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任伦敦国王学院近代史教授

《英国历史评论》主编

清教徒革命和英格兰内战领域权威学者

塞缪尔·罗森·加德纳作品

《每日电讯报》

《芝加哥论坛报》

《卫报》

《费加罗报》

《公报》

隆重推荐


【内容简介】

《查理一世、查理二世与清教徒革命》是《三十年战争史(1618—1648):哈布斯堡家族的衰落、法兰西王国大陆霸权的建成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确立》的姊妹篇,讲述了改变英格兰历史走向的重大历史事件——清教徒革命——发生、发展、高潮、逆转、结束的全过程,比较深入地解读了三十年战争引发英格兰清教徒革命的传导机制,全面讲述了王室与议会争夺权力、王室与议会矛盾激化、王室与议会爆发战争、王权覆灭与护国公时期、议会与王室妥协、王权复辟、查理二世时代及光荣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塞缪尔·罗森·加德纳,英格兰杰出政治家克伦威尔的后裔,英国历史学家,清教徒革命和英格兰内战研究方面*权威的专家。他毕生致力于17世纪英格兰史研究。他曾任伦敦国王学院近代史教授、《英国历史评论》主编。在历史研究中,他重视原始资料的搜集,曾赴巴黎、罗马、布鲁塞尔、威尼斯和锡曼卡斯等处查阅多种文献资料。

译者简介

王晋瑞,博士,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翻译系主任,长期从事翻译教学和翻译实践活动,研究方向为语言对比与翻译,实践专长为人文社科翻译,曾主编翻译教材一部,出版译著三部,在国内外各级期刊上公开发表翻译研究相关学术论文十余篇,主持省级翻译研究课题一项,参与省级翻译研究课题两项。


【媒体评论】

《每日电讯报》:“《查理一世、查理二世与清教徒革命》是著名学者塞缪尔·罗森·加德纳有一部力作。它与《三十年战争史(1618—1648):哈布斯堡家族的衰落、法兰西王国大陆霸权的建成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确立》共同诠释了英格兰爆发内战的历史逻辑。”

《芝加哥论坛报》:“《查理一世、查理二世与清教徒革命》展现了作者深刻的哲思。”

《卫报》:“读懂英国现代史的关键是搞清楚斯图亚特王朝的历史。塞缪尔·罗森·加德纳是斯图亚特王朝领域的知名学者。他的作品《查理一世、查理二世与清教徒革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利益、宗教等各种纷争的英格兰。”

《费加罗报》:“《查理一世、查理二世与清教徒革命》是塞缪尔·罗森·加德纳十年来研究斯图亚特王朝历史的重要成果之一。”

《公报》:“研究斯图亚特王朝的历史,塞缪尔·罗森·加德纳是不可回避的学者,而他的作品是不可回避的作品。”


【目录】

第 1 章

改良派与清教徒

第2章

都铎王朝

第3章

汉普敦宫会议及与苏格兰结盟

第4章

新税与《大契约》

第5章

火药阴谋

第6章

詹姆斯一世和西班牙

第7章

西班牙军队攻打巴拉丁

第8章

蒂利伯爵约翰·塞克拉斯率军占领巴拉丁

第9章

威尔士亲王查理与白金汉公爵乔治·维利尔斯马德里之行

第 10 章

詹姆斯一世解散议会

第 11 章

查理一世首组议会

第 12 章

弹劾白金汉公爵乔治·维利尔斯及

白金汉公爵乔治·维利尔斯率军远征罗伊岛

第 13 章

《权利请愿书》及白金汉公爵乔治·维利尔斯遇刺身亡

第 14 章

税收政策和宗教政策

第 15 章

查理一世与下议院决裂

第 16 章

无议会政府

第 17 章

教派分裂

第 18 章

开辟新英格兰

第 19 章

全面推行国教

第 20 章

造船税

第 21 章

反教会政府三斗士

第 22 章

托马斯·温特沃斯爵士主政爱尔兰

第 23 章

苏格兰抵制主教制度运动

第 24 章

主教战争和短期议会

第 25 章

长期议会及处决斯特拉福德伯爵托马斯·温特沃斯

第 26 章

下议院的诉求

第 27 章

议会与查理一世决裂

第 28 章

内战爆发

第 29 章

长老派和独立派

第 30 章

马斯顿荒原战役和纳斯比战役

第 31 章

军队和议会之争

第 32 章

第二次内战及查理一世之死

第 33 章

奥利弗·克伦威尔*终获胜

第 34 章

解散长期议会

第 35 章

提名议会

第 36 章

护国公时期的首届议会

第 37 章

军事管制区

第 38 章

护国公时期第二届议会

第 39 章

奥利弗·克伦威尔之死

第 40 章

无政府状态

第 41 章

王权复辟

第 42 章

王权复辟后的宗教状况

第 43 章

议会反对派崛起

第 44 章

宗教宽容思想的复兴

第 45 章

1688 年光荣革命

译名对照表


【免费在线读】

与其他重大变革一样,英格兰的宗教改革也是两大宗教派系合作的产物。其中一派对指导生活的现有宗教原则总体上感到满意,希望某些仪式能在细节上加以改进;而另一派则希望用一套全新的制度取代现有的制度,*终让整个社会的宗教崇拜活动按照其所认为的理想模式进行。我们可将这两大宗教派系简单地类比为当代政治生活中的辉格党和激进党,把反对任何变革的第三派系类比为保守党。

我们也可将上述*个派系称为“改良派”。总体而言,改良派主导着英格兰宗教改革运动。改良派主张循序渐进的改革方式,希望在遵循早期宗教仪式传统的前提下,用《圣经》的教义来规范现行的宗教仪式。当然,改良派也能接受现行宗教仪式中不太奢华的程式。正因为如此,改良派才会认为领受圣餐是值得称颂的仪式:虔诚的信徒先行斋戒,然后参加圣餐礼,从身着白衣的牧师手中接过圣餐。信徒通过这样的行为,将耶稣精神融入自己内心,然后便能养成奉献的习惯。

与改良派不同,有信徒对古老的宗教传统或外在仪式毫无兴趣,认为保留这些东西就是在捡天主教遗留的破烂。这些信徒被称作“清教徒”,在玛丽一世当政期间流亡国外,跟着有“日内瓦教皇”之称的法兰西神学家约翰·加尔文的信徒学习了一套特殊的教义。该教义宣称,心灵之存在依赖于对神学真理的领悟,而非外在的行为。

玛丽一世驾崩后,伊丽莎白一世登上了王位。然而,清教徒们发现伊丽莎白一世也不可能成为他们的朋友,因为她还在坚持父亲亨利八世在位时的宗教政策。她个人偏爱传统的宗教仪式,还在自己做礼拜的教堂保留了十字架,这曾让主教们非常不满。她不支持清教运动还有一个原因,即她将全部精力放在国家统一大业上,实在无暇顾及。她对教皇极其反感,不是因为他宣扬变味的教义或搞个人崇拜,而是因为他宣称要干涉英格兰的法律。伊丽莎白一世希望尽可能地拉拢那些还保持着父辈信仰的臣民。因此,只要受广大臣民欢迎的宗教仪式,她都同意保留。

如果伊丽莎白一世维持传统宗教仪式有道理,那么维持英格兰国教玛丽一世就更有道理了。为了保留自己的主教职位而向伊丽莎白一世进谏的人想尽了各种理由,但伊丽莎白一世并不是因为这些进谏的人才同意保留主教职位的。她并不关心主教是否为使徒出身。她只坚持一个原则,即主教必须由她任命,因为她要靠这些主教来维持神职队伍的秩序。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主教都是她奴颜婢膝的工具,他们中不乏品格高尚、忠心耿耿、全心全意为她效力的人。他们坚信,为她服务就是在为上帝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