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一部中国戏曲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民俗文化流变史。

“古调多自爱,今人不多弹。”

中国戏曲艺术与地方文化丛书共十卷,为国家“十三五”出版项目。丛书把戏曲与地方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把研究重点聚焦在“历史”与“文化”上,通过对各剧种所处地域的历史分析,突出阐述了各剧种鲜明的地域特色,是全面反映中国戏曲剧种和地方文化精神内涵的高质量文化丛书。

秦腔板胡、吴侬软语、广东大戏……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戏曲,一方戏曲又反映出各自的风土人情、审美意趣。中国戏曲艺术与地方文化丛书正是要把这些丰富的戏曲知识、戏曲文化传播给更多的读者,也希望各地的戏曲艺术可以得到更好的传承,成为我们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文化名片。

中国戏曲艺术与地方文化丛书各卷为:

1.《道情戏与黄河文化》

2.《川剧与巴蜀民俗》

3.《粤剧与广府文化》

4.《评剧与乡土市井文化》

5.《秧歌戏与乡村女性》

6.《秦腔与丝路文化》

7.《沪剧与海派文化》

8.《越调与三国文化》

9.《汉剧与汉派文化》

10.《锣戏与中原俗曲》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内专门研究汉剧与汉派文化的著作。在充分掌握文献史料的基础上,作者系统考述了汉剧在武汉及其周边孕育与形成的历史,还原了清末民国年间汉剧“四派归一”的繁荣景象,揭示了武汉近代都市化进程中汉剧在演出场所、舞台表演和伶人组织管理方面的变革。
本书还从“人”的视角观察艺人、观众在汉剧与汉派文化互动关系中的独特意义,重点考察了清末民初大批进城汉剧艺人的本地化,以及汉剧科班对汉剧艺人的培养情况。汉剧票友、票社与汉剧名角的双向交流,汉剧艺人在武汉重大历史事件中的作为和表现,都诠释了汉剧与武汉及汉派文化之间的不解之缘。


【作者简介】

陈志勇,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现为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及省部级课题七项,在《文艺研究》《中山大学学报》《武汉大学学报》《学术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六十余篇,出版有《民间演剧与戏神信仰研究》《广东汉剧研究》《汉剧史论稿》(合撰)等著作。


【媒体评论】

纵观这套丛书的策划立意和编撰体例,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套创意新颖、视角独特的丛书,其研究重点在于戏曲艺术和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上,而非对于剧种本身的本位研究。这将有利于挖掘戏曲艺术根植于地域文化的基础和缘由,对深化戏曲艺术改革和推广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我们还发现,主编在选取剧种的时候也颇费心思,采取大剧种和小剧种、濒危剧种与大众剧种相结合的方式,这对保护和开发戏曲文化艺术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也使整个书系显得更加合理。我们期待江苏人民出版社以此为开始,一辑一辑地出版下去,形成一个涵盖我国所有剧种的书系。


【目录】

绪论
*章汉剧的孕育、形成及近代的繁荣
*节明末清初“楚调”的兴起与衍化
第二节清中叶皮黄腔兴盛与汉剧的形成
第三节汉剧“四大河派”的形成与传演
第四节“四派归一”与汉剧的近代繁荣第二章近代武汉都市化进程与汉剧变革
*节近代武汉都市化进程与戏曲文化消费
第二节戏院的出现与汉剧演出模式的变革
第三节汉剧公会与行会管理方式的变革第三章汉剧艺术中的汉派文化因素
*节武汉方言与汉剧的特殊行腔方式
第二节汉剧十大行脚色体制与汉派文化
第三节汉剧戏目与汉派文化的历史沉淀第四章汉剧演出与武汉码头文化
*节武汉港口贸易的历史概貌
第二节商帮、行会与近代汉口的会馆演剧
第三节武汉码头人群的戏曲消费第五章汉剧演出与武汉民俗文化
*节观众捧角与都市文化生活
第二节汉剧演出与民俗文化生态
第三节汉剧戏神崇拜与演出习俗第六章汉剧艺人、票友在武汉的时空分布
*节周边进城汉剧艺人的本地化
第二节汉剧科班、学校对汉镇艺人的培训
第三节汉剧票社、票友与名角的互动
第四节汉剧人与武汉历史“大事件”
结语
重要参考文献
后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