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内容简介】

《中国文论的作家论(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四十九辑)》汇集了中国古代文学与文艺理论研究领域的新研究成果,分为“诗学”、“文论”、“文献”、“学术史”、“书评”等学科领域专栏,收入有关中国古典诗学与文章学理论、先秦至明清与近代文学理论与文学研究学术史等方面的论文,以及文论文献等,颇有创新,体现了中国古典文论学科的研究视野与学科发展面貌,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本辑另有“悼念徐中玉先生”专辑,收入数篇追思文章。


【作者简介】

顾平,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山水画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新世纪人才,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有《学校美术教育方法研究》、《艺术的理论研究与学术表达》、《美术教育学导论》、《近现代中国画教育史》等。


【目录】

编辑部报告
魏晋南北朝摘句—类推法与批评文体的“二重性” 邓心强 陈沁云
为《诗品》“潘岳源出于仲宣”进一解林宗毛 曹 旭
《文心雕龙》辨骚观的学理考察——以“雅颂之博徒”的释诂歧义为中心 贾文霞
《文心雕龙·比兴》“兴”义简约之原因新探 杨宁宁
唐代诗话中的陆机批评——以《乐府古题要解》、《诗式》为例 陈 璐
周紫芝《竹坡诗话》考论 任 群
理学视域下的“程朱”《诗》学分歧论 陈丽娟
诗人、史家、学者三体诗话编撰机制论 唐 玲
论陶樑诗歌创作之“点化”功夫与其诗学主张 刘爱丽
曾国藩诗宗黄庭坚考量 吴 晟
钱锺书论“杜样”之“走样”——《谈艺录·七律杜样》及其误读评析 徐美秋
“旷世心期推栗里”——钱锺书先生的论陶旨趣 刘 强
“有声诗学”如何可能: 潘伯鹰《黄庭坚诗选》价值发覆 韩立平
宋代河豚诗的物候密码与理趣哲思杨 帆文 论
论《文心雕龙》作家理论内涵及其体系 董韦彤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文体学考察 尧育飞
从功能性阅读到文学性阅读——接受方式转换中的檄文变貌 徐俪成
徐复观《文赋》研究的贡献许 松 苏 欢
心理学视域下方苞古文“义法”说 张迪平
曾国藩选批韩文的理论取向及其文章学意义张智炳
论王士禛《和漱玉词》与“雕组不失天然”说莫崇毅
弦诵、声定与人籁: 郑文焯词体体制的艺术之思杨柏岭
碑学背景下的词学批评话语生成——“逆入平出”杜庆英
论仙道小说的美学特征魏世民
论“作意”与唐人始有意为小说何 亮
晚明复古艺论的一次实践——张丑《清河书画舫》体例再考察韩 进
“意境”如何实现——论恽寿平的意境观念闵靖阳
《唐词蓉城汇选》词评辑录(清)顾璟芳撰 张 鹏辑校
《词林玉屑》仙源词客撰 和希林 张寒涛辑校
传承与嬗变——宋儒“思无邪”诠释的三种路径 康石佳
戏曲生态学概念的提出、发展及其学术话语体系建构的惶惑——兼与王永恩教授商榷 吴 民
20世纪早期中国文学书写中的中西文化博弈——以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为例林 昭 陈文新
论文化学社本“范注”的修订特色 李 平
海峡两岸“龙学”学术争鸣情况之比较 黄诚祯
融会贯通的追求与辛勤不懈的努力——读周兴陆《中国文论通史》杨 焄
徐中玉在古代文学理论领域的杰出贡献 周锡山
“发挥事业,彪炳辞义”——徐中玉教授与文艺理论和古代文论学术事业 王思焜
我是如何成为“徐先生弟子”的?毛时安
我与徐中玉先生的师生缘 祁志祥
建构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祁志祥教授主编“十一五”*教材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修订本新书发布会暨建构中国古代文论体系高端论坛举行 王 赟


【免费在线读】

编辑部报告
单面镜,又称单向透视玻璃,在实验室、医院、心理咨询室、幼儿园、会议室、审讯室、监狱等场所得到广泛应用。它的表面被涂上一层薄薄的金属膜,仅能反射一部分光,让另一部分光穿过玻璃。于是,站在这一边,可以透过玻璃对另一边的情况了如指掌;而站在另一边,则只能在玻璃上看到自己,如镜子一般。
绮疏,一种雕刻成空心花纹的窗户,窗户上青色的连环花纹又叫青琐。《汉书·元后传》:“曲阳侯根骄奢僭上,赤墀青琐。”颜师古注:“青琐者,刻为连环文,而青涂之也。”《后汉书·梁冀传》:“窗牖皆有绮疏青琐,图以云气仙灵。”李贤注:“绮疏谓镂为绮文。”《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李善注:“薛综《西京赋》注曰: ‘疏,刻穿之也。’刻为绮文,谓之绮疏也。”
对单面镜的功用,人们多有体会,而对中国传统的绮疏,则需要特别予以关注。或许平湖莫氏庄园的闺房,可以将我们对“绮疏”的认知从故纸堆带到现场。莫氏庄园是江南六大厅堂(另五家为网师园、采衣堂、卢宅、退思园、春在楼)之一,清末平湖豪绅莫放梅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建造,占地七亩,大小房间七十七间,左中右三组,前后四进。其中,东楼为莫氏夫人莫葛氏所居,莫葛氏是户部郎中葛毓珊长女,诰封淑人。就在莫葛氏的闺房中,有一扇长二米宽一米的木质绮疏,镂空云纹,很像多宝阁。透过绮疏,看到的却不是风景,而是莫氏庄园的正厅。原来,绮疏青琐不仅是装饰之用,它在现实里具有类似单面镜的功用。楼上女子透过绮疏可以知晓厅堂里发生的事,而厅堂里的男客却不能从绮疏中看到女眷,是为男女有别。
单面镜与绮疏青琐,颇能体现中西文化、文学之差异。中国古典文学的审美性与实用性,不是剥离的,而是彼此相通的。如果说厅堂代表了现实世界,那么闺阁就仿佛心灵世界,两者之间虽隔了一扇绮疏,但透过青琐却共呼吸着同样的空气,共沐着同样的阳光。而西方世界的文学观念颇像单面镜,如同在文学性与非文学性中间放置一块玻璃,阻隔了彼此间可能的往来。西方的文学批评也同样如单面镜一样,置身镜外,追求准确、客观如玻璃般的透视;而中国古典文论则是绮疏青琐般的观照,不追求客观呈现对象,而使观照行为本身具有文学性。
本辑所刊发的论文,颇有几篇采用了绮疏青琐的视角。虽然学术性文章曾被周作人视作“美文”,但当今的学术论文基本与文学创作划清界限,除了学术随笔可能在白话散文中分得一小杯羹。而古代的学术随笔、札记、论著,则完全可以进入散文的视域。尧育飞《〈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文体学考察》一文,考察了“提要体”的文体特性与文章风格,认为“提要体”取法于列传,承载记录与考订两大功能,具备传记文和论体文的特点,整体风格力图平正、畅达,《四库全书总目》的诞生,是“提要体”作为古代文章学在清代的重要创获。邓心强、陈沁云《魏晋南北朝摘句—类推法与批评文体的“二重性”》一文,指出魏晋南北朝批评文体具有鲜明的“二重性”,促使了中国批评文体兼备诗意性与科学性,这是中国古典文学批评的独特性所在。徐俪成《从功能性阅读到文学性阅读——接受方式转换中的檄文变貌》一文,也注意到檄文在应用性与文学性上的交织,当应用性文书的原始创作目的与功能逐渐淡化后,一种更适合欣赏与模仿的文章形制被重新塑造出来。杜庆英《碑学背景下的词学批评话语生成——“逆入平出”》一文,也是通过“绮疏”打通了晚清碑学与词学,“逆入平出”从用笔法发展到叙述法,显示晚清学人复杂多样的学术与精神世界。碑学提倡的复古用笔表现出质拙、迟涩、朴茂的审美倾向,与晚近士人在内忧外患、民族危亡情境下寻求自信、自立、自强的雄强文化心理暗合,碑学对诸多文艺样式如诗学、词学乃至画学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杨宁宁《〈文心雕龙·比兴〉“兴”义简约之原因新探》一文,也着重于论述刘勰文学思想在“审美思维”与“宗经思维”上的交锋,“兴味”式的审美趋向与“兴刺”式的政教传统之间存在着复杂难言的张力。张迪平《心理学视域下方苞古文“义法”说》一文,透过“绮疏”,由散文义法看到《易经》,认为方苞取法上、立志高的理论阐释模式,为心理优越感的建构,为高贵权威的文化身份的确证,奠定了牢固基础,并由内容精神层面延伸至古文辞外在的形式层面。
2019年6月25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终身教授、原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名誉会长、原《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主编徐中玉先生逝世,享年105岁。本辑刊发一组回忆、纪念徐中玉先生的文章,由徐先生的学生及晚辈学人撰写,记录了徐先生生前的吉光片羽,引人深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