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具有区域历史文化特色的非典型性地名辞典,具有地名搜集全、编纂体例新、文献论证足的特点。搜集常州地名数据库中地名信息的重要数据,查找古今历史文献(包括二十五史州郡志及各种地方志书)编纂而成。在一般地名词典释文后,附设“史载”“附着”,是其创新和特色。


【内容简介】

本书为一部有关常州地名历史文化的大型工具书,地名搜集“全”、内容阐释“详”、史料论证“足”是其三大特色。全书收词1.9万条,400余万字。本书所收地名词目,时间范围上自文字记载开始,下限截至2010年。辞典内容分为释义、史载、附着三个部分,是一部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非典型性区域地名辞典。


【作者简介】

马树杉,常州工学院原院长、高等教育学者,常州市语言学会会长、江苏省语言学会副会长。长期从事古代汉语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对清代朴学大师段玉裁的生平、学术源流及《说文解字注》的训诂方法有系统研究。著有《段王学术年表》《说文段注与金坛方言》《说文段注引今方言证古语考辩》《论孔颖达音义关系说》等论文十余篇。主持“常州地名历史文化研究”“常州老地名保护与地名管理研究”等项目,对常州地名的有深入的研究和考证。


【目录】

目录
序一 陈桥驿
序二 商伟凡
序三 薛国屏
前言
凡例
词目表
正文
附录
附录一:常州市历史地图
附录二:常州市历史沿革简表
附录三:1966—1980年常州市新旧地名对照表
附录四:常州市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附录五: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

前 言
对常州地名感兴趣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缘起于2012年承接的常州市民政局委托项目“常州老地名保护与地名管理研究”。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我们深切认识到:常州地名以特有的形式,承载了常州绵延数千载的历史、文化,记录了曲折离奇的城市发展轨迹,反映了常州人生活和劳作的场景,吸附了博大深邃的地方传统文化精神。2013年,我们申报了常州市历史文化名城建设软件工程项目“常州地名历史文化研究”。我们希望通过对常州有史以来有文字记载的全部地名进行搜集、整理,并进行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挖掘和展示蕴含在地名中的悠久历史和特色文化,走出一条研究常州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新路。并在此基础上编纂一部既有较高学术价值和专业水准,可为专门研究人员了解、研究常州的重要工具,又可雅俗共赏、便民实用,为常州广大老百姓了解自身所在城市,温习爱乡感情手册的《常州地名历史文化大辞典》。希望这部辞典对传承和弘扬常州悠久而辉煌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文化精神,对常州地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城市建设,对塑造、宣传和展示常州历史文化名城形象,提供新资源、拓展新渠道,产生现实的积极意义。
常州市领导高度重视对常州地名的研究和本辞典的编纂。时任市长姚晓东,市委常委徐缨,副市长方国强、张芸芸等就辞典编纂提出指导意见并组织相关部门给予大力支持。继任市委书记、市长费高云亲自听汇报,作批示,给辞典编纂以重大支持。市老领导吴春生、薛锋主动牵线,联络各方,广为宣传,动员支持,并作为顾问专家对本辞典的编纂计划给予指导。常州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民政局、文广新局、地方志办公室的领导也都从不同方面对本辞典的编纂给予关心、指导和支持。
关于“要不要编地名辞典”“编一本什么样的地名辞典”“如何编好这本地名辞典”,我们主要征询了国内地名研究专家、地名辞典编纂专家和著名工具书出版社的指导和帮助。2013年6月以来,我们多次邀请中国地名研究所研究员商伟凡、上海辞书出版社编审薛国屏、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王文楚、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教授马永立、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华宝、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程杰、江苏教育出版社编审钱兴奇来常州进行专题研讨。2014年5月,我们赴杭州拜访了历史地理学界泰斗、浙江大学教授陈桥驿先生。陈先生认真审阅了项目编纂计划、凡例和部分词条初稿,对本辞典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欣然同意担任本辞典的名誉顾问。事后陈先生还为本辞典题词“城市文化之光”,撰写了总评(代序),还就本辞典编纂给我们写了数千字的“值得注意的问题”,提醒要仔细辨别汉语地名与古越语地名的区别,编纂队伍要有多学科专家特别是精通外语的学者参加等。我们还邀请常州地方文史、地名专家参与地名研讨、词条收集、编纂和审稿工作。
根据本辞典的编纂目的和专家们“编纂一部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非典型性区域地名辞典”和“要编出文化来”的指导意见,我们在编纂过程中特别注意了以下几点:(1)明确地名搜集的时间、地域和文献资料范围,搜集了自古至今常州(郡、府、路)核心区域(常州城区和历代晋陵县、武进县、阳湖县)范围内有文字记载、曾经产生并使用过的几乎所有地名,居住地类地名*小单位是自然村。共搜集各类地名22687个,对15375个不同名地名立目解释,在相关条目下分释了712个同名地名。这就保证了本辞典文献资料的丰富性、文化信息的完整性和分类整理的科学性,对常州历史文化的展示和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也是以往区域性地名辞典所不具备的。(2)在每个地名词条下除释文外,根据实际情况设“史载”,部分摘录相关古籍和文献对该地名的记载。一方面可以让读者了解该地名在文献资料中*早和*晚的出现时间,增加可信度;另一方面为读者特别是从事地名研究和相关文史研究的专家提供查找线索和确切书证。(3)在部分词条下设“附着”,主要记载并解释与该地名有关的历史事件、重要人物、文化遗产、文学作品、民间传说等,旨在把积淀在地名中的历史文化内涵挖掘、展示出来。(4)注意同名异地、异类地名的区别和分释,注重同地异名词条间的关联和贯通。(5)注重保存近几十年来已经消失和即将消失的地名信息和资料。(6)注重吸收常州历史文化研究和地名研究的*成果,反映*水平。(7)注重对每个地名的考证研究。遵从科学精神,实事求是地表述研究结论。对找不到沿革证据的古地名,宁可存疑,绝不牵强附会。对有学术争议尚无定论的地名,一般列举多种意见,采用学界公认的解释。(8)注重吸收、消化常州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与地方区划、地名管理部门和乡镇地名普查人员紧密合作,开展地名田野调查,核实地名沿革和存废现状。
参加本辞典编纂的主要为常州工学院语言学、文学、传播学、历史学、地理学、教育学、心理学、文献情报学、档案学、计算机科学、地方文史、外语等方面的教授、专家和常州地方地名研究、地方文化研究、名人研究、谱牒研究、姓氏研究、齐梁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上海辞书出版社编审薛国屏参与了编纂全过程并审改了大部分词条。市老领导薛锋、齐梁文化研究专家储佩成审改了所有涉及齐梁文化方面的地名。编委会和编纂组大部分专家根据各自特长分工审阅了全稿。市民政局戴亚君率市辖区地名工作者审定了*行政区划地名。
在《常州地名历史文化大辞典》即将付梓之际,我们向所有支持、指导本辞典编纂的领导和专家学者,向所有参加词目搜集、整理和词条编纂、审稿的同志,向所有提供地名信息、地名资料、地名专著、地名咨询的常州地名工作者和热心市民表示衷心感谢!
常州地域不大,但从古到今,地名数量众多,沿革变化纷繁芜杂。虽然我们对每一个地名均尽力钩稽古今、探本穷源、厘清沿革、详叙存废,但由于历史久远,书证不足以及编纂者学识水平的有限,书中尚有不少疏漏、失误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马树杉
2019年10月


【免费在线读】

已故中国历史地理学家、浙江大学教授陈桥驿先生序言
常州市竟有如此的魄力和胆识,制订计划从事全市地名历史文化的研究,编纂一部《常州地名历史文化 大辞典》。读其全部待编内容及参考文献,确实是面面俱到,网罗尽致。这部规模宏大的辞典,于其完成问世之日,必然要获得所有文化人的叹为观止,真是地方文献中的首创,令人有石破天惊之感。
中国很早就有地方志修纂的优秀传统,六朝以后而益趋完善。在规模格局、内容等诸方面,也因彼此观摩而趋于一致。我因1980年后多次在国外讲学,结识了许多国际汉学界朋友,他们的汉学研究有很多较我国更为精密完善,而查阅的文献中,地方志实为首要,所以曾多次在我面前称道中国地方文献中的这一传统。
常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物华天宝,历史悠久,文化繁荣。自有史记载以来留下了数以万计的地名,汉时即有常州古城。斗转星移,诸多地名随之带来的历史文化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所有这些多有文献记载。在查阅的历史文献中,地方志实为首要,它是中国地方文献中的优良传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经济建设高潮而来的便是文化建设的热潮,大量地名辞典纷纷编纂出版,《常州地名历史文化大辞典》便是其中之一。它是在常州地名数据库搜集的地名信息中选取重要数据,并收集古今历史文献(包括二十五史州郡志及各种地方志书)的基础上编纂而成。在地名释文后附设“史载”“附着”,是本书的主要特点,也是目前其他辞典中所未见的。
地方志确实是我国优秀文化传统,但与常州当前筹划的这部庞然大物,显然无法比拟。我十分赞赏常州市的这一伟业,不仅希望与祝贺其成功,而且期盼“先睹为快”!
陈桥驿(中国历史地理学家、浙江大学著名教授)
2014年5月24日于浙江大学
凡例 一、收词范围
1.本辞典原则上收录历史上常州(郡、府、路)核心区域(常州城区和历代所属晋陵、武进、阳湖)地域范围内曾经产生并使用过的所有地名。地域范围相当于2010年常州市区(含天宁、钟楼、戚墅堰、新北、武进)范围。行政区划类地名收录2015年后常州市下辖金坛区、溧阳市乡(镇)及以上地名。
2.本辞典所收地名,时间范围上自有文字记载开始,下至2010年。地名发展现状解释时间下限原则上为2015年,行政区域类地名一般截至2015年,重要地名资料酌情变通处理。
3.本辞典收词均以历代典籍及近现代权威地方文献为依据。所涉古籍和文献主要有历代正史地理志(州郡志)及相关传记、元代以后各朝官修一统志(《元一统志》《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江南通志》等)、常州武进历代地方志(咸淳《毗陵志》、成化《重修毗陵志》等)、历代地理名著(《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读史方舆纪要》等)、1949年以后由地方政府部门公布或组织编印出版的地名文献(《江苏省常州市地名录》《江苏省武进县地名录》等)和部分常州武进地区家谱和祠堂资料。
4.本辞典地名词目根据《地名管理条例》(国发〔1986〕11号)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实体名称,行政区划名称,居民地名称,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具有地名意义的台、站、港、场等名称”。分自然地理实体地名和人文地理实体地名两大类收列。自然地理实体地名见诸文献的悉数收录。人文地理实体地名中行政区域类地名城镇收到现代的居民委员会、社区(群众自治组织)和古代的坊,农村收到现代村民委员会和古代的乡(释文中标名都图)。居民地类地名城镇的全收,农村收到自然村。具有地名意义的单位类地名因数量众多,分年代按体现地名意义和地方历史文化的程度、重要性、代表性酌情收录。其他各类具有地名意义的地名见诸文献的尽量收录。
二、词目编排
5.本辞典所收地名,按古籍和现代权威地名文献记载的原文列目。
6.本辞典同名异地和同名异类的地名只列一个词目。不同义项(不同地方、不同类别地名的解释)在同一词目下用数字阴码标注,分条叙述。同一词目下不同地方、不同类别的地名,按*早记载该地名的古籍出现的年代先后及在古籍中记载的前后顺序排列。二级义项用①②③标注分述。
7.本辞典同地异名的地名,不同名称单列词目。以其中一个词目为主重点释义,其他相关词目或简要叙述,或作参见条处理。
8.本辞典采用简体字横排。对地名、人名中出现的异体字根据需要适当予以保留。
9.本辞典对词目中读音特别、容易混淆的多音字、异读字、方言字酌情加注汉语拼音。
10.本辞典词目按首字笔画数多少排列。首字笔画数相同的,按笔形(一丨丿丶乛)及字形结构(左右、上下、包围、整体)的先后排列。首字相同的,按词目字数多少排列;首字相同且词目字数相同者,按第二字的笔画笔顺分先后,余类推。
三、词条释文
11.本辞典词条释文原则上包括释义、史载、附着三部分内容。“史载”和“附着”部分根据实际情况有则设置,没有则不设。(1)“释义”部分主要叙述地名的基本属性。(2)“史载”部分摘录该地名在相关历史文献中的记载和出处。摘录内容按图书成书年代先后用①②③……顺序编排。(3)“附着”部分主要记载与该地名有关的历史事件、重要人物、文化遗产、重要作品、民间传说等内容。根据具体情况按照①②③……顺序编排。
12.本辞典对学术上有争议的问题,已有定论者,按定论叙述;尚无定论者,则以一说为主,诸说并存。
13.本辞典所引同一历史文献原则上依据同一版本。
四、历史纪年
14.本辞典历史纪年,辛亥革命前用旧纪年,括注公元纪年。辛亥革命后用公元纪年。
五、其他
15.本辞典正文前附有彩色插页和常州市政区图等,正文附有黑白照片129幅。
16.本辞典正文后设有常州历史地图,常州市历史沿革简表,1966—1980年常州市新旧地名对照表,常州市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主要参考文献等附录。


【书摘与插画】

天宁寺 寺观名。初名“广福寺”,又名“齐云寺”“天宁万寿禅寺”“报恩广孝禅寺”。位于天宁区天宁街道延陵中路,号称“东南*丛林”。始建于唐代贞观、永徽年间。金陵牛头山幽栖寺的法融禅师到常州弘法,因见信徒甚多,环境清幽,遂“筑室十余楹”。是为天宁寺创建之始。唐昭宗天复年间,有维亢禅师途经常州,闻法融旧事,倍受感动,遂“施舍利,卜寺址”,正式建寺,名“广福寺”,后改名为“齐云寺”。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改“齐云”为“崇宁”,加“万寿”二字,称“万寿崇宁寺”。政和元年(1111年)改“崇宁寺”为“天宁寺”。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改名“报恩广孝寺”,不久改为“光孝寺”。德祐元年(1275年)毁于兵燹。元顺帝至元年间重建,复称天宁寺并沿用至今。至正十年(1350年),天宁寺又毁,仅存钟楼、佛殿。明初,瀹潭禅师来寺住持,加以修葺,遂具丛林规模,建筑始有可考。明宣德六年(1431年),净因禅师募建天王殿、金刚殿、大雄宝殿等50余楹,规模扩大。正德二至四年(1507—1509),住持维纯及西僧佛园募修三殿及钟楼等。崇祯四年(1631年),郡守程九万和邑绅及僧众等置寺田520亩。后寺庙历经兴废,*后毁于太平天国战火。清同治四年(1865年)至光绪三十年(1904年)重建,迄民国时已基广百余亩,有殿堂楼阁等479楹。主体建筑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等均在中轴线上;观音、地藏、文殊、普贤四殿及东西罗汉堂对称地分列两旁,中间为大广场。大雄宝殿和天王殿高度分别为25.8米与21.12米。大雄宝殿门额“不二法门”四字为清同治年间冯桂芬所书,“天王殿”三字由赵朴初题写,“大雄宝殿”四字为清翰林院编修、里人费念慈所书。大殿前两廊壁间嵌有明礼部尚书胡濙、清著名学者赵翼等所撰重修寺殿碑记6块。天宁寺法会素盛,抗日战争前有僧侣800名,设有天宁佛学院。1963年省政府拨款重修天宁寺。“文革”期间遭严重破坏,佛像全毁。1981年起重塑大佛、五百罗汉等。其中,四大天王高达7.8米。至1999年底,天宁禅寺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玉佛殿、三宝殿、普贤殿、文殊殿、地藏殿、观音殿等八殿,东、西罗汉堂、客堂、佛堂、祖堂、斋堂等六堂,还有佛学院、达摩阁、素斋馆、山门等。1982年3月25日,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经国务院确定为全国佛教重点寺院。
【史载】①《大明一统志》(卷之十·常州府·寺观):“在府城东四里。唐建,名广福,宋改今额。本朝洪武初重建。”②明·永乐《常州府志》(卷六·寺·本府·毗陵续志):“天宁禅寺:在府治东南四里。唐及五代更名不一,宋至和中改今额。德祐乙亥兵毁。元初,僧永宁重建,规模宏伟。至正壬辰复毁,止存钟楼、佛殿。本朝洪武乙卯,僧昙徽盖造法堂。《泰定毗陵》:在城甲刹也,兵火不存,归附后住持僧普明募缘重建。渐复旧观。未几,普明圆宗皇宗二年劫火,一燎无余。旧有普照王塔七级龛,僧伽纳衣于内,延祐元年亦复倾颓。古砖上纪年月,知是南唐所建。继而本寺及里人重建,法堂、观殿、两廊完备。今住持净公锐意兴建。”③清·光绪《武进阳湖县志》(卷二十九·杂事·寺观):“天宁寺:旧名广福寺,在东直街。唐天福间建。南唐保大间增建。元初重建。明洪武间增建,宣德六年重建,嘉靖间重修,万历间增修。国朝顺治六年增建,乾隆九年增建,五十八年重修,道光四年重修,咸丰二年增建,同治光绪间重建。”④《常州市志》(1995年版)(第四十三卷·第五章·第四节学府书院、寺庙祠堂):“位于解放西路,为著名千年古刹,筹建于唐贞观至永徽年间,天复年间正式建寺,初名光福,后曾改称齐云、崇宁、天宁、报恩广孝、光孝,元至元年间复称天宁寺,明代号称‘东南*丛林’,与镇江金山寺、扬州高旻寺、宁波天童寺合称‘禅宗四大丛林’。”
【附着】①东南*丛林,出自明代徐问《重修天宁寺记》:“天宁寺居三吴上游之胜,创巨观杰构,屹为东南*丛林。”自此,天宁寺始有“东南*丛林”之称。②域城巷古井。位于天宁寺西绿化带内。此处原为明洪武二年(1369年)常州守御官、中山侯汤和筑常州新城时的城东通吴门所在地。井栏呈八角形,直径约0.37米。古井原在明城墙脚下。1950年为方便交通,拆除东门域城北侧城墙时被发现。由城墙砖上的“大明胡大海监造”可见城墙建于明初,从而判断此井为元代遗物。2006年,井的原址被改为绿化带,井栏移至原井北侧绿化带内作保护。2008年2月26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③天宁寺梵呗唱诵。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梵呗”是佛教活动中赞颂佛菩萨的声乐作品,是汉传佛教音乐的主体部分。南方佛乐以梵呗唱诵见长,其代表性寺院即为常州天宁寺。我国佛教界向有“高旻寺打坐金山香,天宁寺唱念盖三江”之说。著名音乐学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者田青指出:“在过去的时期内,这个寺的唱念一直被视作典范。目前中国一些大丛林都喜欢称自己的唱念学自常州天宁寺。”知名佛教音乐研究员胡耀亲访国内诸多寺院后,在《我国佛教音乐调查述要》一文中说:“除指明所属寺院的唱曲谱例外,皆以江苏常州天宁寺的唱谱为分析标本。”天宁寺梵呗节奏沉稳扎实,唱腔悠扬潇洒,韵味古朴清雅。基本上采用“纯声乐”的演唱方式,一般只用法器伴奏,不用笙管丝弦。其音乐风格哀婉、清逸,具有佛教音乐的鲜明特色和江南民间音乐风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