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畅销书《这才是美军》作者许述2020重磅新作!2017年许述出版专著《这才是美军》,登上三联书店畅销书榜,进入美国纽约公立图书馆、加拿大国家图书馆,得到军队高级将领的密切关注!

在微信平台开设公众号“许述工作室”(综合号),在今日头条、抖音、百度、新浪微博等自媒体平台开设公众号“这才是美军”(军事号)和“脑洞大开的历史”(历史号),聚拢几十万死忠粉丝。全平台单篇发文,多有10万 。

☆本书得到《超限战》作者乔良、《滇西三部曲》作者余戈作序推荐,王洪光中将,任国强大校,姜鸣 (《龙旗飘扬的舰队》作者),江晓原(《科学外史》作者),杨浪(资深媒体人)倾情推荐!

☆本书以“军事”和“历史”为两个基本点,对古今中外21次重大军事革新进行了回顾与反思。秦军团、大汉军团、蒙古军团、马其顿军团、罗马军团、拿破仑军团、沙俄军队……涉及的内容无一不是令军事发烧友着迷的内容。作者对其进行了专业、深入的解读,笔法老到,内容丰富,十分精彩。

☆本书着眼于历史上著名军团的崛起和制胜之道,分析他们如何改变了战争和历史,同时也可视作一部团队管理和经营革新,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实战参考宝典!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专业的视角,详述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那些战斗力逆天,深度改写了历史命运的军团(如秦军团、大汉军团、蒙古军团、马其顿军团、罗马军团、拿破仑军团、沙俄军队)的缔造过程、组织特点、战争风格、指导思想,以及缔造这些著名军团的军事改革思路,揭秘这些军团的“制胜密码”。并将它们置于全球历史的发展维度中进行观照,对军队的革新等方面也很有思考深度


【作者简介】

许述,四川宜宾人,军事学博士,中校军衔,先后在火箭军部队和南京军区机关工作,从军20年后自主择业,曾任某传媒集团高级政策研究员,现为成都述策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曾在《书屋》等媒体发表文章70余篇,接受过凤凰卫视等知名媒体的采访。

出版专著《这才是美军》,登上三联书店畅销书排行榜,进入美国纽约公立图书馆和加拿大国家图书馆,在广大军迷读者中引发轰动,受邀到知名企业、政府、部队和大学讲座几十场。

在微信平台开设公众号“许述工作室”(综合号),在今日头条、抖音、百度、新浪微博等自媒体平台开设公众号“这才是美军”(军事号)和“脑洞大开的历史”(历史号),聚拢几十万死忠粉丝。

罗耳闻,中原人士,祖籍江西,先后在基层部队和机关工作,军龄20年。曾在《南方周末》《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世界军事》等媒体发表文章100余篇、摄影作品多幅。


【媒体评论】

一本《兵道》读下来,我的看法无外乎“五善”。即善使新器、善创新制、善立新规、善用新理、善拔新人。关键要看它是否启用了能推进发挥新器、新制、新规、新理于极致的新人。

——乔良(军事战略专家、国防大学教授、空军少将)

把军事和历史揉合在一起,把学术性和可读性融合在一起,把故事性和启发性结合在一起,这本书做得非常好。

——解放军中将王洪光

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本书探讨军事变革对人类历史的影响,以史为鉴,矫正现实,启迪未来,无疑是有意义的一件事。

——任国强大校

本书选取的改革案例颇具匠心,不仅对中国历代军事改革进行了纵向梳理,还对中外军事改革形成了横向比较,*后归纳总结,既有鲜为人知的精彩故事,也有独具慧眼的创新认识。

——余戈(军旅作家,“滇西抗战三部曲”作者)

本书用通俗生动的叙述,引人入胜地揭示出:军事装备、指挥形态和作战样式的演进、战略战术的变革;军事家的深刻思考和审时度势,推动着人类进步。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得失。不守成,敢创新,才有强国崛起。

——姜鸣(近代史学者、《龙旗飘扬的舰队》作者)

一本出入中外,博通今古的军事史佳作,读来兴味盎然,发人深省。讲的虽是历史,着眼的却是今天中国的科技强军和军事改革。

——江晓原(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长 ,中国好书奖得主)

本书用轻松有趣的文字告诉我们:军事变革充满了人类历史的整个过程,而每一个激烈变化的时代总伴随着重大的军事变革。激烈变化意味着打破平衡,进而影响到那个时代的国际关系。

——杨浪(资深媒体人、文化学者)


【目录】

推荐序一:钢刀是怎样锻成的?(乔良) / 001

推荐序二:改者强,革者胜 (余戈)/ 007

中国篇

他=孙武+商鞅

——草根丞相吴起军事改革 / 003

改革家需要三大气质 / 003

用脚写下“三国志” / 005

吴起比商鞅强的地方 / 009

才与德的博弈 / 012

改革,就是释放人性

——重读商鞅军事改革 / 015

两个想改变世界的年轻人 / 015

改革做到这一点就成功了 / 017

执行力,执行力,执行力 / 020

各国皆变法,何以秦独强? / 021

秦国成也商鞅,败也商鞅? / 023

梁启超:中国古代这支军队比希腊的斯巴达人还厉害

——再读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 028

被生存危机倒逼出来的改革 / 028

如何说服反对派? / 030

赵国既然屡战屡胜,为何*终被秦灭国? / 033

赵武灵王失策在哪儿? / 035

汉匈大战为何先大胜后大败?

——汉武帝盛世的军事改革 / 038

改革的桃子熟了 / 038

一切为了打仗 / 041

漠北大捷竟成为汉军转败的分水岭 / 044

汉武帝差点步秦二世后尘 / 048

唐朝用兵为何也大胜又大败

——唐太宗、唐玄宗军事改革 / 051

在这一点上,李世民比商鞅还狠 / 052

一年三季拿锄头的农民,为什么能打胜仗? / 056

唐太宗留下的府兵咋不好使了? / 060

改革失败的样本

——打捞王安石军事改革 / 065

宋军到底有多“”? / 065

变法把军队推向手术台 / 068

不懂军事的宰相如何搞军事改革? / 070

经济改革失败,军事改革成功? / 072

王安石为啥打退堂鼓? / 074

蒙古人不到20万,凭什么纵横世界?

——成吉思汗军事改革“十论” / 077

为蒙古征服世界的并非蒙古骑兵? / 077

比勇武更重要的东西 / 079

成吉思汗是古代征服者中*长寿的人,“秘方”是什么? / 080

班长带兵无能,带妻子、孩子一起去死! / 081

塞北雕弓与蒙古弯刀,西方人服了 / 082

技术,技术,技术 / 084

我能打败你,因为我了解你 / 085

蒙古骑兵一个人为什么有几匹马? / 086

宰牛杀羊有讲究,细节制胜 / 088

成吉思汗死后,蒙古部落为什么没散伙? / 089

张居正与戚继光联手的威力

——张居正军事改革 / 091

比东南倭患更严重的危机 / 091

内阁大学士凭什么主导军事改革? / 093

张居正抓大放小 / 096

戚继光南将北用 / 100

戚继光只能打倭寇打不了蒙军? / 102

李鸿章失败的根源

——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军事改革 / 104

改革念想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 105

我改,我改,我改 / 108

改革后的清军碰上改革后的日军 / 112

李鸿章军事改革三大败笔 / 115

画虎不成反类犬

——蒋介石三学外军的军事改革 / 120

学苏联,半真半假 / 120

学德国,半途而废 / 125

学美国,形似神无 / 129

世界篇

东方进攻西方的帝王,他是*个

——大流士一世军事改革 / 137

靠一匹马上位的帝王 / 137

“没有我的改革,你们都要在黑暗中摸索好长时间” / 141

马拉松之战,波斯帝国为什么打不过小小希腊? / 143

*个征服世界的步兵方阵

——腓力二世、亚历山大军事改革 / 149

腓力—亚历山大,虎父虎子 / 149

令罗马将军生畏的马其顿方阵 / 153

马其顿的王牌居然不是马其顿方阵? / 155

没有军事改革,就没有亚历山大帝国 / 157

马其顿方阵破于何人? / 161

........


【免费在线读】

蒙古人不到20万,凭什么纵横世界?

——成吉思汗军事改革“十论”

有人说,中国几千年来几乎没有被外敌征服,主要得益于“U”字地形:东面与南面是海,西面是高山,只有北边开口。因此,历史上对中原王朝造成威胁的,主要是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中原王朝的不破金身被一个草原部落踢翻在地——蒙古人,而能够摧枯拉朽一般横扫中原的,成吉思汗创立的蒙古军队是*个。

不过,成吉思汗所创蒙古骑兵留下的纪录还不止这个。这支军队只有10万~20万人,却大杀四方,连续荡平几十万、上百万人的对手(比如花剌子模40万人,金国上百万人),甚至席卷西欧。在西方,蒙古人被称为“鞑靼人”(Tartars)。什么意思呢?Tartars一词源于Tartarus,即希腊神话中的地狱。

西方的亚历山大,东方的阿提拉,都建立了赫赫伟业,但他们死后,远征霸业戛然而止。但成吉思汗死后,他的儿孙们继往开来,取得了更大成就。拿破仑后继乏人,于是叹道:“我不如成吉思汗。”[1]

蒙古帝国的伟业,离不开成吉思汗,离不开他的军事改革。

为蒙古征服世界的并非蒙古骑兵?

成吉思汗麾下究竟有多少蒙古骑兵?

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落称汗,拥有千户95个,加上1万人中央嫡系部队(“怯薛”),总共约10万人。当然了,也有人统计过其他七七八八的小股蒙古军,但不论哪种统计结果,蒙古骑兵的总数都没有超过20万人。

蒙古青壮年就这么点人?

确实,这已经是成吉思汗能够动员的*兵力了。要知道,成吉思汗规定15岁以上、70岁以下的男子都有出征义务[2],几乎创造了历代服役年限*长纪录。

蒙古骑兵再厉害,就算每仗必胜,也不可能没有伤亡,所以人总会越打越少。那么,这20万人怎么撬动“地球”?

可事实已经摆在那儿,“地球”确实被草原帝国撬动了。一仗仗打下来,成吉思汗麾下的部队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越打越多。能解释所有疑问的答案就是,不断加入成吉思汗帐下的是外族军队。

极少有游牧民族首领像成吉思汗那样敢对“外军”放胆使用,收编得那么多,控制得那么好,发挥得那么棒。到后来出征,“外军”比蒙古兵多出几倍是家常便饭。比如木华黎[3]指挥的十提辖中,蒙古骑兵1.3万人,其他8.7万人都是来自外族的杂牌军。攻打忽毡(今土库曼斯坦列巴普州首府纳巴德)内城时,蒙古兵2万人,“外军”竟有5万人。[4]

如果以为这些杂牌军战斗力很差,那就错了。实战中的情况是,蒙古骑兵尚未出动,一切都摆平了。[5]《中国历代战争史》写道:

“在长期远征中,多数围城流血之役,皆用此等异族所签之军,蒙古兵数未见减少,所谓胜敌益强。此种善于组织运用被征服之民族或国家之新军,实为蒙古虽远征而日益强大的主因之一。”[6]

“借力”这种事,其他游牧民族很少用,所以只能窝在草原。

比勇武更重要的东西

成吉思汗和其他游牧民族首领相比,有不少相似的气质,如勇武、霸气、残忍等,但成吉思汗与他们也有一点*的不同——大视野、大智慧、大谋略。《世界征服者史》作者志费尼曾把亚历山大与成吉思汗进行比较,结论是亚历山大只有当成吉思汗学生的份。志费尼是这样说的:“说实话,倘若那善于运筹帷幄、料敌如神的亚历山大活在成吉思汗时代,他会在使计用策方面当成吉思汗的学生,而且在攻城略地的种种妙策中,他会发现*好莫如盲目地跟着成吉思汗走。”[7]

其实,游牧民族之前经常把中原军队打得满地找牙,但总给人以匹夫之勇的感觉,而成吉思汗领导的蒙古骑兵完全摆脱了这一刻板印象。《中国历代战争史》评论:“蒙古兵宁用诈术破敌,而不常使用兵力。此辈并不以挟勇自负。”[8]蒙古骑兵经常使用箭雨打击、两翼包抄、佯退、口袋阵等战术,而且屡试不爽。

这些路数不算新鲜,其他游牧民族也用过,蒙古人只是运用得更出色,发挥得更完美。成吉思汗真正的过人之处在战略上。统一蒙古称汗后,成吉思汗很少亲临一线指挥,而是坐镇大本营掌控全局,制定战略。临死前,成吉思汗还交代了“联宋灭金”的战略。在成吉思汗的战略指导下,蒙古军队在战役和战术上偶有败绩,但很少在大方向上犯错误。《罗马帝国衰亡史》写道:“蒙古远征军之所以成功,并非靠其优势兵力,而是靠其独特之战略。”[9]《元史》对成吉思汗是这样描述的:“帝深沉而有大略,用兵如神,故能灭国四十。”[10]

成吉思汗是古代征服者中*长寿的人,“秘方”是什么?

世界征服者们威风一时,但寿数似乎都不高:

亚历山大,33岁;

阿提拉,47岁;

彼得一世,47岁;

…………

作为国家领袖和军队统帅,特别是世界征服者,精力再旺盛,如果像诸葛亮那样事必躬亲,只有一种下场——累趴下,“出师未捷身先死”,匆匆走完人生历程。上面这些世界征服者之所以英年早逝,与身心过于疲惫有很大关系。

与其他世界征服者的同行们相比,成吉思汗活了65岁,几乎是寿数*的。他能活这么久,得感谢自己的一个英明创举——创设“参谋部”。

1204年,成吉思汗下令组建一个特殊机构——“扯必儿”。这是蒙古语音译过来的,意思是“参谋部”。开始,成吉思汗兼任总参谋长,直接听取这个智囊团的建议。随后,成吉思汗用2年时间就统一蒙古高原,该参谋部是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称汗后,成吉思汗事务太多,无法抽身,只能卸任总参谋长,授命忽必来接掌。成吉思汗对忽必来说:“以后军事汝皆长之。”[11]

很多人只知道忽必烈,不知道忽必来。忽必来可不是等闲之辈,乃成吉思汗帐下著名的“四狗”之一,与哲勒蔑、哲别、速不台几位强人平起平坐。成吉思汗对忽必来说过这样一句话:“凡刚硬不服之种族,汝皆服之。汝与哲勒蔑、哲别、速不台四人,如我之猛犬,临阵以汝四人为前锋。”[12]

一般认为,参谋部是德国人发明的,其实拿破仑在德国人之前,而成吉思汗又在拿破仑之前。所以,日本军事家说,成吉思汗的这个参谋部比拿破仑还早600年。

有了“扯必儿”这个好帮手,成吉思汗就可以不管战役、战术之类的细节,更不用到一线指挥,而是专注大局和战略。相比之下,亚历山大就累死了,什么都要管。作为统帅,亚历山大居然像普通战士一样冲锋陷阵。亚历山大还在头盔上插上白色羽毛,这固然能鼓舞士气,但也等于告诉敌人——“我在这里,有本事来砍我啊”。结果,亚历山大多次负伤,其中一次被敌人投枪刺入护胸甲,头盔也差点被对方战斧劈裂。[13]美国Discovery(探索)频道说,亚历山大之所以英年早逝,和他考虑的事情以及受过的伤太多有很大关系。

班长带兵无能,带妻子、孩子一起去死!

如果你发现自己手下的班长不合格,怎么办?

*严重的选项,大不了撤掉不让他干了呗。

这算运气好的,要是这类班长穿越到成吉思汗帐下,那就大大的不妙啦。成吉思汗发话了:

“其善将十人者,堪以十人委之;第若十人长(班长——笔者注)不知驭其小队,我则并其妻子一同处死,在十人中别选一人代之。”[14]

换句话说,如果班长当得不合格,不仅自己小命不保,连妻子、孩子也得跟着去死。

既然当班长风险这么高,那还是老老实实做小兵吧。对不起,当小兵也好不到哪里去。成吉思汗应该不了解商鞅变法在部队搞“连坐法”的事,却心有灵犀地在军队搞起大同小异的“链锁制”:十人队里有人逃跑,十个人全部处死,以此类推。[15]

游牧民族勇则勇矣,组织性、纪律性却不太好,如果遇挫,往往四散奔逃,就此散伙。成吉思汗领导下的军队,不仅纪律极严(当然不是指秋毫无犯那种纪律),而且执行力非常强。即使是将军违纪或犯错,成吉思汗也只需派出一名下级官吏,就能把对方人头带回。《多桑蒙古史》写道:“对于将校之有过者,只需遣派一微贱之臣民,已足惩之。此将虽在极远之地,统兵十万,亦应遵守使者所传之命。若为受杖,则应伏于地,若为死刑,则应授其首。”[16]在各条军纪之中,“链锁制”是*重要的纪律,于是军队被强制性拧成一股绳,同生共死,战斗力极强。

前面说成吉思汗抓大放小,一般只看大局,管方向,定战略,那他怎么会对*基层的班一级组织如此上心呢?

有句话说得好,“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蒙古军队完全是以“十进制”编组而成,“十人班”是基础,相当于金字塔的底层,要是打得不牢,整个军队就会松松垮垮,终有滑坡塌陷之日。

塞北雕弓与蒙古弯刀,西方人服了

形容一个人没见识,中国人至少发明了两个成语:一个是“井底之蛙”,一个是“夜郎自大”。以之形容蒙古骑兵碰到的西方骑士,则恰如其分。

13世纪,西方热衷的是堂吉诃德式的骑士决斗。骑士们自信满满,以为自己是这个世界上*厉害的斗士。然而,碰到成吉思汗的蒙古军队后,他们立即改变了看法。

欧洲骑士擅长近距离格斗,可惜蒙古骑兵基本不给他们这个机会。也许你会说:英国长弓不是挺有名吗,欧洲人难道不知道用来对付蒙古人?英国长弓的确不赖,但洋人的长弓与蒙古的塞北雕弓一比,就给比下去了。还是用数据说话:英国长弓拉力为80磅,有效射程230米,而塞北雕弓拉力为166磅,射程320米。蒙古人的弓厉害,配套的箭也不含糊。欧洲骑兵喜欢穿锁子甲,裹得跟粽子似的,头上还扣个桶似的帽子。有了这个标配,刀剑砍劈确实拿他们没辙,但箭能射进去。蒙古骑兵专门为欧洲这种重骑兵量身定做了特殊的箭头——重而狭,可以找缝隙钻进对方身体。法国的东方学者里夏尔认为:“作为进攻性武器,蒙古人的弓弩明显是*可怕的。”[17]

当然,蒙古骑兵也不是只会躲得远远的放箭,因为贴身肉搏不可避免,所以其近战武器也相当考究。短兵器为弯刀,长兵器为带钩的矛或枪。刀是吸收阿拉伯弯刀的优长打造而成,之所以设计成弯的,是为了砍进敌人身体后不至于陷在里面一下子拔不出来,劈到铠甲等硬物也不至于被震飞。美国Discovery(探索)频道说:“塞北雕弓跟弯刀一起使用,蒙古骑兵拥有威力强大的武器。”[18]欧洲骑兵近战用的是直剑,特点就一个字——“沉”,如果击中对手,杀伤力确实大,但缺点也显而易见——速度慢,碰到硬物还可能震断。蒙古骑兵的长矛或长枪为什么要设计成带钩的呢?不仅可以把对手钩下马来补上一刺,且矛头或枪头因钩子阻挡不至于刺入太深,方便拔出再战,可谓一举两得。

蒙古骑兵攻击厉害,防御也不错。他们往往身披一件生丝制作的衣服,即使被敌箭射中,也很难穿透,箭头会和衣服一起插入伤口。因为有了丝衣缓冲,造成的伤害不会太大,医生只需把丝布往外拉,箭头就会一起带出来。可见,这种衣服已经初步有了现代“防弹衣”的功能,可称之为“防箭衣”。

技术,技术,技术

鸦片战争后,“以敌为师”向对手取经,已经是明摆着的趋势,但晚清朝廷扭扭捏捏,裹足不前。同为游牧民族出身,晚清的八旗子弟们大概忘记了成吉思汗的开明与开放。

成吉思汗征服世界,靠的不仅是骑兵这个兵种。成吉思汗的骑兵厉害,但对手也不傻,谁会跟蒙古骑兵玩野战?躲在城墙后面多安全。据《来自蒙古的旋风》记载,蒙古骑兵“在高大的城墙面前表现得不知所措”[19]。显然,如果仅靠骑兵,成吉思汗的征服霸业只能停在高墙之下。

成吉思汗找到唵木海,两人有一段对话[20]

“攻城略地,兵杖何先?”

“攻城以炮石为先,力重而能及远也。”

成吉思汗深以为然,于是任他为炮手,并让他挑500人做徒弟。后来,成吉思汗还对木华黎说:“唵木海言,攻城用炮之策甚善,汝能任之,何城不破?”[21]

打了胜仗,成吉思汗喜欢杀人(俘虏),比车轱辘高的男子都难逃厄运,但有一种人他舍不得杀——工匠。在进攻西夏和金的战争中,成吉思汗俘虏了不少工匠,并进行了特殊安排—— 一部分送回后方,进行武器装备的生产;一部分随军打仗,负责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攻城射炮之类。西征时,蒙古军队得到的工匠就更多了:在撒马尔罕,得到3万人;在花剌子模城(蒙古人称玉龙杰赤,即今土库曼斯坦西北的坦乌尔根奇),更是得到10余万人。

这些技术工匠中,成吉思汗*重视制造和使用火炮的技术人员。1214年,成吉思汗授权木华黎选调500人,组建了蒙古*支炮兵。其中,一种炮叫“回回炮”,重150斤,“所击无不摧陷,入地七八尺”。[22]这支炮兵部队用于攻城战的军械齐全,不仅有抛石器、铜制火炮、火箭发射器,还有火焰喷射器等。日本军事专家甚至认为,成吉思汗800年前就首先使用了凝固汽油弹。蒙古西征时,少见多怪的欧洲人被成吉思汗的武器库吓坏了,传言“蒙古军队用吞云吐雾的怪兽开路”[23],其实就是火石炮。

成吉思汗在有生之年没能灭掉金国,儿孙们在他去世8年后实现了其夙愿。金国也是游牧民族,对蒙古骑兵不会太落下风,怎么就给灭了呢?金国国主哀宗自己给出了答案:“北军所以常取全胜者,恃北方之马力,就中国之技巧耳,我实难与之敌。”[24]“中国技巧”嘛,主要就是炮。

[1] 常保国:《成吉思汗》,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1997年。

[2] [明]宋濂、王祎等:《元史》卷九十八·志第四十六《兵一》,中华书局,2000年,第1663页。原文为:“其法,家有男子,十五以上、七十以下,无众寡尽签为军。”

[3] 木华黎,原为成吉思汗的堂兄撒察别乞的门户奴隶,后来成为成吉思汗的开国功臣,长期掌管成吉思汗的嫡系部队。成吉思汗对他非常信任,而且评价极高:“吾有汝二人,犹车之有辕,身之有臂。”成吉思汗说的“二人”,一个是木华黎,另一人是博尔术。

[4] 蒙古宫廷史官:《蒙古秘史》,常瑞峰编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第205页。

[5] 蒙古宫廷史官:《蒙古秘史》,常瑞峰编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第121页。

[6] 台湾三军大学编著:《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3册),军事译文出版社,1983年,影印本,第56页。

[7] [伊朗]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上册),何高济等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7页。

[8] 台湾三军大学编著:《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3册),军事译文出版社,1983年,影印本,第61页。

[9] 韩生:《成吉思汗独特战略》,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古代军事思想研究会编《蒙古族古代军事思想研究论文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年。

[10] [明]宋濂、王祎等:《元史》卷一·本纪*《太祖铁木真》,中华书局,2000年,第16页。

[11] 柯绍忞编撰:《新元史》卷一二三·列传二十《哲别》,张京华、黄曙辉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549页。

[12] 柯绍忞编撰:《新元史》卷一二三·列传二十《哲别》,张京华、黄曙辉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549页。

[13] [美]杰弗里·帕克等:《剑桥插图战争史》,傅景川等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第42页。

[14] 台湾三军大学编著:《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3册),军事译文出版社,1984年,影印本,第54页。

[15] [意大利]普兰·迦儿宾:《蒙古史》(俄文本),第六章*节。转引自杨建新、马曼丽:《成吉思汗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15页。

[16] [瑞典]多桑:《多桑蒙古史》(上册),冯承钧译,中华书局,1962年,第152页。

[17] [法]里夏尔:《千年风云*人》,耿升译,《蒙古学资料与情报》1984年第2期,第352页。

[18] Genghis Khan: Rider of the Apocalypse(《成吉思汗:铁甲神威》),2004,00∶20∶55-00∶20∶59。

[19] [美]T.N.杜普伊:《来自蒙古的旋风》,《武器和战争的演变》,严瑞池、李志兴等译,军事科学出版社,1985年。

[20] [明]宋濂、王祎主编:《元史》卷一二二·列传九《唵木海》,中华书局,2000年,第1988页。

[21] [明]宋濂、王祎主编:《元史》卷一二二·列传九《唵木海》,中华书局,2000年,第1988页。

[22] [明]宋濂、王祎主编:《元史》卷二○三·列传九十《亦思马因》,中华书局,2000年,第3039页。

[23] 张有凤、高建伟编著:《中国古近代重大军事改革述评》,国防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43页。

[24] [元]脱脱等:《金史》卷一一九·列传五十七《完颜娄室》,中华书局,2000年,第1735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