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为什么遇到问题就主动出击,反而会陷入“白忙一场”的怪圈,得出的总是没什么价值的成果?在着手解决问题之前,你分析过真正的问题所在吗?从查明真正有意义的问题开始,才能提升解决问题的效率!

★在麦肯锡工作11年的资深咨询顾问,麦肯锡研究小组亚太地区核心成员、日本雅虎公司首席战略官教你直击问题本质,选择更有价值的议题,利用多种手段分解议题、组建故事线、分析连环图、找出问题答案,灵活搞定难题。

★拥有高生产力的职场达人工作技能,4步即可获得有价值的工作成果!从查明真正问题到整理并传达成果,4种思维模式环环相扣,帮你精准完成问题设定与高效解决,思考不再用蛮力,工作不再拼体力!


【内容简介】

大多数人在面对工作和问题时,总是还没想清楚“真正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就急忙动手去处理、去解决。然而,像这样一味求“快”、忙得团团转的结果往往是白费力气,*后步入事倍功半的“败者之路”。

这本书告诉你,发生问题时,要先查明议题!先判断:“这个问题重要吗?” 比急着动手更重要!

本书作者根据自己从事战略顾问工作时积累的丰富经验及脑神经学的专业背景,设计出一套极具逻辑性的问题解决思维模式——从发现议题、确立议题开始动手,搜集个性化信息,组建故事线,划定答案界限,整合有用材料,*后交出完美成果。

还在欺骗自己“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吗?NO!交出有价值的成果才是好工作!


【作者简介】

安宅和人:

1968年出生于日本富山县。获得日本东京大学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生物化学系硕士学位后,进入麦肯锡咨询公司(McKinsey&Company);工作四年后,进入美国耶鲁大学攻读脑神经科学课程,仅用3年9个月时间就获得了平均费时7年多的博士学位。2001年年底回日本之后,成为麦肯锡研究小组亚太地区核心成员之一,在饮料、零售、高科技等领域从事品牌经营、商品与业务开发工作;负责东京分公司的新人培训,负责问题解决、分析、图表制作等课程。2008年进入日本雅虎公司,2012年开始担任首席战略官(现兼任),负责事业战略问题、大型合作项目及市场营销部门、大数据战略。日本数据科学家协会理事。2018年起担任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环境情报系教授。


【目录】

导  论  本书的思维  001

抛弃常识  003

什么是有价值的工作? 004

千万不能踏上白忙的“败者之路” 008

如何具备事半功倍的高效生产力? 014

思考,不要用蛮力;工作,不只靠劳力 016

作者的提醒:细嚼慢咽,切莫狼吞虎咽 018

第 1章  议题思考  023

1.1  查明议题  025

你有没有个人专属的智囊团? 026

1.2  试拟假说  028

重要的是“自己的立场是什么?” 028

凡事都化为“语言、文字” 030

用语言或文字表达时的重点 032

1.3  成为好议题的三要素  034

要素①:属于本质性的选项 036

要素②:含有深入的假说 040

要素③:可以找到答案 047

1.4  用于确立议题的信息搜集  052

取得用于思考的材料 052

技巧①:接触一手信息 053

技巧②:掌握基本信息 056

技巧③:不要搜集过头或知道过头 060

1.5  确立议题的五个方法  063

运用一般的做法无法找到议题时 063

方法①:删减变量 065

方法②:可视化 066

方法③:从终情形倒推 068

方法④:反复问“So what?”(所以呢?) 070

方法⑤:思考的实例 073

第 2章  假说思考一  075

2.1  何谓议题分析? 077

2.2  在议题的起点组建故事线  080

2.3  步骤一:分解议题  082

有意义的分解 082

“业务理念”的分解 084

分解议题的“模板” 086

缺乏模板时就“倒推” 088

分解议题的功用 091

分解后各自设立假说 093

作者的提醒:MECE与架构 094

2.4  步骤二:编辑与组建故事线  098

业务理念的故事线 099

类似脚本分镜图、漫画分格图 101

故事线的功能 103

故事线的两个模板 104

第 3章  假说思考二  109

3.1  什么是连环图?  111

制作连环图的意象 114

3.2  步骤一:找出“轴”  118

分析的本质 118

定量分析的三个模板 121

表达分析的多样化 124

由原因与结果思考“轴” 124

找出分析的“轴”的方法 129

3.3  步骤二:意象具体化  131

填入数值建立意象 131

表达含义 133

3.4  步骤三:清楚指出获得数据的方法  135

该如何获得数据? 135

作者的提醒:从脑的知觉的特征看到分析的本质 139

第 4章  成果思考  145

4.1  什么是产生成果的输出(Output)? 147

不要贸然纵身跳入 147

不要“先有答案” 151

4.2  剖析难题  153

交出成果的两个难题 153

难题①:无法得出想要的数值或证明 154

难题②:以自身的知识或技巧无法让界限明确 160

4.3  明快找出答案  162

拥有多个办法 162

重视循环次数及速度 164

第 5章  信息思考  167

5.1  实现本质性和简单化  169

一鼓作气 169

5.2  推敲故事线  172

三个确认程序 172

程序①:确认逻辑结构 173

程序②:琢磨流程 175

程序③:准备好“电梯演讲” 177

5.3  琢磨图表  180

这样图解就对了! 180

技巧①:彻底落实“一图表一信息”原则 184

技巧②:推敲纵向与横向的比较轴 186

技巧③:整合信息与分析的表达 192

作者的提醒:“完成工作”吧! 195

后  记  从累积小成功开始  199

致  谢 203

出版后记  205


【前言】

交出有价值成果的生产技术,有何共通点?

我至今见识过的“具有高生产力的工作者”都有一个共通点,那就是他们“做一件工作的速度并非比一般人快十倍、二十倍”。由于发现了这项特性,我之后花费了相当长的时间去探寻“究竟他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能交出有价值成果的生产技术’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等问题的答案。

到目前为止,我在麦肯锡咨询公司(McKinsey & Company)担任管理顾问主管达十一年之久。途中曾离开职场,以“志在成为科学家”为出发点,赴美攻读脑神经科学(neuroscience)博士学位,之后再回到职场。当时,我有另一个发现,那就是无论在职场还是在科学界,“交出有价值成果的生产技术具有共通点”。

有一次,我将这样的内容写在个人博客上,竟引发了始料未及的回响。我在某个周末早晨写下的文章,浏览次数竟高达数千次。由于我当初只是随兴写写,而且内容不是那么平易近人,因此,收到这么大的回响,老实说,我很吃惊。而且,收到的留言多数是“我终于懂了!”“我想知道更多!”这类的回应。那时候我觉得“说不定分享这样的内容,可以帮助许多人”,这就是促成我写本书的动机。

坊间充斥着以“解决问题”“思考术”为主题的书。不过,其中大部分是介绍工具和技巧,以“产出真正有价值的成果”为观点所写的书似乎很少。对于那些必须在期限之内产生有意义的成果的人而言,必须思考的事情究竟是什么?这点就是本书的内容。

本书也会介绍几种关键的思考方式,但并非只是单纯地介绍技巧(know-how),而是定位在“工具箱”,来协助完成真正该做的事。“逻辑树”(logical tree)、“彼此独立、互无遗漏”(MECE,mutually exclusive and collectively exhaustive,发音为mee-see)、“架构”(framework)……每一种只要正确使用,都是强有力的工具,但光是知道这些工具,并不能就此找到答案。有句话说:“如果你手上只有槌子,任何事物看起来都像钉子。(If all you have is a hammer, everything looks like a nail.)”虽然是种比喻,不过确实说明弄不清目的而单纯使用工具是很危险的。也就是说“输出的意义,在于能产生什么成果”,从工具下手,根本无法引导出这个答案。

那么,究竟什么是真正的关键?

这正是本书标题所提出的“议题”(issue)。

何谓议题?关于这一点,我将通过本书慢慢说明。事实上,其关键就在于对“要对什么找出答案”这件事情胸有成竹,并且果断采取行动。

了解议题并从议题出发思考,可以让计划进度大幅提升,还可防止发生混乱。看不见目的地的行动会让人感觉很辛苦,但只要看见终点,力量就会涌现,换句话说,交出有价值成果的生产技术的目的正是“议题”。

我希望通过本书能让读者了解,在“交出有价值成果的生产技术”中,这个议题发挥什么功效,有什么功能,该如何区分议题,以及如何处理议题。

“所谓‘交出有价值成果的生产技术’,究竟要做些什么呢?”

“所谓论文,究竟要从哪里开始思考呢?”

“所谓解决问题的计划,该如何进行呢?”

无论是企业人还是科学家,希望本书能给那些因“总是无法掌握每天工作或研究中发生的问题的本质”而焦躁不安的人提供一点提示。

不要烦恼:有时间烦恼,不如花时间思考

“思考与烦恼,究竟有什么不同?”

我时常问年轻人这个问题,如果是你的话,会怎么回答?

我认为有以下两个不同之处:

“烦恼”是以“找不出答案”为前提的“假装思考”。

“思考”是以“能够找出答案”为前提,有建设性的真正思考。

思考与烦恼看起来很像,但是实际上完全不同。

所谓“烦恼”,是以“没有答案”为前提,无论多么努力都只会留下徒劳无功的感觉。我认为除人际关系的问题(像是情侣或家人朋友之间的问题),以及“与其说找不找得出答案,不如说其价值在于从今以后还要继续面对彼此”之类的问题应另当别论之外,所有的烦恼都是没有意义的。(话虽如此,但毕竟烦恼是人的天性,我并不是讨厌会烦恼的人)

尤其是如果是为工作、研究而产生烦恼,那实在太傻了。

所谓工作,是“为了产生什么成果而存在”。进行那些“已经知道不会产生变化的行动”,只是浪费时间而已。如果没有明确认清这一点,就很容易将“烦恼”错认为“思考”,宝贵的时间就这么流逝了。

因此,我总是提醒自己周围的人:“一旦发现自己正在烦恼,就马上停下、立刻休息,并且培养能够察觉自己正在烦恼的能力。”其原因是,“以你们这么聪明的头脑,不只十分认真,而是超级认真地思考,仍然想不明白的话,就请先停止思考这件事会比较好,因为你很可能已经陷于烦恼之中了”。虽然乍看之下可能会觉得很无聊,但意识到“烦恼”与“思考”的差别,对于想要“交出有价值成果”的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毕竟在职场与研究中需要的是“思考”,自然必须以“能够找出答案”为前提。

“不要烦恼”是我在工作上重要的信条。在听过我这个观念的年轻人当中,大多数的人从了解这句话的真正意义到进入实践阶段,需要花上一年的时间。可是,在那之后,大部分的人都告诉我:“在安宅先生教给我们的事情当中,‘不要烦恼’这一点深奥。”


【免费在线读】

后 记

从累积小成功开始

即使在我转换事业跑道的现在,对公司内我所负责的项目小组或本部门的新进人员,我时常有机会直接告诉他们本书所介绍的内容。

目前我所接触的年轻朋友背景或经历大不相同,我常让他们一边共同解答符合公司实际现状的策略的例题,一边传达本书所介绍的思考方式。研修结束之后,我常收到如下的感想:

“我以前都在思考‘该如何解决眼前的问题’,但是现在我已经充分了解,在解决问题之前,‘必须先从查明真正的问题开始着手’才行。”

“之前我进行铺天盖地的调查,结果却时常搞不清楚到底是什么跟什么,现在,我终于知道那就是名为‘搜集过头’的毛病。”

“我发现我以前的做法,都属于事倍功半的‘败者之路’。我觉得我以后处理工作的心态会有很大转变。”

“不是单纯的问题就可以当作议题,听到‘必须清楚判断出是非黑白的才是议题’的说法时,我才恍然大悟。”

另一方面,也有如下的感想:

“我知道‘议题’很重要,只是现在我还不确定自己所看见的究竟是不是议题。”

“我想,内容很有道理,但是,我觉得自己并没有真正吸收并且透彻地理解。”

对于有这样想法的人,我会告诉他们:

“我现在已将‘交出高价值成果的生产技术’的简单本质,竭尽所能地传达到很深入的程度。接下来就只能靠你自己去体验了,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方法。”

毕竟没吃过的东西,无论读几本相关的书或看多少介绍的影片都不会知道它的味道。没骑过脚踏车的人,永远无法了解骑脚踏车的感觉。没谈过恋爱的人,永远无法了解谈恋爱的心情。探究议题,也与这些事情的道理相同。

面临“某个问题一定要解决”的情形时,不能只靠理论,还要根据之前的背景与状况,靠着自己的眼睛、耳朵和头脑,凭着自己或团队的力量,去找出“该查明的究竟是什么”“该在哪里做决断”。这个经验反复累积、逐渐学习,才是“从议题开始思考”的不二法门。

如果正在讨论的是真正的议题,无论在科学界还是商业界,确实是进行新的判断,就会根据该结果前进到下一个课题或者引发明确的变化。这可能是由于已经前进到下一个步骤,也可能是因为之前看不见的新议题如今显现了出来。可能也会有周围的人来感谢说“之前模糊的部分全都消失了,瞬间打开了视野”。这时候,你就知道你已经清楚掌握有意义的议题了。在每天的工作或研究中,如果怀疑“这个工作,真的有意义吗?”,那就先停下来看看,然后从询问“这真的是议题吗?”开始着手。

回想起来,我自己每天正是在这样的活动当中,一点一滴琢磨出对议题的感觉。我到现在还记得刚进入管理顾问这行时,我问“那真的是议题吗?”,而团队的负责人回答我“这是非常好的问题喔!”时,我立刻雀跃不已。希望各位读者也从每天抱持小疑问、逐渐累积小成功开始努力。

前面说到“没有亲身体验,就无法真正理解”,可能有人会问:“那么,这本书又是为了什么而写的呢?”

在日本,我觉得虽然很多人都出书介绍关于逻辑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工具,但却缺乏本质上关于“交出高价值成果的生产技术”的讨论。希望本书可以成为大家在生活或职场中一起讨论的基础与实践根据。

尤其当多数人都成为“努力工作,就算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败者之路”的信徒时,在那些没有可靠的商量对象的工作者在白忙忙到累死之前,希望本书可以刺激他们思考。希望各位读者并不是为了解决烦恼,而是为了主动思考而阅读本书。无论规模大小,在解决一个经整合的项目或计划后,再次翻阅这本书,相信又会有一番不同的发现。

本书中介绍的思考方式多少可以改善各位的生活质量,若能借此让越来越多的人脱离事倍功半的“败者之路”,即使多一位也好,将为我带来无上的喜悦。

后,感谢读者拿起本书阅读。并且对读到后的读者们,再次由衷感谢。

安宅和人

目黑区东山自家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