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景德镇陶瓷文化源远流长,早在五代便已获“饶之玉器”的美称;时至北宋,又得宋真宗所赐“景德”之名;元代卵白、青花、釉里红等装饰工艺的横空突起更为景德镇在明代成为官方窑厂奠定了基础,自明代洪武二年开始,景德镇制瓷业步入辉煌的彩瓷时代,这一创举不仅开启此地近500 年的官窑制瓷历史,更极大地丰富了中国陶瓷工艺的品类,诸如斗彩、五彩、粉彩、色釉等装饰工艺争奇斗艳,多角度地展现出景德镇陶瓷的材料美、工艺美和技术美。从现代的审美角度来看,景德镇彩绘陶瓷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工艺、技术这些表象层面,以图画形式流传下来的装饰更值得今天的研究者细细品味,这些精美而复杂的图像系统不仅具有构图和色彩层面的“画”的意义,更涵盖了社会经济、政治、民俗、宗教等多方面的内容,它们既是经典文化的传承者,也是历史景象的叙述者。
刘乐君博士所著的《明末清初景德镇五彩瓷人物故事图像研究》着眼于明末清初景德镇的五彩瓷人物故事图像,使用图像学的研究方法对这些精美的纹饰题材进行了细致的解读。今天的研究者在面对题材丰富的陶瓷纹饰时常常会对其中的情节和内涵展现出极大的兴趣。但是,由于解读方式的差异,这些研究也总是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状态,刘乐君博
士的研究成果展现出了对这一问题的充分认知,她尽己所能参阅国内外研究者的成果,并结合自身的研究优势对此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判断。不仅细致地探讨了五彩人物图像的文化范畴,还对明末清初景德镇五彩人物瓷绘的题材及其主题、表现形式及其特色、文化涵盖及其衍生诸方面展开了充分的探讨,揭示了五彩瓷图像的传统和发展规律。尤其是她着眼于对明末清初五彩瓷人物故事图像中独特构成元素及装饰性关系所进行总结和对比性梳理,生动地再现了景德镇五彩人物故事图像的绘画和装饰发展过程。


【内容简介】

刘乐君博士所著的《明末清初景德镇五彩瓷人物故事图像研究》,采用图像学方法分析和阐述明清景德镇五彩瓷人物图像的文化内涵,从分析明末清初五彩瓷人物故事图像兴起的社会诸原因入手,继而对景德镇五彩瓷人物故事图像的主要的三种借鉴途径进行了阐释,指出了元曲和磁州窑瓷枕图像、明末戏曲小说和版画插图及当时流行的画谱是景德镇五彩瓷的题材来源和绘画形式的基本依据;本书的核心是对五彩瓷人物故事图像的文化学阐释,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 学而优则仕”“隐逸”“ 仁、义、礼、孝”及“福寿”等诸多方面,详细阐述明末清初景德镇五彩瓷人物故事图像研究,从工艺和绘画专业的角度论述五彩瓷的艺术表现方式和形式特征。从本书的结构来看,上述安排严谨合理,富有逻辑性,在学术上亦遵循了图像学研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英国艺术史学者柯律格在研究明代图像时曾指出:“明代的世界中充满了图画(Pictures);墙上的、纸上的、丝绢上的图画,书本中的、过年时门上贴的印制图画,信笺和契约文书上的图画,富人们吃饭用的碗、用以纪念重要节日和屏风上的图画,陶瓷上绘制的图画,漆器上雕刻的图画,制成衣物的丝绸上刺绣的图画”等等,这些“物品上的图画”都应该是研究的对象,包括“所留下的丰富文字记载”,“所有问题都应该被视为一种特定的、历史的、视觉文化的组成部分,即哈尔·福斯特所谓‘作为社会事实的视觉’”来研究。因此,我们把刘乐君等学者这方面的研究看作中国陶瓷研究的一种新取向、一种意义深远的探索。


【作者简介】

刘乐君(1978年—),出生于景德镇,艺术学博士,景德镇陶瓷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常务理事,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西省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2003年至今任教于景德镇陶瓷大学;2008年短期任教于挪威卑尔根国立艺术学院(Bergen National Academy Of The Arts)陶瓷系;2019—2020年度,日本京都精华大学(Kyoto Seika University)艺术学部客座研究员。
多次参加国内外陶瓷文化交流和陶瓷艺术设计大赛等活动。获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陶艺展”的“进京作品”荣誉;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举办大赛金奖1项,银奖2项,铜奖7项;作品在中国美术馆、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河南博物馆、湖北美院博物馆、法国卢浮宫卡鲁塞尔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法国巴黎、英国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大教堂、英国剑桥市政厅、希腊亚洲艺术博物馆、韩国檀国大学博物馆等展出。现已出版教材5部,专著1部、画册1部,在*核心及省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