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张维迎教授深入透视中国40年经济改革历史,一针见血地点明“市场”这个关键因素,剖析“市场”的内在、底层运行逻辑,清晰呈现市场各个环节的盘根错节与内在互动。张维迎的结论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在未来是否可以持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是否能够重新回到市场化改革的轨道上来。只有走向市场的逻辑,中国才有光明的前景!”

——张维迎教授是中国经济学界的风云人物,也是极富创见和颠覆性的经济学家。本书是张维迎教授的经典畅销书和代表作,第三版在“增订版”基础上做了全新修订,并再次增补,专题论述“从套利到创新:企业家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张维迎教授用平白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案例,阐发了诸多振聋发聩的犀利论断和让人醍醐灌顶的深刻洞见。这本书不只是对经济、管理从业者启发颇多,对于我们普通读者认识社会运行的基本规则,看清中国经济发展的形势和未来,也有非常大的帮助。


【内容简介】

为什么人类过去200年的进步比过去几千年大得多?

中国40年经济成就举世瞩目,关键原因是什么?

什么是强盗的逻辑,什么是市场的逻辑?

什么是好政策,什么是坏政策?

为什么说企业家精神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

中国经济的未来在哪里?

……

张维迎教授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深入透析中国40年经济腾飞的根本驱动力,一针见血地点明“市场”这个关键因素,剖析市场经济的内在、基本运行逻辑,抽取与“市场”相连的人才、体制、政策、监管、企业家精神等诸多关键因素,系统呈现各个环节的内在关联与盘根错节,指出中国40年经济发展与改革的来路和前途。

张维迎教授是中国经济改革的亲历者和参与者,也是极富创见和颠覆性的经济学界风云人物。他在《市场的逻辑》这本经典代表作中,有诸多振聋发聩的犀利论断和让人醍醐灌顶的深刻洞见。不只是让经济、管理从业者启发颇多,对于我们普通读者认识社会运行的基本规则,看清中国经济发展的形势和未来,也有非常好的帮助和指引。

第3版在原增订版的基础上再次全新修订,增加了2万字长文(第18章),专题论述“从套利到创新:企业家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市场的基本逻辑就是:如果一个人想得到幸福,他必须首先使别人幸福。这一逻辑把个人对财富和幸福的追求,转化为创造社会财富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作者简介】

张维迎,1959年生于陕西省吴堡县,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博雅经济学讲席教授,北京大学市场与网络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1982年获西北大学经济系学士学位,1984年获硕士学位,同年进入国家体改委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直接参与了对中国经济改革政策的研究;1990年9月入牛津大学读书,1992年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94年获博士学位。除《市场的逻辑》外,另著有《经济学原理》《理念的力量》《市场与政府》《企业家精神与中国经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信息、信任与法律》等。

2002年,获评为中央电视台“中国经济年度人物”;2008年,入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评选的“改革30年,经济30人”;2011年,因对双轨制价格改革的开创性研究荣获第四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2013年,获得网易财经“年度*有影响力经济学家奖”。


【媒体评论】

张维迎是一位能够在中国的政策决策中发出重要声音的人,也是一位学术界的领军人物,他在这本书中对中国摆脱贫困的非凡成就进行了深入分析。我建议所有研究经济发展的学生读一读这本重要的书。

——埃德蒙德·菲尔普斯[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哥伦比亚大学资本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

这本不同凡响的书证明,将基本经济因素孤立出来进行经济学分析所提供的洞见,超越国界和政治制度。人就是人,无论身在何处,目的是好是坏,都会对激励做出反应。对于一些中国人为了消除亚当·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所面临的障碍而进行的持续斗争,这本令人着迷的著作提供了许多精辟的见解。

——托马斯·萨金特[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纽约大学教授、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在这本令人兴奋的书中,张维迎的论述远远超出了一般的对中国近期改革的回顾和对未来前景的展望。改革的长处和短处,还需要做些什么,政治和法律的改革,都在有关市场力量和深层原则的讨论中进行了分析。他借鉴了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的著作、亚当·斯密的理论、中国早期哲学家的思想,以及当代的经验来阐述他的观点。卓有成就的经济学家、学生、学者们都将从本书学到很多关于中国和市场的理念。

——德怀特·波金斯[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政治经济学教授]

渐进式改革的特点就是改革的不彻底性。张维迎教授的《市场的逻辑》正是在反市场化的合唱中唱反调,为市场经济“鼓”与“呼”的。

——《新世纪周刊》

  

自里根主义、华盛顿共识以来,政府之手从没像今天这样在全球经济体系里面受到推崇。所以,张维迎教授新出版的《市场的逻辑》,显得更深具含义。

——《*财经日报》

在全球金融危机令各国政府纷纷介入经济活动、市场调节功能受到质疑之时,《市场的逻辑》有着特别的借鉴意义。

——FT中文网


【目录】

第三版序(新增)

增订版序

前言

导论:市场的逻辑和中国的改革

【*编】解读市场经济

第1章 理解和捍卫市场经济

第2章 正确解读利润与企业社会责任

第3章 国有制与市场经济相容吗

第4章 反垄断法的隐忧

第5章 让商业活动更自由

第6章 好政策与坏政策

第7章 市场与道德伦理

【第二编】思考中国改革

第8章 理性思考中国改革

第9章 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历史视角

第10章 产权变革、企业家兴起与中国经济发展

第11章 中国经济改革30年

第12章 中国的价格改革

[附录]以价格体制改革为中心带动整个经济体制改革

第13章 市场化改革与收入分配

【第三编】理解金融危机

第14章 危机中的选择

第15章 经济不是单一的产品

第16章 金融危机与经济学的发展

【第四编】把脉未来发展

第17章 把脉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和制度变革

第18章 从套利到创新——企业家精神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新增)

索引(新增)


【前言】

第三版序

自本书首次出版以来,时间过了已近十年。此间,无论中国的国内政策,还是面临的国际环境,都发生了一些不曾预料到的变化。这些变化告诉我们,虽然已走过4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仍然任重道远。

我仍然坚信不移的是,唯有遵循市场的逻辑,人类才能享受合作互利的成果,并避免相互伤害。这个道理既适用于个人之间,也适用于国家之间。

本书本次修订增加了第18章《从套利到创新——企业家精神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一章既包括了对过去40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解释,也是对中国未来增长前景的展望,基本内容可以概括如下:企业家精神是经济增长的基本驱动力;套利和创新是企业家的两个基本职能;中国过去40年的高增长主要来自改革开放释放出来的企业家套利活动;随着套利空间的减少,未来的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于企业家的创新;但创新比套利难得多,对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要求也更高;总体上讲,我们目前的体制虽然能刺激企业家套利,但严重不利于企业家创新。这意味着中国必须在经济体制、 政治体制和法律制度等多方面继续深化改革。如果私有产权不能得到有效的法律保护,如果建设法治国家的愿景不能落到实处,企业家就不可能有足够大的动力从事创新,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就不可能成功。

张维迎

2019年7月21日

导论:市场的逻辑和中国的改革(节选)

重新注意古典经济学优秀思想

*近,我看了一些思想史方面的东西,知道在科学史上有一个概念,叫辉格主义,说科学总是在进步,今天的东西要比昨天的东西更正确。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搞科学研究的人不需要看很老的东西,只要看*近发表的东西就可以了。但这个辉格主义是完全错误的,因为科学并不总是在直线进步,科学经常走弯路。例如,日心说在公元前200 多年的时候就已经被古希腊的天文学家阿利斯塔克提出来了,但是一直得不到承认,托勒密的地心说却统治了世界1500 多年,直到哥白尼于1543 年出版了《天体运行论》。这说明科学进步是相对的。

经济学从1776 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开始,有200 多年的时间,取得了很多进步,但也走了好多弯路。也就是说,后来出现的经济学理论不一定比亚当·斯密那个时候的古典经济学更正确、更深刻。*近,我一直在学习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从某些方面看是进步的,但总体看可能是一个倒退。我们过去的计划经济理论,跟古典经济学的市场理论相比较,也是一个极大的倒退。所以,我建议,学经济学的人有时候要回过头来重新注意古典的东西,要从这些古典的东西中寻找理解我们现在问题的非常杰出的思想。我们现在仅仅关注一些数据模型,但就我所知,在现在的经济学家里边,真正突破亚当·斯密的人少之又少。亚当·斯密的基本思想是研究国民财富增长的本质与原因。我们后来的经济学变成了研究资源配置、研究均衡,变成了一种静态的研究,而不是研究进步和变革,我们把很多注意力转移到了不太重要的地方。

从有文字记载的几千年历史看,工业革命之前人类社会几乎没有什么大的进步,年技术进步率不超过0.05%,长达1500 年的时间人均收入才翻了一番。而过去的200 年,人类的年技术进步率平均是1.5%,每50 年人均收入就可以翻一番。原因是什么呢?为什么过去200 年的进步比过去几千年的进步大得多?这就是我讲的市场的逻辑想回答的问题。

亚当·斯密的理论认为,财富的创造来自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力的提高来自技术的进步和创新,技术的进步和创新来自劳动分工,而劳动分工受市场规模的限制。这样,市场规模越大,分工和专业化程度就越高;分工和专业化程度越高,技术进步就越快;技术进步越快,国民财富就越多;国民财富的增加又进一步扩大市场的规模……如此循环不断,导致持续的经济增长。这就是社会进步的基本逻辑。

在远古时代,技术的传播很慢,技术进步的速度则更慢。石器时代持续了200 多万年,而考古发现则显示,1 万多年前世界各地使用的石器没有多大区别。从石器时代步入青铜器和铁器时代后,技术进步和技术传播有所加快,但仍然很慢。我们知道,公元100 年左右中国汉代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但造纸技术是在公元751 年的唐朝才传到伊斯兰世界的,又过了二三百年才传到欧洲。这种传播还是偶然发生的,因为当时唐朝和大食军队发生了战争,一部分唐朝士兵被俘虏了,俘虏中一些人会造纸,于是造纸技术才传到那里。造纸技术从中国传播到伊斯兰世界,花了650 多年的时间。但在今天,技术进步的速度非常快,技术传播的速度更快。现在技术进步的速度甚至赶不上技术传播的速度,一种新技术一旦发明出来,全世界马上就开始应用,给人类带来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无论是技术进步的速度,还是技术传播的速度,其实都是一个市场全球化的过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