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座东方水城
让世界阅读了一个古老民族坚守家园与渴望通达的岁月痕迹
……
她是一座人间天堂
让人类懂得了向往与追求的遐想之美和智慧创造辉煌的现实之美
何建明用四十年的时间一心一意一支笔,写就“一个人的国家史”;用一连串共和国发展建设中的重大事件与关系百姓民生的热门话题,串起一系列国家成长的历史节点,堪称用文字铸就丰碑、以热血酬报家国的典范品种。
2008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此书正是为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而作。苏州、昆山、张家港、常熟、吴江、太仓等这些耳熟能详的地名,因为经济腾飞而再次闪耀在中国大地上。它们是“苏南模式”的先行者,在后来的现代化浪潮中又奋力转型,不断保持着高水平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有2500年历史的苏州城及其周边地区在改革开放号角的指引下,打开大门,融合发展。苏州籍作家何建明洋洋洒洒40余万字,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立体丰满的天堂苏州。仓廪实,知礼节,这里的人民安居乐业,包容万象。
此书曾经荣获曾获第十一届“五个一工程”奖。
如今十多年已经过去,苏州现在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此书,对比当下,相信您会有更多的感悟和思考。
何建明
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长,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劳动模范,“四个一批”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物,博士生导师。
四十余年来创作并出版五十余部文学作品,代表作有《大桥》《浦东史诗》《山神》《南京大屠杀全纪实》《国家》《忠诚与背叛》《部长与国家》《根本利益》《落泪是金》等。十多部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多部作品被译介到国外。
说真的,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或许还有其他不少人对苏州的传统印象和常规评价。过去一提起苏州总是想到吴侬软语,精巧园林,小桥流水,湖光山色,想到的是一个婉约的阴柔的苏州;如果以为迄今为止这便是苏州的真面目,那只能说明其认识还停留在“昨天”,还停在老版本的教科书上,是大错而特错了。
何建明所塑造的,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大舞台上横空出世的一个新崭崭的苏州。它是当今中国的一个缩影。从一系列神话般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可以看到中华民族无限的生机和希望,看到一个崛起大国的辉煌前景。
——文学评论家雷达
《我的天堂》相比于何建明其它关于国家叙事的作品,其个人性是极为突出的。作者在新苏州“天堂”前以“我的”加以定语,可见其情感的取向与强度。这在我们看来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苏州是作者“我的故乡,我的亲人,我的生命,我的诗赋”。一般来说,报告文学是一种公共性写作,作者的个人性更多地体现为写作的个人风格,而不是在内容上刻意地植入。但《我的天堂》具有较多的个人内容,如序篇第三章“‘苏’是一对父子之间的生命传承”。这样的内容配置,在国家叙事的总体框架中并没有显得突兀,相反这种软性的侧笔,既烘托了“天堂”苏州的独特魅力,又使作品产生特殊的感人至深的情感力量,而这也是史诗性的书写应该具有的要素。
——文学评论家丁晓原
序篇 “苏”字里的学问
003 /第 1章 “苏”是涂金的中国
013 /第 2章 “苏”是邓小平梦中的“小康”
024 /第 3章 “苏”是一对父子之间的生命传承
035 /第 4章 “苏”是地球人的向往
“人间天堂”史 *部
异军突起
051 /第 5章 田埂上点燃的熊熊烽火
086 /第 6章 八仙过海
099 /第 7章 牵“牛鼻子”让姑苏光芒四射
“人间天堂”史 第二部
园区革命
116 /第 8章 浦东开发冲击波
123 /第 9章 “新苏州”的诱惑
147 /第 10章 1992年,太湖边那个难忘的激情燃烧
岁月
153 /第 11章 与新加坡人的亲密接触
160 /第 12章 狮岛上的较量与握手
175 /第 13章 不叫“镇”,叫“园区”,英文缩写“SIP”
185 /第 14章 “软件”——闪烁东西方文明精神的灵魂与光芒
198 /第 15章 国家亮绿灯:不特有特,特中有特
203 /第 16章 耀眼而奇迷的风雨彩虹图
218 /第 17章 自己干,更出色
“人间天堂”史 第三部
“五虎争雄”
242 /第 18章 昆山的称王之路
342 /第 19章 秦振华与张家港精神
404 /第 20章 常熟的“品牌”故事
472 /第 21章 吴江的金木水火土
510 /第 22章 金太仓之光
“人间天堂”史 第四部
苏州人的哲学……
557 /第 23章 江水、河水、湖水、塘水……
566 /第 24章 小桥、流水、人家……
573 /第 25章 苏绣、乱针绣、双面绣……
583 /第 26章 园林、园区、圆融……
595 /后记 我的、你的、我们的……
吴江的同志私下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欲将吴江经济搞上去,盛泽的事做好了等于完成了一半。”
此话是有道理的,因为吴江的工业和经济过去一直是以纺织为首,而盛泽是吴江纺织业中的龙头。盛泽旺,则吴江旺。吴江的领导者深明此理,因此他们在抓东方丝绸市场时一开始就非常有远见。一是招商上,宏观引导与必要的行政干预相结合,对生产企业的进场经营,既作全面发动,坚持自愿,又规定任务,特别是乡镇企业和个体户,尽量争取劝其进场,同时还从杭州一个市场上动员了吴江籍商户回到盛泽市场经商。
二是资金上,借贷与自筹相结合,国家没投一分钱给东方丝绸市场,靠的就是社会力量。
三是建设规划上从长远计议,又注意配套设施和主体工程同步进行的构架,使得市场在快速发展中始终保持了相对的完美与稳定。而*关键的是吴江人对办市场的宗旨明确,他们确定的“招揽商贸,荟萃信息,搞活流通,服务城乡,立足本县,面向全国”的定位从一开始就十分明确。
——《第21章 吴江的金木水火土》
苏州工业园区后来开发的 70平方公里面积土地,都按这个模式,将原本低洼烂湖之地,填得高高的,如同江南大地上挺起的一块坚强而雄健的胸肌,充满了力量与生机。据说现在国内许多地方将苏州工业园区这种在地面建设之前、先把地下工程“一步到位”的开发经验都运用到自己的开发区建设上。“规划就是法”,这话拿到一般的行政区域和城市来说,听起来似乎有些异想天开。这是因为中国不少地方的建设,领导的意见远比“规划”和计划要来得快,也改得快,所以各种建设不按规划和计划办事而是按长官意志执行的事太多,也太“常规”了。但在苏州工业园区,“规划就是法”,如一条不可更改的定律。你再大的官,或者官改任得再多,已经规划好的东西想改是不可能的。比如开发之初中新双方立下的“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这些建园的基本原则,无论你苏州领导换了多少回,谁也别想轻易改动一下园区发展总体规划上已经定的事,哪怕是一条路、一棵树、一根电杆的改动,市长都没这权力。
“一张蓝图绘到底,使规划效益成为园区*效益,是我们的重要经验之一。”王金华谈起这一问题,双目闪光,“我们接手时,整个园区在账面上是严重负债的,但新加坡人给我们留了一笔巨大的资产,就是已经规划好和正在建设着的园区蓝图,这个蓝图包含了极高的预期效益,我们后来能够通过土地置换成资产并有效投资,从而实现资本的成功运作,靠的就是园区一步到位的规划蓝图。”
——《第14章“软件”——闪烁东西方文明精神的灵魂与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