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主题出版重点图书
★时代先锋人物
★传递红色基因
★充满童趣的英雄人物美文故事
★系好人生diyi颗纽扣丛书
★传承航天精神


【内容简介】

有这样一位航天专家,他的一生与中国航天事业的多个“*”密切相连,他就是中国“卫星之父”孙家栋。
时间紧,任务重,他顶住压力,简化方案,将中国*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如期送上天。
他带领技术人员,冒着生命危险一次次试验,累至昏倒,却坚持带着氧气瓶工作,为中国*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做准备。
他在七十五岁高龄再次为国挂帅,带领中国航天人攻克关键技术难点,发射中国*颗绕月卫星“嫦娥一号”,实现了中国人几千年的探月梦。
他是航天赤子,他是国家栋梁,满天星斗璀璨,写下他不朽的传奇。


【作者简介】

吴尔芬,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厦门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已出版小说《雕版》《九号房》《姐妹》《人皮鼓》《新蜀门》《古田军鼓》,连环画《古田军号》等作品。


【前言】

写给小读者的话
小朋友,当你仰望夜空时,*常看到的是什么?
当然是星星和月亮了!
我们知道,它们其实都是宇宙中的天体。其中,我们肉眼可见的星星,绝大部分是离我们很遥远的恒星,只有五颗是太阳系内的行星,古人分别用金、木、水、火、土来给它们命名。
至于月亮,科学家称它为地球的卫星。
所谓卫星,指的是一种围绕着某颗行星按固定轨道运行的天体。太阳系里的八大行星,除了水星和金星外,都伴有卫星。
其实,除了月亮这颗天然的卫星,我们地球外还环绕着许多小小的“天体”,只不过它们是我们人类制造出来,再投放到太空的。这些小“天体”运动起来很像卫星,所以被称为人造卫星,我们平时也经常把它们简称为卫星。
*诗词里,有一句雄浑大气的名句: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地球每天都在自转,我们住在上面,每天不知不觉也跟着它在转。因为地球赤道全长约四万公里,也就是八万里,所以我们每天跟着地球转了八万里,顺便把宇宙中的众多星河看了一遍。
卫星其实跟我们人类差不多,每天也在跟着地球转,遨览宇宙星辰。不同的是,有的人造卫星静止在地球上空的轨道上,有的则自己绕着地球转动。
卫星虽然是在我们头顶看不见的地方活动,但它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举个简单的例子,平常我们想去一个陌生的地方,都会用到导航设备。不管是我们的车载导航仪还是手机里装的导航地图,它们都要依靠导航卫星来为我们定位,再为我们规划路线,指引我们在哪里掉头,在哪里转弯,往哪个方向走。
人造卫星是个大家族,除了我们上面说的导航卫星外,还有通信卫星、气象卫星、侦察卫星、测地卫星、截击卫星等。不同种类的卫星,在各个领域为人类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可以说,人类把卫星投上天以后,人类历史就向前跨进了一大步。之前,人类的活动范围是从陆地到海洋,从海洋到大气层,而卫星上天后,人类实现了从大气层到太空的突破,视野有了巨大的变化。
卫星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卫星位于地球上空几千甚至几万公里的高度,可以传递信息,实现大洋通信。要知道,以前的大洋通信是在海底铺设电缆,不仅成本高,还麻烦。有了卫星,就不用电缆了,还可以进行电视转播。有的卫星一个半小时就绕地球一圈,只要在卫星上装上相机,就能给地球拍照,这是地面上的任何手段都做不到的。卫星还能用于预报天气、勘测地形、灾难营救、监测山火等。特别是我们现在进入信息社会,卫星的作用就更大了。这也是各个国家争先恐后发射卫星的原因。
卫星作用这么大,但卫星的发展历史其实并不长。
世界上*颗人造卫星,是苏联在一九五七年十月四日发射的。而我国直到一九七○年四月二十四日二十一时三十五分,才发射了*颗卫星“东方红一号”,实现了中国人几千年的飞天梦。
我国卫星发射起步晚,但进步速度惊人。如今,我们已是世界航天大国,发射的卫星总数跃居世界第二位,来自中国的星光已经洒遍全世界。
这个丰功伟绩不是凭空而来,在它背后,是无数中国航天人的日夜辛勤工作,默默奉献。在每一次成功发射背后,都饱含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而整个中国航天发展历程,就是一段中国航天人满怀壮志、为国争光、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历史。
这段历史中,有无数跌宕起伏、可歌可泣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讲讲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杰出代表,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开拓者之一孙家栋院士的故事。让我们跟着他的足迹,去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光辉征程。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