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 女性垮掉派作品首次引进中国

★ 见证20世纪50年代纽约的风云变幻,捕捉凯鲁亚克成名前后的人性幽微,通过这本书读懂《在路上》

★ 1983年全美书评人协会奖获奖作品,入选《纽约时报》“过去50年*好的50部回忆录”

★ 关联阅读: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精装纪念版)


【内容简介】

当乔伊斯被艾伦·金斯伯格介绍给杰克·凯鲁亚克时,她二十一岁,已经开始动笔写她的*部小说;九个月后,随着《在路上》的出版,凯鲁亚克一夜成名,这时她已经和凯鲁亚克走到了一起。

她不仅是时代的见证者,自己就是一位反叛者。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当大多数未婚女性都还乖乖地待在家里时,出身于犹太中产阶级家庭的乔伊斯勇敢地挣脱了桎梏,投身纽约文化大变革的激流,一头闯入了由艾伦·金斯伯格、彼得·奥洛夫斯基、格雷戈里·柯索、勒罗伊·琼斯等人组成的非凡的圈子里。

这是一个女人的冒险史和成长史。在由男性主导的这一出戏里,乔伊斯和其他“垮掉的一代”女性不过是些小人物;为了像她们所爱的那些反叛者一样自由自在地生活,她们历经磨难、饱尝痛苦,为那个激荡的岁月留下了精彩的注脚。


【作者简介】

作者:乔伊斯·约翰逊(Joyce Johnson,1935— ),美国作家。她出版于1962年的小说《来跳舞吧》被认为是*部出自女作家之手的垮掉派小说。她凭《小人物》一书赢得1983年全美书评人协会奖,并获得1987年欧·亨利奖和1992年美国全国艺术基金会奖。她曾在多家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并在哥伦比亚大学、佛蒙特大学、纽约大学等处教过创意写作课。

译者:李兰,自由译者,本科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英语专业,研究生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翻译专业。


【媒体评论】

这是从缪斯的角度讲述的故事。原来缪斯可以写得跟任何人一样好。

——安吉拉·卡特

一本一流的回忆录,非常美好,非常悲伤。

——E.L.多克托罗

约翰逊写活了那些也许被历史*终判定为小人物的人,但对她自己那一代人来说,这些小人物大到足以塑造那一代人的意识。

——克里斯托弗·雷曼-豪普特,《纽约时报》

细节丰富,文笔优美,对垮掉派大人物及小人物——也就是他们的女人——的形象进行了翔实而生动的描绘和再现。

——安妮·拉莫特,《旧金山纪事报》

在凯鲁亚克的成名作问世时,约翰逊正与他住在一起,她在《小人物》里为我们理性地描写了一个从那时起就一直是文学神话的时代——既宽容又揶揄。

——詹姆斯·阿特拉斯,《大西洋月刊》

《小人物》以其安静从容的姿态,在上世纪伟大的美国文学回忆录之林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这本书不仅仅是在写垮掉派……它也是约翰逊在上西区与世隔绝的中产阶级童年的写照……*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记录了约翰逊本人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作家的职业生涯……这是一本关于一个所谓的小人物的书,但她在记述自己人生的过程中成长为一个大人物。

——德怀特·加纳,《纽约时报书评》

乔伊斯·约翰逊所做的,怎么说呢,是几件事。当然了,她写的是一本 50 年代的回忆录,重点写到了“垮掉的一代”和凯鲁亚克……但她也写的是自己的传记和时代的总结……带着这两个主题,她将其融合成了“小人物”的概念,并且与定义“发生着什么”的人比,他们活得同样热烈乃至更甚,但在这种不精确的定义里,他们又作为小人物出现……一本温柔、甜蜜、充满智慧的书。

——卡罗琳·西,《洛杉矶时报》

乔伊斯·约翰逊给了我们一个保险箱,里面装着遗失了的、关于 50 年代纽约的珍贵卷轴。

——西摩·克里姆,《华盛顿邮报》

一本可爱的、辛酸的回忆录……《小人物》闪烁着深情的光芒。

——托德·吉特林,《国家》杂志

温柔而复杂……远不只是简单列举其和杰克·凯鲁亚克地下恋情的高低起伏……她的书已变成了一个叛逆青年的动人故事,还有她那关于两性关系的引人入胜的沉思,在她的波希米亚青年时期,她曾享有的自由是那个年代的女性所无法想象的。

——《波士顿环球报》

《小人物》是一幅公开的怀旧肖像,它捕捉了那些迷惘日子里的兴奋、奇怪和往往方向错误且具毁灭性的能量。

——《费城问询报》

一份充满爱意的、温柔的、感人的自白,一本值得品味的书。

——《人物》杂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