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经济学是研究怎么赚钱的学科?

错!

经济学不是研究钱的学问,而是研究人和世界运行规律的学问。

○经济学是特别学术和枯燥的?

又错!

经济学既实用又有趣,它本就是一门解释生活、指导生活的学科。

○搞懂经济学不用东奔西走,《小白经济学》让你成为“行内手”!

○撕开“高大上”,不故作高深,从常见的生活场景入手,用地道、有趣、通俗的语言,带你欢快地进入经济学的大门。


【内容简介】

市场上关于经济学类的书籍大多分为两类:学院派和趣味派。学院派的知识很系统,但是读起来非常晦涩,对入门者来说坚持下来非常困难;趣味派的又多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就算开开心心地读完了,也没有整体的经济学感知。所以,这本书在撰写之初就定下了本书的格调:兼具“趣味性”和“体系化”。

当然,经济学涉及的概念和理论分支非常多,虽然没办法把所有的经济学概念都讲到,但作者精心筛选了*实用、*重要的概念,逐一进行了说明,配合相关图片,培养“经济学思维”,也尽量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场景进行关联,让经济学的知识对我们来说不再那么枯燥和遥远。

如果你想找到一个方式,获得兼具“有趣”和“体系化”的经济学知识,让你从经济学“小白”跨越成为行内人,这本书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作者简介】

大墨,本名王韦玮,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通信工程专业;2014年读取了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硕士研究生;现在正攻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国际金融与投资方向的硕士。业余时间自己独立运营一个高品质经济学微信社群,并多次举行线下经济学交流活动。


【目录】

上篇  微观经济学篇 / 001

*章 经济学思维模型 / 002

*节  成本的概念 / 003

恋爱或结婚,不花钱难道也有成本吗? / 003

第二节  边际收益 / 009

你的伴侣在家一直玩手机是不在乎你吗? / 009

第三节  沉没成本 / 014

结婚后发现不合适,到底应不应该将就着过? / 014

第四节  成本收益模型 / 019

别说二胎,为什么越来越多人一胎都不想生? / 019

大城市的“自扫门前雪”和小城市的温暖人情 / 023

第五节  比较优势原理 / 028

做“专才”还是做“通才”,谁更有竞争力? / 02802

第六节  稀缺基础和效率目标 / 035

婚姻到底有什么用? / 035

空姐坐网约车遇害,滴滴真的“有罪”吗? / 041

第七节  盈利与亏损 / 048

从买了假名牌包说“盈亏” / 048

第八节  “租”“享租”“寻租”“设阻取租” / 053

安逸舒适的工作,该享受还是远离? / 053

第九节  信息不对称 / 059

你为什么忍不住想去排队人多的店吃饭? / 059

为什么找工作时,学历和学校总是很重要? / 064

第十节  利息 / 070

借钱为什么需要付利息 ? / 070

第二章 市场的规律—无形的手 / 081

*节  需求定律 / 082

除了打折,还有哪些因素能“促销”? / 082

第二节  供给曲线 / 091

明白了需求曲线,怎么能不懂供给 / 091

第三节  弹性 / 096

什么叫需求和供给的“弹性”? / 096

第四节  市场的均衡与价格的形成 / 101

市场商品那么多,价格是谁定的? / 101

去你的“努力就会成功” / 106

第五节  供需决定论 VS 成本决定论 / 112

北京房价高不是因为政府拍地价格高 / 112

第六节  有效市场假说 / 116

千股跌停再现,股市究竟可以预测吗? / 116

第七节  认识市场和政府 / 124

第三章 政府的干预—有形的手 / 131

*节  市场失灵 / 132

推崇市场经济不代表无政府主义(上) / 132

推崇市场经济不代表无政府主义 ( 下 ) / 136

第二节  价格管控 / 140

要求中介不涨房租,真的能缓解北京租房压力吗? / 140

第三节  产权的保护 / 147

为什么经济学家都爱说产权? / 147

公地悲剧:国庆出行,你又被高速堵了吗? / 152

第四节  专利的保护 / 157

若遍地都是仿制药“英雄”,可能再无新药推出 / 157

中篇  宏观经济学篇 / 165

*章 经济增长 / 166

*节  宏观经济分析框架 / 167

什么?宏观经济学竟然就这么简单? / 167

经济增速放缓和女人有什么关系? / 173

第二节  国内生产总值 / 179

当我们谈 GDP 时,我们在谈些什么? / 179

第三节  通货膨胀与节约悖论 / 185

2018 年,你的身家又缩水了吗? / 185

第四节  宏观政策和国际贸易 / 190

宏观政策“三剑客” / 190

第二章 金融体系与货币 / 197

*节  金融体系 / 198

中国银行与中国人民银行的区别 / 198

你还觉得卖保险的是骗子吗? / 203

第二节  货币政策 / 208

美联储又加息了,和我们有什么关系?(上) / 208

美联储又加息了,货币政策到底怎么回事?(下) / 211

第三节  利率的决定 / 217

2019 年宣布降息,利率是央行决定的吗? / 217

第四节  货币 / 222

比特币热度退潮,我们再来聊聊货币本质 / 222

第五节  金融危机 / 227

金融危机是怎么回事? / 227

第三章 政府与财政 / 233

*节  财政政策 / 234

五分钟搞懂财政政策 / 234

第二节  失业与就业 / 239

政府可以调节失业率吗? / 239

第三节  *工资制度 / 246

北京*工资标准上调,是帮助了穷人吗? / 246

第四节  工会经济学 / 251

工会对经济发展有好处吗? / 251

第四章 国际贸易 / 256

*节  国际贸易 / 257

中国人真的抢走了美国人的饭碗吗? / 25706

从二战看当今贸易战 / 261

第二节  汇率 / 269

“汇率破 7”“汇率操纵”都是咋回事? / 269

第三节  外汇储备 / 276

外汇储备为什么不是越多越好? / 276

下篇  行为经济学篇 / 283

研究花钱的行为经济学,涨知识还能帮你赚钱 / 284

8 个行为经济学妙招 / 286

避踩两个坑 / 296

提高成功率 / 299

总结 / 300

/ 后记 / / 303

一文梳理经济学的逻辑精髓 / 303


【免费在线读】

你为什么忍不住想去排队人多的店吃饭?

本节的主题是“信息不对称”,这是一个我觉得非常有趣的经济学主题,因为这个概念涉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仔细琢磨真的是太有趣了,这节就与你分享一下这个有趣的主题。

我们先看一个生活场景。

你经过了“喜茶”“海底捞”“外婆家”,看着排队的长度那么壮观,于是你就被“种草”了,想说有一天我也要尝一尝到底是什么样的味道让这么多人排队!

你在商场里来回来去地逛,不知道该吃点什么,人少的不想去,人多的不想排,很纠结到底应该选哪家。然后发现排队的店人越来越多,人少的店越来越不想去了。

这种纠结的场景和心理冲突相信你也遇到过,可是为什么会有这种奇怪的心理呢?

这就要讲到经济学里一个非常经典的概念:信息不对称。

  1. 信息不对称问题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不是独自一人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孤岛上。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接触到各种不同的人,需要跟形形色色的人相处、合作。但是我们永远都无法确定对方的真实想法和目的,永远无法确认一个人对你说的是否完全真实。

你可以说,我完全相信我的亲人、朋友。那你再回想一下,你有没有一点小事,哪怕只是一点点小事,欺骗或者隐瞒过他们?怀疑或不信任过他们?这种在人际交往中,双方对对方提供信息的不确定,就叫“信息不对称”,也叫“信息不完全”。

信息不对称在生活中的场景比比皆是。

感情上,情侣之间想确认对方是不是真的爱自己,是信息不对称……

人际交往中,别人对你的夸赞欣赏,你不确定是真心还是客套,是信息不对称……

谈判桌上,双方的相互博弈、试探底线,是信息不对称……

工作中,领导不确定员工是在磨洋工,还是在努力工作,是信息不对称……

求职时,企业不知道求职者的简历有多少水分,求职者不知道企业待遇和工作情况究竟如何,这也是信息不对称……

买东西时,我们不确定商品的质量好不好,味道好不好,也都是信息不对称……

在经济学中,信息不对称这个概念之所以特别重要就是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简直时时刻刻都在面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1. 如何消除信息不对称?

这时候你可能想问,我现在知道了有这么多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有什么用呢?

既然信息不对称是困扰人和人之间交往的大问题,我们就再来看看,如何能够消除信息不对称。

消除信息不对称的方法有四个:*个是发送信号,第二个是重复博弈,第三个是激励,第四个是专家评估。

我们可以通过 4 个场景,分别说明消灭信息不对称的方法。

场景 1:发送信号

感情中,为什么女生总是希望男生在重要的节日里给自己*物呢?这里有两个重点,*,重要节日你记得帮我庆祝,第二,是*物,而不是给钱。

*点,女生会觉得,你记得我的生日,这个是发送了一个信号,你很在乎我;第二点,你*物而不是给钱,你愿意去找适合我的礼物、会精心准备,比单纯的给钱要多花很多心思,这是第二个你很在乎我的信号。

如果有的女生说我偏不爱礼物,我就要钱,有了钱我自己想买啥买啥。那有两个可能,一个可能是你并不在乎他在不在乎你;另一个可能是你通过其他方式,已经接受到足够的信号证明他很在乎你了。

所以我们想想,女方结婚时要求大办婚礼、收很多的彩礼,其实都是让男方给出一些“信号”,以表示很在意女方。这也是让男方付出巨大的沉没成本,沉没成本的付出能让对方对你更加珍惜,更舍不得失去你,因为对方会有一种顽固心理,觉得一旦失去你,之前的付出就都白费了。

场景 2:重复博弈

我们前面提到了买东西时东西质量好不好,味道好不好,你购买时其实是不知道的。比如,你去买猪肉,人家说这个猪肉特别香,要 80 块 1 斤,你听着不错,买回去 1 斤尝尝,如果不好吃你就再也不会买了。

所以一般居民楼附近的菜摊很少骗人,因为客人基本都是小区里的居民,被骗一次基本上以后就不会再去了,这就是重复博弈降低了信息不对称。但是旅游景点就不一样了,因为多数游客都是单次博弈,这次买完上当了,下次换一批游客来,他们还可以接着卖,所以我们经常听说旅游区宰客的情况,而楼下的菜摊如果宰客,店就开不了多久。

但是现在的互联网改变了传统市场中单次博弈的状态,比如大众点评对餐厅、淘宝对卖家的评价体系,把一个个买家的单次博弈变成了重复博弈,我们在不确定质量之前,可以先看看别人怎么说,这大大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但是同时这也催生了“刷好评”“恶意差评”“删差评”等怪现状。但只要了解了重复博弈消除信息不对称的逻辑,就能理解这些现象了。

场景 3:激励

我们前面提到了一个现象,在工作中,其实领导是不确定员工是在磨洋工还是在努力工作的。因为一件事情交给你,你做 1 小时还是 1 天都行。这时多数公司会采取多劳多得等激励措施,即业绩指标考核制度。这样,通过激励的方式尽可能消除信息不对称,组织的效率就会提高。

但是一些组织,无论工作情况如何,都是拿一样工资的,变成了“能者多劳不多得”,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就会选择磨洋工,会助长更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所以这样的组织,一般效率是很低下的。

场景 4:专家评估

二手商品的交易,尤其是在买二手房、二手车的时候,买方对房子的质量、车的质量是很不确定的,而一般卖方是很了解状况的,这时候买卖双方就因为信息不对称造成了互相不信任,很难以合适的价格成交。这时候就需要一个专业的平台,可以对卖方的房子、车子做专业的评估,按照评估结果,给出一个合适的价格促成交易。

虽然有了“中间商赚差价”,但其实是因为中间商作为内行专家,进行了专业的评估,并且给买方作出了一定的保障,所以买方宁愿多出一部分钱,去消除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这看似是一个不太合理的“中间商赚差价”问题,但其实背后是有其经济学逻辑的。

同样的,珠宝、古玩鉴赏市场的存在,也是专家评估来消除信息不对称的方式。

  1. 现象解释

回到开始的问题:你为什么忍不住想去排队人多的店吃饭?其实就是因为排队人多的店发送了一个信号:我这里的饭好吃、靠谱—大多数人都选应该不会太差,且很可能会很好吃。

这也是很多餐饮店开张时会花钱雇一些托儿去排队的原因,这样制造了稀缺的假象,会让人忍不住想要试试这个店到底味道怎么样。

在之前的章节我们提到过,经济学有两个用途:

(1)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让你看透事情的本质;

(2)指导生活,让你做更理智、更有效的决策。

简单来说就是,解释现象和指导决策。

通过上面的分析,首先我们理解了“为什么重要节日女生都想要礼物”“为什么丈母娘想要很多彩礼”“为什么旅游景点总出宰客事件”“为什么我们会忍不住去排队人多的店吃饭”“二手车、二手房交易的中间差价”等一系列的生活中的现象,这些都是由信息不对称导致的。

之后,我们知道了四个方法能消除信息不对称,他们是:发送信号、重复博弈、激励、专家评估。了解了这四个方法,我们就知道,在生活中有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你可以用哪些方法去化解。

另外,如果有系统的、可复制的方法,成功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商业上也会有很好的前景,也许就会成为下一个大众点评和二手车交易平台。

借钱为什么需要付利息 ?

“借钱为什么需要付利息呢?”

很多人觉得:“因为钱越来不值钱了呀,我借给你钱的时候是 1 块钱能买两个面包,你还我的时候,半个面包都买不到了!”

这是根本原因吗?不是的。

借款要利息,是一件可耻的事吗?

P2P 金融平台,也即网络信贷平台,所承诺的收益为什么会比银行高出那么多呢?

这都涉及“利息”的概念和成因。

其实,利息的存在古已有之。在原始的农业社会,哪怕一个村落里没有货币的流通,也是会有借贷利息存在的。比如有人借走一家人的两头牛,第二年还这两头牛的时候,再还几头小牛犊,就算是利息了。

既然从古至今,利息似乎一直是社会交往中不可或缺的,那这一节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利息的成因、利息的决定。

  1. 利息的成因

  (1)为什么会有“利息”存在呢?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借钱需要付利息的情况,而在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前,情况则完全不同。借钱给别人的,如果说想要利息,会非常不好意思,生怕被人当成贪婪、吝啬的人;而向别人借钱的人,也会觉得借钱按时还就好, 主动索要利息的人非常可恨,简直就是趁火打劫。

这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密不可分,在我们传统的认知中,常常觉得人情大过利益,哪怕每个人都有私心,但对此都讳莫如深。随着市场经济越来越普遍,大家对利息的接受程度提高了,但如果说到利息存在的根源,却很少有人说得清。

主流的观点,都是觉得利息之所以存在,是因为通货膨胀,也就是钱越来越不值钱了,所以还的时候要还多一点。比如借钱时这钱能买 10斤苹果,还钱时,起码也得买得起 10 个苹果吧。

其实仔细想想,这个理论是站不住脚的。

因为不同物品的物价变化情况不同,很难衡量。如果我以房子为标准,比如在北京,可能有一年房价就翻倍了,利息就变成了 100%;如果我以车为标准,今年这款车 30 万,第二年变成了 25 万,那利息还成了负的不成?

这时又有人说,要参考“一篮子物品”的价格上涨,也就是整个社会的通胀水平。那也行不通,今年借给你一篮子的生活用品,明年还给我一篮子,没什么好处,凭什么要借给你呢?

就像前面的例子,在古代的村落里出借牛,还需要额外还几个小牛犊作为利息。如果出借钱和物品没有任何好处,只凭借人和人之间的“交情”,那可借贷的范围就太小了。

(2)借贷需要支付利息的根本原因是:对延迟满足的补偿。

举个例子,我一个朋友小 T,今天说借走我一盒饼干,明天还我一盒,我借一次两次还可以,要是总这样,我就不想借给她了。因为今天借走了,意味着我今天就没法吃了,我晚上刷朋友圈,看别人在那“深夜放毒”的时候,馋得不行,我本来可以现在就吃到饼干的,这叫“即时满足”,但是现在不行了,我还得拖到明天才能吃到,而且我还一点好处都没有,那我就肯定不想再把饼干借给她。

但是这时候她说,我今天借一盒,明天还两盒,一想到明天能多吃一盒,那我今天就先忍一忍吧,于是我就很开心地同意了。

所以,想想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场景,一位老同学说:“哥们儿(姐们儿),我要盖房,总共需要 20 万,可是我还缺 19 万,借我一下,3 年后还你。”

你这时候可能有 19 万,但是你得想想:“这三年我要是用到这钱咋办啊?我娶媳妇儿咋办?我买车咋办?我生病住院咋办?”

虽然这些都还没开始计划,但是这时候你可能就会跟他说:“抱歉啊,现在钱没那么多,要不先借你两万块钱?”

然后转手把十几万存了年化利率为 8% 的定期理财。

原因是什么?没利息啊!我们延迟满足和延迟消费是要被补偿的,利息不够多,也就是补偿得不够多,借贷关系就无法形成。

  1. 利息的决定

那么利息是如何决定的呢?利息是由两个方面决定的:

  (1)宏观的系统风险。

主要看市场投资回报情况,宏观的市场情况好,市场上投资机会就会多,随便把钱放到市场上就能赚很多,那这时候的利息就会比较高。与之呼应的是,银行这时候的利息也会比较高,否则这时候人们就不会把钱存在银行里了,这也就是央行的加息周期。

反之,如果宏观市场情况不好,市场上的投资全是坑,很少能赚钱,那这时的利息就会比较低。与之对应的是,银行也会降低利息,因为人们都偏向于谨慎投资,而愿意把钱存入银行,银行不用付出多少代价,人们就愿意把钱存进来,这也就是央行的降息周期。

(2)微观的个体风险。

个体风险又可以拆解为:个人信誉风险和投资目标的风险。

①个人信誉风险

除了看整体情况,每个借款人的情况不同,利息也会不同。如果一个人的信用比较好,或者是有其他的物品可以作抵押,几乎不会出现还不上钱的情况,那么对他要求的利息就会低一些。

而如果一个借款人本来就负债累累、入不敷出,之前就时常有赖账的情况,那么就很少有人愿意借钱给他,如果他想借到钱,就得承诺出更高的利息,比如信誉好的人只要付出 8%的还款利息就行,老赖可能得承诺 200%的还款利息,才有人愿意冒个险借给他。因为这个钱大概率是收不回来的,但是可能会有高收益,那就勉强值得冒个风险。

②投资目标风险

另外借款人借钱用于做什么也很重要,比如有的人借钱说,我要去买套北京二环的房子,明年能涨 10%,你觉得还算稳妥,跌也不会跌太多。

如果借款的人说,我要借 20 万去买彩票,你可能就得掂量掂量了,这钱很可能收不回来,你或者选择不借,或者因为对方承诺的利息高一些,决定冒个风险。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看到,房贷的利息是比较低的,而消费贷利息是很高的,这就是对目标风险的评估。在买房贷款时,一个信誉良好的人,如果是五百强企业的员工,贷款的利息会更低一些,如果是信誉不好的人,贷款的利率就会比较高,甚至贷不到款,这就是对个人信用风险的评估。

总之,利息是对风险的定价。

这也就是金融圈里常说“高风险、高收益”的原因。

  1. 金融机构和平台的高收益逻辑

2018 年中期,P2P 平台进入爆雷潮。这些平台承诺的收益都比银行要高很多,主要是因为他们有更高的风险,到期逾期的风险是更大的。如果他们承诺的收益和银行存款的利息一样高,那么就没有人愿意把钱投到 P2P 平台上,因为银行几乎是无风险的。因此这些平台会用高利息,也就是高收益来吸引资金。但很多投资者不知道的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高收益的结果,是需要用很高的风险来换取的。

高收益的理财,简单来说就是:稳稳妥妥的,你就只能收年利率为 3%-4%的收益;但我这有 50% 的可能会赚 10% 的年化收益,另外 50% 的概率会亏损,你愿意试试吗?

看完这节,相信你能够对利息的逻辑有所了解,当你再看到形形色色的金融产品时,包括基金、债券、银行和各大公司的理财产品、网贷平台等等,你就需要认真分析一下,承诺这么高的利息从哪来?为什么机构愿意给出这么高的利息,是不是因为伴随着很高的风险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