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数学特级教师华应龙代表作,凝聚三十余年的教学智慧和人生感悟,被评为中国教育报“影响教师的100本图书”,畅销十年,现全面修订、全新升级上市。


2、华应龙对自己遭遇的各种教育教学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总结,这些问题可能所有老师,尤其是数学教师同样经历过,或者未来必将遇到。阅读这本书,你会看到自己过去的疏漏、现在的困惑,以及未来的成长。

3.朱永新、周国平、李希贵等倾情推荐。


【内容简介】

怎样的教学才算好的教学?除了知识,还能给学生留下什么?课堂上没有差错,还有必要上课吗?“不圆”的作品,就该随手擦掉吗?从来如此,便对吗?华应龙从教三十余年,秉持着教育需要深耕的坚定信念,对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各种状况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思考,不断突破自我,将课堂引入新境界。本书从课前慎思、课中求索、课后反思、听课随想、评课心语、生活感悟六个方面,立体呈现了一位数学特级教师的教学智慧和人生感悟。


【作者简介】

华应龙,中国南通海安人,1984年毕业于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首批“首都基础教育名家”,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等报刊上发表了500多篇文章,主编、参编了21多本教学用书。先后参加了“苏教版”和“北师大版”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编写和审定工作。


【免费在线读】

序一 扎根沃土展才华 / 001

序二 一本我期待已久的书 / 004

序三 灵山会上,拈花微笑 / 008

序四 读华应龙 / 011

自序 我就是数学 / 014

*辑 课前慎思

脑袋磕破后的笑声 / 003

不抛弃,不放弃,要扬弃 / 006

思维决定视野 / 011

有之以为利 / 015

人师:教育人的追求 / 018

无意间的伤害 / 022

“从来如此,便对么?” / 024

究竟怎么读分数 / 027

阅读:一种积极的偷懒 / 029

第二辑 课中求索

遭遇“节外生枝” / 035

教学:从擦黑板开始 / 040

千金难买回头看 / 043

善待差错 / 045

感谢差错 / 047

“老师们都没有注意到” / 051

蹲下来和孩子对话 / 054

“下课啦!” / 057

第三辑 课后反思

人皆可以为尧舜 / 063

退步原来是向前 / 069

敬畏童心

——图上、图后及图? / 072

“华老师,您误导!” / 077

“一盘没有下完的棋” / 081

学生叫我“华罗庚” / 084

我在课堂 / 087

会飞的课堂 / 092

反思教学,超越自我 / 097

第四辑 听课随想

一树一菩提,一花一世界 / 107

那一声“谢谢”里 / 112

教具掉下来之后 / 115

当学生投“师”所好…… / 117

教学有路“曲”为径 / 119

手指尖上的智慧 / 123

不平则鸣 / 125

彩色粉笔的妙用 / 127

踢好临门一脚 / 129

潜藏着的错误 / 135

活动:爱你没商量 / 138

听听自己的课如何 / 141

第五辑 评课心语

细节成就完美 / 145

像苏格拉底那样“退”与“进”

——施银燕老师“中括号”一课赏析 / 159

风景 / 174

好课:要舍得“浪费”时间 / 177

有无相生:课之佳境 / 182

精彩源于困惑 / 187

第六辑 生活感悟

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 / 193

追飞机 / 195

“我多想把老师变成一只……” / 198

保护诚实 / 200

站着的眼睛 / 202

君子病无能 / 204

品味幸福人生

——写在母校如皋师范学校百岁华诞前 / 206

今年二十,明年十八

——写在《小学教学》创刊20周年之际 / 208

吾师陈今晨 / 210

年年、月月、日日 / 212

伟大的女性带着我们飞翔 / 215

惠芳老师的眼睛 / 222

有容乃大 / 224

一节课·一碗米 / 227

课上似同学,课下似兄弟 / 231

篮球:我的导师 / 238

当我穿上了高跟鞋 / 248

后记 / 254

再版后记 居高声自远 / 256


【书摘与插画】

脑袋磕破后的笑声

朋友问我在北京忙不忙,我常常会说,上厕所基本上是小步跑,很少有闲庭信步的时候。您相信吗?现在有例为证了。

2007年的一个星期三,完成了李烈校长交给的一项急活,我照例是小步跑去上厕所。“啪!”我重重地仰面摔倒在楼道里。脑子里“嗡”的一声,只听见一个惊慌失措的声音:“对不起,对不起!华主任,没事儿吧?”我睁眼一看,手拿拖把的工友就在我前面不到一米的地方愣愣地站着。我赶紧说:“没关系,没关系,是我自己没走好,不关您的事。”伸手一摸后脑勺,满手掌的血!原来,后脑勺磕在门框上,破了!在两位同事的陪伴下,我去旁边的北大人民医院缝了六针,戴上了像郝海东在足球场上受伤后戴的那样的头罩。

晚上,李烈校长知道后,很是心疼地打来电话慰问我:“……都是为了我……周六你还要做课,怎么办呢?”李烈校长就是这样一个常常让你感动的人:不是她的责任,她也会揽过来;你没想到的,她会为你想到。是啊,后天还要做一节观摩课,总不能像郝海东那样壮烈地戴着头罩上课吧。

课是不好推掉的,我决定戴着帽子上课。于是我和夫人一起跑了西单两家商场,终于买到我喜欢的印有“2008”字样和“中国印”的帽子。

不管是夏天还是冬天,我都不戴帽子,更不用说戴着帽子进教室了。而且,我也压根没有看到过哪位老师戴着帽子给学生上课的。戴着帽子上课一定很别扭。怎么能够让自己有个比较体面的交代?头磕破后的两天里,我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可是,没有想到解决的办法,连一丝头绪都没有。

周六上午就要上课了。周五晚上十点多钟,我在飞机上修改完一个课题报告。飞机即将降落,按空姐的提示我关掉了电脑,很是享受地靠在椅背上,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突然,脑中灵光一现,我赶紧从飞机前排后面的口袋中抽出清洁袋,美滋滋地在那个清洁袋上把想到的方法记了下来。

“小朋友们,此时此刻,看到站在讲台前的我,你*好奇的是什么?(或:你觉得我*特别的是什么?)做真人,说真话(怕学生不敢说出戴着帽子的怪怪的老师)……猜猜我为什么戴帽子呢?……不告诉你,是个谜。”

“下课,谢谢同学们!(脱帽、鞠躬,大幅度的鞠躬是为了让更多的学生看到我后脑勺上的白纱布)同学们再见。”

实际教学的情景和我预想的差不多。

*个学生说“您的腰杆特别直”,第二个学生说“您戴着帽子”。

在学生说出了我*特别的是“戴着帽子”后,我考虑到教学内容是“中括号”,于是,不是问“猜猜我为什么戴帽子呢”,而是问“我为什么要在头上加个帽子呢,猜一猜”,这与课上的算式中要“加上”一个中括号正好吻合。

有学生说我没有头发,有学生说我发型不好,有学生说戴帽子显得年轻,有学生说戴着帽子特别有风度,有个学生说是为了推广2008奥运……

听了学生五花八门的猜测后,我说:“帽子有各种各样的功能,可以是宣传,如美女头上的广告帽;也可以是提醒,如小学生头上的小黄帽;还可以是装饰,如大明星头上的帽子。可以是保暖,也可以是遮阳,还可以是遮羞。那我戴帽子到底是为什么呢?不告诉你,是个谜。”我把总结落在功能上,与中括号的功能正好衔接。

下课时,我总结完中括号改变运算顺序的功能后,摘掉帽子,深深地一鞠躬。孩子们轻轻地笑了,听课老师中响起了掌声。是啊,不少听课的老师一定也是一脑子的不解:“怎么能戴帽子上课呢,耍什么酷?”

“哈哈,脑袋上加个帽子和算式中加个括号是一样的,都是因为有着某种需要,帽子和括号都有着特别的功能!”

更热烈的掌声在礼堂里响了起来。有老师说:“看到您戴着帽子,就知道里面有戏,但不知道是迫不得已。”磕破脑袋,是无意的;但把磕破的脑袋给用起来,却是有心的,是苦苦追寻的。

尴尬啊,磕破了脑袋,整天戴着个帽子。太有趣了,磕破的脑袋和一顶帽子合成了一件难得的“教具”。真开心啊,因祸得福,我把尴尬的事件变成了有趣的资源。真所谓:“上帝为你关了一扇门,必将为你开启一扇窗。”

摸着后脑勺上的伤疤,我想起了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母亲说过的一段话。艾森豪威尔年轻的时候,有一次和家人玩牌。他连续几次都拿到很糟糕的牌,情绪非常不好,态度也开始恶劣起来。她母亲见状说了段令他刻骨铭心的话:“你必须用你手中的牌玩下去,就好比人生,发牌的是上帝,不管是怎样的牌,你都必须拿着。你所做的就是尽你的全力,求得*好的结果。”把差牌玩好,就是更大的成功。其实,那样的牌也不能算作差牌,而是考量我们眼力和心力的“金牌”。

怎样的教学能算是好的教学?对此有很多维度的界定。天下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谁没有难堪的时候?但老师如果能把自己的尴尬巧妙地利用起来,能把突发的、不期而遇的、不利的事件转化为难得的、恰到好处的、有用的教学资源,绝地反击,妙手回春,把课上得让学生恍然大悟,这样的教学是否可以算作好的教学?

在教学中,还可能发生哪些不愿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发生了,且是不利的事件呢?碰到这类事件,该采取何种教学策略呢?是因为这是属于缄默的知识,还是因为我没有能够深入其中,所以语焉不详?我能发现帽子和括号的联系,是否与自己一贯追求活动和教学内容有机联系有关?

事物之间总是存在着微妙的联系,关键是发现那种联系。怎样才能发现呢?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指出:“在意识中思索的东西应该让它在潜意识中酝酿一些时候才会成熟。功夫没有错用的,你自己以为劳而不获,但是你在潜意识中实在仍然于无形中收效果。”我想:“灯火阑珊处”的“那人”,如果不是“千百度”地有意识地寻,就不会有那份“蓦然回首”的惊喜与回味!

摸着后脑勺上的伤疤,我幸福地笑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