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扬州古籍修复  扬州雕版印刷  扬州毛笔  扬州装裱  
扬州剔红漆艺  扬州玉雕  扬州木雕   扬州竹刻  
扬州古琴斫制   扬州园林营造  扬派盆景   扬派叠石
扬州剪纸  扬州绒花  扬州刺绣    扬州折扇  
扬州雀笼  扬州金银细工  扬州扎纸   扬州花灯
盘扣  手工布鞋  老物修复   
穿越悠长历史
俯叩深厚文化
记录扬州手艺的前世今生  走近手艺人的劳作日常  探寻造物文化的魅力之源

“一生一念,一物一心”
记录百味手艺人生,续写千年传承烟华
 
文字视听立体呈现


【内容推荐】

 

“念物记”的“念物”二字意味深长,读来有感情,有温度,令人不由自主地想去探究“念物”之人背后的故事。扬州不单单是时下流行的“美食之都”,更是孔尚任笔下源远流长的“百工之城”,是江南文脉的重要节点。

《念物记》用二十三个篇章,每篇图文并茂,讲述一项传统手艺、刻画一位或数位代表性人物。作者以田野调查的方式,细致入微地介绍手艺的前世今生、艺人的真实生活状态,以及传统手艺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破解途径。使人从中懂得珍念延续不断的造物文脉,以及生命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念物记》书写的是一个个具象的手艺和手艺人,抽象出来便是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代表。本书便是致敬匠人匠心,弘扬传统文化之作。

《念物记》还融合其他的数字媒体,为读者提供更丰富的阅读体验和衍生信息。衍生内容包括音频和视频素材,上传至数字平台,用生成二维码的形式融为一体,供读者扫码视听,获取不同感官的体验。扉页前设置专门设计的引导页,每篇文章结尾处根据空白的大小和形状,二维码标志或立或卧,以反复提醒读者。


【作者简介】

梅静,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检察官文联文学协会理事、扬州市作协理事。从事文学创作十余年,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各类作品约200余万字。其中,长篇小说《因为爱得深沉》获扬州市第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长篇小说《如山,若水》入选江苏省作协重点扶持项目,获扬州市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春风文艺”杯中国原创小说大赛一等奖。


【媒体评论】

一生一念,一物一心。《念物记——扬州手艺人》以温暖而细腻的笔触,写出了手艺中所蕴藏的精神和情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颇有价值的文本。

——冯骥才(知名作家、文化学者)

在这本书里,我们看到了扬州的人文和历史,以及扬州人的生存智慧和生活方式。只要我们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传统文化资源,扬州的今天和明天就都能演奏出*美妙的乐章。

——曹永森(扬州文化学者、扬州市文联原主席)


【目录】

序言
辑    唤醒古书一缕香
唤醒古书一缕香
素笺不言,雕文有声
半世笔缘
伫一曲,水墨青春

第二辑    红妆如你
红妆如你
琢玉,性灵的重生
嘉木心香
竹筠青青
琴音心曲谁与共

第三辑    庭院深处觅桃源
庭院深处觅桃源
坐爱山林晚
咫盆一叶有大千

第四辑    一剪梅香
一剪梅香
花影何处笑春风
绣针下,那写意的灵魂
盘扣里的花样年华
足下密密缝

第五辑    扇里听风
扇里听风
雀笼巷里传新声
天珠密码
铁匠的对话
扎纸,衔着那片乡土
忆花灯红

后记

  


【前言】

守 住 文 化 之 根
——为《念物记》而序
章 剑 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视察时指出的。在全国文代会上,书记还特别强调,优秀传统文化可是我们的宝贝啊!这两次讲话,我有幸在现场聆听,故而领会也尤为深刻。
我写的《故宫三部曲》,其中写到抗日战争时期故宫文物南迁的故事,故宫人有这么一句话,文化之根在,中国不会亡。正是抱着这样的信念,他们在国难当头之际,冒着生命危险保护国宝,捍卫中华传统文化。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使命感和崇高精神。
现在时代不同了,但我们仍然应当保持与弘扬这种使命感和崇高精神,坚定文化立场,坚守文化之根,为传统文化鼓与呼。因此,当我读到这部《念物记》书稿时,尤为欣喜,颇有感慨。
这本书没有空谈宏大主题,也没有板着面孔布道,而是用二十三个篇章,每篇讲述一项传统手艺、刻画一位或数位代表性人物。这些手艺中,有的已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比如雕版印刷、剪纸;有的至今任何“名头”都没有,比如盘扣、手工布鞋制作。作者采用田野调查的方式,细致入微地介绍每项手艺的前世今生,以及艺人的真实生活状态。但正是这种显微镜式的写作,让扬州两千五百多年的灿烂文化和精湛的手工技艺,像长卷画轴一样徐徐展开,令人在游目骋心之余,更增添了对民间智慧和文化家国的挚爱之情。
与很多文化类著作偏于学术味不同的是,梅静女士的这本书始终贯穿着一个“情”字。比如在开篇《唤醒古书一缕香》中,她写一位修复古籍的年轻人:“来扬州七年,他的小店几经辗转,才在皮市街的一处平房里落了脚。房子老旧,冬天,人在屋里站一会儿,脚板就会变得冰凉。”透过这样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到一名写作者的悲悯之心和大爱情怀。但在这温暖的笔触之下,作者又以深沉、冷静的基调,讲述了传统手艺面临的困境,以及破解的途径。比如她在《坐爱山林晚》一文中写道:“叠石是需要实践的艺术,光做不思,光说不做,都是行不通的。他们盼望中国园林学科教育能够弥合理论与实践的鸿沟,期待真心热爱叠石艺术的人才出现。”这就使得这部作品脱离了风花雪月式的文艺窠臼,而具有了深厚宽广的现实意义。
作者梅静是扬州人,对扬州这片土地拥有天然的熟悉之情。她笔下的扬州手艺如同乡土上长出的庄稼,鲜活且极富个性。但越是地方的,才越是世界的。从扬州手艺曾经的辉煌,到今天工业时代它所面临的严峻考验,再到有识之士对它的未来所做的扶持与拯救,其它地区几乎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虽然这部作品只是一个城市的手艺故事,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中懂得,珍念延续不断的造物文脉,以及生命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我想,这也是书名《念物记》的内在之意吧。
借用书中的一句话:“手艺其实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保护手艺,就是滋养我们的传统文化,培育我们的民族精神。”我们坚信,文化之根在,中华永辉煌!
(作者系江苏省文联主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