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通论篇”和“实践篇”两部分,使训诂理论和训诂实践并重。“通论篇”着重介绍训诂内容、训诂体式、训诂方法原理、训诂名称及术语、训诂学的发展简史;“实践篇”着重介绍古书的标点、翻译、注释、校勘,突出训诂实践训练。


【作者简介】

孟昭水,山东莱芜市人,现为泰山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古代汉语、训诂学教学工作,古籍整理、泰山文化研究等工作。主编出版了《新编训诂学》、《训诂概论》、《古诗文初阶》、《初中文言文译注与标准化训练》、《中学文言文知识要览》、《齐鲁民俗文化与现代生活》、《岱览校点集注》、《高校汉语教学改革论》等10部著作,参编了《全泰山诗》、《泰山石刻》、《泰安区域文化通览》等多部泰山大型图书,在《学术交流》、《齐鲁学刊》、《黑龙江社会科学》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荣获山东省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1项,山东省艺术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山东省软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项,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泰安市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4项,荣获泰安市政府嘉奖5次、记三等功3次,被评为泰安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泰山学院教学名师。


【目录】

目录
通论篇
*章 绪论
*节 训诂
第二节 训诂学
第三节 训诂学与各学科的关系
第四节 如何学好训诂学
第二章 训诂实践的内容
*节 注音
第二节 辨析字形
第三节 释词
第四节 通句
第五节 解释语法
第六节 阐释修辞
第七节 解释典制,补充史实
第三章 随文释义的正文体、传注体
*节 正文体
第二节 传注体
第四章 通释语义的专著体
*节 专著体及其编排方法
第二节 《尔雅》与《方言》
第三节 《说文解字》与《释名》
第五章 考释语义的考证体
*节 考证体
第二节 《白虎通义》与《风俗通义》

第三节 《字诂》、《义府》与《日知录》
第四节 《读书杂志》与《古书疑义举例》
第六章 训诂原理及方法
*节 训诂原理
第二节 形训
第三节 声训
第四节 义训
第七章 训诂术语
*节 释义术语
第二节 注音术语
第三节 词例术语
第四节 校勘术语
第八章 训诂名称
*节 注释类
第二节 疏解类
第三节 考述类
第九章 训诂简史
*节 先秦时期的训诂学
第二节 两汉时期的训诂学
第三节 魏晋隋唐时期的训诂学
第四节 宋元明时期的训诂学
第五节 清代训诂学
第六节 近现代训诂学

第七节 当代训诂学
实践篇
*章 古书的校勘
*节 校勘及其历史
第二节 校勘的内容
第三节 校勘的方法
第四节 校勘记举例
第二章 古书的句读标点
*节 古书的句读符号
第二节 古书的标点
第三节 句读标点错因种种
第三章 古书的今译
*节 今译的原则
第二节 今译的方法
第三节 译文失误的十种情况
第四章 读注和作注
*节 读注
第二节 作注
第五章 训诂实践
参考书目


【前言】

训诂的由来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我们拥有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不能割断历史,批判地继承古代文化遗产,是发展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古代文化遗产,除了一部分实物以外,绝大部分都是运用当时的语言——古代汉语,使用当时的文字符号记录下来的;每个时代都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献典籍。而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地域的不同而变异、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的,作为记录汉语的汉字,也在随着语言的变化而变化。明末音韵学家陈第在《毛诗古音考》序言里说:“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更何况,各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思想文化和社会典章制度。由于语言文字的发展变化,后人阅读前人的文献典籍就遇到了困难,看不懂了,比如鲁国的《春秋》,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前后共242年的历史,却只用了不到两万字来描写,可谓是高度概括。这样简单而极不完备的记叙,连个历史的轮廓也难以较好地勾画出来,不用说后人,在当时就有很多人已经看不懂《春秋》了。为了能让人们看懂《春秋》,春秋末期的鲁国史官左丘明就以《春秋》为纲为目撰写了《左传》,用了大约18万字对《春秋》一书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注释”,如《春秋》中的“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9个字,在《左传》中就被左丘明补写成了一篇长达500字的优美的历史散文。随后,公羊高、谷梁赤也对《春秋》一书进行了补充说明,由此形成了《公羊传》和《谷梁传》两书。这种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的注释性的工作,古人称之为训诂。
训诂工作滥觞于先秦,*初是因教育的需要而产生的。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指出:“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班固《汉书·艺文志》载:“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教之六书”,是*初的识字教育。
《礼记·学记》云:“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意思是说,古代每年都有人入学,这里指的是十五岁入“大学”,当然这“大学”与今天“大学”的概念是不一样的。每隔一年就要考试,*年考的就是“离经辨志”。所谓“离经”就是离析经理,使章句断绝也。也就是把一段文章的层次、句子分开。韩愈在《师说》中也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这是说一个小孩子的老师主要的任务就是给学生讲书并让学生熟悉句读。可见文献阅读是古代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古代从童子的时候起,就要学习句读,学习断句。时代的变迁,地域的差异,造成了语言文字的不同,使“昔之妇孺闻而辄晓者,更经学大师转相讲授而仍留疑义”,这就需要教育者去做解释工作。这种解释工作大都是在教学过程中口头进行的,大都没能记录下来。但也有一些注释材料散见于古人的行文中,如《论语·颜渊》:“政者,正也”;《庄子·让王》:“无财谓之贫”;《左传·宣公十二年》:“止戈为武”;《左传·昭公元年》:“皿虫为蛊”;《孟子·梁惠王下》:“畜君者,好君也”。这些先秦文献中的注释主要是帮助人们理解被释词语的意义,是零散的、很不成系统的,但它毕竟是先秦训诂萌芽的标志。除了文献正文中的少量注释材料,先秦更多的训诂材料表现在解经性质的“传”“记”“说”“解”中,如上文提到的《春秋》“三传”,再如《墨子》“经说”、《韩非子》“内储说”和“外储说”、《管子》“五解”等等,这标志着训诂工作在先秦已经有相当的基础。但就今天所能看到的先秦的训诂材料来说,先秦训诂还处于萌芽和形成阶段,还没有独立为专门的学科,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以解释文献语言为目的而形成系统的训诂工作是从汉代开始的。汉初的统治者重视文化建设,学者们搜集秦始皇焚书浩劫后流散的文献古籍,加以整理解释。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使儒家经学空前昌盛,在当时形成了今古文经学之争,“今文经”是指用汉代通行的文字——汉隶写成的儒家经典,古文经是指用六国古文书写而在汉代被陆续发现的一批儒家经典,如鲁恭王毁孔子宅发现的古文《尚书》《论语》《礼记》等。古文经中多古字古言,要明经义,必先攻克语言文字关,古文经学家们为了与今文经学相抗衡,让朝廷承认古文经学是真经学而列入学官,他们致力于识字考词,究心于名物训诂,自觉地与传统“小学”相结合,形成了《毛诗诂训传》《毛诗笺》《仪礼注》《周礼注》和《礼记注》等一大批系统的训诂材料,编纂成了《说文解字》《尔雅》《释名》《方言》等4部著名的训诂工具书,造就了毛亨、郑众、马融、贾逵、服虔、郑玄、许慎、刘熙、扬雄等一大批训诂大师,使得汉代的训诂空前昌盛。透过汉代丰富的训诂材料,我们可以看到训诂的体式不仅有正文体,更有传注体和专著体,训诂的体式日渐丰富和完善;我们可以看到训诂的三大方法——形训、声训和义训被广泛地运用,如许慎的《说文解字》,全书运用了形训的方法说解了9353个汉字;刘熙的《释名》自始至终运用了声训解说名物,《尔雅》全书运用了义训解释语词。不仅如此,训诂的名称、训诂的术语也日渐丰富,所有这些,标志着汉代的训诂工作全面展开,训诂学进入了成熟期、兴盛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