆灭/ 115

地缘政治:地理上的中国历史规律
条条块块的中国/ 118
中国历史发展的地缘政治规律/ 122
用三国历史来验证地理规律/ 124
扩展思考:地缘利弊/ 127

官的玄机:古代官衔的明暗内容
官字难懂/ 130
与等级有关的“品”/ 135
爵位是靠不住的/ 138
待遇很重要/ 142
扩展思考:官僚制度/ 145

公产私财:说说古代的国有经济
从“井田制”到“经济统制”/ 148
唐代的国有经济/ 150
洋务企业像衙门/ 153
扩展思考:国强民富/ 157

千年科举:铁打的考试,流水的官
从世袭到考试,这是大进步/ 160
科举考试的六个层次/ 164
科举考试的苦与累/ 167
一考定终身,悲喜两重天/ 171
科举制度三宗罪/ 175
扩展思考:科举选择/ 180

卫青家族:一个草根家族的崛起与覆灭
家奴的崛起/ 182
战场是卫青、霍去病的舞台/ 185
功高震主,卫青避祸/ 187
捧霍去病压卫青/ 190
受株连满门抄斩/ 194
血腥故事不断重演/ 197
扩展思考:权力家族/ 199

琅琊王氏:从政坛向书坛的退却
代:王导迈过的三道坎/ 202
第二代:与政治保持距离的王羲之/ 205
第二代:勉立朝堂的王彪之/ 208
三代之后:兴趣在别处/ 210
豪门士族的末日/ 212
扩展思考:士族门阀/ 214

万国来朝:朝贡体系的虚荣与务实
朝贡原来是这样/ 216
礼节虽繁,必不可少/ 219
朝贡是桩“大买卖”/ 224
朝贡贸易利人利己/ 228
扩展思考:朝贡幕后/ 230

天朝崩溃:近代中国的开放与沉沦
朝贡久了,体系病了/ 234
澳门是葡萄牙人的楔子/ 237
鸦片战争的爆发/ 241
磕磕绊绊走向新世界/ 245
扩展思考:近代之殇/ 248

乱世军阀:他们谋权势也谋国是
他们初是什么样/ 250
军阀们的奋斗/ 252
北洋系统的分化/ 255
军阀“敛财有道”/ 258
扩展思考:军阀异同/ 260

参考文献举要/ 261
后记/ 263


【免费在线读】

被抛弃、被唾弃的曾国藩

曾国藩已经决定牺牲百姓,来满足列强的要求了。他的内心经过了一番纠结和斗争:“吾辈身在局中,岂真愿酷虐吾民以快敌人之欲?徒以边衅一开则兵祸联结,累岁穷年而未有已。”他没有被狂热情绪所左右,依然冷静地做出务实的选择。

1870年7月25日,曾国藩的《查明天津教案大概情形折》送抵北京。

在奏折中,曾国藩虽然将板子打在了天津百姓身上,但同时提出了五个“质疑点”,详细解释了谣言越传越盛、天津绅民“积疑生愤”的原因。他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角度为天津官民辩护。比如,曾国藩指出西式建筑均设有地窖,这些地窖和中国人的地窖并无区别,但因为不是本地匠人建造,以讹传讹,天津绅民后相信“地窖深邃,各幼孩幽闭其中”。又比如,曾国藩提到天主教的施洗仪式。教民死后,神父“以水沃其额而封其目,谓可升天堂也”。习惯用哭丧来表达悲伤的中国人对此无法理解,并且觉得洋人诡异、鬼祟。

应该说《查明天津教案大概情形折》大致是公允、客观的,然而,慈禧太后看了奏折后,表示“此事如何措置,我等不得主意”,下令将奏折公开发布。发布之时,慈禧故意删除了曾国藩为天津官民辩护的五点意见,导致整个奏章都在将责任推给天津百姓。奏折一公布,原本对曾国藩寄予厚望的舆论迅速转向,“卖国”“投降”“卑躬屈膝”等骂声劈头盖脸地向曾国藩扑去。

可见,慈禧并非“不得主意”,而是极富心机。她急令曾国藩去天津查办,将曾国藩推到台前,既为了解决棘手难题,又可让他替自己和朝廷承担所有的压力和指责,借此打击声望正隆的曾国藩和异军突起的湘军势力,可谓一箭双雕。慈禧轻轻地删除几段话,就把曾国藩钉在了“卖国”的耻辱柱上,洗刷了自己卖国的嫌疑,反衬出自己的“公正”与“爱国”来。至于之前催逼曾国藩查办天津官民的朝廷衮衮诸公,如今都三缄其口,任由曾国藩一个人陷入旋涡之中。曾国藩被身后的朝廷抛弃了!

曾国藩有口难言,无法自辩。他又不能说朝廷公布的奏折篡改了自己的意思,只好再一次“打碎牙齿和血吞”。亲友和幕僚则纷纷劝告曾国藩转换态度,讨好舆论。毕竟终的处理结果还没有敲定,曾国藩还有奋力逃出旋涡自救的机会。曾国藩沉默了。

九月,曾国藩还是奏报清廷,定首批“要犯”三十二人,其中十五人正法,十七人流徙;十月又将九名“要犯”上奏,其中正法五人,四人充军。曾国藩根据“一命抵一命”的原则法则,拿二十条中国人命给被杀的二十名法国人一个“交代”。朝野直斥此举荒谬。行刑之时,百姓万人围观,为就义之人壮行。市民高呼就义者“好汉”,“好汉”们也引吭高歌。屠刀一落下,举国哗然,可同时也堵塞了法国人的嘴。暗地里,曾国藩又派人一一抚恤死者家属。地方官员张光藻、刘杰二人被革职发往黑龙江充军,曾国藩就写信给盛京将军、吉林将军,请求沿途予以照料;又写信给黑龙江将军,托付加意优待。此外,曾国藩还筹银一万余两,作为二人赎罪之费。

曾国藩自然料到自己忤逆民意大开杀戒,必将得罪舆论。但是他横下一条心,“但令大局不致从此决裂,即为厚幸;一身丛毁,实由智浅不能两全,亦遂不复置辩”。但是他没有料到,自己从此由道德圣人沦为举国口诛笔伐的对象。 “诟詈之声大作,卖国贼之徽号竟加于国藩。京师湖南同乡尤引为乡人之大耻”, 虎坊桥长郡会馆中悬挂的曾国藩“官爵匾额”被人击毁。湘籍士大夫集会,一致决定将曾国藩名籍削去,不承认他是湖南同乡。一个举子撰写了对联,刻薄挖苦曾国藩:“杀贼功高,百战余生真福将;和戎罪大,早死三年是完人。”湘军出身的王闿运对曾国藩也不理解,写信给曾国藩说:“国体不可亏,民心不可失, 先皇帝之仇不可忘,而吾中堂之威望不可挫! 宗社之奠安,皇图之巩固,华夷之畏服,臣民之欢感,在此一举矣。……倘中堂不能保昔日之威,立今日之谋,何以报大恩于先皇,何以辅翼皇上,何以表率乎臣工,何以惩乎天下后进之人!”在王闿运看来,曾国藩辜负皇恩与百姓,简直就是个士林败类、朝堂奸臣。

可是,激怒的同胞们似乎忘记了所有的措施都是经过朝廷“恩准”的。除了曾国藩这些无奈又严酷的措施,旁人身处他的位置又会如何作为呢?

曾国藩遭到了全国上下的唾弃,顷刻间从政治迅速滑落。他的身体状况也更加糟糕,晕眩加重,每日有精力的时间越来越短。可是他还不能休息。天津教案尚未完全料清,朝廷又急令曾国藩调任两江总督。原来,前任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刺身亡。这被普遍认为是一起政治谋杀,两江地区出现动乱征兆。慈禧太后又要曾国藩去当救火队员,把他推入满布荆棘的前台……

曾国藩在两江总督任上极少对外交涉,也极少发表见解,每天除了养病,就是翻阅经书和史书。两年后(1872年),曾国藩死在了任上。

时间往往是消除误解好的工具。三十多年后,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慢慢学会了如何理性相处。新一代的中国人意识到了西方文化和观念对中国发展的推动作用,付出一次次昂贵的“学费”后了解了“弱国更要讲外交”;而西方列强也认识到在中国简单粗暴地行事只能激化中外矛盾,有百害而无一利。进入二十世纪后,西方列强政府明令禁止本国传教士在中国“包揽词讼”,要求在华侨民自律。法国政府则宣布放弃对在华天主教堂的保护权。在华教会势力深入中国村社,注意缓和与中国人的矛盾,教案在中国也越来越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