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 本书深刻解析了美国大学本科升学的步骤和要素,为中国学生和家长提供准确的升学信息。内容详尽、细节丰富,涵盖了从计划申请到录取结果出来后选校的所有流程,并配有具体事例和可以实践的引导问题, 对所有申请者通用。

2. 本书作者都是升学指导行业里的资深专家。这本书也获得了美国大学招生办主任们的极力推荐。在所有关于升学指导的书里,这是全美国知名的一本,也是几乎所有高中升学指导办公室和大学招生办的书。

3. 本书译者是美国阿默斯特学院招生办现任国际招生主任,对美国招生情况非常了解,每年会在国内各大国际学校进行招生宣讲。


【内容简介】

《升学之道:美国大学申请全解析》是目前中国引进的介绍美国大学申请非常全面、详尽的一本指导书。内容囊括了美国大学申请的每个步骤,从如何决定申请哪所大学,到准备标准化考试,再到如何写出能够代表自己心声的文书,以及如何申请奖学金等等,并对它们进行了一一解读。书中还详细介绍了美国大学升学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各种因素,例如运动员招募、艺术特长在申请中的作用、如何应对学习障碍、在家接受教育、提交转学申请等,书中还包含了专门针对国际学生的建议。

本书不单单是一本指导书。作者振奋人心和幽默的写作方式,让本书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能够引导读者在大学申请这一复杂的过程中始终保持镇定和有的放矢。面对美国大学申请中所要做出的很多重要决定,中国的申请者和家长们很容易感到焦虑,尤其是在缺乏可靠资源和对申请过程感到陌生时。本书的原作者都已为人父母,并且跟自己的子女共同经历过大学申请的过程。她们结合自身经历,用平易近人的表达方式娓娓道来,给正在经历这个过程的学生和家长以信心和鼓励。

书中还提供了很多实用的网站和工具,甚至在书后还提供了大学申请时间轴和针对学生和父母的暖心建议,以及一份资源列表,让读者可以做延伸阅读。

原著Admission Matters已经在美国畅销多年,得到了美国家长和学生的广泛认可,也得到了业内人士的推崇。众多美国高中将此书作为升学指导办公室的读物。此书也被几所美国大学的升学指导培训课程当作教材,作为进入升学指导行业的书目。


【作者简介】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教授,副校长Sally P. Springer博士(Sally博士的Left Brain, Right Brain一书曾经被翻译成七国语言),旧金山大学高中的升学主任 Jon Reider博士以及独立升学顾问Joyce Vining Morgan博士,她们都是升学指导行业里的资深专家。

万晓峰,现任美国阿默斯特学院(Amherst College)招生录取办公室副主任,国际招生录取主任,负责学院全球招生录取事务。每年代表学院走访世界各地二十余个国家和地区以及美国东海岸各州,审阅国际和美国国内申请。毕业于美国波士顿学院林奇教育和人类发展学院(Boston College Lynch School of Education and Human Development),曾获全额奖学金。


【媒体评论】

《升学之道》由美国大学招生录取行业内深受尊敬的资深专家——美国文理学院阿默斯特学院现任国际招生主任万晓峰先生亲自翻译。本书深刻解析了申请美国大学本科的步骤和要素,为中国学生和家长提供了准确的升学信息,也能帮助驻校升学指导老师为学生提供更为精准的个性化指导。

——唐盛昌, 上海星河湾双语学校校监,原上海中学校长、上海中学国际部创始人

美国大学的申请之道对当今的中国学生及其家长而言确实是一个艰难的课题。文化理解的差异,程序规则的生疏,信息传递的错位,更加上鱼龙混杂的中介市场中有意无意的误导,以至于相关的中国家庭于雾里看花状态间出现了具有一定普遍性的焦虑恐惧症候。《升学之道》的中国版出现得适逢其时:专业地为你的申请释义解惑的同时,更可作为人生关键时刻生涯规划和学术成长的指南册和教科书。相信你会有和我一样的感受:开卷有益。

——吴坚,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在复杂的中国留学市场中,晓峰翻译的《升学之道》能为焦虑中的中国学生和家长带来关于留学美国理性的思考和指导。

——李一诺,一土学校创始人,前麦肯锡全球合伙人

《升学之道》是一本专注和实用的参考书,它能带领您理清美国大学复杂的申请过程。这本书是确保您在申请季取得成功的不可多得的指导书,其重要性对中国学生和家长来说不言而喻。

——托尼·利特尔(Tony Little),世界名中学联盟(WLSA)上海学校校长,原英国伊顿公学(Eton College)校长

《升学之道》的中文版来得太及时了。万晓峰的翻译为中国成千上万的家长和学生带来了巨大了的福音。每一名申请美国大学的中国申请者都应该从头到尾仔细阅读这本不可多得的指导书。在采纳书中众多明智建议的同时,一定不要忽略*后一条“要充分享受高中*后一年的生活”。

——闵茂康,北京鼎石学校校长,罗德学者


当更多的中国学生及家长正在为申请出国留学而感到迷茫和困惑时,《升学之道》可为他们提供完整而详细的升学指导。这不仅可以增长见识,而且可以少走弯路,让每名申请者都能申请到适合自己的大学。

——孙先亮, 青岛二中校长

《升学之道》是我看过的美国大学申请方面既全面又极具建设性的一本书。这本书除了适合学校升学顾问和学生,也非常适合家长,书中专门提到了在子女选择大学和申请的过程中父母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非常实用。

——吴越,新学说创始人兼CEO

《升学之道》这本书来得太及时了。在我从事本科留学升学指导工作的这十来年里,我一直期望国内的许多学生、家长甚至是教育工作者都可以有途径系统地去了解美国大学录取和高中升学的情况。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只能通过与大学的交流合作,零零碎碎地给公众传播大学官方的声音,去除一些申请方面的“迷思”或者困惑,但是大众对于美国大学的招生真实情况知之甚少、道听途说较多。在美国,这本书因为其全面、专业且系统的介绍包括一些真知灼见使其成为很受大学招生人员和高中升学辅导人员肯定的专业书籍。幸运的是,晓峰用他自己的辛勤付出将中文版带到了国内,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有留学美国经历,本人就是美国文理学院负责国际招生的资深招生代表,使得这本译作质量备受瞩目和期待,内容毋庸置疑是*为精良的。不仅仅是学生、家长,还有业内的升学指导、基础教育工作者们,甚至高校的工作者,任何关心国际教育、关心美国高等教育模式、关心综合审核录取工作的人,都可以从这本书中获益良多,也一定会有所启发和反思。特别感激晓峰,这份译作来之不易。在过去一年多里,繁忙的申请季中他白天孜孜不倦伏案审阅申请材料,晚上还要继续挑灯夜战,一丝不苟推敲字句、对比文化差异。为了能尽早、*好地呈现原作的内容,又能更贴近国内的文化理解和教育背景,他下足了功夫。相信大家会在阅读中体会到他的良苦用心。强烈推荐!留学美国参考书籍!

——蒋小波,美国教育考试院托福(ETS TOEFL)董事会中国董事,北京鼎石学校大学升学辅导联合总监

渴望赴海外攻读本科的学生越来越多,国内市场却罕有专业指导申请的经典佳作。《升学之道》来地正是时候!万晓峰先生在美国大学招办从业多年,融贯东西,将原著中专业的内容平易近人,浅显易懂地传递出来,让读者既得知识,又得乐趣。不仅适用于申请的学生与家长,升学指导读罢也会醍醐灌顶,豁然开朗。《升学之道》道升学!让你清晰知道,帮你专业指导!

——王实,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助理,海外升学指导中心主任


【目录】

介 绍 001

*部分 申请前准备 005

*章 为什么大学录取变得越来越难? 007

第二章 招生办想了解申请者的哪些方面? 024

第三章 招生办如何做录取决定? 047

第四章 不同类型的大学和学生 062

第二部分 做出*适合自己的大学选择 097

第五章 如何决定申请哪所大学? 099

第六章 标准化考试 122

第七章 绑定性早申请和其他早申请计划 142

第八章 支付学费和申请奖学金 154

第三部分 开始申请 185

第九章 申请和文书 187

第十章 推荐信、面试和课外活动 205

第十一章 特殊才艺 226

第十二章 有特殊情况的申请者 249

第十三章 对国际学生的建议 269

第四部分 申请流程结尾 289

第十四章 接到录取通知后的择校过程 291

第十五章 对家长和学生的忠告 311

附录 A 大学研究工作表 321

附录 B 2019—2020年文书话题 324

附录 C 财政补助包裹选择表 327

附录 D 大学总花费工作表 329

大学申请准备时间轴 331

资 源 340

作者介绍 349

译者介绍 351


【前言】

译者序

各位读者,大家好!

非常感谢您选择《升学之道》。作为本书的中文译者,我很荣幸将这本已经在美国畅销多年的大学升学指导书介绍到中国。无论您是学生、家长、升学指导老师或者是对美国高等院校招生录取感兴趣的其他朋友,我都真诚地希望您可以从书中得到收获。

走遍全球,网罗英才

我目前就职于美国阿默斯特学院(Amherst College)招生录取办公室,担任办公室副主任、国际招生录取主任一职。阿默斯特学院是美国*负盛誉的文理学院之一,全校共有1 800名学生,来自美国和世界各地。学校创校以来将近两百年的历史上曾诞生过众多人类历史上重要的人物,其中包括五名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第三十任总统柯立芝、希腊前两任总理萨马拉斯和帕潘德里欧、肯尼亚现任总统乌胡鲁·肯雅塔,摩纳哥阿尔伯特二世亲王,作家丹·布朗等。

在招生办,我的工作职责主要以统筹学院全球的招生和录取事务为主,同时兼顾美国国内部分区域的招录工作。为此,我每年都会代表学院到访世界和美国各地,拜访当地高中、社会和政府组织并与有意到阿默斯特学院深造的学生交流。交流的同时,我也能够亲身体验当地的社会文化习俗,了解申请者的成长环境和教育背景,并将这些认知带入综合评审的过程当中,以做出*公平、公正的录取决定。通过招生官的工作将世界各地、境遇各不相同的年轻人汇聚到同一个校园,亲眼见证他们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和生活实现人生的升华和命运的转折,是我做这份职业感触*深的地方,也是我认为*的意义所在。对我个人而言,能趁工作机会走遍世界,接触不同的人和文化,不仅开阔了眼界,也结交了很多良师益友。

从留学生到*高校招生办

在美国高校做招生官的中国人并不多,在**院校招生办的更是寥寥无几。没有前车之鉴,一路都是在靠自己摸索前行。2013年我从波士顿学院(Boston College)林奇教育和人类发展学院(Lynch School of Education and Human Development)毕业,获得了高等教育行政管理(Higher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专业的硕士学位。专业里有一门必修的实践课,可以到波士顿地区各个高校做带薪实习。我很幸运被自己所在的教育学院录用为研究生招生助理,负责招生办公室日常的行政辅助工作。我还因此获得了学院为数不多的全额奖学金和慷慨的生活补助。作为系里整个年级*一名国际学生,这份助理的经历让我逐渐意识到可以将自己独特的国际学生背景和对美国高等教育体系系统的学习相结合,作为“桥梁”来促进美国大学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大学招生官这份职业恰好与我的想法契合。

毕业后找工作的过程并非容易。招生行业是美国人主导的行业,作为英语不是母语的外国人很难在申请中占优势,再加上需要工作签证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因此虽然投出了40多份简历,大多都杳无音讯。虽然过程不顺利,但我始终坚信自己独特的国际背景和学术优势可以为美国大学带来不一样的视角。终于,在签证快到期的前两个星期,我有幸收到了美国著名天主教耶稣教会文理学院 ——圣十字学院(College of the Holy Cross)发来的工作邀请,担任招生办助理主任一职。我如愿开始了招生官的工作。

在圣十字学院的*年,我主要负责美国本土的招生,因为当时学院的国际招生还未正式起步。刚入职不久,我就被派往美国南部的得克萨斯州拜访当地高中。被委以如此重任,现在回想,我非常感激圣十字学院对我作为一个刚入行的新人又是外国人的充分信任。在美国本土招生的经历,让我对美国招生行业有了更加丰富的了解,也越发认识到自己在整个行业内的优势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第二年,虽然工作范畴还是以美国国内为主,我*次有幸代表圣十字学院到访了中国内地和香港,开启了学院在国际上的招生步伐。学院原本每年只有十几名中国申请者,现在一下翻了几番。但我渐渐觉得,要想在美国国内招生行业里崭露头角,作为一名外国人还是有一定的局限;而国际招生如果仅限于东亚,又无法让我真正实现成为美国与世界间“桥梁”的职业梦想。为了能寻找一个更有助于实现自己理想的平台,我开始寻觅其他机会。2015年8月,我非常荣幸地被阿默斯特学院录用,负责学院的国际招录事务。阿默斯特学院在国际招录方面的投入我在研究生院上课时就有所学习。在国际学生财政补助方面能与其媲美的只有哈佛、耶鲁和普林斯顿三所大学。慷慨的财政补助政策为学院吸引到了世界上*秀的学生,这也让我对这份新的工作充满了期待。

为中国发声

转眼间,2019年已是我在阿默斯特学院工作的第五个年头了。在过去的四年多时间里,我代表学院走遍了世界五大洲,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审阅了五千多份申请。每年的夏末秋初,我会花两个星期的时间到中国与学生、家长和驻校升学指导老师们交流。每次回到国内,我总能被追求卓越精神的中国学生和想为子女提供*好的一切的中国家长所触动。同时,我也真切地感受到,他们在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美国大学申请时,所经历的焦虑和惶恐。虽然中国留学生占美国全部国际学生的三分之一还要多,但美国大学的招生行业对中国复杂的留学市场并不是特别了解。因此我就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这一现状。2017年6月,我在美国新英格兰招生咨询协会(New England Association for CollegeAdmission Counseling)年会上做了一场题为“Bridging Understanding: What Chinese CounselorsHave to Say about College Admission in the U.S. and the China Market”(《建立互通:中国驻校升学指导老师对美国大学升学过程和中国留学市场的看法》)的讲座。这场讲座围绕2016年年底我和我的国际团队设计的针对中国驻校升学指导老师的问卷结果所展开,目的是让美国大学招生办增进对中国留学市场的了解。调查结果显示,将近80%的升学指导老师呼吁美国大学应该到中国与学生和家长建立直接沟通,以保证信息的真实和畅通。为了能*化地将这些建设性意见传递给行业内的同事,我将内容整理成一篇观点文章,被行业内*权威的媒体之一 Inside Higher Ed (《美国高等教育内部参考》)采纳并发表。

接触原著和翻译缘由

在年会讲座结束后,我坐在门外休息。一名在场听我讲座的同事走过来打招呼,介绍自己是乔伊斯·维宁·摩根博士(Joyce Vining Morgan, PhD),说她非常受益于我的分享,让她对中国复杂的留学市场有了更多的了解。随后惠赠了我一本她和另外两名同事赛丽·P. 斯普灵格博士(Sally P. Springer, PhD)和乔恩·雷德博士(Jon Reider, PhD)共同出版的介绍美国大学升学的指导书Admission Matters。她在扉页上写道:“For Wan, Xiaofeng—in the hope that our work helps make the American college application more understandable in China. ”(“致万晓峰:希望这本书能让中国的学生和家长更容易理解美国大学的招生录取”。)我欣然接受。

第二年9月初,我再次代表阿默斯特学院到访中国。中国学生和家长对美国大学的了解程度之深总能让我感到惊讶,而这几年越来越多优秀的学生开始对文理学院情有独钟更是让我感到欣慰。但与此同时,很多学生和家长们提出的问题明显还是基于外界误导性的宣传或者因为缺乏可靠的信息而造成的片面认识。例如,大家对文书重要性的过度解读。我在有限的时间内尽了*努力来回答学生和家长们提出的问题,但总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我产生了一个念头,作为一名美国招生圈内为数不多的中国人,为何不通过我对行业的观察写一本综合介绍美国大学申请的指导书,帮助中国学生和家长更加从容和独立地完成整个申请过程?构思的过程中,我认真翻阅了摩根博士赠予我的Admission Matters,惊喜地发现书中包含了所有能想到的关于美国大学升学的信息,并对它们做了一一解读,而且语言风格娓娓道来,鼓舞人心。我作为内行人,在享受阅读的同时也学到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我想,与其从头开始,不如将已有的精华直接译成中文,带到中国。我与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一拍即合,开始了整本书的筹划和翻译工作。

本书的中文译名取名《升学之道》。“道”字既指升学之路,又指其背后的道理,呼应原著所传达的双重信息。原著自面世以来,深受美国学生、家长、升学指导老师以及大学招生官的赞誉。翻译版除了将极少部分过时的信息做了删减和更新之外,保留了原版中所有的内容,可以让您综合地了解美国大学升学过程中所涉及的所有因素。作为译作,我对自己的翻译水平诚惶诚恐,还请各位读者包涵,多提宝贵意见。*后,祝所有在升学之路上前行的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功!

万晓峰

2019年11月写于美国马萨诸塞州阿默斯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