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美国,它的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社会、制度之所以是今天的模样,既是其先天因素影响而成,也是无数平民和领袖在每个关键路口进行选择的结果。本书为美国文明史大家撰就,并且配有精彩的历史图片。以及原始文献摘录和人物小传。以帮助读者更好地读懂美国的历史和今天。


【内容简介】

与大多数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相比,美国还相当年轻。自17世纪初第1批英国定居者踏上詹姆斯敦,建立首个永久殖民地,美国至今也不过四百多年的历史。从 (zui) 初的十三个殖民地,历经革命、建国、西扩、内战、工业化、大萧条、两次世界大战、冷战等一系列危机、应对与改革,美利坚民族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地快速崛起,其间有因矛盾和冲突导致的挣扎与波折,也有基于理想和信念的开拓与进取。

本书采用全方位编年史式的叙述方法,力图呈现美国从诞生、成长到长成的重要历史进程与主流思想脉络。内容涵盖政治、社会、思想、科技、文化等诸方面,并配有精彩插图、文献摘录、人物小传等辅助资料,尽可能多侧面、多维度地保留历史本来的面貌。


【作者简介】

钱满素,1946年生,哈佛大学美国文明史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美国文明研究。主要著作有《美国自由主义的历史变迁》《美国文明》《爱默生和中国——对个人主义的反思》,论文集《文明就是讲道理》《自由的阶梯》《文明给谁看》《觉醒之后》等;主编过《美国文明读本》《美国文明研究论丛》等。

张瑞华,美国文明方向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美国文明与英美文学研究。主要著作有《清教与美国——美国精神的寻根之旅》、《菲利普·拉夫》(纽约知识分子论丛),参与编写图书有《美国文明读本》等。


【目录】

第1章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一、 美洲古代文明
二、 地理大发现与哥伦布
三、 欧洲人进入美洲
作者点评

第2章 英国殖民北美
一、 早期的殖民尝试
二、 弗吉尼亚经验
三、 新英格兰方式
四、 其他殖民地的建立
作者点评

第3章 形成中的美利坚社会
一、 殖民地的人口与社会
二、 殖民地的政治与经济
三、 殖民地的宗教与教育
四、 殖民地的科技与文化
五、 对外关系
作者点评

第4章 美国革命/70
一、 英国加强对殖民地的控制
二、 殖民地的抵抗与反叛
三、 《独立宣言》
四、 独立战争
五、 战争与社会
作者点评


第5章 合众国宪法
一、 联邦必须完善
二、 制宪会议
三、 《合众国宪法》
作者点评

第6章 共和国早期
一、 联邦党与民主共和党
二、 亚当斯时期
三、 杰斐逊时期
四、 国家成长中的痛楚
五、 经济、社会与文化
作者点评

第7章 内战前的社会改革
一、 1824年大选与新的党派之争
二、 杰克逊时期
三、 改革时代
四、 社会与经济变化
五、 民族文化的兴起
作者点评

第8章 西进运动
一、 西部扩张
二、 墨西哥战争
三、 奴隶制与地区矛盾
四、 经济与社会
作者点评

第9章 南北战争
一、 联邦危机四伏
二、南北开始分裂
三、 南北战争
四、 解放宣言
作者点评

第10章 镀金时代
一、 南方的重建
二、 工业革命
三、 党派政治与国内外政策
四、 社会与文化
五、 内战后宗教的演变
作者点评

第11章 进步主义时期
一、 “进步时代”的矛盾与改革
二、 罗斯福的“公平施政”
三、 威尔逊的“新自由”
四、 实用主义
作者点评

第12章 *次世界大战与20世纪20年代
一、 从中立到参战
二、 寻求国际新秩序
三、 战后社会动荡
四、 汽车与爵士乐时代
作者点评

第13章 大萧条与新政
一、 经济危机的来临
二、 罗斯福及其“新政”
三、 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与文化
四、 现代自由主义的兴起
作者点评/404

第14章 美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 从孤立到介入
二、 战争与和平
三、 战时经济、社会与科技
作者点评

第15章 冷战时期
一、 杜鲁门主义与“公正施政”
二、 朝鲜战争与反颠覆运动
三、 艾森豪威尔时期
四、 丰裕社会与文化
作者点评

第16章 动荡的20世纪60年代
一、 肯尼迪与“新边疆”
二、 “伟大社会”与越战泥潭
三、 民权运动与青年反文化
四、 文学与宗教
作者点评

第17章 新保守主义的兴起
一、 尼克松与“水门事件”
二、 新保守主义的兴起
三、 冷战结束之后
四、 经济与社会
五、 科技与文化
作者点评

第18章 步入21世纪
一、 “9·11”恐怖袭击
二、 布什及其反恐战争
三、 奥巴马时期
作者点评

附录一《独立宣言》

附录二《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附录三美国国歌:《星条旗》

主要参考书目


【免费在线读】

《独立宣言》

战斗消息传到弗吉尼亚时,乔治·华盛顿表示:“兄弟的利剑已插入我们的胸膛,曾经幸福安宁的北美平原要么血流成河,要么沦为奴役之地……该作何种选择,一个正直的人难道还能犹豫吗?”华盛顿的这段话代表了列克星敦枪响之后殖民地不少精英人士的想法。流血战斗已经不可避免,但殖民地人口不足英国900万人口的1/3,经济与军事力量远不能与英国相比,打这一仗,(zui) 终目的为何?各殖民地明显存在分歧。


第二届大陆会议为了商讨目前殖民地面临的问题与军事危机,战争打响后的3个星期,殖民地在费城召开第二届大陆会议。与会代表除了第1届大陆会议的一些老代表,还增添了一些新代表,其中就有在建国立业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托马斯·杰斐逊、乔治·华盛顿和本杰明·富兰克林。代表间分歧较大,马萨诸塞的塞缪尔·亚当斯和约翰·亚当斯这两位堂兄弟、弗吉尼亚的理查德·亨利·李等比较激进,主张独立;而宾夕法尼亚代表约翰·迪金森则比较保守,希望和解,改善关系;多数代表犹豫不决,希望能避免 (ji duan),找到一条中间道路。这些态度从大会通过的公告中可见一斑:一个公告是向英王和平请愿的《橄榄枝请愿书》;另一个则是态度强硬的《拿起武器之原因和必要的公告》,公告表示英国政府给殖民地只留下两个选择:“要么无条件臣服于专制暴政,要么诉诸武力进行抵抗。”


代表们犹豫不决是事出有因的,因为一旦宣布独立,就意味着没有回头路,而且在当时殖民地保皇派心中,还要背负“叛逆”的罪名。其次,就目前殖民地的情形而言,谁也无法保证独立后的情况会更好。再说,毕竟当时世界上所有国家采取的都是这样或那样的君主制,殖民地能独树一帜?老百姓能自己管理好自己吗?


普通民众的观点与会议代表类似。一开始,民众中想要独立的并不多,当时 (zui) 激进的大约有1/3的人口,称为“爱国者”,他们是独立的中坚力量。另外1/3处于犹豫观望状态。再有1/3则忠于英国王室,被称为“保皇党”或“托利党”,他们大都为上层有产阶级。但在战争开始一年之后,许多民众与精英改变看法,逐渐变保守为激进。有三件事促成了这一转变。第1,殖民地看到堂堂大英帝国居然雇用3万名外国兵(黑森佣兵)来对付他们,简直就是耻辱。第2,殖民地议会抛出和平“橄榄枝”请愿,居然遭到拒绝。第三,英国不仅不满足殖民地提出的要求,还强加了“禁止法案”,封锁殖民地海外贸易,封锁港口,试图扼杀殖民地的经济。在这种气氛下,民愤激昂,一丝火苗就能点燃熊熊烈火,而这催化剂就是托马斯·潘恩的一本小册子,名为《常识》。


《常识》出版于1776年1月,当时没有署名作者。托马斯·潘恩于1774年11月从英格兰来到殖民地,他之前当过海员、教师、海关官员,但都不怎么成功。在富兰克林的引荐下,他在费城的一家杂志社当编辑。在那里,笔触犀利、政治嗅觉灵敏的潘恩终于找到了用武之地。《常识》言简意赅、措辞激烈,不仅直接谴责国王及其执政的政治体制,提出殖民地与英国脱离关系已是常识,而且声明英国已不再适合统治美洲大陆,就像卫星反过来不能主宰太阳一样。几个月下来,《常识》的销量达到12万本,后来又猛增到50多万本,在殖民地几乎就是平均5人一本。


尽管《常识》的思想内容没多少新意,就像约翰·亚当斯曾经表示的,那是“对我9个月以来在大陆会议上一再强调的观点的总结”,但它使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殖民地的前途:美洲没有必要永远从属于一个岛国;不仅乔治三世是个暴君,而且君主制本身就不合理;现在是殖民地站起来彻底摆脱英国控制、建立自己的独立国家的时候了。作为18世纪激进政治思想的代表,《常识》不仅是一本关于平等、自由、民主的经典论著,更是美国革命的重要文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