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广阔的思想史视野

本书以其详尽的内容在哲学史界占据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力图破除哲学简史类书籍对哲学家、哲学思想漫画式的理解,不仅细致地描述了哲学史上耀眼的“明星”哲学家们及其哲学思想,还对那些通常被史书忽略的哲学家们给予一定关注。

◎细致的哲学流派谱系研究

科普勒斯顿以深厚的学养勾勒出各哲学体系的逻辑发展和内在联系,试图以“永恒哲学”的原则完成历史材料的挑选工作,提供连贯而有意义的哲学历史解释。

◎丰富的学术研究成果引用

作为一本以“成为教科书”为目标的哲学史,其中广泛吸纳了各种古代、近代、现代学术研究的成果,鼓励学生在学习哲学史之后去阅读哲学原典,拿起书来。


【内容简介】

《科普勒斯顿哲学史》是由科普勒斯顿所撰写的11卷本的西方哲学史,其内容涵盖了从前苏格拉底到存在主义各个时期西方哲学发展的脉络,是现代英语学界*重要的著作之一。作者详尽而充满热情的叙述,不仅意图帮助读者获取哲学史的知识,还希望开拓读者的胸襟和视野,增进其对人类理智奋斗的了解和同情,使其更坚定和深刻地掌握哲学的原则。
本书各卷为读者研究特定时期的哲学提供观念引导,其中第8卷检视了19世纪英国经验主义转向,分析了功利主义思想家诸如边沁、密尔的重要作品;追溯英美观念论的发展及 20 世纪摩尔和罗素对其的反叛;同样还介绍了皮尔士和杜威的实用主义。


【作者简介】

科普勒斯顿(Frederick Copleston,1907—1994),著名哲学史家,大英帝国勋章获得者、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英国皇家哲学学会成员、亚里士多德学会成员、伦敦大学海斯洛普学院教授、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荣誉院士。

译者简介

周晓亮(1949—),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科研处处长、现代外国哲学研究室主任、西方哲学史研究室主任,《哲学动态》《世界哲学》主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研究领域为16—18世纪西方哲学、现象学、心灵哲学。主要著作有:《休谟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版《西方哲学史》(第四卷,主编)等。主要论文有:《胡塞尔和休谟关于主体性问题的理论关系》《西方近代认识论论纲: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直觉与演绎:笛卡尔的方法论选择及其困境》等。主要译著:《人类理智研究》《道德原理研究》等。


【媒体评论】

《思想》(Thought)杂志评价:“视野广阔而客观,综合而学术,统一而和谐,力荐。”


【目录】

出版总序

前 言

致 谢

部分 英国经验主义
章 功利主义运动(一)

第二章 功利主义运动(二)

第三章 J. S. 密尔:逻辑与经验主义

第四章 经验主义者、不可知论者、实证主义者

第五章 赫伯特· 斯宾塞的哲学

第二部分 大不列颠的观念论运动
第六章 运动的开始

第七章 观念论的发展

第八章 观念论:布拉德雷

第九章 观念论:鲍桑葵

第十章 向人格观念论的转向

第三部分 美国的观念论
第十一章 导论

第十二章 罗伊斯的哲学

第十三章 人格观念论与其他倾向

第四部分 实用主义运动
第十四章 C. S. 皮尔士的哲学

第十五章 詹姆斯和席勒的实用主义

第十六章 约翰· 杜威的实验主义

第五部分 对观念论的反叛
第十七章 英国与美国的实在论

第十八章 G. E. 摩尔与分析

第十九章 伯特兰· 罗素(一)

第二十章 伯特兰· 罗素(二)

第二十一章 伯特兰· 罗素(三)

结束语

约翰· 亨利· 纽曼

参考文献

索 引


【前言】

我在本《哲学史》第七卷的前言中说,我希望用下一卷,即第八卷,专门论述19世纪法国和英国思想的某些方面。这个愿望只是部分地实现了。因为本卷不包括对法国哲学的论述,而只是论述了英国和美国思想的某些方面。它涉及我们相当熟悉的一个领域。而在一部西方哲学通史中,这个领域显然应当包括在内。
因为我已经对20世纪哲学多有论及,所以可能需要对如下情况做某种说明:我已经对伯特兰· 罗素(他现在仍愉快地与我们生活在一起)的哲学做了比较全面的论述,而将维特根斯坦(他于1951年去世)的思想,除了在关于罗素的一章中略有提及外,放到本卷的“结束语”中了。可以指出的是,不论在对逻辑和纯数学命题的逻辑地位的解释上,还是在逻辑原子主义方面,维特根斯坦毕竟对罗素本人有某种程度的影响。

这个说明很简单。罗素的思想天然符合反叛观念论的背景,虽然他对20世纪英国思想中分析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明显产生了强大影响,但在某些重要方面,他对哲学的功用仍然保持传统的观点。众所周知,他不同意维特根斯坦的后期思想,不同意现在“牛津哲学”(Oxford philosophy)的某些方面。而且,虽然他强调了作为一种认识论的经验主义的局限,但在某些方面,可以认为他将经验主义的传统延伸到了20世纪,即便他用新的逻辑分析技术丰富了这个传统。然而,维特根斯坦却对哲学的性质、功用和范围直截了当地提出了一个革命性的概念。的确,《逻辑哲学论》中阐发的语言观与《哲学研究》中阐发的语言观,两者之间有相当大的区别,但两者中的哲学概念远远不是传统的哲学概念。由于篇幅所限,我不能集中对与维特根斯坦的名字相联系的语言问题做出全面论述,所以我决定将对这个论题的讨论局限在“结束语”中做的一些简要评论。不过,我们不应说这一情况暗含着对罗素哲学或维特根斯坦哲学的价值判断。我的意思是说,我用三章来论述罗素,这个事实并不表明在我看来他的思想只不过是19世纪留下的残余。除了在论罗素的诸章中有所提及外,我将维特根斯坦放到“结束语”中去论述,这个事实也不意味着我不欣赏他的原创性和重要性。更恰当地说,这里的问题是:我无法对两位哲学家的思想做出同样全面的论述。

关于我对红衣主教纽曼的论述做几句说明也许是适宜的。对于任何专心的读者来说,很明显,在区分19世纪的思想流派时,我使用的是传统的称谓,如“经验主义”“理性主义”等,这些称谓中没有任何一个能适用于纽曼。但要是因为难以归类而完全忽略他,那是荒谬的,尤其在许多远不出名的思想家已经被我提到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因此我决定,在附录中对他的某些哲学思想做一点评论。当然,我充分意识到,这将不会使热心于纽曼的人满意。不过,一位作家是不可能保证使每一个人都满意的。

本书的第七卷和第八卷分别专门论述了19世纪的德国哲学和英美哲学,按照自然而然的顺序,下面就应该用一卷,即第九卷,来专门论述同一时期法国及其他欧洲哲学的诸方面。但我倾向于推迟这一卷的写作,而将我的注意力转移到我在第七卷前言中提到的那个论题,即所谓的哲学史的哲学,或对哲学思想的发展及其含义做出一般的反思。因为我愿意承担
这项任务,同时又很有可能完成它。


【免费在线读】


功利主义运动(一)
引言 — 边沁的生平与著作 — 边沁主义的原理,附某些批判性评论 — 詹姆斯· 密尔的生平与著作 — 利他主义与联想心理学;密尔对麦金托什的反驳 — 詹姆斯· 密尔论心灵 — 关于边沁经济学的评论

1.大卫· 休谟代表了古典英国经验主义的,唤起了托马斯· 里德及其追随者的强烈反应。的确,就各大学而论,在 19 世纪的前几十年,所谓的“苏格兰学派”是一个活跃的、生机勃勃的思想运动。而且,虽然在此期间它受到一些沉重的打击,失去了它初的活力,但它在大学中的地位终是被观念论所取代的,而不是被经验主义所取代的。

无论怎样,如果以为里德对休谟的攻击使经验主义跌落到濒临灭亡的境地,并且以为它一直处于那样的状态,直到 J. S. 密尔( J. S. Mill)使它重获新生,那就大错了。哲学并不局限在大学。休谟本人也从未得到一个大学的教席,尽管众所公认,这不是因为他没有能力。经验主义的生命不顾里德及其追随者的攻击而仍然在延续,尽管它的主要代表不是大学的教授或讲师。
19 世纪经验主义的阶段以功利主义运动著称,可以说它是以边沁( Bentham)为起始的。虽然我们往往自然而然地认为他是 19 世纪早期的哲学家,因为从那时起他的影响才被感应到,但他出生于 1748 年,即休谟去世前 28 年。他的有些著作是在 18 世纪后 30 年出版的。因此, 如果我们发现在 18 世纪经验主义与 19 世纪经验主义之间有明显的连续性因素,那不足为怪。譬如,还原分析的方法,即将整体还原到它的部分,将复杂的东西还原到它的原始的或简单的成分,这是休谟常用的方法,而边沁在继续使用。如在詹姆斯· 密尔的哲学中所能见到的那样,这导致了对自我的现象论的分析。在从其假定的简单元素重建精神生活的过程中,利用了联想主义的心理学,这种心理学在 18 世纪已经被发展起来,譬如被大卫· 哈特莱( David Hartley)所发展,更不用说休谟对观念联想原理的运用了。而且,在《政府论残篇》( Fragment on Government)的章中,边沁明确表示他受惠于休谟,因为当他在《人性论》中看到休谟如何摧毁社会契约或社会约定的虚构,表明一切德性如何以功利为基础时,他的思想受到了启发。当然,边沁也受到法国启蒙运动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受到爱尔维修( Helvétius)的影响。但这并不能改变如下事实:在方法和理论两方面,在 18 世纪和 19 世纪大不列颠的经验主义运动之间存在明显的连续性因素。
不过,一旦我们已经指明了这种连续性因素,我们一定会注意到它们的着重点有很大不同。至少如传统上所描述的那样,古典的英国经验主义主要关心的是人类知识的性质、范围和界限,而功利主义运动的观点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它以法律、刑法和政治的改革为目标。的确,人们可能过分强调了古典经验主义中认识论的作用。譬如,休谟关心的是人性科学的发展。而且可以证明,实际上已经证明,休谟首先是一位道德哲学家。但休谟的目的主要是理解道德生活和道德判断,而边沁主要关心的是对人们共同接受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政治制度提供判断标准,其目的是对它们进行改造。也许我们可以采用马克思的那个著名论断,并且说,休谟首要关心的是认识世界,而边沁首要关心的是改造世界。
在这两个人中,休谟这位哲学家确实伟大得多。不过,边沁有一种天赋,他能抓住某些并非他自己发明的观念,将它们发展、融合为社会改革的武器或工具。狭义的边沁主义和广义的功利主义,表达了中产阶级中的自由激进分子对待传统影响,以及对待现在常说的权势集团的既得利益的态度。与法国大革命相联系的过激行动在英格兰引起了强烈的反应,在埃德蒙· 伯克( Edmund Burke, 1729 — 1797)强调社会稳定和传统的反思中可以看到对这种反应的明确表述。但至少在拿破仑战争之后,激进的改革运动更容易使人感受到它的影响。在这个运动中,功利主义具有不可否认的历史重要性。作为道德哲学来考虑,它过于简单了,将困难棘手的问题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不过,它的过分简单化特征,以及至少看上去的明晰性,显然有助于把它用作努力保证社会政治领域实际改革的工具。
在 19 世纪期间,大不列颠的社会哲学经过了若干连续的发展阶段。个阶段出现了哲学的激进主义,它是与边沁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并且他在 18 世纪的后几十年已经将它表述出来。第二个阶段出现了由 J. S. 密尔修正、补充和发展了的边沁主义。第三个阶段出现了观念论的政治哲学,它是在 19 世纪末叶兴起的。“功利主义”一词涵盖了前两个阶段,当然不包括第三个阶段。功利主义在观点上是个人主义的,即便它的
目的是社会福利,而在观念论的政治理论中,国家作为有机整体的观念在希腊和德国两者思想的影响下崭露头角。

本章和下面一章将专门论述从边沁到 J. S. 密尔的整个功利主义的发展。后者在逻辑学、认识论、本体论领域的理论,将在随后一章单独讨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