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作者以翔实的资料和简练的文笔,全景式地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战争画面:既有高层将领的运筹帷幄,也有下级将士的浴血奋战;既突出了德军进攻的凶猛,又表现了苏军的英勇无畏。即便是熟悉东线战场的读者,也能从书中获得新的领悟,是二战军事读物中不可多得的佳作。作品充分肯定了苏联军民在卫国战争中的英勇顽强,用事实展现了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的巨大贡献。


【内容简介】

《东线》系列丛书,由著名军事作家朱世巍先生撰写。它全面而详细地讲述了二战中苏德战争的整个过程。全书以丰富的地图、表格和图片资料,以及洗练、洁净的文字表现,展示了苏德战场上震撼人心的浴血大搏击与攻防力量的大转换。

《东线:1945年的春天》承接上部《东线:大崩溃》,主要讲述了1945年春季的东线全景。包括在波兰、东普鲁士、匈牙利境内的战役。德军波兰集团崩溃,东普鲁士集团也在挣扎中走向灭亡,布达佩斯被苏军占领。

为了挽救败局,德军集中*后的精锐装甲部队,在巴拉顿湖地区发动反击,却以惨败而告终。苏军随后占领了维也纳。


【作者简介】

朱世巍,江西南昌人,我国著名军事作家。曾为《兵器》、《战场》、《军事世界画刊》等刊物撰写稿件,同时还参与了《二战德军坦克装甲车辆全集》、《二战苏军坦克装甲车辆》等的编撰工作。主要著作有《东线:从哈尔科夫到库尔斯克》《东线:决战第聂伯河》《东线:从乌克兰到罗马尼亚》《东线:中央集团军群的覆灭》《东线:大崩溃》《东线:1945年的春天》《东线:攻克柏林》等。


【目录】

特别篇之一 1944年夏秋的西线
一、1944年夏季前的西线形势 / 004
二、诺曼底登陆 / 017


*章 东线北段的夏与秋
一、北方集团军群之夏 / 045
二、1944年秋季的东线概况 / 054
三、北方集团军群之秋 / 059
四、库尔兰之战的开端与贡宾嫩之战 / 079


第二章 巴尔干之秋
一、1944年初秋的巴尔干形势 / 091
二、东喀尔巴阡战役 / 094
三、向保加利亚进军 / 105
四、红军在南斯拉夫 / 109


第三章 冲向匈牙利平原
一、特兰西瓦尼亚的九月 / 125
二、1944年10月初的匈牙利战场 / 138
三、德布勒森之战 / 146


特别篇之二 阿登攻势
一、希特勒在1944年秋 / 169
二、阿登攻势 / 175

第四章 1945年的春天
一、1945年初东线形势 / 195
二、桑多梅日攻势 / 212
三、华沙及其以南攻势 / 225
四、向奥得河挺进 / 235
五、1945年初的库尔兰半岛 / 246


【免费在线读】

特别篇:1944年夏秋的西线

1944年夏秋,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德国终于陷入长期以来*害怕出现的局面:东西两线作战和美军登陆欧洲大陆。希特勒当然清楚的记得,德国正是陷入类似困境才输掉了*次世界大战。从俄国人角度看,则是他们盼望已久的“第二战场”终于开辟了。虽然此前西方军队也在地中海和意大利地区与德军作战,但因为规模较小,无论希特勒还是俄国人都不会将其视为“第二线”或者“第二战场”。只有当1944年6月6日,美英远征军入侵欧洲大陆后,“第二战场”才成为现实。

当这一切发生之前,希特勒究竟是怎么想的呢?

1944年夏季前的西线形势

1 西线德军的战备

随着东线战局日趋恶化,西线早晚也会爆发战争,这一点并不出乎希特勒的预料之外。当德国武装力量整体大为削弱,而敌方力量日益增强的前提下,要合理运用好有限的力量,就不得不在东西两线之间有所取舍和分配。在希特勒看来,他虽然遭受了斯大林格勒和库尔斯克的惨败,但迟至1943年秋季,东线德军——也就是德国陆军的基本主力,在俄国前线依然占据着很大的地盘,继续阻挡着俄国人通向中东欧(德国的中心地区)和东南欧资源地带的道路。同时,德国得到的情报也证实苏联的人力消耗已接近极限。这一切使希特勒相信,他还有足够的力量和空间与俄国人在东线周旋,而不必着急与斯大林媾和——即使斯大林对讲和怀有兴趣;即使包括戈培尔在内的很多纳粹高官也赞成与俄国人谈谈(他们觉得斯大林远比西方政客现实);即使德国的日本盟友也赞同并试图促成与俄国的“和平”,好腾出力量来对付美国。可是希特勒一概不为所动。

对当时还很平静的西线,希特勒却不能泰然处之。理由很简单:一旦盟军开辟西线战场,将令德国再次陷入如*次世界大战般的两面包夹困境;经过苏德战争已大为衰弱的希特勒第三帝国,又将承受美英庞大战争机器的全面压力。从战术上看,西线战区不仅保护着重要的西欧工业区,而且这个战区距离德国本土,特别是鲁尔工业区的距离,也实在是太近了。而一旦鲁尔丢失,则等同于德国丧失了心脏。鉴于这些无法回避的危险,希特勒无论如何也不能允许美英军队在西欧大陆战区登陆并站稳脚跟,即使出现美英登陆成功的局面,德军也不能给对手任何扩大滩头阵地的机会和时间,而要尽快发起强大反击把敌人彻底赶下大海——由此取得的胜利,有可能导致美英政局剧变,使之陷入罗斯福下台甚至被捕坐牢之类的乱局。美英或许会因此退出战争,至少也难以组织起新的登陆作战。做到这一切后,希特勒自然就能再次全力以赴对付苏联了。

正是基于上述考虑,1943年11月,希特勒颁布了第51号训令,要求强化西线防御。

德国所谓的西线,具体范围包括1940年以来即处于德军占领下的法国、荷兰、比利时三国。这个总计有2600公里长海岸线的战区,面对着美英军队盘踞着的英伦诸岛。1944年6月前,除了海空战、法国游击队的袭击和盟军的一些小规模骚扰外,西线战区基本无战事可言,驻防的德国兵力也较少。至1943年10月,德国的全部681·5万可用兵力中,只有137万部署在西线(同期在苏德战场则部署了408万人),其中西线陆战部队更是只有49个师62·5万人(11月份数据)。

194310 德国“可用兵力”分布:

东线: 390

芬兰: 18

苏德战场合计:408

挪威: 31·5

丹麦: 11

西欧: 137

意大利: 33

东南欧: 61

合计: 681·5

由于德军主力陷入旷日持久的东线战争泥潭,留在西线的部队不仅数量相对较少,质量也是相当的不如人意。在东线被打残的部队会被送到法国的繁华之地休整,补充好人员和装备再次送回地狱般的俄国战场。西线本身所拥有的一些质量较好的部队,也被不断派往东线。时任西线D集团军群作战部部长的齐默尔曼中将战后回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实际上西线军队中所有强壮的士兵和补给品都不断被运到东线去了。结果,西线的兵力和战术部署完全成了东拼西凑的大杂烩,可以十分坦率的说,那里的指挥官、部队以及装备都是第二流的。从1943年起,西线军队的基本力量只是一些用陈旧武器装备起来的超龄士兵。”

当要求强化西线的第51号训令下达后,西欧战区获得的战争资源有所增加。1944年3月,西线各军兵种的人员总数已增加到了154万具体构成为:

陆军、党卫军、警察部队89万人,空军近34万人,海军近10万人,服务人员14万,另有7万多外籍人员等。

几个月后, 约德尔大将所作《1944年春季战略形势》简报上记录西线总兵力已达到187万人(确数1873000人,1944年5月5日)。但报告也指明目前东线德军总兵力近388万人(确数3878000人),依然是西线的两倍多。

如果去掉海空军和辅助人员等等,只计算陆战部队(包括武装党军和空军野战师),那么到诺曼底登陆前(1944年5月),德国在四个主要战区的力量分布为:苏德战场260万人;西线近89万人(野战陆军近80万人);意大利战场41万人(包括陆军365616人);东南欧44万人(野战陆军33万人)。具体细目如下:

194455 德军(包括各军种)战区兵力分布:

东线:3878000人(东线陆战部队244万人,芬兰战区另有15万陆战部队)

西线:1873000人(陆战部队89万人)

东南欧:826000人(陆战部队44万人)

挪威:311000

德国陆军兵力在四大战场的变化状况(概数):

194311

(统计标准1

194311

(统计标准2

19445

(统计标准2

苏德战场(东线与芬兰战区)

279

273万(东线2579000

260万(东线2444000

西线

70

625000

886000

意大利

15

338000

412000

东南欧

32

399000

440000

统计标准2:包括党卫军和空军野战师

但*数量的增多,并不意味着质量也会相应提高,有时甚至是相反。举例说,希特勒曾下令给西线调来六十多个所谓“东方营”,其人员基本都是俄国俘虏。而做为“交换”,却把西线的二十个德国精锐营送往东线。二十个营“换来了”六十个营,表面上看的确很“划算”,可鬼都知道这些俘虏兵在未来战斗中未必能顶得上几个真正的德国营。

总体来说,当美英军队实施登陆前,德军在西欧非常缺乏精锐的步兵兵团。全部的58个师中居然有33个是几乎没有汽车的“守备师”,而且有18个师还处于组建或重组阶段。按1944年标准编制起来的正规步兵师数量很少。西线各步兵师和守备师的人数多少不等,少则只有7000多人,多则也不过12000多人。平均起来大概各有1万人左右。

西线炮兵单就数量来说并不算少,计有4925门大炮(不含迫击炮等)。但与东线不同,西线只有1102门炮是德国制造,其他3823门全都是各战场上缴获来的“万国牌”,分别来自苏联、法国、波兰、南斯拉夫、荷兰、挪威等十一个国家。口径也是五花八门乱七八糟,包括一些非常罕见的尺寸,如83.8毫米、87.6毫米、94毫米、114毫米等等。要给这么多杂七杂八的口径供应炮弹,都是一件相当麻烦的事情。当然换个角度看,大炮的数量还是很可观的。也够给那些“守备师”凑个大致满编。

直接为西线提供空中支援的是德国空军第3航空队,盟军登陆前夕只有1015架飞机(其中又只有570架处于战备状态)。此外,担负德国本土防空任务的帝国航空队理论上也可以用部分兵力支援西线地区,但毕竟不处于一线,难以及时援救西线的陆军部队。西线的空军高炮部队有349个重炮连和407个轻炮连。和在东线一样,这些高炮也可以用于地面战斗。尽管如此,第3航空队超过30万的人力员额还是多得过分,其中仅通讯部队就有56000人,足够编成50个满额步兵营。

德国海军在这个海域只有3艘驱逐舰、5艘鱼雷艇、34艘摩托化快艇、37艘潜艇。外加一些小型舰艇。 相对于美英的强大舰队(以7艘战列舰、23艘巡洋舰、80艘驱逐舰为主力),德军这点海上力量几乎可以视为没有。实际上,在美英压倒性海空优势封锁下,自1944年3月以来,西线德国海军不要说正面对抗,连日常巡逻和海上侦察都很难展开。

步兵弱、飞机少、火炮质量差,制海权等于零。希特勒究竟寄希望于什么来抗击西方军队的登陆呢?恐怕只有装甲部队了。按照惯例,一些在东线遭受损失的装甲师被送到西线,接受新的装备和人员补充。可由于东线战局的恶化,迫使希特勒继续不断从西线抽调援兵,其中也包括大量装甲部队。以至于到1944年3月底,西线连一个完整装甲师都没有了。幸运的是,盟军并未乘机出兵。春末夏初,希特勒又匆匆忙忙把众多装甲师送回西线,而且和以往不同的是,他不再要求这些装甲师立刻重返东线,而将其留在西线准备迎战。到诺曼底登陆时,西线德军共有9个装甲师和1个装甲步兵师,总计约1860辆战车,其中有102辆“虎”和655辆“黑豹”。这是一支相当可观的力量,尤其德军中重型坦克的火力和装甲都大大优于美英坦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