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从出征深圳特区到建功雄安新区,大型央企中建三局走过的“每一步”,都印证了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辉煌历程。

从深圳特区到雄安新区,是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两个重要节点,表明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中建三局在这两个重要节点上都有突出贡献。中建三局一路走过的辉煌,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伟大成就的生动缩影。本书对中建三局的探索及实践历程进行了回顾与解析,再现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时代之变。

2.研究中国经济,中建三局是生动的案例;研究国有企业,中建三局是鲜活的标本。

本书将企业置于改革开放40 多年风云际会,从三局出征特区起笔,到布局全国、管理变革,再到建功雄安,对时代与企业改革发展做出了深刻剖析。通过梳理中建三局的发展壮大历程,为研究国有企业,研究中国经济提供了鲜活的标本,为新时代的国企改革进阶提供了有益的思考与探索。

3.一个企业,只有不忘初心,勇于担当,才能走向更远、更光辉的未来。

中建三局的前行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其一路走来,经受挫折、有过失误。好在从未忘却初心、从未舍弃使命。其初心就是坚持“听党指挥、建设祖国”,使命就是勇当“大国顶梁柱”,致力成为世界一流名企。这一点不因时代变化而更改、不因市场变化而位移,故而在建设祖国、标注时代的同时也逐步发展壮大。

4.国家体改委原副主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原会长、著名经济学家高尚全,中建三局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华元,作序推荐。


【内容简介】

深圳与雄安,是中国改革开放波澜壮阔进程中的两个重要里程碑。本书通过深度剖析大型央企——中建三局在改革开放40多年中的“每一步”,特别是对其从创造“深圳速度”到建设“雄安新区”一路辉煌走来的探索和实践历程进行了回顾与解析,以此为缩影描绘国企改革图谱,重现改革开放40多年以及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时代之变、管理之变和文化之变,阐释了为什么改革开放是“重要觉醒”“活力之源”“重要法宝”和“必由之路”。

本书通过中建三局的生动案例,为研究国有企业,研究中国经济提供了鲜活的标本,为新时代的国企改革进阶提供了有益的思考与探索。


【作者简介】

许名波,当代青年作家,湖北省作协会员,中建三局员工。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武汉晃晃》《利益链》《十恶之城》,长篇报告文学《敢为天下先》。作品获湖北省第九届文艺楚天杯特等奖、全国建筑业经典史志成果奖等。


【目录】

序一 伟大进程中的生动案例(高尚全) 1

序二 坚守初心使命 致力世界一流(陈华元) 5

引 子 001

第 一章 出征特区

1 真理标准之辩 006

2 时代之问 011

3 特区之特 016

4 特区首战 021

5 抉择之难 024

6 奖金之争 027

7 “深圳速度” 030

第二章 拓者无疆

第 一节 从“等饭吃”到“找饭吃” 042

1 等米下锅 043

2 用脚投票 045

3 布局全国 050

第二节 从“抢饭吃”到“挑饭吃” 055

1 三大战役,地标中国 056

2 从“三大”到“三高” 066

3 现场促市场 069

4 第 一 次转型 071

第三节 从“挑饭吃”到“造饭吃” 074

1 有破有立 076

2 BT 首单 081

3 投资湖北化 085

4 地产得与失 090

5 新窗口 新模式 096

第四节 从“土灶饭”到“洋大餐” 102

1 搭船出海 103

2 坦桑尼亚之痛 105

3 借船出海 108

4 老外蛮“怪” 110

5 造船出海梦想无疆 114

第三章 智者常虑

第 一节 从经验到规范 122

1 管理觉醒 123

2 鲁布革冲击 127

第二节 项目法管理 132

1 项目法是什么法? 132

2 革谁的命? 137

3 “双高”传奇 140

4 精细化管理 145

5 法人管项目 150

6 两个消灭 154

第三节 总承包管理 157

1 正大经验 158

2 工程总承包 161

3 “441 计划” 165

4 互联网 建筑 171

第四章 因势而变

第 一 节 战略之变 176

1 危机常在 177

2 顺势则昌 180

3 多元之变 182

4 聚合之力 188

5 战略接力 191

第二节 体制之变 196

1 谁来负责? 197

2 决策之变 204

第三节 人文之变 209

1 文化嬗变 210

2 第 一资源 214

3 有人有事业 222

第四节 时代之变 227

1 寻找标杆 228

2 技术革新 231

3 拐点已至 235

4 “五期叠加” 241

5 变和不变 247

第五章 千年雄安

1 千年大计 254

2 雄安第 一标 256

3 建功雄安 260

4 从高速转向高质 270

5 二次南下 278

6 百年梦想 280

后记 287


【前言】

伟大进程中的生动案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的40 多年是中国历史上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之一;是因为改革的进程无比艰难曲折,无论是思想层面、顶层设计层面还是微观经济层面,每一次进步都可谓步步惊心。我十分有幸亲身经历并参与其中,亲眼见证了这个伟大时代。

还记得1956 年,我在第 一机械工业部工作时曾看到这样的事:沈阳有两个相邻的工厂,一个变压器厂、一个冶炼厂,都是政府行政主导的企业。变压器厂需要大量的铜,由主管的一机部从云南等地运到沈阳;而冶炼厂生产的铜则由冶金部从沈阳运往全国各地。现在看起来挺可笑,但当时就是那样。一墙之隔的两个厂由于行政主导,没有市场,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1982 年,我被调入刚成立的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从此,研究经济改革成为我的主要工作。这一年,党的十二大召开,明确提出要系统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这是党的文件第 一次提到“市场”,第 一次提出了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的划分,从而撕开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口子,为下一步突破奠定了基础。

我在《从深圳到雄安》这本书稿中看到,中建三局也正是在这一年走向深圳特区,开始从计划经济时代的“等饭吃”到向市场“找饭吃”,承接到建设华夏第 一高楼——深圳国贸大厦的项目,还创造了代表中国经济崛起的“深圳速度”。可以说,没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有“深圳速度”,也就不可能有今天深圳和今天中国“大海一样雄阔”的经济实力。

改革难的是,不断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激发和凝聚创造力。

记得在1984 年,我参与起草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份纲领性文件后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正式通过,《决定》明确指出:“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邓小平同志对这个《决定》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这次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好,就是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有些是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有些新话,我看清楚了。过去我们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写出来,也不容易通过,会被看作‘异端’。我们用自己的实践回答了新情况下出现的一些新问题。”

我注意到中建三局企业文化的核心是“敢为天下先,永远争第 一”。这就很好,我们谋生存、干事业、求发展,推进改革开放就是在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就是“摸着石头过河”。

许多如同中建三局这样由国家指令性计划成立的老国企,是组成中国经济板块的重要拼图,一向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难点和重点。他们具有“红色基因”,有许多优良传统,但是在国家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不将他们的问题研究透、解决好,中国改革开放进程就不能算是完美。我非常欣慰地看到,中建三局的发展壮大历程都与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相互印证。中建三局在发展壮大的进程中,经历了种种曲折和艰难,但是三局人百折不回、永远向前,一如中国的改革历程。

我长期研究宏观经济,但是所有的宏观经济、顶层设计和各种政策规定由微观的实体企业来体现和完成。习近平总书记说:“今天的中国经济已经是一片大海!”那么大海的形成正是由无数充满活力的企业汇聚而成,无论是民营企业还是国有企业,都是汇聚成这片大海的欢快细流。研究中国经济,中建三局是生动的案例;研究国有企业,中建三局是鲜活的标本。

从深圳特区到雄安新区,恰好是中国改革开放40 多年来的两个重要节点,这也表明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中建三局在这两个重要节点上都有突出贡献,这不是偶然。

如今,我每次路过长安街,都能看到一幢巨大的建筑正在悄悄长高,那就是“中国尊”。有人告诉我,这是北京第 一高楼,是由中建三局建设的。这些年来,我跑遍全球,也跑遍全国各地,中国经济的发展直接的体现就是在建筑上,中国的每一座城市都在长高、变大,路更宽、桥更多,更便捷、更绿色、更文明——就如同其建设者将一个个坐标标注在这个伟大的时代。

是为序!


【免费在线读】

2018 年春节,正值万家团聚的时节。距离北京105 公里的河北容城县城郊,北风如刀,寒气袭人,前一天的一场冬雪给燕赵大地披上一层银色的薄被。在一处偌大的工地上,却是机器轰鸣、人声鼎沸,正在热火朝天地施工中。

敏锐的媒体早就发现了这个工地与其他工地的许多不同之处,比如更多地采用装配式建筑、更智能化的生产方式、更绿色的发展理念,当然特别之处是:这是雄安新区的第1个重大工程和样板工程。

正在施工的工程是雄安市民服务中心,媒体称之为“雄安第1标”!正在现场采访的央视记者拦住一位50 多岁敦厚的中年汉子,问他:“春节加班会很辛苦吗?”

“辛苦?比起30 多年前我在深圳国贸大厦时可强了许多,因为如今工地的条件好了,管理更完善,技术更先进。”汉子自信而淡定的回答引起了记者的极大兴趣。

这位汉子名叫宋福生,曾于1984 年参加深圳国贸大厦的施工,是“深圳速度”的亲历者,他至今仍清晰记得1984 年第1次来到特区深圳的情形。

彼时,子承父业的他,成为中国建筑旗下子公司一名抹灰工,此前在湖北荆门上班。“接到调令,说是要参加深圳国贸大厦项目的建设。当时,一同出发的还有几个班组,行李都是卡车运送过去,人都是坐火车。

我们一到工地就迅速进入现场开始干活,我主要是负责装修抹灰。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从160 米高的深圳国贸大厦楼顶往下看,路面上的汽车特别小。”

这座当年的“华夏第1高楼”深圳国贸大厦,首次在国内采用大面积整体同步滑模工艺,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成为中国改革开放迅猛发展的代名词之一,书写了“中国奇迹”。

30 多年后,宋福生他们又将在雄安新区创造新的建设奇迹。从深圳特区到雄安新区,宋福生跟随企业一起走南闯北,从青春少年变成了中年大叔,已成长为质量与安全监督领域的工匠能手。作为该项目二工区安装质量总监,他每天雷打不动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对工程已经安装完成的管线进行抽样检测。

宋福生对记者介绍说:“过去,项目机械很单一,主要靠人海和塔吊。如今,在雄安市民服务中心项目中,施工技术先进,现场有大型机械近百台。项目建设速度惊人,有时即使是上午和下午对比,建设现场都会呈现两个样子。在这里,盖房子如同搭积木,用三维建筑模型优化施工工艺,机电管件采用数字化加工,一些很难焊接的地方还会用到焊接机器人,这些都让作业偏差变小,但功效更优。”

时光易逝,情怀不老。

“改革开放40 多年来,我从弱冠之年到知命之年,我所在的企业也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宋福生将饱含深情的目光投向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感慨地说,“从‘深圳速度’到‘雄安质量’,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是一个普通的建筑人,但是我们所建起的高楼、路桥,却见证了咱们国家的伟大发展。施工完‘雄安第1标’,我的职业生涯也就没有遗憾了。”

宋福生口中的“所在的企业”,就是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建三局”或“三局”),是一支成立于1965 年的“建筑国家队”,从三线建设到开拓深圳,再到今天成为建设雄安新区的先锋队,已经成为业内知名的投资建设集团。30 多年来,他们传承红色基因,和改革开放进程同频共振;他们满怀家国天下,与大国崛起之路相互印证。从深圳特区到雄安新区,恰好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两个关键节点,也是这个伟大时代的两个经典坐标。

从“深圳速度”到“雄安质量”,中建三局及其员工恰逢其时,在看似偶然的相遇中,其实有着内在的必然。

砖瓦如笔,标注时代。

人们感知的时代变化,没有什么比高高耸立的建筑和通达四方的路桥来得更直接、更直观。千千万万的“宋福生”,以及以中建三局为代表的许多中国企业正是这个伟大时代的见证者、建设者和参与者。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从1978 年到2018 年的40 年间,世景变迁让人恍如隔世。这个有着近14 亿人口的国度就如同一个巨大的试验场。人们在迷雾中摸索、在困境中挣扎、在跌倒中爬起,如同涓涓细流千回百转、汇流成河,终成不可阻挡之洪流,一路高歌猛进奔流到海。按国家统计局历年公布的数据,1978 年全国GDP 为3645 亿元,2018 年为900309 亿元 (注:根据国家统计局官网数据),40 年间增长247 倍!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十位跃升至第二位。中国的经济、人们的生活、企业的发展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世界都看到了一个奇迹般崛起的中国。

客观地说,过去的每一段时光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是改革开放的40 多年则更为独特和不可复制。我们脚下这片神奇的土地每一秒都在发生着不可思议的神奇的变化,这个时代是如此雄浑壮丽、波澜壮阔,要想全面总结改革开放40 多年的伟大成就是困难的,因为可歌可泣的成就浩瀚如海。

但复盘一家企业的发展之路或许是可能的——比如宋福生所在的中建三局。

中建三局的年产值从1978 年的5381 万元到2018 年的过2000 亿元,40 年增长约4410 倍。从以土建施工为主的传统建筑施工企业成长为综合性投资建设集团公司,从以困守“围城”的“建筑队”成长为跨国企业。40年间他们建起的无数高楼和路桥正是这个时代完美的注脚。

作为一家国企,中建三局在这场伟大的变革中有着怎样的奋斗故事?又有过怎样的彷徨、挣扎甚至是困惑?或许,解析中建三局的改革之路,以一家企业的发展作为标本进行分析研究,多少可以为我们感知中国改革开放40 年来的伟大进程和中国建筑业的发展历程提供一点点参考。

那么,就让我们从40 年前开始讲述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