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关于现代建筑巨擘勒·柯布西耶*全面、*壮观的视觉传记

2.收录众多罕见的档案材料,包括未曾出版的创作手稿与鲜为人知的生平故事,堪称*详尽的纸上档案馆

3.对于任何柯布西耶的爱好者,这*是一本必不可少、激动人心的书

4.全面了解柯布西耶的建筑思想与个性,展现建筑大师*完整的人生,进入柯布西耶的建筑世界

5.引进自知名艺术出版社Phaidon,印刷、制作精良,百分百呈现原作风貌,值得珍藏的经典建筑书


【内容简介】

勒·柯布西耶(1887—1965年)是现代主义中*影响力的建筑师、城市规划者和理论家之一。《伟大的柯布西耶》巨细靡遗地介绍了这位20 世纪的建筑巨匠、杰出设计师的生活和工作,堪称一本完美、宏大的视觉传记。书中收录了他的工作草图、绘画、日常信件、生活照片以及各种建筑作品,所有图片多达2000 余张。

翻阅《伟大的柯布西耶》时,读者会紧随柯布西耶的人生轨迹——童年的游历之旅、成为一名多面手(画家、作家与建筑师)、开展各种建筑项目、印度之行、在地中海安度晚年。

《伟大的柯布西耶》的两位作者让- 路易·科恩、蒂姆·本顿均是研究柯布西耶首屈一指的专家,二人担当了这本丰富的“纸上档案馆”的管理员,分别撰写了优雅动人的前言与章节介绍。由于二人的努力,我们得以走进柯布西耶的世界。


【作者简介】

让-路易·科恩(Jean-Louis Cohen,1949年—)是享誉全球的法国建筑师、建筑史学家,而且,他是公认的研究柯布西耶的权威专家。他自1994年起担任纽约大学艺术学院建筑史学教授,2014年起担任法兰西公学院教授。

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法国、德国和苏联的建筑先锋性、殖民以及巴黎的城市规划历史。出版著作三十余部,包括《法国:历史上的现代建筑》(2015年)、《勒·柯布西耶:现代风景地图集》(2013年)、《1889年后建筑的未来》(2012年),《密斯·凡·德罗》(2007年),《卡萨布兰卡》(2002年),《勒·柯布西耶与苏联神话,莫斯科相关理论与项目,1928-1936》(1992年)。

在他策划的众多展览中,包括蓬皮杜中心举办的柯布西耶百年纪念展览“1887-1965:勒·柯布西耶的冒险”(1987);“建筑干预:德法建筑1800-2000”,斯特拉斯堡现代艺术博物馆/德国建筑博物馆(2013);“勒·柯布西耶:现代风景地图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2007)。2018年,他与建筑师Pippo Ciorra于罗马国立21世纪美术馆联合策展“赛维的建筑师”。2014年,由他策展的威尼斯双年展法国馆获得了评审团的特别提名奖。

蒂姆·本顿(Tim Benton),英国米尔顿凯恩斯的公开大学的艺术史教授,主要研究20世纪的建筑史与艺术史,并且是深入研究柯布西耶的学者之一,著有《柯布西耶,街头摄影师》《新艺术运动:1910—1939年》等书。


【目录】

千面之人 让·路易·科恩

童年与早期游历时期(1887—1917年)

成为勒·柯布西耶(1917—1926年)

城市愿景与纯粹主义别墅(1922—1935年)

寻找大项目(1926—1942年)

巴黎、维希和战争(1937—1943年)

人性化尺度的大项目(1942—1952年)

印度之行(1950—1962年)

神圣与崇高(1950—1959年)

地中海的时光(1950—1959年)

回顾(1954—1965年)

附录注释年表精选文献索引


【前言】

到20世纪30年代之时,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的形象已经被奉为现代建筑师的标准模范,以至于建筑师们在各类宣传中都戴着圆形的黑框眼镜、系着领结,模仿柯布西耶的容貌举止,试图以此吸引业界的注意力。当时,柯布西耶就是一个十足的传媒明星;在近60年的职业生涯里,他一直在动员媒体、电台和电影业来支持他的想法和计划。从*初用原名“夏尔-爱德华·让纳雷”(Charles-Edouard Jeanneret),到1920年后开始使用化名“勒·柯布西耶”,他前前后后写了34本书,有七千多页的文本,此外还有几百篇文章和讲稿,包括他在除大洋洲之外的每个大洲所做的演讲。他在公共领域的强势主导地位加上他对科技及其产物的迷恋,使得他成为某种意义上的总体建筑师(total architect),坚定致力于现代化的进程。如费尔南·莱热(Fernand Léger)在回忆与柯布西耶的初次见面时所说,这副引人注目的形象是柯布为俘获公众注意力而有意塑造的。这位艺术家回忆道:“我见他向我靠近,硬邦邦地,像一个移动着的奇怪的物件,一个顶着圆形礼帽、架着眼镜、罩着牧师袍的人形剪影。这个‘物件’在一辆自行车上缓慢向前移动着,严谨地遵守着透视的定律。”1

这个刚性的形象显然是人为构建而成的,是一个精心筹划的伪装。他私下的书信往来以及在建筑生涯中与他人的无数次专业探讨,显示出他与导师、同事和朋友间亲密的私人交往。这些私密的信息自成一套话语,与那些在大众中间激起波澜的演说词紧密相关而又截然相反。这些私下言论远比他公开的一面更能反映其真实人格,如他在1926年给约瑟夫·采夫 (Josef ?erv) 的信中清楚表明的那样,“勒·柯布西耶是一个假托。勒·柯布西耶投身于建筑,无关其他。他追求公正不偏的见解,没有权利背叛与妥协。他是一个从肉体中解放出来的独立实体……夏尔-爱德华·让纳雷则是那个有血有肉的人,拥有着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经了荣光之巅与至暗时刻。他会画画。虽然不是画家,但他对绘画保有着热情,他不停地画着,是一个业余画家。”2

柯布西耶的生产力是惊人的。从1907年建于他瑞士的故乡拉绍德方(La Chaux-de-Fonds)的佛莱别墅(Villa Fallet),到1965年去世之时仍在考虑的多项委任,柯布西耶主持了78项工程,作品遍布十二个国家,而这还只是他设计过的305个项目(有的设计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精细度)中的一小部分。他的业务形式多变、涉猎广泛,其学科范围令人眼花缭乱,这在他的同代人之中犹显独特。相比之下,另一位美国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设计和完成的建筑数量显然更多,且作为一个作家的产量也毫不逊色,但是这个美国人却几乎没有留下造型艺术作品。德国建筑师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的建筑与柯布西耶不分伯仲,他也成功建立了新的空间准则,但是这个德国人的文字产出却微不足道。因此,柯布西耶涉猎学科的丰度和广度在他的那一代人之中是极为特别的。因为憧憬于成为一名建筑师,他放弃了原本父亲所希望的成为一名钟表匠的想法(钟表制作在他的家乡是*主要的产业)。正是作为一名建筑师,他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接触到了那些*特色的项目,也正是以建筑的名义,他得以倾注自我来审视这个世界。


【免费在线读】

神圣与崇高(1950—1959年)

从建成之日起,柯布西耶的宗教建筑就令批评家和历史学家们颇为困惑。1944年,法国朗香的一座教堂被炸毁,随后柯布西耶接到委任设计一座新教堂。朗香教堂(Notre-Dame-du-Haut)激发了这位时年63岁的建筑师创造出*出人意料的建筑作品。然而,对于许多1955年初见这座建筑的建筑师和评论家来说,朗香教堂似乎是对现代建筑基本理念的一次背叛。极具表现力和雕塑感的建筑(对现代建筑师来说)似乎犯了“掩藏结构”的头等大罪。

柯布西耶在朗香教堂和拉图雷特修道院的参与,得益于他与神父马利—阿兰·库图里耶(Marie-Alain Couturier,一位受过艺术家训练的道明会修道士)和皮埃尔·雷加米(Pierre Regamey)之间的友谊。他们共同创办了《神圣艺术》(L’art Sacré)杂志,旨在让现代艺术家参与宗教艺术的创作。虽然柯布西耶本人不信教,但他认识到灵性的力量,并参考自然隐喻和炼金术发展了一套个体图像学。“我接受符号,我相信符号,因为它们是活生生的现实的表达,或是对未解之谜的唤起。象征与形而上学让我驻足沉思=[它们意味着]想象力、在任何特定的时间和地点都有价值的创造力、人们可以利用的物象和迷信,为那些已经逃离、正在逃离或试图逃离(物质世界)的人和神话爱好者提供庇护之所。”

对于柯布西耶来说,天然形态有着深刻的精神内涵。这些形态有着对自然的敏感,同时又附加一种秩序,在柯布看来,这正是艺术的本质。他一生都在收集天然之物——贝壳、骨头、浮木、石头等等。在1960年的一次电台采访中,他如此解释道,“它们无处不在……关键是如何看到它们、观察它们、认识它们,并意识到它们值得钦佩,因为它们以普适性的规律表达和体现了自然的法则……我接受的全部教育即在于如何将自然纳入思考,深入研究并从中获得启发。”柯布西耶提到,朗香教堂屋顶的灵感来源于他在纽约长岛海滩上捡到的蟹壳,但同时屋顶的形态也喻指飞机机翼或大坝流水。建筑东南角锋利的白色边缘打造出“一处直角”,线条爽利而陡直,彰显着秩序与精确,与粗糙纹理的倾斜墙壁和黝深圆润的屋顶形成强烈的对比。

柯布西耶经常将自己比作一个修道士。他声明,拉图雷特修道院的设计,既服务于道明会修道士的生活,也同样适用于知识分子:“我要为布道者们创造一个冥想之处、研究之地及祷告之所……让居住在此间的修道士获得如今人们*需要的东西——宁静与安和。”在描述架于空中的修道院时,博纳(Bonnet)神父解释说,由于柯布西耶“不能在地面上直接建造(场地坡度过陡),所以他选择从天空向下建造,他是从天空到达了地面”。当被问及这位建筑师对宗教的态度时,博纳回忆道:“他参加了教堂庄严肃穆的落成弥撒,并以此结束了修道院的建设。我看见他哭了,真的哭了,像一个深受感动的人一样。当他从人群中走出来的时候,我听见他说:‘现在我明白我所做的事了;这就是我想要达到的结果。’”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