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每一件让你焦虑的事,都是上天为你打开的一扇门】


我们的焦虑,源于我们对这个世界认知的局限,因为无知,因为对失控的恐惧,所以灰心丧气,难过抱怨,焦躁不安。此时此刻的焦虑,正是你突破自己认知局限的绝佳的起点。


【活着,就是要一边焦虑,一边成长】


如何才能利用好每一次的焦虑,实现快速成长?心理学中有个观点,认为每个人都可以带病生活。想解决焦虑和困惑,关键在于先发现问题,本书给了我们这样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让我们有了反思的开始,学会一边焦虑,一边成长。


【壹心理、张德芬空间、十点读书、潘幸知、十分心理等五大平台联袂推荐阅读】


蘑菇姑姑,资深媒体人,“十分心理”签约作家,文章被转载于十分心理、壹心理、武志红等各百万级自媒体,温暖陪伴共同成长!


【内容简介】

世界上从来不存在没有焦虑的生活,不管你是谁。
我们的焦虑,源于我们对这个世界认知的局限,因为无知,因为对失控的恐惧,所以灰心丧气、难过抱怨、焦躁不安,钻进自己给自己设定的局限里出不来,成为一个忧郁而焦躁的人,内心一直下着雨。

如何才能利用好每一次的焦虑,实现自我成长?
这二十五篇文章,来自心理咨询师蘑菇姑姑的精心打磨,取材于电影和生活,那些平凡生活中的爱情、亲情、友情、工作理想、七情六欲、菜米油盐,取材于那些经历痛苦却从不曾放弃成长的平凡人。他们有各自的性格缺陷,有各自的人生困境,有各自平凡却惨烈的命运。作者以心理从业者的视角,一针见血地找到他们焦虑背后的心理根源。在这些故事里,你也许无法找到立竿见影的方法,却一定能收获共鸣和走出焦虑的宝贵智慧。

你真不该讨厌那些让你焦虑的事,因为每一件让你焦虑的事情,都是上天为你打开的一扇门,都是一次成就全新自我的开始。
在这个世界上,谁还不是一边焦虑,一边成长?


【作者简介】

蘑菇姑姑

国家二级咨询师,前大型婚恋网站主编,张德芬空间、壹心理、武志红、凯叔讲故事、十分心理、有书、潘幸知、心之助等多家媒体心理专栏签约作者,“情景式疗愈”推广人。


【媒体评论】

“情景式疗愈”的开创者蘑菇姑姑,是非常优秀的心理咨询师,也是国内少有的心理写作者,她能把自己的文学天赋和专业技能完美结合。这本《一边焦虑,一边成长》将平凡生活中人们的焦虑感剖析得淋漓尽致,在动人的故事中给人带来立竿见影的疗愈和成长,十分好读。


——壹心理、张德芬空间、十点读书、潘幸知、十分心理等五大平台联袂推荐


【目录】

自序:人生,就是要一边焦虑一边成长
*章:焦虑是爱的头号杀手 001
第二章:童年缺爱的孩子,长大后如何找到幸福 011
第三章:在孤独中长大的孩子,如何爱这个世界 021
第四章:青春期的躁动与成长 029
第五章:你有多久没有和家人一起吃饭 041
第六章:寒门子弟的焦虑与诱惑 051
第七章:“乖孩子”永远不可能快乐起来 061
第八章:梦想与亲情之间,我们该如何抉择 071
第九章:如何战胜爱情焦虑症 081
第十章:只要我成长得够快,焦虑就追不上我 091
第十一章:越长大,越害怕活成爸妈的样子 101
第十二章:一生只爱一个人,值不值得 109
第十三章:性感的女人是如何修炼出来的 119
第十四章:选择的自由和承担的勇气 127
第十五章: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137
第十六章:任何成熟的心都曾经想去死 147
第十七章:让人不再痛苦的秘法是什么 159
第十八章:世界以痛吻我,而我报之以歌 167
第十九章:当代职业女性的坚强与脆弱 177
第二十章:人生短暂,为自己活一次 189
第二十一章:在心灵层面,何谓正常与疯狂 197
第二十二章:谁不是人生困境里的求生者 207
第二十三章:未来到哪里寻找一个真正的人类 217
第二十四章:友谊真的能够跨越阶层吗 227
第二十五章:“与自己相处”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能力 235


【前言】

自序:人生,就是要一边焦虑一边成长
你为什么焦虑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现代社会每个人*的共同点就是——忙。
忙得没时间见面,忙得没时间吃饭,忙得没时间做爱,忙得没时间听清别人说的话就匆匆行动……
可是你问他:“你到底在忙什么呢?”他愕然。
就像禅宗的当头棒喝“你是谁”会让人突然开悟一样,这个问题往往让我们在忙碌的麻痹中抬起头来,茫然地望向被搁置在角落里的意义问题。
忙什么呢?愕然之后,你可能说出一些具体的事情:
“孩子刚出生,换了工作……”
“我都三十了,还没对象,我忙着上班,忙着找合适的对象呢……”
“我这个项目再不做出成绩来,这个风口又赶不上了……”
这些看起来都是实实在在的事情,但是你我都知道,细想起来,并不是这些表面事件在驱动我们往前走。
正如一个焦虑地赚着奶粉钱的爸爸,不是真的被困在养育的问题上,他焦虑枯黄的面容里写着一个渴望:我想做个好爸爸。他想赚的是更好的未来,是这个目标推动他一往无前。而细问他,“更好的未来”的“好”到底如何定义?我想这就涉及和他人的比较:“是啊,我尽力给了*好的,但是这份给予也不能在别的父母平均线之下,*好还能更好点。”
所以,所谓荒腔走板的生活不是在诉说“无能为力”,而是在回应心底对自我的“疑问”,我是优秀的?我是被爱的?我是安全的?我是成功的?我配得上并能够得到我想要的一切?
这些疑问在庞杂的人生境遇(工作、结婚、生子、交友等)中,犹如背景声在喧闹的轰隆向前滚动的时代和生活中回响。
作家木心有一句话说:“生命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可谓精准地描述了人生的深层焦虑,一如热锅上的蚂蚁,奔忙、寻找、焦灼,并非因为现实困境,而是因为在每个具体问题下的心灵困境——我该如何存在?
当我们漂浮在问题的表层,就想通过解决某个问题来迅速缓解焦虑,认为这件事做到了,我们就好了。
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这是假象。正像抚养一个孩子,你会说孩子断奶,我的生活就好了;可断奶之后还有学步呢,你说孩子学步就好了,不用抱了,就轻松了;可不用抱了之后还有学说话呢,学了说话之后还有上幼儿园,还有小学、中学、大学……
如果说有什么事是我长大以后才明白的,那就是,我们无法通过解决一个具体问题,一劳永逸地换来内心的平静和安宁。更多的时候,我们要接纳一个事实:人就是解决问题的动物,我们一生都在学习处理各种“问题”,与永恒的焦虑共存。
既然焦虑永远都在,那么和焦虑相处的“我”就更重要。换句话说,不要被那些具体的问题“吓倒”,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在处理问题——因为你做什么都可以,只要知道你是谁,你也可以什么都不做,只要你确定你所站的地方是属于你的。
这种内在自我的完整感,拥有一种存在的核心力量,带你笃定从容地穿梭于人世间。
虽然这样的自我主体感并不容易确立。因为有关自我价值的回答是拼凑式的,就像一个拼图游戏,自我的真相由碎片构成,在不同的人生事件中不断更新,你要在漫长的人生中学会和每个具体的焦虑打交道,然后就像打到足够的积分就能通关一样,凑够了拼图才能渐渐找到越来越完整的自我图像。
所以,生活的常态就是你一直在处理各种具体事务,一直学着忍受自己的不完美,忍受焦虑中的未知和已知,学会在自己的欲望和外物的期待之间保持动态的相对平衡,只要你不被各种惊慌吓倒,就能增长解开这个谜题的资源。
成长是自我操作界面的更新
一个减肥的好朋友昨天跑过来跟我说:“昨天大吃大喝了,好后悔啊。”
她又开始习惯性地自责:“你说我怎么总是管不住自己。”
我提了个问题:“你有没有意识到这不是自控力的问题,而是目标设置的问题?”
如果你把“快速瘦下来”当成一个僵硬、单一的目标,那这次计划外的吃喝就变得相当不能容忍,这是一次挫折和失败,人就会变得自责。而且,可以想见,这样的失控情况将会一再发生。因为只要有“控制”就会有“失控”,这是必然的,否则减肥也不会是一个公认的世界难题了。
但倘若现在换一种思路,“瘦下来”不是一个*终要到达的目标,而是一个不断出线又拉回的过程,我们会怎么看待减肥的目标呢?
减肥是一个生活和饮食习惯的长期改变,或者说它改变的是你内心一套看待食物和饥饿之间关系的旧有模式。
这个模式需要你和它的磨合。比如,我发现这个朋友经常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大吃大喝,她并不是真饿,于是,我提醒她小心这个信号,下次心情不好的时候,手边放的应该是低脂饱腹的黄瓜,或者是找到另一个“对自己好”的方式,哪怕是去买买买,去唱歌,跟朋友交谈,等等,这些事情能缓解压力,从而修复心情,降低驱动大吃大喝的无意识动能。
因此,减肥可能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是你的生活调整重心,你可能今天吃得多一点,没关系,那是旧有模式又出来了,去认识它的原因和机制,明天就还是回到新的模式上来,带着对旧有模式的更多理解,一次次地调频回来。
就好像你学习溜冰,其实是学习一种新的走路方式,以替代你平常的步行方式。在学习溜冰的过程中,一次摔倒了下次再来,你不会摔倒一次就自责一次吧,而是默认这需要练习、适应、循序渐进,也不会把必然的失误都当作自控力的失败,而是默默寻找身体在溜冰过程中轻松自如的感觉。
同一件事,我们的焦虑来源于想要完全控制目标,而缺乏对过程的理解、细致的自我关怀、深度的觉察练习……究其原因可能是对自己的心灵并不怎么了解,抱持一种无知的“假设”,好像只要“命令”自己、做不到就“惩罚”自己,这样就能做到了。
这可以说是对心灵的暴力相向,大多数时候,这种方式加剧了焦虑,也让焦虑一再循环。焦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焦虑的重复,将会使我们在各种情景里捉襟见肘。
在复杂的社会情景中,外界永远会失控,焦虑永远会超出你的想象,但只有不断深入理解自己的心灵,才能够帮助你从容应对,消化难堪,并且把它迅速转化成你需要的成长材料,迁移到更多的选择中去。这是让我们能够应对复杂人生的基本线索。
心理学知识是如此重要,因为它是你自我升级的基础。假设你是一台电脑,减肥只是其中打开的一个窗口,你的工作、爱情、友情都可以是其中可以打开的一个窗口,操作这一切的是你本人的心智模式。旧的生活对应旧的心智系统,不在操作系统中重新设置一个新的规则,就会在旧的模式中团团打转,具体问题一个接一个,却是同一个操作系统下的无效重复。如果要有新的生活,就需要对心智系统进行整体升级。就像减肥涉及饮食方式的全盘改变,这不是一朝一夕的,是一条调整旧有饮食模式的漫漫长路。在这段长路之后,你会突然发现自己的心理清晰地摆在眼前,当你学会和自己相处,减肥或者其他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任何一个具体的生活焦虑,我们可以看作人生某个打开窗口的交互界面。当我们深入焦虑的时候,对话的是心理机制,它触发的是对自我操作系统的重新思考。
直视焦虑
存在主义心理学家欧文·亚隆在描述死亡焦虑时,用了一个比喻:“你不能直视骄阳,也不能直视死亡。”因为骄阳让人眼睛受伤,而直视死亡,会让人心生恐惧,惧怕未来。
人的本性如此,人面对焦虑时,本能地想要逃避,因为焦虑会带来巨大的恐惧。
人们对未知的焦虑大于死亡,这是成长*的障碍。
如果不能按你所想的去生活,那么你就只能按你所生活的去想。人总是用已知的框架来解释未知的事情,这导致我们的人生越来越僵化。
真正的自由,正是以失去安全感的方式,换来新的可能性。如果我们又想要可能性,又害怕失去一切,那就很难获得成长。所以,*的焦虑可能就是对自由的焦虑。
实际上,我们*的焦虑是走出舒适区的成长焦虑,它会危及我们对自己安全感的评估,然而直视这种焦虑,不断把未知纳入我们的心智,是成长的*好途径。
人生*值得期待的,就是这些在焦虑之下直面自我的瞬间。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带着我们刚来的时候“没有的东西”,这些东西包括你体验到的爱和记忆等这些珍贵的情感,更包括你在这段旅程当中经过世事磨砺的一颗更加精纯、信息密度更高的灵魂。
荣格把人们逐渐活出更高内在自我的过程叫作灵魂的炼金术,像孙悟空在炼丹炉里经历的烈火,没有经过世事的千锤百炼,我们不会对自我的拼图如此笃定,*后带着一颗相对完整的灵魂跟这个世界说再见。
你可以将这本书看作一个个鲜活的人在人生困局里如何突出重围的故事。婚姻、工作、爱情、亲情,当你用旁观者的视角去审视他人的时候,也是在与我们自己内心的焦虑对话,觉察自我心智系统的运作模式。
这本书的故事和思考承载着我30多年来对生命、对世界赤诚的感情,但愿这些故事、这些思考能够让你在人生的焦灼中感到一丝清凉的慰藉……
——蘑菇姑姑


【免费在线读】

焦虑是爱的头号杀手
美国作家阿内丝·尼恩(Anaïs Nin)认为焦虑是“爱的*的杀手”,幸运的是,爱也是焦虑的*杀手。焦虑是一种疾病,把我们束缚在自己的噩梦里。爱是向外的作用力,是我们挣脱恐惧的通道。
松子出生在一个五口之家,她有一个因病常年卧床的妹妹、一个弟弟,以及爸爸妈妈。爸爸活在对生病妹妹的心疼和自责里,又或许因为不富裕的生存压力,所以很难展露笑脸,更加关注不到幼小的松子。经常,爸爸下班回来,带回来漂亮的礼物,松子都以为是送给她的,然而爸爸却径直走进了妹妹的房间,松子在家里成了爸爸“看不见的人”,她的心情在愤怒、忍耐、鼓起希望、再度失望中摇摆不定。
如果总是得不到爱,小孩子就会丧失自我价值感。对松子来说,从此以后她的全部注意力都放在了“我要得到爱”这件事上。她的自我从此和有没有爱密切相关,“别人爱我,我就有价值;别人不爱我,我就没有价值”。
比起得到了爱却身体残疾的妹妹,松子得到的爱是匮乏的,她完全没有自我价值感——可以说她在心灵上是残疾的。这给松子的一生带来了令人感慨的连锁反应。
首先是她的工作。有人被偷钱了,作为老师,她认为自己出丑没关系,只要大家高兴。她采用了息事宁人的方式,帮别人顶替偷钱的罪名,*后被学校辞退。没有了正式工作之后,她艰难求生,也求爱,用讨好和无底线付出的方式在一个个男人身边流转,“一个人的时候也是地狱,既然这样,两个人在一起就算是地狱,我也去”。她做过失足妇女、理发师,杀过人,坐过牢,做过情人,还自杀过……不管她做什么,*后全都惨遭男人抛弃。
*后,松子终于累了,她在一个破旧的公寓里孤独地生活,再也不与人交往,一次,她被一群熊孩子打死在一片荒地上,草草结束了她悲惨的一生……
人生的*个处境:活在天生的限制里
每次松子受到了命运的沉重打击,她又会重新寻找生活目标,寻找另一份可能的爱,试图让自己站起来。哪怕*后她又老又瘸,被孩子们用球棒锤到地上,她在内心还是希望能够站起来。她试着挣扎,但*终没有站起来,可以说,一直到生命的*后一刻,她都没有放弃对爱的渴望。
可以说松子尽管心灵有巨大的匮乏感,却仍然一直在挣扎求生,目光“向上”渴望着爱的救赎。
在这一点上,影片用大量欢快的音乐去铺陈,每当松子走进一段感情,她充满希望地认为“这次真的找到了爱的归宿”,画面呈现出鲜花盛开的场景和昂扬的基调。
与“希望”相对,影片又充满了“向下”的压抑。松子的遭遇简直是低到尘埃里。她的生命随时在崩溃,求而不得,又一次次从头再来。
影片用“向上”的对爱的仰望,来衬托低到尘埃里的人充满限制的生命。这种仰望和限制同在的生命之痛,可能是每个人存在的基本境遇。
《旧约·创世记》的开篇就是亚当和夏娃失去了乐园,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向下”的坠落。从此以后,人们心心念念向往的是回归乐园。
而向下的“坠落”,也是远古神话一个经典的原始意象。当时天地混沌,本是一个巨蛋。然后,巨蛋被天神劈开,沉重的下沉,落到地面,成了世间,轻的上升成为天空。从此人们就只能生活在“沉重”之中。
回到每个人的生命中,也有一个从“圆满”到“分化”的成长历程。婴儿时期,人是混沌未开、和万物(妈妈)连为一体的天然状态,然后到了一两岁,意识开始分化,有了自我意识,这个时候就有了自我和环境的对立,有了“我是谁”的追问。人生的旅程是从跟大自然一体的圆满天性的脱离开始的,同时,这也是一个从“圆满”到“分化”的下沉过程。
每个人的内在都体验过本质上的完整,那是和妈妈、和天地万物浑然一体的圆满联结感,或许我们一生都在追求重回这种状态,我们因而对爱的渴望与生俱来。每个人都有内在的光明属性,就好像每个人都无条件地相信未来会比现在好,都在无意识地追寻着爱。
影片中,当然*典型的是松子,但其实所有人都在自己的限制中。无论是背负着内疚、一辈子不苟言笑的爸爸,还是黑社会小弟或者色情片女主的好朋友,以及监狱众生……其实都在一个底层的、不圆满的生命里轮回。
有一幕,是所有这些人,好像一下子脱离了各自的生活角色,共同合唱着一首通往天国的歌。每个人的背景都是阴暗的,有潮湿的牢房、阴暗的街道、无聊的职场,还有荒诞的夜总会……所有人都在仰望天空,唱着松子之歌,这是她从小唱到大的一首歌:
“伸出手臂,伸向天空,紧紧搂住那颗小星星。”
“渴望被紧紧搂住”,就像妈妈拥抱着自己一样,这是每个人内心的一个梦。
影片用这样的上帝视角来抚慰每个人的心灵,每个带着残缺挣扎求生的人。而每个人都是残缺不全的,一边仰望,一边深陷。
人生的第二个处境:内在流浪者的英雄之旅
松子的爸爸非常严肃,不苟言笑。有一次,也是*的一次,爸爸带她去游乐园。小丑的鬼脸逗笑了全场,爸爸仍然一脸严肃,松子朝着爸爸模仿了这个鬼脸,发现脸上有一点抽搐,严肃的爸爸*次咧嘴笑了,这让松子得到了鼓舞,从此她就不时地做鬼脸逗爸爸笑。
鬼脸*后还形成了她的一种强迫性动作,每当事情的发展严重到不可挽回的地步时,她就不自觉地做这个鬼脸。在松子快要遭到学校辞退、被训斥的时候,这个鬼脸又跑出来了。像行为艺术一样,她用强迫性的逗乐来应对绝望,而且是以一种失真、夸张、卑微到底的方式,仿佛在说“我怎么丑都可以,只要你笑”。
这个笑脸就是松子内心卑微的象征。她像一个心里流着泪,脸上还画着夸张笑脸的小丑,因为痛苦的张力,这个鬼脸看起来真的很诡异。
从自体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松子是一个没有稳固自我感的人,她从小没有体验过被爱的感觉,所以不能在心中建立牢固的“我值得存在”的印象,所以她的自我好像寄生在别人身上,必须找到寄主收留她,她才能感受到自己。
从精神分析来看,这也是一种强迫性的重复,她不由自主地重复着自己的命运,她要逗笑别人,才能证明自己的存在,就像和爸爸的关系那样,她必须牺牲自己才能换来一个笑脸。她的命运,可能早就在那个鬼脸里做了一个荒诞辛酸的预言。
哪怕*终打碎了自己,也要得到爱,这是一种疯狂,同时,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一种勇敢。她一次次被这种重复的悲哀击倒,但她还是再次选择走进去,因为她的内心深处渴望着“完整”,这也是她心中的深层精神动力。
人走过漫漫的一生,有一个基本的使命,就是要面对自己的限制。
就像无数神话里的孤胆英雄,通常他都是一个孤儿或者流浪儿,他被设定要去寻找自己的父母或者拯救家园(隐喻要找到自己的完整),要完成使命,就必须独自上路,路上有恶魔等着他,为他设置重重障碍,故事的*后总是他克服困难,让家园“失而复得”(隐喻“重回乐园”)。
每个人正是这样面对自己的限制,走上内在的成长之路,这时候,“限制”是动力,无数次的强迫性重复让你在相同的情境中寻找自我拯救的道路。直到有一天,你打破了不断出现的恶魔,救赎了自己。
可以说,在每个人的生活中,一条隐线是内在精神之旅,限制一直都在,表现在生活遭遇上就是永无止境的重复。除非内在的自我能够“克服困难”,我们才能重新找回自己的完整。从受困到克服,带来精神的升华感,这是我们内在的“上升”过程,与我们“坠落”的基本处境完全相对。
人生的第三个处境:永恒的孤独
当年松子当老师时,她替一个偷钱的男生顶包,从而丢掉了工作。多年后再相遇,这个男生已经成了一个黑社会混混。
他向松子表白,说自己一直爱着松子。听到有人说爱自己,出于对爱的渴望,松子放弃了原本稳定的职业,和他同居,还帮他贩毒。后来混混进了监狱,松子发誓要等他出狱。而与此同时,男生在监狱里想:他两次毁掉了松子的生活,他有什么脸面再跟她在一起?他发誓出狱后一定要远离松子。
出狱之前,影片用了一组平行蒙太奇来展示两个人的内心独白。
男生说:“我能为松子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再也不要和松子见面了。”
松子说:“为了阿龙,我要做的只有一件事,等着他。”
到了男生出狱的那天,松子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满怀希望地前来接他,男生看到松子之后却发了疯一样,一拳打倒了她,然后转身仓皇逃走,再也没有回来,她又一次陷入被抛弃的孤独。
松子总是在关系中演绎着自己的戏码,又被现实沉重地打击。实质上,松子从头到尾都是一个人生活的,谁又能够帮她?爱情到*后都被证明是昙花一现的幻觉。
类似的场景还有很多,比如松子和同居作家的对手——另一个作家在一起后,一开始生活得很幸福,她又一次以为自己找到了真爱。此时,她自己的小家到处都开满了鲜花,她走在路上、做家务时都在唱着幸福的歌,道路两旁开满鲜花,仿佛她是偶像剧的女主角,童话里的公主终于实现了爱情梦想。直到这个有家室的男人再一次抛弃她,一切鲜花都退去了,她又被打入冰冷的现实中。
又比如她出狱后,在浪漫的樱花背景中,看到理发师有了家室,几年来的憧憬又破碎了。
是谁把她关在孤独里?
一个人的渴望。
她的缺爱焦虑,让她的眼睛里只有被爱的两极——有爱和无爱,除了两极的*感受,她破碎的自我无法撑起稳定的情绪,只有在外界带来的风雨飘摇中体验极度不稳定的情感。
这种强烈又孤独的内在感受是一种囚禁,更像是一种濒死体验,可以说,松子一直体验着悬崖上生存的悲哀,因为她从未得到过真正的内在的回应!
每个受苦的人都是囚犯,就像因抑郁症而长年失眠的人,他面对漫漫长夜的孤独,你是无从体会的。他的人生可能也只有能睡着和不能睡着的日子之分,没有人真的可以回应他。
精神上的痛苦必然伴随孤独感,可能每个身受限制的人都体会过这种孤独。正因为如此,当你了解了一个人的限制,也就能理解他的孤独。
就算看起来是“罪魁祸首”的爸爸,他一辈子背负着对卧病在床的小女儿的歉疚之心,又带着对松子的牵挂和遗憾走完一生,他该为松子一生的悲剧负责吗?却又说不上。
用自己肉身的这种限制,去碰撞他人肉身的另一种限制,然后感受坠落和希望的缠绕,度过艰难的一生,谁不是这样呢?怪罪是简单的,而理解是一种更为复杂的感受。
“为什么是我,为什么会发生这一切?”没有原因,只因为你是一个人,你碰到了另一个痛苦的人。
影片中那句“生而为人,我很抱歉”,无数的人在引用,它击中了我们卑微又暗藏着希望的挣扎的生存。不单单是缺爱的人,每一个被抑郁、焦虑、孤独、无趣的人生所困惑的人,都能从这部影片中找到共鸣。
影片的*后,航拍的镜头从松子住的公寓门口的小河,一直扫过松子离家出走的大堤坝,回溯到故乡的那条河,就好像回顾着松子的一生,她做着鬼脸、她离家出走、她一次次鼓起希望、*后累倒在地……她鼓起热情奋力奔跑着、短暂又受限的一生,让人感慨。而此刻同样的生命能量,正如河水奔腾一样,也流淌在每个人的内心,松子,不也是每个卑微又渴望绽放的我们自己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