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本书结合年以来我国耙吸、绞吸挖泥船*研究成果,以耙吸、绞吸挖泥船为重点,详细介绍了国内外新船型、新装备、新技术的应用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重点介绍了耙吸、绞吸挖泥船的总体性能、结构、动力、疏浚、集成监控等系统的设计原理和方法,同时兼顾了泥泵、闸阀、泥管等专用设备的有关基本知识和设计方法。

本书为疏浚行业的科技工作者提供专业用书,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作者简介】

费龙,研究员,船舶设计大师。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副总工程师,中国疏浚协会技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造船工程学会海洋工程专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船级社技术委员会海洋工程分委会委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曾获“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


【目录】

1 绪论

 1.1 挖泥船的基本概念

1.2 挖泥船的应用

1.3 挖泥船的种类

1.4 挖泥船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1.5 挖泥船的技术发展趋势

2 耙吸挖泥船的设计

 2.1 耙吸挖泥船的船型

 2.2 耙吸挖泥船的类型

2.3 耙吸挖泥船的总体设计技术

2.4 耙吸挖泥船的船体结构设计技术

2.5 耙吸挖泥船的动力系统设计技术

2.6 耙吸挖泥船的疏浚系统设计技术

2.7 耙吸挖泥船的疏浚集成监控系统

3 绞吸挖泥船

 3.1 绞吸挖泥船的船型

 3.2 绞吸挖泥船的类型

 3.3 绞吸挖泥船的总体设计技术

3.4 绞吸挖泥船的船体结构设计技术

3.5 绞吸挖泥船的动力系统设计技术

3.6 绞吸挖泥船疏浚系统和设备组成

3.7 绞吸挖泥船的疏浚集成监控系统

4 通用技术与专用设备

 4.1 流速与泥管直径的选择

4.2 泥泵

4.3 绞刀

4.4 装驳系统

4.5 闸阀

4.6 转动弯管和快速接头

 4.7 泥管

参考文献

索引


【前言】

挖泥船工程设计属于疏浚工程、船舶工程、机械、电气相互融合的交叉科学技术领域。长期以来挖泥船被认为是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船舶,它通过设置在船身上的挖泥装置将水下的泥沙或岩石进行挖掘、提升、搬移和运送。作为一类重要的工程船舶,挖泥船的应用领域相当广泛,不仅涉及水利清淤防洪,水环境治理,河道治理,港口、航道、海滩的建设和维护,还涉及吹填造陆,筑岛,基槽和管沟的开挖与回填,海上采矿等众多领域,与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带动了沿海港口基础设施、临港工业区以及大型枢纽港深水航道的建设,国内大型项目如长江口深水航道工程、洋山深水港工程、曹妃甸工程、天津滨海开发区建设等,为我国疏浚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疏浚市场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挖泥船设计制造业的蓬勃发展。

我国挖泥船的设计与建造较欧美国家晚100余年,从20世纪60年代仿制起步70—80年代独立研制,90年代快速发展,到21世纪自主创新。船型的发展经历了从小型、中型、大型到超大型,从内河、沿海到深远海;挖泥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从清淤到挖岩、从浅挖到深挖、从短排距到长排距、生产能力从每小时几十方到几千方;动力配置的发展经历了从单机驱动、复合驱动到全电驱的换代升级;挖泥操控的发展经历了从手动控制、分站和集中控制到自动和智能控制。我国挖泥船的设计建造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摆脱了对国外产品的依赖,并实现了出口。中国已成为挖泥船的设计建造大国,拥有世界上*的挖泥船船队,跨入了世界挖泥船设计建造的先进行列。目前虽然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我们会步伐坚定地迎头赶上。

国内疏浚企业支持民族疏浚装备产业振兴,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疏浚装备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我们团队长期以来得到了国内疏浚企业的信任和支持,先后为他们设计了近百艘挖泥船,技术得到不断提升。作为一个从事挖泥船设计的设计师,我觉得有责任把我们设计团队所积累的设计经验和科研成果,做一次系统的、阶段性的总结,并撰写成一本专著,为广大的年轻学者及工程技术人员提耙吸、绞吸挖泥船工程设计供参考,为培养我国挖泥船设计自主创新人才做出贡献。

本书主要介绍耙吸和绞吸挖泥船产品研发的成果,同时补充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使全书具有完整性。本书第1章绪论,第2章2.1节~2.3节,第3章3.1节、3.2节,第4章4.2节,由费龙编写;第2章2.4节、第3章3.4节由杨东亚编写;第2章2.5节由于再红编写;第2章2.6节由程峰编写;第2章2.7节由王文军编写;第3章3.3节由张晓枫编写;第3章3.5节由王显力编写;第3章3.6节、第4章4.1节、4.3节~4.7节由丁勇编写;第3章3.7节由陈梦编写。

由于作者能力、水平和经验的局限,本书存在的不成熟和欠妥之处,恳请专家、读者对本书提出批评和指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