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缺少睡眠会让我们的身体发生怎样的失序状况?
◎为何黑暗的力量令我们如此着迷?黑夜与神话、诗歌、音乐、绘画、电影等人类艺术与文明之间有怎样的故事?
◎灯光也许不是城市特色与现代化的标志,而是其他物种的死亡陷阱。
◎作者马赛厄斯•R. 施密特深入参与过德国的勒恩暗夜保护区项目,坦贾—加布里尔•施密特深受黑暗文化的吸引,他们将帮助我们在灯火通明的当下,重新认识黑夜,思考黑暗与光明的平衡。


【内容简介】

从松明、火把、油灯到蜡烛、煤气灯、电灯,再到灯火通明的当下,人类在欢庆战胜黑夜的同时,也许怎么都没想到,自己对昼夜更替的干扰,会使体内已运行千百年的生物钟遭到隐秘而巨大的冲击。而且,人工照明也造成了极可怕的生态后果:每一盏路灯每个晚上杀死150只昆虫;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飞鸟因撞击本无须照明的房屋与塔楼而丧生;夜晚的灯光会误导树木,使它们甚至在寒冷的季节也发芽吐叶……

黑夜或狂野而充满罪恶,或给人慰藉与希望。本书所讲述的,正是它在人类生活,乃至整个自然界中所发挥的力量。


【作者简介】

马赛厄斯•R. 施密特 (Mathias R. Schmidt) ,曾获美国研究方向的博士学位,并深入参与过德国的勒恩暗夜保护区项目(Rhön Dark Sky Reserve),该项目于2014年获得国际暗夜协会的认定。

坦贾—加布里尔•施密特 (Tanja-Gabriele Schmidt)的研究方向为文学,其本人深受黑暗文化的吸引。

马赛厄斯•R. 施密特与坦贾—加布里尔•施密特曾共同撰写过许多指南类和非虚构类书籍。


【目录】

I.重新认识黑夜:自然节律与光污染
黑夜赋予人力量——黑夜对于我们健康的价值 / 003
生命的脉搏:永恒的昼夜更替 / 003
时间生物学“大行其道” / 005
习惯昼间活动的人与夜猫子 / 010
人体拥有众多的生物钟 / 012
时间医学 / 019
睡眠——黑夜给人的珍贵礼物 / 020
倒班工作 / 025
梦也属于睡眠 / 032
万物皆有时,生物钟亦如此 / 033
时间生物学与营养 / 039
从松明火把到聚光照明——人工照明的发展历程 / 042
松明与火把 / 043
油灯与蜡烛 / 044
块里程碑:煤气灯 / 046
第二块里程碑:电灯 / 048
发明者之间的竞争 / 050
“明亮如欧司朗” / 053
电灯的胜利征程 / 054
“我们可能会失去一种宝贵的自然经验”——与天文学家
安德烈亚斯•汉奈尔的对话 / 057
人类与星空 / 065
早期的观星 / 065
“地心说”的终结 / 068
夜晚充满了生机——黑夜对于动植物的意义 / 071
遭遇干扰,甚至致命危险:鸟类 / 072
畏光的生物:蝙蝠 / 078
落入灯光陷阱:昆虫 / 080
生态失衡:水生生物群落 / 087
“某些情况下,会有致命的后果”——与生物学家弗朗茨•
霍尔克博士的对话 / 092
II.黑夜的魔力:黑暗是灵感的源泉
神话中的光明与黑暗 / 103
混沌时代:古代神话中的黑夜 / 104
生命“由天而降” / 107
日耳曼人的夜女神 / 110
关于黑夜的诗歌 / 113
爱情与圆月——从中世纪至古典主义时期 / 115
作为“黑夜时代”的浪漫主义时期 / 124
启蒙时期抒情诗中的“暗夜思想” / 144
黑夜是堕落的天使 / 162
当代关于黑夜的抒情诗 / 173
关于黑夜的音乐与绘画 / 180
小夜曲及其他 / 180
画笔下的瞬间与永恒 / 182
轰动一时的画法革新 / 188
渲染黑暗——电影与流行艺术中的黑夜场景 / 194
玩味光影:从技术的角度塑造夜晚 / 194
“给我讲讲黑夜吧” / 199
新的“黑夜形式”:哥特式恐怖、表现主义与黑色电影 / 204
当魔鬼学会奔跑 / 210
III.结论:光照需要引导
“壮丽的星空愉悦人的灵魂”——与勒恩暗夜保护区协调员
扎比内•弗兰克的对话 / 221
地方层面:“放大镜下”的人造光 / 232
地方政府 / 234
教堂的“神圣之光” / 236
工商业 / 239
房主 / 241
“我们的敌人就是无知”——与工程师马蒂亚斯•
恩格尔博士的对话 / 244
后记:义不容辞 / 253
致谢 / 255
附录
作品名翻译对照表 / 259
相关机构信息 / 267


【前言】

拯救黑夜!
黑夜是很特别的东西,它是白昼的异姓姐妹,是白昼神秘而“黑暗的一面”。
一位丈夫会使着眼色夸妻子是自己“好的另一半”,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也会把这种说法借用到昼夜的关系上,毫无讽刺地认为黑夜属于白天。无论如何,我们清醒状态下的意识贯穿了整个白昼,各种各样的活动充斥了整个白昼,我们用白昼来维系“生命”。可是,正是这种忙碌使人忽略了什么:黑夜——通常被我们忽视——以自己的方式活跃着,而且这种活跃不仅体现在动物和植物方面。在黑夜这一背离阳光的时间里,人类的大脑高速运转,身体器官进入夜间循环模式,从而维系人类的生命。
是时候了,我们需要再一次认识昼夜之间的关系。夜晚并不简单地只是“奖牌的另一面”,而是和白昼具有同等地位的重要伙伴。昼夜之间的永恒更替使得生命潮起潮落,使得各种生物节律有可能紧密相联,这种昼夜更替甚至作用于人类身体的小细胞。白昼尽头必然是黑夜,灯光也无法照亮所有黑暗——没有了昼夜更替,也就没有了生命的律动。
睡眠是黑夜给人类的一份珍贵礼物。对于健康而言,睡眠是必不可少的再生和修复机制。人类却经常用很少的时间来睡眠,从而忽视了这份礼物。
从技术角度而言,我们使黑夜变成了白昼。作为白昼的伙伴,黑夜包含很多层面。我们利用技术手段照亮黑夜,同时也就摒弃了黑夜的治愈功能。
人类自以为战胜了黑夜,却已付出高昂代价,“光污染”(light pollution)这一概念应运而生。光污染不仅“遮蔽”了星空爱好者们的视野,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后果,不可以轻易地置之不顾。如果您扪心自问,我们人类是否真的可以对此抱无所谓的态度,回答显而易见是“不!”
如果在错误的地点采取错误的照明措施,将扰乱大自然,将每年杀死数以百万计的候鸟和数以十亿计的昆虫。黑夜的比重持续降低,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类健康,新兴的时间生物学已清楚地证明了这一点。
可是黑夜——它的意义远超于此。“白昼的另一面”与属于它的星空一再打动人们。在所有的文化里,关于黑夜的神话都吸引着人们,使人们感到恐惧、着迷或振奋——并以此成为文化史上浓墨重彩的一个主题。时至今日,人们仍然可以从古老的神话、神谱、民间习俗、诗歌、绘画及电影这种新媒体中找到各种直观生动的黑夜意象。它们具有重要的价值,使我们摆脱疲惫时代的终日忙碌,奔向许多人迫切渴望的内在宁静。
现代的高科技取代了松明和火把,帮助我们照亮身边的世界,这一历史并不长。毫无疑问,技术的发展带给我们诸多好处。问题是,我们能与技术保持同步吗?抑或技术已经在根本上超越了我们?换一种问法: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使光明和黑暗保持平衡,才能使其适应地球上传统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并存?
不过,倒是有一种办法:我们重视黑夜吧,我们给黑夜一个合理的位置——让我们一起拯救黑夜!
我们在这里发出邀请,请您一起来穿越黑夜的黑暗。您的感官将很快适应各种各样的事实,获得各种各样的印象。如果您愿意,您的内心也将一道在路上。

坦贾-加布里尔•施密特与马赛厄斯•R.施密特
2016年夏


【免费在线读】

落入灯光陷阱:昆虫

我们都很熟悉这种情景:在灯光的诱惑下,无数昆虫围绕着暗夜中的一盏灯,其中有夜蛾、蝴蝶、蜉蝣目昆虫、毛翅目昆虫、膜翅目昆虫、脉翅目昆虫、双翅目昆虫、甲壳虫、椿象、蝉及其他小型昆虫。在世界所有已知生物中,大约半数为昆虫,仅德国就有大约33000种昆虫。很大一部分昆虫都在夜间活动。
特别是在温暖的夏夜,大量的光源随处可见。昆虫们在光束中急急飞舞——如果它们还未靠近光束中心——试图逃脱灯光陷阱。可是,一种带有“捆绑作用”的吸引力阻止它们离开光照区域。持续的飞舞消耗了太多能量,它们便筋疲力尽地坠落到地面。其他昆虫则像自我毁灭一样离光源越来越近,终被烧死。对灯光的追逐使昆虫们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美因茨的动物学家格哈德•艾森拜斯(Gerhard Eisenbeis)著有《昆虫与人工照明》(Insekten und Künstliches Licht)一文,收录于《夜晚的终结》一书中。文中提到,“从数量而言,相当一部分昆虫因为追逐灯光而死,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
可是,并非所有昆虫都在与灯光的接触中丧生。许多昆虫成功地避开了灯光陷阱,并重新飞回到黑暗中。有些则逃到植物上,或落到地面,昆虫学家们认为这是它们迷失方向或力气耗尽的表现。接下来,这些昆虫不再活跃,而这违背了它们的生物本能——从而被夜间生物群落淘汰。格哈德•艾森拜斯认为:“一旦进入光照区域,这些昆虫就仿佛处于白昼光照下,这激发了它们的休息机制。所以,灯光也会对昆虫产生很强的抑制效应。”这位动物学家还补充说,也有一些昆虫很少受光照影响。

丰富的猎获物
在夜间生活空间受到干扰的时候,也有个别受益者。一些种类的蜘蛛乐于在照明装置附近织网。一旦迷失方向或筋疲力尽,昆虫就会落入网内,成为蜘蛛的猎物。一些飞行速度较快、较为耐光的蝙蝠也积累了经验,有目的地在灯光范围内捕食自己的猎物。
灯光为何会吸引昆虫?答案与昆虫的视力有关。昆虫拥有视力发达的眼睛,可以适应极为微弱的光线条件。例如,蜉蝣目昆虫的两只眼睛分别能适应正常光线和微弱光线,并能高效地利用微弱光线,即使在接近完全黑暗的条件下也能看到东西。借助于感光细胞,它们还能感觉到光线的分层。在夜色深沉的时候,数百米外的灯光都可以吸引它们。与此相反,明亮月夜条件下,灯光对这类昆虫的吸引效应缩减至50米以内,因为周围环境已被月光照亮。
因此,拥有极高视力的昆虫种类谜一般被灯光吸引,并不奇怪。但是,昆虫一旦被灯光吸引,就有致命的后果。有一点极其讽刺,使昆虫得以适应黑夜的优势,在人为干扰的自然环境中正日益表现为一种劣势:它们具有适应微弱光线的极高能力,这种能力却同时让它们对灯光特别敏感。
在很多情况下,追光昆虫的数量取决于室外温度与光照强度。总体而言,夏季的时候,更多昆虫活跃在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如果灯光带有较强的紫外线,就会对它们产生特别强烈的吸引。
如果昆虫围着一个光源飞舞,其死亡的数量还取决于灯罩的密封性能。许多读者应该已经亲眼目睹过,飞近光源的昆虫好似被驱使般,试图直接与光源接触。如果灯罩存在缝隙或密封性不好,昆虫就能进到灯的内部——这意味着它们肯定会死亡。灯的内部也随之被污染,隔段时间就必须进行清洗——而这并非安装者的本意。单单考虑这一点,户外照明的管理者就有理由关注照明装置的有效密封性能。
莱布尼茨学会“失去的夜晚”研究小组的科学家们做了如下计算:夏季,每晚平均有150只昆虫丧生于一盏路灯。假设公开场所安放大约800万盏路灯,每个夜晚将有数十亿只昆虫因此而失去生命。
因斯布鲁克(Innsbrucker)的蝴蝶专家格哈德•塔尔曼(Gerhard Tarmann)举了一个并不很新的例子,来说明这种吸引效应有多么强烈:1964年,因斯布鲁克——奥地利蒂罗尔州的首府——举办冬季奥运会,为桥梁及水岸区域设置了永久照明。其后数年,该地的夜蛾数量急剧减少。另外一个例子是阿尔卑斯山谷,那里原本蝴蝶数量众多,为旅游业设置许多照明之后,也产生了类似的捕空效应(Leerfangeffekt)。可以想见,此种生态破坏没有被人们算进任何一种成本里面。
“失去的夜晚”研究小组的成员指出,虽然大多数物种都对含较高紫外线及蓝光的光——即短波光——更敏感,但实际上并不存在一种完全对环境“友好”的光色。冷白光则易导致所有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不同物种对光谱的感光范围不一样,部分光谱对于人类而言或不可见,或几乎不可见。一种理智的说法认为:无论人们使用何种类型的灯,灯光的光谱范围总会与若干生物机体的视觉敏感度相匹配。但希望犹存:相当多的昆虫、螃蟹和鱼类明显受到冷白光与紫外线的影响,因此有时候可以将灯光调整为暖白光,以为补救措施。
基于多年以来采集的数据,艾森拜斯在文章中利用图表证明了:水银灯照明吸引的昆虫数量为钠蒸汽高压灯的两倍有余。然而,重要的是研发具有特定光谱的灯具。对于需要保护的昆虫,有必要专门了解它们对何种光谱敏感,以及适合何种光照度。
缩短夜间照明时间是一种保护大自然的方案。如果某个社区考虑必须为停车场的道路设置照明,可以于夜里10点之后将照明全部关闭,或缩减至能指引方向即可。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夜间到处飞舞的昆虫使人不胜其烦。为什么夜里室外灯光的杀虫效应还会让我们感到困扰?这种效应不是会使我们的露台、花园或草坪“更加干净”,从而让我们在户外更加惬意吗?表面的回答是肯定的。但是,户外灯光作为“吸尘器”也在破坏生命的生存环境。说到这里,我们就触到了问题的核心。
数量众多的夜间昆虫不仅是夜间捕猎者(主要是蝙蝠)的食物,同时也是花粉的传播者。在许多对此不甚了解的人看来,植物授粉这种行为发生在白天,而且是通过阳光下翩翩起舞的蜜蜂与蝴蝶。很少有人知道:传播花粉这种“生态服务”大部分发生在夜里,而且是由夜间昆虫完成,而我们人类正多多少少不自觉地考虑大规模消灭这些昆虫。
艾森拜斯提醒我们注意,蝴蝶群落包括大约75%的夜蛾。他还说,“我们很大程度上没有注意到这些夜间昆虫,它们做了大量传播花粉的工作,从而从根本上参与了生态维护,使其保持多样性”。
波嘉德写道,全世界有大约15万种至25万种夜间昆虫,它们为全球80%的生物传播花粉。这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集体成就,由无数昆虫完全在黑暗中完成。
人类一再地接受惨痛的教训:干预处于平衡状态的大自然,会遭到报复。从中长期来看,人为介入大自然也会带来经济上的损失,因为这种介入不仅影响自然与私人花园中的动植物多样性,也影响农业与商业用途的园艺。如果花粉不被传播,就不会有果实。就此而言,作为花粉传播者的夜蛾意义重大,因为蜜蜂深受蜂螨之害,许多地方都看不到蜜蜂的踪迹了。
《明镜周刊》于2016年6月发表了一篇行文数页的文章,也对“花粉传播者的死亡”进行了警示。文章说明,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包括农作物含有的毒素、致命的瘟疫(针对蜜蜂),当然还包括生存空间被人为缩小。在后一个原因中,也包含了人工照明带来的问题。2016年2月,IPBES(Intergovernmental Science-Policy Platform on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就世界的生物多样性发表了个鉴定报告。报告认为:“在全世界种植的重要经济作物中,超过3/4的作物至少部分依赖昆虫或小型脊椎动物来传播花粉。IPBES的研究者认为,它们每年的贡献相当于5770亿美元。”
正如此前所阐明的那样,灯光对昆虫的吸引效应在食物生态学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夜间昆虫是无数其他动物的食物来源,如果它们因灯光效应而死亡,其他动物也就无所立足。波嘉德断言,如此,生态系统中的“蛋白质”就会消失。这意味着“食物链中所有高级生物的能量来源”都将消失。

徒劳的信号
夜间的人工照明不仅会使昆虫迷失方向,诱使其进入陷阱,还会对其产生其他作用。一些昆虫有特殊的发光器官,能发出微弱的光芒。它们发出或闪烁或持久的光,以此向异性昆虫发出信号。我在这里!浪漫的萤火虫已为人类熟知,它们发出的光信号在黑暗中远可传至45米。
就生活在我们所处纬度的萤火虫而言,雌性不具有飞行的能力,它们在地面向飞舞在空中的雄性萤火虫发出光信号。如果周围被人工照明点亮,该信号的传递距离就会缩短,雄性只有在很近的地方才能接收到——也可能接收不到。一旦信号传递受阻,萤火虫就找不到配偶,无法繁衍生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