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 国内设计界巨擘吕敬人、刘晓翔、赵健,The Type、设计师字体服务平台“字由”纷纷撰文推荐!收录15国88位设计师的作品,200页视觉盛宴,中英双语对照,高质量全彩印刷,呈现现代文字设计面貌。
★ 全书由德国设计界泰斗,资生堂、IPSA、宝矿力品牌标识设计者赫尔穆特·施密德构思、编辑、设计,汇集杉浦康平、安尚秀、扬·奇肖尔德、埃米尔·鲁德等当代设计大师作品与专文设计谈,领略大师的深刻见解。
★ 本书曾于1980年作为日本殿堂级设计杂志《idea》特刊出版,风靡业界,广受赞誉。40年后经由增补修订,以全新面貌再度出版。
★ 本次全新增补版内页选用专用于印刷仿古书籍、艺术设计、书法画册的高级书纸,质感细腻,对书中大师作品还原度极高,阅读舒适度极佳,适宜翻阅、珍藏。
★ 适合读者:设计师,设计学习者,设计专业师生,字体设计、版式设计爱好者。


【内容简介】

“文字设计具有双重性:首先,设计作品要具备功能性;其次,它也应具备艺术审美性。”
——埃米尔·鲁德

《今日文字设计》收录了15个国家88位设计师的作品,包括杉浦康平、安尚秀、扬·奇肖尔德、埃米尔·鲁德、卡尔·格斯特纳等现代设计大师的作品与设计评论专文。这些作品与其中蕴含的设计思想超越了它们诞生的时代,呈现出风格各异的当代设计面貌。
但本书不仅是一本经典字体设计作品集,更是一本串连起20世纪文字设计的发展历程、展现设计界多种理念乃至学术观点冲突的启发性教程。赫尔穆特以广博的学识视野在《今日文字设计》里展示了现代文字设计在东西方近一个世纪的节点和面貌,并以作品为例对文字设计不同的观念或方法进行了简要的归类和阐释。
本书于1980年首次出版后即风靡业界,广受赞誉。40年后的今天,经由增补修订,推出中英文对照的新版,希冀启发更多的中国设计师,通过对西方文字设计的认识来发展自己的汉字设计。正如本书作者赫尔穆特·施密德先生所说:“如果能在东西方之间产生融合,那将是多么令人激动人心的事!”


【作者简介】

赫尔穆特·施密德(Helmut Schmid)1942年生于奥地利,曾于德国学习排版,后来进入瑞士的巴塞尔设计学院,师从埃米尔·鲁德、罗伯特·毕希勒和科特·豪尔特。
他曾在瑞典、加拿大、日本和德国从事视觉设计工作。1980年,他为大冢制药设计了双语包装标识。同年,他还为日本大热饮料“宝矿力水特”设计了品牌标识。1993年,他为韩国demisoda饮料设计的标识也取得了极大成功。1987年,他为新成立的美妆品牌IPSA设计了字体商标和基本品牌标识。此外,他还为护肤品牌AYURA和资生堂设计了字体商标,包括资生堂旗下“UV WHITE”系列的标识。
赫尔穆特为众多国际设计杂志撰写过文章,包括日本殿堂级设计杂志《创意》(idea)、英国著名设计杂志《基线》(baseline)等。1980年,他编辑并设计了《今日文字设计》。
赫尔穆特自2000年起担任神户设计大学的讲师。他还是AGI和ATYPI的成员。


【媒体评论】


因赫尔穆特·施密德先生曾向杉浦康平先生学习的经历,又长期在日本工作生活,所以较早就认识了他,2005年我策划举办首届北京国际书籍设计家论坛,邀请了他来演讲,这是中国的同行们首次聆听建立在包豪斯的设计理念基础上,以数学与结构主义特征融入充满朝气的非对称的版式设计之新科学方法论的阐述,当时年轻的设计师们难忘与他的“文字设计”相会,受益匪浅。1981年他编著《今日文字设计》首版就风靡业界,之后不断再版,并译成多国文字,在亚洲影响深远。这次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再版,让我们再一次领略他对众多东西方文字编排案例的解读,既有瑞士严谨的网格文字设计的分析,又有对东方汉字版面设计语言游刃有余的描述,充分反映出他对于《今日文字设计》新理念的开放性思考,对中国当代平面设计师一定不无裨益,并可以成为设计教育的经典教材。
非常遗憾,2018年这位才华出众的平面设计艺术家突发疾病离我们而去,这本书的再版也是对这位世界平面设计做出卓越贡献的逝者致以深深怀念。
——吕敬人 书籍设计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敬人设计工作室艺术总监

《今日文字设计》回顾了20世纪80年代前字体设计的发展历程,收入了大量字体设计的主要代表人物,虽然距离本书的出版已经过去了整整40年,它仍然是平面设计的经典书籍。对于当下中国学习平面设计的学生和平面设计行业诸多细分领域来说,阅读经典并从中吸取营养,仍然是学习设计和提高设计水平的*有效方法。
——刘晓翔 国际平面设计联盟(AGI)成员、中国出版协会书籍设计艺术委员会主任

十多年前,赫尔穆特先生本人及其学术曾经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所著的《今日文字设计》中文版一书至今仍然是我在教学与设计研究中的重要参考书目之一。尽管,在数字化信息社会的样态中,屏幕阅读方式已然成为大众日常阅读行为的主体,但是我认为像《今日文字设计》中所涉及到的,关于文字字体及其应用设计这一类型的现代设计经典文化与准则反而更加有去研究、推广和拓展的价值。
——赵健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国际平面设计联盟(AGI)成员

《今日文字设计》综合还原了战后「国际主义平面设计」这股思潮暗藏的在地特色和多元观点。在国际主义被大量风格化复制的今天,本书可以让新人设计师了解它真正的核心追求、从上世纪现代主义的精神遗产中得到启迪。在熟悉经典的设计师面前,书中相互冲撞的观点则可促使读者重新审视这股思潮的主要论点和论据,帮助读者折射当代的设计实践。本书蕴含的前人养分,也是今天的设计师们完成现代主义大师们未竟之业的精神食粮。
——谭沛然 文字设计与视觉文化媒体 The Type编辑

《今日文字设计》中对文字设计的理解同样适用于视觉设计中,这本书归纳了世界上多位现代文字设计大师的箴言和深刻见解,并集合了他们的经典文字设计作品案例,让设计师一站式充分感受到大师们的智慧,在设计当中实现更多的设计表达。
——字由 设计师字体应用管理和版权服务平台


【目录】


柯蒂·特里维迪 对《今日文字设计》的反思
今日文字设计
沃夫冈·魏因加特 我的字体案例之形态学
沃夫冈·魏因加特的文字设计
维姆·克劳威尔 实验性文字设计与实验的需要
新形式,新技术
表现性文字设计探索
共时性的文字设计
视觉象形的文字设计
杉浦康平 汉字与假名的二元性共振
宇宙观的文字设计
非语言的文字设计
信息性及实验性文字设计
埃米尔·鲁德的文字设计
埃米尔·鲁德 作为沟通与形式的文字设计
节奏感的文字设计
功能性的文字设计
卡尔·格斯特纳的文字设计
衬线体的文字设计
维姆·克劳威尔的文字设计
连续性的文字设计
信息性的文字设计
动感的文字设计
重复性的文字设计
实验性的文字设计
绘画性的文字设计
移动式的文字设计
弗朗哥· 格里格纳尼 有关当下文字设计的批判性评论
文字标识设计
有目的的与可发现的偶然性


【前言】

对《今日文字设计》的反思
柯蒂· 特里维迪
《今日文字设计》是我自1990 到2010年期间在印度理工学院孟买分校进行“高级文字设计”研究生课程的资料,从埃米尔· 鲁德开始,每年我们都阅读和讨论书中所收录的短文。课程书单后来又增加了一篇奥托· 艾歇尔关于文字设计的文章,后续讨论中也有杉浦康平关于印度语言排版的问题。尽管这门课是为学生开设的,但也极大地促进了我个人对文字设计的理解。我记得自己在阅读第20 遍时的惊讶与兴奋,而之前的19遍时都没有感受到那种顿悟和明了。
《今日文字设计》里初的讨论是文字设计到底是一种口头还是视觉的表达,是一种文字的排布还是图像的创造。
在不同的文章里会有不同的观点呈现,那么哪一种可以看作是文字设计的定义?格里格纳尼认为,文字设计是以文字来呈现的创意。克劳威尔认为,文字设计是白纸上黑字的形式。施密德认为,文字设计乃是由对言词转译的视觉沟通。
魏因加特认为文字设计是皆有可能的,他断言文字可以是任何视觉的形式、图像或肌理,如此尝试的结果也就是文字设计。克劳威尔对“文字设计研究的实验”和“实验性文字设计”之间的区分定义也一锤定音,他表明很多所谓的实验性文字设计其实就是现代艺术潮流框架中的另外一种形式的尝试。
除了上述的定义讨论,《今日文字设计》的价值在于对文字设计过程的深度观察。文字设计作为一种过程,汲取并加以练习可使得文字设计师们的作品趋于精美和成熟。
鲁德的观点:文字设计作品中如果你只看到印刷的部分,那标志着专业上并不成熟;而施密德的观察:视觉呈现的可能性早已嵌入在内容之中——以我的个人经验,这两者都需要你费时琢磨来予以整体理解。
课程里每周我们从中取一篇文章逐字阅读并讨论其深意,每字每句得其精髓再继续下一篇。这样一个观点与另一个观点之间相隔七天,也创造了足够的间隔去消化它们。
然而在《今日文字设计》里,迥异的思想紧密地共存,我能感知到在书籍白色平静的封面之后暗藏的那些思想冲突。
鲁德认为,不能认读的设计只能算作是垃圾,而魏因加特他的作品激励了数不清的、自我标榜为“边锋设计师”的去创作“垃圾”,他们之间只隔了4mm的书页。我一度想把《今日文字设计》放在空调出风口边上的书架上,让冷气使得书中的此类争执平静下来。
杉浦康平的文章与他人相比有质的不同。其出发点在于东方精神传统——在东方文字诞生于声音的漩涡,具有自我的发音和速度。印度的哲学传统认为,在宇宙的始创阶段,只有“意念”存在着,闪耀着,但其并无具体的形式。
文字和声音的形式恰恰就是在无形的意念中产生,并进而表达了意念。先有了口头语言,后来才形成书面语以及各种个性化的字体,每个都是一粒意念的种子。赋予书面语以视觉形式是想要复制口语的感觉,如同我们在发声诵读时所做的那样,尽可能忠实地体现其声调、停顿和变化。
尽管《今日文字设计》并没有过多着墨于亚洲的书写,但其行文观点应是放之而四海皆准的。在印度传统中,这样的文字表达方式又被称之为“箴言”:通常短小而精悍,只有两三个词却富含深意。作为普遍性的真理,无论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箴言都一直受用。通过视觉形式表达意念方面,深远意义的作品就是《吠陀经奥义书》,一本研究表达神圣宗教艺术形式本质的古老印度著作。书中的一些箴言是这样的:
从顿悟中产生了象征(象征来自顿悟)
从无形式产生了形式(有形来自无形)
形式的特征是本质的
《吠陀经奥义书》书中的箴言共有114 段。在由杰出的印度符号学学者爱丽丝· 博恩注释的英语版里,箴言占据了其192 页中的5 页。而2003 年版的《今日文字设计》共184 页,短文总共才18页。
我从来都没认为《今日文字设计》是“集合那些长青作品而成书的作品集”(2007 年版编者注语)。在我的课程里,我们并没有对书中的作品插图给予过多的关注和讨论,而把全部努力置于汲取短文的智慧。那18页的关于文字设计的箴言或那些当代文字设计大师们的深刻见解,如魏因加特、克劳威尔、杉浦康平、鲁德、格里格纳尼以及施密德。鲁德的“沟通是文字设计的固有目的”是具有普适性的观点,如同《吠陀经奥义书》里所谈到的:“一幅图像应当被设想去表达特定的含义。”如果没有沟通和传递的意义,那些文字设计作品或视觉符号还有什么创作和存在的理由?
《吠陀经奥义书》里后的箴言是“这些阐述是以授予知识为目的。谁理解了这句话谁就可以成为形式大师。这值得深思,而理解了这句话的人也自此获得解放。”
我们以此来观照《今日文字设计》:“这本书是为了授予人以知识。理解了它你就能成为文字设计大师,它是一本值得你深思的书。”
2015 年3 月21日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