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 “百科全书”式的艺术家。作者邱志杰为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中国当代艺术界极具影响力的艺术家,2017年度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艺术家。
  2. 前瞻性的艺术洞见。邱志杰广泛论及艺术教育的本质、美术学院的未来、教师与策划人的关系、如何做大计划、社会调查与写作的要求等,既针砭时弊,又切中要害,痛快淋漓,思想锐利。
  3. 101幅版画。邱志杰和社会各个领域的人士(包括丹麦王子)在展厅、教室和作坊三位一体的空间中创作了101幅镜像版画,各样奇思妙想,颠覆性的文字和图案,给这部作品增添了一种感性和画面美,读来令人赏心悦目。
  4. 新的思考方法。如何成为“无知者”是艺术家邱志杰在创作和教学中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本部作品以哲学家釜底抽薪式的思考与文化研究、社会人类学家扎实的社会调查为根基,摸索出一种艺术创作的新方法。本部作品就是作者在中国美院八年教学、研究和到各地实地考察的结晶。

【内容简介】

《无知者》,是邱志杰2003-2015年在中国美院跨媒体艺术学院任教期间一系列的教学札记,附有100多幅镜像版画。作者禀持“无知者”的立场,力克偏见,葆有谦卑,倡导“总体艺术理论”,发展出一套以社会调查和理论批判为根基的创作、教学和策展计划,就当代美术学院的体制、艺术教育的本质、艺术创作能量与规划、课程设计与写作等提出前瞻性的洞见,拓展出全新的艺术格局与文化能量。


【作者简介】

邱志杰

1969年生。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实验艺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家之一。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版画系。创作涉及书法、水墨绘画、摄影、录像、装置、剧场等多种方式。

曾在国内外美术馆举办几十次个展,并参加过数百个群展。1996年中国*早的录像艺术展《现象与影像》策展人。2012年第九届上海双年展总策展人。2017年度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

2003年以来投身于当代艺术教育。其“总体艺术”理念以文化研究为基础,发展出一种将观察、造物、现场、事件、写作和策展等糅合于一体的实践,寻求艺术与人生、艺术与社会的贯通。近年来致力于实验艺术教育体系尤其是社会性艺术和科技艺术的构建。2017年在中央美术学院创立了EAST科技艺术教育国际联盟。


【媒体评论】

邱志杰是中国当代*有创作激情的艺术家,他在架上艺术、影像艺术、行为艺术、装置艺术、多媒体艺术等方面均做出了实验性的探索,其作品形式多样,观念极有深度,实验性强。如要了解当代中国的实验艺术,不可不了解或阅读邱志杰的作品和文字。

——赵汀阳

邱志杰相信艺术可以在心灵与事物之间建立起意味深长的关系……他代表了年轻一代中国艺术家新的憧憬与理想……在邱志杰的作品面前,我们能够获得生命体验与生命显现的同一性。

——范迪安

对邱志杰来说,不管在宣纸上临摹古文还是在石头上刻章,这些练习早已超越其本身的意义,成为一种通过书法接触中国文化的重要表现方法。邱志杰将自幼学习的 “书法” 作为表现的核心,通过书写这一行为,再一次对人类的存在发出普遍性、根源性的叩问。

——日本金泽21世纪美术馆

邱志杰的作品和其对生活的理解紧密相连。他在艺术教育和创作中,不断发展“总体艺术”的理念,展示了艺术如何成为阐释改变、传统及全球化的引擎。

——荷兰凡纳贝美术馆


【目录】

目录

前言:如何成为无知者

在中国美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成立典礼上的发言

教育开辟出路

美术学院还有必要吗?

学院,不再是培养反叛者的工厂了吗?

一个合格的美术学院的教师必须接受策展人训练

学院应该贡献学派

我在中国美院教什么 ?

一堂关于艺术史的舞蹈课

独角兽工作坊

从社会调查出发——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讲座

社会调查课程的为什么和怎么做

神来之笔从何处来?

实验艺术专业的基础课程设置

总体艺术工作室硕士教学笔记

质朴,还是质朴——论文写作的工作程序

如何使用地图——关于总体艺术地图的辩说

广谱的实验——“罗中立奖学金”获奖画册序言

反复地重新回到艺术史的阅读——今日美术馆“关注未来艺术家英才计划”的访谈

教师作为生产者——《画廊》杂志关于艺术教育的访谈

教育的转换——在纽约现代艺术馆全球艺术教育圆桌会议上的问答

当代艺术是儿童艺术教育中的新可能性

当代艺术教学专业的创设问题

当代艺术教育与现有体制的冲突

我们需要放养的自由还是扶助的自由?

我的老师是艺术家?

学生像老师可怕吗?

当代艺术教育是精英教育还是素质教育?

扩招、成功学诱惑和蚁民化危机

和家人谈谈我们的艺术

为什么要做大计划

十大学生腔

给总体艺术工作室新生的一封信

代后记:给毕业生的一封信


【免费在线读】

前言 如何成为“无知者”

我从2003年9月开始在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综合艺术系总体艺术工作室任教。当然在此之前我就关心教育问题。可以说,是我之前的艺术实践和思考把我必然地引导到了这个教育工作者的位置上。但我更愿意说,我成为一个教师以后,这个身份极大地重塑了我个人的艺术创作和思考,我在北京当艺术家,在杭州当教师,二者*后已经完全难解难分,水乳交融。我教书很认真,喜爱学生也受到学生的喜爱。到现在8年了,我作为教师的名声好像已经不下于我作为艺术家的名声了。关于当代艺术教育问题,我也写了很多文字,这本书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在这8年的教学中,我得以和学生们一起,摸索出一套不断发展的“总体艺术”的概念和体系。“总体艺术”在正统美术教育体制与当代艺术体制之间构造了一种活泼的力量。总体艺术工作室的教学和创作实践,以人的自我批判和全面塑造为核心,以文化研究为基础,大量引入社会学、考古学、媒体研究的知识背景,以社会调查、符号分析和事件介入日常生活经验,形成一种将行动、装置、现场艺术、事件艺术、写作和策展等要素糅合于一体的复杂的文化生产实践。这些工作连接起个人的创造性发展与社会关怀的需求,努力突破文化资本流通中当代艺术的符号化和体制化困境。其中,“如何成为‘无知者’”是我们在创作和教学中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

这个命题假定:我们所拥有的既有的成见和定见,对于我们和事物、历史乃至自我之间建立更具创造性的关系,可能是一种遮蔽和障碍。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地回到“无知者”的态度。而清除成见和定见的负面影响,并不仅仅是一次性的态度上的觉悟。它首先需要通过艰难的努力来获得,更需要长期的修持来维继,还需要一套有效的机制来反复激活。成为“无知者”,既是一个颠覆性的任务,也是一个建设性的过程。这是一种目标,更是一种训练。在这个过程中,知识与信念、性情与习惯、认知与表达的地图将被重新描绘。

可以说,这个“无知者”的态度是我整个艺术和教学思想的基本出发点。我有时候和学生们开玩笑说:“可千万别告诉你们父母,你们在学校学的是‘如何当无知者’,他们可是花钱送你们来学知识的。一看原来学的是‘无知’,肯定要退货了。”这当然是玩笑,我不但在课堂上讲,还把“无知者”的说法搬到了展厅里。

2008年7月17日到8月17日,我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收藏展的展厅里,做了为期一个月的《如何成为“无知者”》的“表演教学”,也就是当众讲课,把讲课、讨论作为艺术生产本身。这一个月中的参与者的主体是中国美术学院总体艺术工作室和展示文化中心部分硕士生与本科生,其他的自愿参与者包括别的美术院校的学生。在展厅里面随机遇到的参与者身份就更为多样了:英国的中学美术老师,韩国的年轻艺术家,丹麦王子殿下,北京某幼儿园的小朋友们,深圳某国内*IT公司的老总……

《如何成为“无知者”》的总体艺术计划是一个创作和教学计划。在为期一个月的实施过程中,艺术家和参与者们在展厅、教室、作坊三位一体的空间之中,展开讨论和训练。

研讨分为“‘无知者’的必要性”“自我调查”“醒句俱乐部”“九用计划”“必败行为和无效行为”等多个部分。在该过程中,所有人为解释、记录工作过程而进行的在黑板上的书写和涂绘,必须以翻转的镜体文字呈现。

由此产生的这些有着文字和图形的黑板,被刻制成木版画印刷的原版。在设置于展厅现场的作坊中以印刷机印制无限量木刻版画。整个展览期间,这些版画的印刷工作尽可能大量地进行。这些版画将由参与者和观众随意取走,播散到展厅、教室、作坊之外的社会空间之中。

整个过程中,一共产生了101幅版画。

这些版画的刻制和印刷由我和自己的学生们来做,因为都是边说边写边画,我也写,学生们也写,所以不是每个人的字都好看。刻制也是这样,学过版画的人刻出来的好看一点,所以肯定不是每一张都精美。但每一张无疑都是思想和行动的结晶。在展厅中发放的时候,时常引发排队领取。有时候供货不足,领不到的孩子还哭了。真是供不应求,晾画架子上通常都是空着的。我们是想要尽*可能无限量印刷的,让这个计划传播到尽可能广阔的社会空间之中去,但体力跟不上。

我整理完这本关于教育的文集的时候,意识到,我应该用这101张版画作为这本书的插图[1]。我会根据当时的笔记对每个画面尽可能予以说明,或长或短,把它们穿插在整本书的正文之中。凡是黑白版画下面的楷体字,都是这些画面的图注。

这样一来,书籍印了多少本,这套版画也就传播了多大的面积。这样,这本书也就变成了限量版的作品。

2011年8月

代后记 给毕业生的一封信

八年前我刚来美院教书的时候,面对着当时的*批学生,*天见面时,我说:“世间本无师徒,只有程度不同的弟子。我们的关系其实不是老师和学生,而是师兄弟。我只不过比你们早上路若干年,或许多一点经验而已。我们共同拥有的真正的老师是传统、现实和可能性。”

这话我不知道对你们班的人有没有说过,或许是怕每年这么说一遍显得太煽情了。八年下来难免很多想法改变了,但是这一点肯定没有变过。不但没有变,我可能还越发坚信了。

先说说什么想法改变了,再说为什么这一点没变。

话说当年胡适先生从美国学成归来,意气风发,轮船靠了岸,面对满目疮痍的祖国,把一句豪言壮语掷得很给力:“我们回来了,一切都会不同了。”八年前,我应许江院长和杨劲松老师之邀,刚回校教书时就有这股狂气。我认为我是回来为当代中国艺术训练一支特种部队的。每个人都得是兰博,而且要善于团队合作,做人要靠谱。既然团队是有分工的,因此“一个都不能少”,这群人同时必须接受魔鬼训练。我们的*代学生,叶楠、大棠、宋振他们见识过这种魔鬼训练。一些优秀的个人在这个过程中成形了,大家互相之间的爱也很深刻。但我那“一个都不能少”的决心是注定要受挫的。

那几届适逢美院扩招高峰期,*多时一个班21个人,我每每要努力去记住每个人的姓名。这里面本来人各有志。又或者很多知识上的、性格上的缺陷是大学前的教育遗留下来的。更可怕的是毕业之后家庭的压力、经济的压力扑面而来。比起体制的缺陷、“蚁民”化生存的威胁、成功学的诱惑、学习者内心的怀疑……一个教师的影响力是太微乎其微了。看到一些本来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并获得更大幸福的人,一个个、一个个折戟沉沙消失在人海中,这深深地刺痛了我。

作为一个艺术上的师兄,我带他们游历美和智慧的景象,体验过游戏的快乐、感动和满足,这些东西到底在他们身上留下了什么?我渐渐意识到,一支特种部队是改变不了中国艺术的,或者说,需要改变的远不只是当代中国艺术,而是中国人的生活本身。我渐渐地放弃了“一个都不能少”的想法,而是开始把艺术教育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一个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应有的创造力培养,是为了一种幸福的人生而需要存在的艺术教育;另一部分才是为艺术界培养职业精英。而这两种成分,绝不应该是把学生们划分为两个阶级,在学生们中间搞干部选拔——有的教育者就是这么认为,把本科生当作素质教育,只把研究生当作职业精英教育。我理想中的这两部分应该是完全融合,互为工具,甚至必须同时存在于同一个人的身上。

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有时装置课不需要真的做出一件实体的作品,而是要每个人做出一本几十个方案的本子;为什么后来有了带有心理治疗意味的绘画课,有了自我调查和自我想象的作业;为什么后来我开始提倡大数量小体量作业。因为我后来觉得,逼着你们拿出一笔材料费做出一件体量不小的装置,毕业的时候你们反正也带不走,你们把那个学生作业丢掉的时候,同时丢掉的可能是一种希望,弄不好还产生一点受骗的感觉。我开始不那么在乎教学检查的时候有没有可观的场面,一所伟大的学院不需要把你们当作收获的庄稼来撑起短期的成绩单,我相信真正的收获一定要在很多年之后。学院要让你们带走的应该是一辈子压箱底的东西。

那本画着几十个方案的本子,你们中会有一些人有机会把它们都做出来,当然都是发展过了的。在你成为一个大艺术家之后,有一天你可能会发现自己其实从来都没有离开过这个本子。在你的工作遇到瓶颈的时候,建议你想起它来,回头翻一翻。它总是能让你重新开始。

你们中还有很多人此后会很少想起它甚至弄丢了它,没关系。在你未来某一天万一找工作未遂、生意破产、被老公抛弃、借钱没门、老病缠身、颠沛流离、疲惫不堪、了无生趣的时候,在你把脚颤抖地跨过南京长江大桥的栏杆之前,希望你能想起这个本子,仅仅是想到它曾经存在过。你会记得世界上依然有不确定的结局,你会记得自己是可以用提方案的态度来面对这个世界的,你只不过是在漫长忙碌的生活中遗忘了你从来都拥有的自由,然后你应该把脚收回来。如果有这样的时刻,那我们这几年的相处就是一种善缘。

更多的时候当然没有那么*,你只是在办公桌前忙碌,你只是看着孩子发呆,你只是觉得旅程漫无尽头,你只是觉得电视节目无聊透顶,然后那个本子忽然浮现出来,某一个想法竟然无比清晰,你禁不住哈哈大笑,周围的人奇怪地看着你。你重新拥有了青春时代的幽默感。

当然,更好的情况,希望是你其实每时每刻都在用那本本子里面的思想方法和决定在生活,它们虽然没有变成物理状态存在的艺术品,但是它们的气质贯穿在你的生活中,那么你就能发现,你总有新的办法。你们应该还记得我对你们说过,你们不见得一定要去做摆在美术馆里的艺术,你可以去开出租车,开饭馆,开一家超市,做什么都可以,但你们一定要用“提方案”的态度来做这些事情。你们总是要试着用新的方式开一家饭馆和超市。你们不要像一个没有接受过创新能力训练的人那样,靠着比别人省吃俭用、起早贪黑来多赚一点小钱,而是要对你们所从事的那个行业做全面的研究,知道了它的陈规和行情,然后用一个让人如梦初醒的新做法去刷新这个行业的习惯。你们要用你们的想象力来解决各自人生的问题,这样你们其实并没有远离艺术和少年时的梦想。你们那些留在美术馆系统中工作的同学做的也是一样的事情,你们依然属于一种共同体,而且你们随时可以重访这个系统,甚至是带着前所未有的经验来回馈给这个系统。

我说了上面这种种情况,其实老毛病又犯了,我好像不知不觉又在上艺术理论课。我在说,艺术学院应该交给你们的是压箱底的东西,是一种随时从现实之梦中自我唤醒的能力和一种“提方案”做做看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也可以归结为一种相信,相信未来,相信改变。这应该更接近总体艺术的理想。是否练成一支梦之队,反而不那么重要了。

以上是我所发生的变化。于是我其实几乎已经同时说出了我一直相信的东西,也是此刻四年就要过去,我所能给你们的*后的建议:终身学习。

八年的教学生涯中,我时常觉得我自己学到的东西比学生学到的更多。

回忆一下,我们的讨论往往是这样:你提出一个设想,我告诉你不要停在这里,让我们往前走。从这里出发,我们一起展开了若干种可能性,其中有一些是那么明显地更迷人。这些更好的方案,有时候是所有可能性展开之后你自己发现的,有时候是我先看到帮你指出来的,我们都觉得是谁先看到的这并不重要。你并没有觉得投向这种新的做法是自我压抑,相反它更是一种自我解放,于是你择善而从。那些*精彩的发展出现的时候,我甚至会有点嫉妒你,因为我深知由于你们的实现能力有限,有时候会把很好的想法给毁了。有时候,我们甚至在各种可能性之间难以取舍,于是我们商量了一下,选了一个试着开始做起来。还有的时候所有展开的可能性都并不让我们共同觉得靠谱,我们还没找到办法。我也没辙,这一点我从来不会掩饰。我们看到,这种情景里,并非作为教师的我把某种确定无疑的东西转交给你,而是我们一起向“可能性”这位老师咨询。当美妙的发展出现的时候,我那种羡慕,正是一个学长看到老师格外垂青于某个学弟时的那种羡慕。

但是毫无疑问,在这样反复训练的过程中,在和你们的相处之中,我学到的东西没准更多,因此对你们深怀感激。这样的教学不会把我掏空,只会让我越学越多。我甚至开始不觉得花一些创作的时间来和你们讨论*“幼稚”*基础的问题,算是一种“牺牲”。因为正是在这些*基础的讨论中,我避免了被强大的体制绑架进一个职业当代艺术家的行业惯例之中,我得以一直有机会坐在可能性老师的课堂之中聆听,我得以不断地重翻我自己的那本小本子。这样,一个学习者,就把奉献变成了获益,把亏空变成了盈余。“我用消耗来滋养自己。”

你们即将离开校园,这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而是终身学习的开始。如果你认为大学里得到的技能足以对付复杂多变的局面,那是错的。如果你以为大学毕业生在今天走到社会上还是令人尊敬的,那是错的。如果你以为你将继续受到父母的娇宠,那更是错的。是的,他们或许甚至许诺继续支持,但是他们鬓角的白发将开始闯入你的眼帘并构成你的焦虑。你的那些没有上大学的同学已经积累好了基本的生活资本,其中有些人很辛苦,而有些人过得有滋有味意气风发,甚至在某个行业里面已经是行家里手。当然你也不是一无所有,在大学里你得到的*的本钱是学习能力。而在一所艺术学院,你得到的特别的能力是:另辟蹊径的工作习惯。

你总是要去设想:只能这么做吗?还有没有别的更妙的做法?你知道并不是所有人都会这么想的,大多数人会按部就班。这样去提问的工作习惯,就叫反思力和创造力。对于任何一个行业来说,这种能力都是宝贵的。它并不完全是天生的,而是可以训练的,而你在母校所接受过的,正是这种训练。所以,你是宝贵的。

你要使用这种优势,就不能不继续用你在可能性老师的课堂上的方式工作:研究,展开,试错,选择。你不得不时常回归这个课堂,倾听可能性的声音。那么你就不得不依然是一个学习者。而且这种学习不得不是终身的学习。什么时候你停止了学习,你就成为社会机器的一部分,你就可能腐败。

只要你还是一个学习者,你就总是拥有未来,你就总是拥有变化,你就不会彻底失败。面对一群毕业生,我很愿意详尽地描述现代社会生活的残酷性:你的理想可以多么脆弱,你身边的人们可以多么迅速地腐败,多少人在热火朝天地忙着慢性自杀。我不认为你们有权利以理想的名义对社会撒娇。但我依然愿意说,并不是只有同流合污的沉沦的道路。你用不着浪费太多时间去研究办公室兵法,你用不着参加那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成功学的登山比赛。你的优势不是那个,你接受的训练不是那个。你的优势是别开生面,你只能用创造性的方式重新定义成功。不管你身处哪个行业,甚至就在艺术系统内部,也是如此。

只有继续实验,继续学习,你才是真正地自我尊重的人。人必须自我尊重,这是起码的心理卫生。我前面说到,我总是努力记住你们每个人的名字。我相信,人必须受到尊重,才会为了配得上这种尊重而努力自我塑造。80年代人才辈出的浙江美院今天想来几乎是一个传奇了。其实当年我考进美院的时候是吃了一惊的,我发现同学中大多数画得并没有我那些考上地方院校的中学同学好。但是四年之后完全不一样了,我在浙美的同学明显比我那些留在家乡的老同学强太多了。并不是因为浙江美院的老师更好,其实两处的老师往往当年也是师兄弟。而是因为两处学生的自我期许截然不同。我在浙江美院的同学们个个神完气足,个个把自己当个人物。后来也真的个个成了人物。

八年来,我*头痛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延续这种校园文化。现在学生多,理论上这本来都不是问题,我从来都认为只有不够用心的教师,没有不可救药的学生。只要付出足够的关注和工作量,志向可以养成,知识可以补缺,性格可以改变。可是因材施教需要太高的时间成本,而我的体力将日渐没有那么魔鬼了。

那么严酷的就是,如果老师叫不上来你的名字,你是不是要因此不把自己当人看?总结教训,我认为一直以来我们在教学上的绝大多数成果都是来自成功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尊和责任感,而大多数缺失都是这种自尊的缺失。

校园生涯即将结束,自学即将展开,自我学习就意味着自我发展,这是*的自尊。如果你在校园里没有获得足够的自尊,我需要向你道歉。那是我们力不从心,那是忽视,并不是因为你不值得尊重。此后独行,希望你能用不断的学习来建构起自己的尊严。因此,永远都不要贬低自己,即使所有的人都贬低你。只要你还在学习,你就还有机会,你就是值得尊重的。

*后,如果你决心在具体的生涯中持续学习,并且准备把持续的学习当作终身的事情,那么,动不动就跑回来考研究生就不是有出息的做法。生活中所有的问题都应该就地得到解决,如果你没有能力在具体的事务中解决如何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你在一个脱产状态里也一样做不到。研究生阶段自学的程度更高。你们不要把考研当作逃避对社会生活的不适应的一种避风港,或者把考研当作延缓家庭压力扑面而来的一种耍赖,甚至也不要仅仅因为出于孤独而需要重回组织。你们这么想,那就把毕业后的生活当作了无期徒刑,这同时也就把大学生活贬低为有期徒刑了。我们的学院生活从来都在通向社会生活,从来都不曾是安静的逃避之地。并非再给你三年你就能焕然一新。所有的问题都不会自动烟消云散。而如果你能更新,明天就可以。学习也并不只是再延长三年就够了的,只有当学习延长到终身,你的生命才是发展的。

只有在一种情况下我欢迎你回来考研:你在具体的事务和自学中惊喜地发现了在学院中所没有的问题,你急于聚合师兄弟们一起来展开这些问题,你相信你所带来的问题对于大家都是富有意义的。所以,当你决定考研的时候,建议你想一想,你是否准备要对学院做出贡献。

雅昌艺术网不断地在催稿,这封信已经写得太长了。这不是慈母叮咛苦口婆心,这都21世纪了,我们的爱应该更酷一点。表面的师生关系在你们拿到毕业证书的时刻便解除了,或者我更愿意说,你们的父母花钱购买教育产品的合同关系就解除了。但是在可能性老师那里,我们的师兄弟关系会是永远的。保持联系。

邱志杰

2011年5月10日

[1] 本书共收入101幅版画。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