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文通其他畅销品推荐

★权威性。作者为中央保健会诊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主任医师、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经常在电视台做节目,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普遍适用性。很多人都有脾胃病,脾胃重在养,中医更注重调养,对于调治脾胃病有独到的优势。

★实用性强。不管是食物、中药还是经络、运动,自己就能随时操作,不花钱防大病。


【内容简介】

本书以《黄帝内经》为理论依据,讲述如何在生活中养好脾胃。

内容包括中医对脾胃病的认识,脾胃与健康的关系,为什么人们容易犯脾胃病,以及如何通过日常饮食、运动、经络按摩等养护好脾胃。并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季节、不同疾病给出了相应的脾胃调养方案。


【作者简介】

吴中朝 中央保健会诊专家,名老中医,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院长,主任医师,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20余年。主持或参加过十余项部省级中医养生保健课题研究。在长斯临床诊治经验基础上,对家庭中医保健领域有独到建树。

近20年来,先后发表专业论文论著80余篇,专著5部,并多次获不同级别的科技进步奖。曾十多次应邀或由国家外派赴国外进行医疗和讲学,并长期负责国内外本科生、研究生和进修生的临床与理沦课程的教学,主持多项继续教育项目。


【媒体评论】
  1. 各大门户网站及地方网站读书频道的焦点图推荐和连载
  2. 各地方日报晚报主流报刊杂志的书讯书评和连载
  3. Sina、论坛的发帖营销

【目录】

《黄帝内经》教你脾胃问题早发现/14

章 脾胃是后天之本,脾胃养好病难侵

此脾胃,非彼“脾、胃”/19

脾很忙,食物“加工”、水液“运输”都靠它/20

脾是人体血库,脾好气色就好/23

脾好的人,肌肉有力身体壮/24

胃虽大度,也需要小心呵护/26

脾胃好似“夫妻档”,关系和谐消化好/29

第二章 这些事,让你的脾胃变虚弱

不吃早餐的人,容易得胃溃疡/33

总是吃太饱,易被肥胖、“三高”盯上/35

偏食的人脾胃一定虚弱/37

吃饱就睡,就是在等病来/40

生、冷、硬的食物胃怕/41

你熬夜,脾胃也跟着加班/43

烟酒无度,伤肝伤肺也伤胃/44

久坐伤脾,会让你四肢无力/47

随意吃药,先伤脾胃再伤肝肾/48

思虑过度,难有好食欲/51

第三章 脾胃问题有多种,你是哪一种

面黄肌瘦的人多是脾气虚,要益气健脾/55

腹部有坠胀感是中气下陷,要益气升阳/58

身体容易出血是脾不统血,止血更要补血/60

寒湿困脾的人大便不成形,可用艾灸祛寒湿/62

胃隐痛喜按是胃气虚,要益气养胃/64

胃隐痛一吃就胀是胃阴虚,要养胃阴去虚热/66

口干口苦喜生冷是胃热证,要清胃火、泻肠热/68

脾胃湿热的人体倦身重,要健脾祛湿除积热/71

第四章 顺天时而养,让你的脾胃动力十足

春季乍暖还寒,脾胃也要捂一捂/77

冬病夏治,脾胃虚寒的人要抓住时机/82

秋燥季节,吃点酸味让肠胃很舒服/87

冬季进补要有度,莫给脾胃加负担/92

第五章 给脾胃喜欢的食物,它们就会让你舒服

五色入五脏,脾胃喜欢黄色食物/101

甘味食物给你好“脾气”/102

小米适合胃不好又失眠的人/105

胃寒腹泻的人,可适当多吃糯米/107

大麦泡茶,消化不好的人可常喝/109

夏季常吃薏苡仁,让你不再身重困倦/111

牛肉补脾气,效果堪比黄芪/113

脾胃虚寒怕冷的人,可多吃羊肉/115

身体瘦弱、消化不好的人要常吃猪肚/117

莲藕,生吃清热解毒,熟吃健脾开胃/119

白萝卜清积热、化积食,冬天更适合/121

经常腹胀便秘的人,可常食山药/123

南瓜对胃胀、胃痛、便秘有效/126

主食吃土豆,远离肥胖、“三高”/128

红薯是便秘的“克星”/130

经常“反胃”,吃几颗栗子就好/133

红枣是“天然维生素C 丸”/135

第六章 用简单的中药养好脾胃

陈皮泡水喝,打开你的胃口/141

适量吃姜,让受寒的胃暖起来/143

肉吃多了不消化,山楂来帮忙/146

神曲,消除米面积食的良药/148

鸡内金,小儿积食/150

厚朴帮你理气消食,可治气滞腹胀/151

胃气不足易疲劳,甘草能缓解/153

砂仁能温脾止泻,适合受寒腹泻/155

芡实,东坡居士的养生珍品/157

藿香专治夏季腹泻、呕吐、没食欲/159

消瘦乏力,一吃就想吐,党参煮粥吃/161

湿困脾胃没食欲,白扁豆能化解/163

汤里加点儿肉豆蔻,冬天不怕胃寒留/165

第七章 经络是脾胃健康的遥控器

脾不好,脾经先做出反应/169

养好胃经,无病一身轻/173

腹胀、胃口差,就找太白穴/176

脾虚月经不调,按三阴交穴就能解决/177

脾虚月经量少,按摩血海穴打开血库/180

长夏暑湿,阴陵泉穴让你清爽/181

胃痛、反酸,有公孙穴/183

各种脾胃问题,足三里穴都管用/18511

气舍穴专治打嗝恶心/187

常按天枢穴,轻松摆脱便秘/188

脾好不好,摸摸脾俞穴就知道/190

胃寒的人,试试艾灸胃俞穴/193

中脘穴专管消化问题/194

胃寒胃痛,艾灸神阙穴/196

第八章 每个人都能用的健脾养胃小妙招

3个小动作,让脾胃功能倍增/201

每天散步的人,不会有消化问题/202

没事常慢跑,不用进药房/205

动动脚趾头,坐着就能养脾胃/207

肩膀也与脾胃有关系/208

摩腹摩出好脾胃,孙思邈的长寿之道/210

叩齿咽津——流传千年的健脾强肾法/212

练习“呼”字诀,呼出脾胃浊气/214

笑口常开的人脾胃好/215

第九章 三分治七分养,彻底解决脾胃疾病

胃口不好,与其吃药不如养好心情/219

四肢无力是脾虚,用四君子汤调理/222

按3个穴位,轻松缓解胃痛/224

经常胃反酸的人,要重视早餐/226

腹胀,食滞、脾虚、湿热要分清/228

4种腹泻,对症调理才有效/234

消化不良,启动人体的“健胃消食片”/238

小儿疳积,捏脊就见效/241

便秘也分证型,你调理对了吗/246

肥胖不都是吃得多,还有脾虚/252

脾胃安和,就不会再失眠/253


【前言】

“你吃了吗?”这是人们常用的问候语之一,同时也反映了吃的重要性。每个人每天的生命活动都需要大量的能量,而这些能量就是靠“吃”而来,吃进身体里的食物,则必须通过脾胃才能转化为气血能量。

脾胃,是人体的重要脏腑,对维持和促进人体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脾为五脏之一,胃为六腑之一,两者亲密搭档,不可分开。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黄帝内经》中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饮食经过胃的初步研磨、消化后,再由脾将营养物质化生为气血,并运送至全身,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可以说,脾胃担负着人一身的能量来源,脾胃健旺,化源充足,脏腑功能才能强盛,身体才能保持健康。

脾胃还是人体气机升降运行的枢纽,脾胃协调,可促进和调节机体新陈代谢,保证生命活动的协调平衡。

脾胃如此重要,但现代人在日常生活中总是忽视脾胃的健康,过多食用生冷寒凉的食物,或因为工作繁忙而饥一顿饱一顿,或因为应酬需要而饮酒过度,或为了减肥而过度节食,或暴饮暴食,或缺乏运动,等等,都会使脾胃遭受伤害。脾胃一旦出了问题,不仅会影响食欲、睡眠、情绪,时间长了,还会诱发各种肠胃疾病及全身性疾病。故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说:“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

对于养护脾胃,早在两千多年前成书的《黄帝内经》中,就有很多经典的论述,可惜的是,当下的人们对此少有了解。行医几十年,我接诊的很多病人都有脾胃虚弱的问题,很多疾病也正是因此而起,而他们自己却往往并不知情,没有意识到正是日常生活中的某些习惯和一些不经意的细节损伤了脾胃。

这本书,就是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保护脾胃的重要性,学会通过饮食、中药、经络穴位、运动等方式调理脾胃,知道如何避免在日常生活中伤害脾胃,以及怎样在家调理一些常见脾胃疾病。读过本书,你一定会发现自己对脾胃的重视远远不够,而养护脾胃的方法竟是如此简单。

后需要提醒的是,由于每个人的体质、病机、所处环境等各不相同,所以中医治病调养,讲究辨证施治、辨证调养,一人一方。本书所列药方、药膳旨在提供参考,并不能代替医生开药方,不可照搬,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如怀疑身体有疾病,须及时就医诊治,不可据此自拟药方。

吴中朝


【免费在线读】

《黄帝内经》教你脾胃问题早发现

《黄帝内经》里说“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人体的消化吸收由脾胃共同完成。如果脾胃功能不好,那么营养物质就无法顺利地送达五脏六腑和身体各处。身体得不到滋养,必然会引起一些外在的病变。所以,脾胃健运与否,只要留心,就能从身体上找到蛛丝马迹。

面色暗淡、萎黄

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如果脾气虚弱,气血生化不足,皮肤得不到足够的滋润和营养,就会变得暗淡、发黄。如果不能及时调理,面色就会逐渐萎黄,人也会消瘦枯槁。

口唇淡白、干燥

《黄帝内经》中指出:“口唇者,脾之官也”“脾开窍于口”“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脾胃的问题会表现在口唇上:脾胃功能正常的人,嘴唇红润,干湿适度,润滑有光泽;脾胃功能不好的人常嘴唇发白、没有血色,显得非常干燥,容易起皮、裂口。

睡觉时流口水

“脾主涎”,“涎”即口水。气有固摄作用,一个人脾气充足, 涎液才会传送正常,并且老老实实待在口腔里,帮助人体进行吞咽和消化;如果脾气虚弱,固摄功能减弱,涎液就会不受约束,使人睡觉的时候流口水。

睡眠不好

《黄帝内经》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脾胃不和会使人睡眠质量下降,出现入睡困难、惊醒、多梦等问题。

精神状态不佳

人体所需的能量来源于脾胃所化生的气血,脾胃健运,能让大脑和身体得到足够的滋养,人就会神清气爽、精力旺盛、思考敏捷。如果脾胃运化失常,大脑、脏腑等得不到足够的能量,就会出现精神不振、健忘、心慌、反应迟钝等问题。

肥胖或消瘦

正常情况下,食物进入胃,经过初步消化,然后精微营养物质被脾带走,上输给肺,肺通过血液将营养带给五脏六腑。如果脾出现了问题,健运失常,营养物质堆积在身体内,就会形成肥胖。

脾虚可导致肥胖,反过来瘦人是不是脾胃就好呢?不一定。脾胃功能低下,不能将食物转化成身体所需的营养,而是直接把它排出去了,身体得不到足够的营养支持,人就会变得消瘦。

胃胀气、反酸、打嗝、口臭

脾胃一升一降,共同完成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如果脾胃感受湿热,清气不能上升,浊气不能下降,就容易引起胃胀气、反酸、打嗝等不适,浊气顺着食道上行到口腔,就会形成类似于食物腐熟的味道,也就是口臭。

现代医学认为,反酸是由于胃酸分泌过多造成的,如果不及时治疗就会慢慢发展成胃炎、胃溃疡,因此若常出现胃反酸,要引起重视。

排尿困难、泄泻

《黄帝内经》认为,肾主水,脾主运化,两者共同管理水液的代谢传输。脾气健运,清升浊降,就可以助肾化水,使排尿通畅;如果脾气虚弱,升降功能失调,则容易导致排尿不畅。

脾气虚弱还可导致水谷不能正常运化,使人大便稀薄,大便中伴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有时还伴有肠鸣现象。脾气虚弱严重、清阳下陷的人,可出现经常性泄泻,甚至脱肛的现象。

便秘

正常情况下,人喝进去的水通过脾胃运化,才能成为身体的津液, 如果脾阳不足,脾胃运化能力减弱,就会导致大肠动力不足,继而造成功能性便秘。另外,胃火亢盛,耗损津液,也可导致大便燥结、排便困难。

胃痛

腹部受凉、过量食用寒凉食物、情绪大起大落、脾胃虚寒等,都有可能导致胃痛,这是胃受伤的直接表现。

此脾胃,非彼脾、胃

中医里常说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很多人不了解, 常将中西医里的脾胃画等号,其实二者是不同的。

在西医中,脾、胃是两个独立的器官,各自发挥作用。脾位于人体腹腔的左上方,呈扁椭圆形,是人体的淋巴器官,其功能主要是参与人体淋巴组织的免疫活动,制造免疫物质,过滤掉血液中的异物、病菌及衰老死亡的细胞,并充当人体的“血库”,调节血液。

胃是消化系统中非常重要的器官,它位于膈下、腹腔上部,就像一个斜着的口袋。胃具有分泌胃液的功能,我们吃进身体里的食物都要在胃里进行消化和吸收。胃很“神奇”,它的形态、位置、大小会随着吃进的食物多少而变化,也会因为人的年龄、性别和体型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中医里所说的脾胃,实际上是一个功能繁多的庞大系统,西医中所说的脾和胃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

中医的脾为五脏之一,是人体对饮食进行消化吸收并输布其精微的重要脏器。(所谓精微,就是食物被消化后可以转化为气血的部分, 那些不能为身体所用的部分就是糟粕。)主运化和升清是其主要功能。可以说,中医里的脾,不仅包含了西医里所说的脾的功能,还包括了胰腺、胃和大肠、小肠的功能。

中医里的胃是受纳、腐熟水谷的场所。《黄帝内经. 灵枢. 玉版》中说:“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胃有接受、容纳饮食水谷及初步消化的功能,食物进入胃后,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形成食糜,下传于小肠以进一步消化吸收,为机体的生理活动和气血津液的化生提供支持。

在中医里,脾、胃并不是“独立”的,它们常被“相提并论”。两者五行都属土,属于中焦,共同承担着消化吸收的重任。《黄帝内经. 素问. 灵兰秘典论》中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如果把胃比作一个粮仓,脾就是运输公司,所有吃进身体里的食物都要经过脾胃的消化吸收才能输布全身。也就是说,人所有的生命活动都有赖于脾胃摄入的营养物质,所以脾胃被称为“后天之本”, 故古人养生,是非常重视养护脾胃的。

脾很忙,食物加工、水液运输都靠它

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黄帝内经·素问·厥论》

中医认为,脾的主要功能是“运化水谷精微”。运,有转运输送的意思;化,即消化和吸收。脾的工作就是把饮食水谷转化为精微和津液,并传输到全身各处。

脾运化水谷,脾好的人身体健康、精力充沛

脾能运化水谷。水谷即各种饮食,如谷类、蔬菜、水果、肉类、蛋、奶、水、饮料等,人摄入的这些食物,都需要经过脾转化成气血, 再通过经脉输送到全身。

脾运化水谷的过程分三个阶段:

阶段:脾帮助胃、小肠将食物分解消化成精微和糟粕两个部分。

第二阶段:脾帮助胃肠道吸收水谷精微。

第三阶段:脾将吸收的水谷精微转输到其他四脏,分别化为精、气、血、津液,以内养五脏六腑,外养四肢百骸、皮毛筋肉。

脾气健运,身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健全,为精、气、血、津液等的化生提供足够的养料,才能使全身脏腑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如果脾运化水谷的功能减退,饮食水谷得不到很好的消化,身体得不到足够的营养支持,就会出现腹胀、便溏、消化不良、食欲减退,以及倦怠、消瘦等症状。

脾运化水液,脾好的人身材不臃肿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

有的女性经过一段时间减肥后,明明体重下降了,但腰、腿却粗壮如初,而且有肿胀感,其实这并不是脂肪在作怪,而是脾的运化功能出现了问题,使水湿停留、毒素无法排出而造成的肿胀。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脾有运化水液的作用,进入人体的所有水液,包括食物中的水分、喝进去的饮料等,都需要经过脾的运输转化,气化成津液,并输布于肺,通过心肺作用而濡养、滋润各脏腑器官。另外,身体里的多余水分也需要通过脾的输送,到达肺、肾、膀胱、皮毛等器官组织, 变成汗液、尿液、泪液等排出体外。可见,人体水液代谢离不开脾, 如果脾失健运,水液不能及时排出体外,就会造成水液停聚,产生水湿痰饮,从而造成水肿。

养脾,先从吃开始

如果脾闹脾气了,运化饮食水谷、水液的能力下降,人就会出现食欲缺乏、腹胀、消化不良、水肿等不适。想要安抚好脾,首先要从饮食入手,可适当吃些健脾的食物,激活脾气,使脾充满能量。

粳米、糯米、小米、红薯、土豆、南瓜、白扁豆、红枣、莲子、花生、栗子、圆白菜等食物能益气健脾,薏米、红豆、冬瓜、莴笋、鲤鱼、鲫鱼等食物则能健脾除湿,可根据情况适量食用。

脾是人体血库,脾好气色就好

血液有滋润、濡养人体的作用,而脾是造血的器官,是“人体血库”,能够向其他器官补充血液。此外,它还有统摄血液的作用, 就是让血液循规蹈矩地运行于身体各处。

脾能生血,脾好的人气色好

《黄帝内经. 灵枢. 决气》中指出:“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 是谓血。”位于中焦的脾胃接纳饮食水谷,吸收其中的精微物质, 经过气化变成红色的液体,这种液体就是血。

脾运化的水谷精微是生成血液的主要物质基础,如果脾的功能失常,生血物质匮乏,则血液亏虚,会使人出现头晕眼花,面色、嘴唇、指甲淡白等血虚症状。一个人气色不好,通常跟血虚有关,因此中医调理气色常从补脾胃入手。

脾主统血,是全身血液的管理者

脾主统血,指的是脾对血液拥有管理权。唐容川在《血证论. 脏腑病机论》中说:“血之运行上下,全赖乎脾。”气为血之帅,对血液运行有推动、固摄的作用,脾是气血生化之源,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脾的功能健旺,不仅气之生化有源、血液化生充足,而且统摄有力,血液循行于脉中而不外溢。如果脾的功能低下,不但气血生化之源匮乏,血液来源不足,脾管理血液的权利也会被削弱, 血液就会不受管束,溢出脉外,导致各种出血证,如皮肤出血、鼻出血、尿血、便血、月经过多、经血不停等。

脾好的人,肌肉有力身体壮

脾主身之肌肉。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黄帝内经》

很多人,特别是经常坐着不动的人,常出现四肢无力、肢体肌肉松弛、手的握力减退等亚健康现象,有人以为是缺乏运动所致,其实根源在于脾。

脾是肌肉、四肢的营养来源

《黄帝内经》中指出,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脾是否健运直接影响到肌肉、四肢的健康。

清代张志聪在《素问集注. 五脏生成篇》中说:“脾主运化水谷之精,以生养肌肉,故主肌肉。”脾主运化,可将水谷精微布散到肌肉中,以供肌肉所需之营养,使肌肉发达丰满、壮实有力。

四肢,也就是手和脚,它们跟肌肉一样,也需要脾气输送水谷精微,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另外,四肢活动还受肌肉的影响,四肢的肌肉壮实,自然就有力,四肢肌肉萎软,也就会“提不起力气”。

可见,脾气健运对肌肉壮实、四肢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脾失健运,气血化源不足,肌肉、四肢就得不到足够的营养。人吃不饱就没有力气,肌肉、四肢“吃不饱”,也会变得倦怠无力,甚至出现萎缩等症。

脾好的人也需要运动

有些人脾胃很好,消化吸收功能正常,但很少运动,从而使营养堆积在肌肉上,时间久了就会形成赘肉,导致肥胖,而肥胖则是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脂肪肝、冠心病等慢性病的元凶。

因此,要想四肢肌肉健壮有力,仅仅脾好是不够的,还需要适当运动。尤其是上班族,每天要久坐在电脑前,腰腹、大腿部位特别容易堆积赘肉,时间长了还会影响到胃肠运动,使脾胃功能下降。另一方面,每天坚持适量25的运动,对增强脏腑功能、提高脾胃运化能力也是大有裨益的。

肥胖不都是吃得多,还有脾虚

俗话说:“十个胖子九个虚。”这里的“虚”通常指的是脾虚。脾在脾气的推动下,将过多的能量和代谢产物运化出体外,如果脾气虚了,运化能力下降了,过多的能量和代谢产物就会积存在体内, 人就会变得肥胖。

对于脾虚引起的肥胖,调治的关键是益气健脾。脾虚肥胖的人, 日常饮食中要多吃健脾养胃的食物,如山药、薏苡仁、莲藕、红枣、冬瓜以及各种豆类等。另外,还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三餐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少吃有刺激性和难以消化的食物,如酸辣、油炸、干硬和黏性大的食物,生冷的食物也要尽量少吃,以保护脾胃之气。

脾虚肥胖的人,可以通过刺激足三里穴来益气健脾,以改善脾的运化功能,恢复脂肪代谢能力,只要身体多余的能量被运化出体外, 自然就能瘦下来。居家调养,一般用按摩或艾灸的方法刺激足三里穴。方法为:

  1. 每天空闲时,用双手拇指指端点按足三里穴5~10 分钟。如果穴位痛感明显,则适当增加3~5 分钟。
  2. 用艾条灸足三里穴10~15 分钟,或艾罐灸穴位20~30 分钟。配伍中脘穴,调胃补气、化湿和中的功效更好。

冬病夏治,脾胃虚寒的人要抓住时机

夏季是很多瓜果蔬菜上市的季节,正是通过饮食调养脾胃的好时机。但是,有些人夏天脾胃虚弱的情况反而比其他季节严重,这跟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有很大的关系。

夏季伤脾胃的 6 个细节

一、不吃主食

夏天气温高,出汗多,很多人胃口不好,不爱吃主食。《黄帝内经》在讲到饮食养生时,将“五谷为养”放在位,谷类是非常重要的营养来源,不吃主食,脾胃会越来越虚弱。

二、饥饱无度

脾胃喜欢规律的生活,如果经常饥一顿饱一顿、边走边吃或者一边吃饭一边看手机,时间长了必然会影响到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导致便秘、腹胀等不适,严重的甚至患上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疾病。

三、大量喝凉茶

凉茶多含有性质寒凉的中草药成分,如菊花、金银花、荷叶、夏枯草等,夏天适当喝一些有助于解暑生津、清热止渴。但是,如果喝过量了,药物中的寒凉之性就会伤害脾胃,使其受纳运化功能降低。

本就脾胃虚寒的人,夏天时喝凉茶犹如雪上加霜,严重的还可能立即就出现腹痛、腹泻等问题。另外,经期女性、孕妇、产妇、婴幼儿都不宜多喝凉茶。

四、“烧烤加啤酒”的刺激

夏天晚上路边的大排档通常是人满为患,很多人吃烧烤、喝啤酒,很是惬意。然而,烧烤的热,啤酒的冷,却是对娇嫩胃黏膜的极大刺激,而且烧烤食物辛热,还会耗伤胃阴,容易导致胃热炽盛而出现上火症状。

五、饮食贪凉

脾胃就像一口锅,把进入锅里的食物煮熟消化,人才变得有力量。脾胃要将食物煮熟消化,得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锅要热。但是,夏天气温高,很多人贪凉,吃生冷食物,喝冰镇饮料,让脾胃总是冷冷的,这样的后果就是锅里的食物不能“腐熟”,而食物如果不熟,就不容易消化吸收,脾胃就必须超负荷劳动来解决,时间长了,就会被脾胃疾病缠上。

六、衣着贪凉

人体的肚脐部位有一个很重要的穴位,叫“神阙穴”;在人的腰背与神阙穴对称的地方,有“命门穴”,这两个穴位如果受到寒邪侵袭,不仅伤脾胃,还会伤肾、伤骨。而夏天不少女孩赶时髦,穿露脐装、露背装,还贪凉吹空调,使腹部、腰部受寒,这对脾胃和肾的健康都很不利。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脾胃虚寒的形成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所以我们平时一定要防微杜渐,注意养护,才能拥有一个好的脾胃。

适当喝黄芪粥,补气祛湿度盛夏

夏天气候有两个特点,一是暑热,二是降雨多、湿气重。邪气从来不是单打独斗,它们只要一碰面常会狼狈为奸,湿邪和热邪即是如此,它们总是联手侵袭我们的身体。脾属土,喜燥而恶湿,尤其容易被湿热所困,造成脾胃湿热。

另外,夏天阳气盛,非常炎热,人出汗多,而气易随汗耗失,所以夏天人容易出现头晕、乏力等气虚症状。所以,夏天我们不仅要祛除湿热,还要注意适当扶助正气。

饮食是调养脾胃的方式,夏天时要少吃生冷寒凉的食物,多吃玉米、南瓜、土豆、红薯、山药、小米、薏苡仁、冬瓜、红豆等补脾或祛湿的食物,还要适当吃“苦”,如苦瓜、苦菜、芹菜、杏仁等,因为苦味食物可以起到清热祛暑、消胀解乏的作用。

脾胃虚弱的人还可适当用黄芪、党参、西洋参、红枣、枸杞子等补气。黄芪性质温和,补气效果等同人参,民间有“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康”的说法,夏天适当将黄芪与粳米煮粥,或在煮汤时放一点黄芪,甚至直接泡水饮用(微苦,可酌加冰糖),都有很好的益气健脾效果。

黄芪红枣粥

【材料】黄芪15 克,红枣10 枚,粳米100 克。

【做法】1. 黄芪加水煎取药汁。

  1. 粳米洗净,加黄芪水、红枣,并加适量清水,煮成粥即可。

脾胃虚寒的人可敷贴神阙穴

《黄帝内经》里说“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夏天是一年四季阳气盛的时节,此时阳气掩盖住了虚寒之气,所以虚寒性疾病的症状并不明显;冬天时天气寒冷,耗损阳气,此时虚寒性疾病容易发作或加重。

中医强调“冬病夏治”,夏天虚寒性疾病病情较为稳定,这时若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预防治疗,将有利于减少或减轻冬天时的病症。脾胃虚寒的人不妨趁着夏天病症不明显的时候,对脾胃进行调理。冬病夏治的方法很多,常用的就是穴位敷贴。神阙穴位于人体的肚脐部位,而肚脐部位的皮肤特别薄弱,药物容易渗透,脾胃虚寒的人可用肉桂、茴香、花椒等温性的药材(打成粉,加姜汁和匀)敷贴神阙穴,对祛除脾胃虚寒、扶助阳气,大有益处。

除了敷贴,艾灸神阙穴也有助于调理脾胃虚寒证。方法为:先将鲜姜切成0.2~0.3 厘米的薄片,再用盐填平肚脐,将切好的姜片放在肚脐上,然后将一壮艾炷置于姜片上点燃。每次灸5~10 壮即可。对脾胃虚寒引起的消化不良、腹痛、泄泻等症很有效果,还可提高免疫力,强壮身体。

民间养生有“三伏贴”“三伏灸”的传统,实际上就是冬病夏治。上面的贴敷和艾灸可选择一样,好是在每伏天进行。如果是贴敷,好是上午11 点以前贴,每次4~6 小时即可;艾灸可以选

在中午。当然,也没必要非得这一天,只要记得每10 天贴1 次或灸1 次就行,虚寒严重的,可以每天或隔天艾灸1 次。

如果皮肤比较敏感,贴敷后需观察皮肤反应,若灼热刺痛、发痒发热明显,应及时取下药物。贴敷和艾灸后不要进空调房间,也要避免沾冷水。

养好心神,使脾胃和谐

从中医五行角度来看,心属火,脾属土,心火生脾土,心是脾之母,要时刻照顾好脾这个“儿子”。如果心阳不振,脾就得不到足够的温煦,运化功能会降低,从而痰饮内停,发生心悸、气短、胸闷、憋气、腹痛、腹泻等问题。夏天对应的脏腑是心,所以夏天养脾胃的同时,更要注意养心。夏季养心,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让心静下来

心喜静,保护心阳,重要的就是让心静下来。俗话说:“心静自然凉。”夏天天气炎热,人容易心烦气躁,此时多听听悠扬的音乐,或者钓鱼、打太极拳等,都有助于调节精神,保持心情舒畅。

二、多喝粥

合理的营养可为心提供动力。不少人夏天胃口不佳,这时不妨喝一些粥。粥不仅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还能补养身体。如果在粥里添加其他食物,还能起到很好的养生效果,如荷叶粥清热解暑、润肠通便,冬瓜粥健脾利湿、消肿排毒,百合粥润肺止咳、养心安神等。

三、晚睡早起

俗语说:“热天睡好觉,胜吃西洋参。”睡眠好则心情好,有利于心神的宁静。夏天时要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晚睡早起。中午时休息15~30分钟,可以平静心绪,补足精力,下午的工作也会更有效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