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推荐1:中国台湾知名心理师吕嘉惠20年性教育经验温情巨献!

吕嘉惠是中国台湾知名心理师、性谘商师,她结合自己20年专业实践经验积累的上千案例和故事,温情呈现自己多年原创性教育哲学,帮助父母和孩子找到身心亲密和健康的秘密!

推荐2:父母与孩子互相尊重、陪伴、滋养、疗愈和成长的全新性教育模式!

只有性健康的父母,才能培养出性健康的孩子。只给孩子灌输性教育而不考虑父母性教育能力的教育,不是好教育。本书内容是吕嘉惠的全新性教育模式,充分考虑到父母和孩子的双向情感互动,先教父母成为性心理健康的个体,疗愈自己,再成为性心理健康的父母,陪孩子体验生命的美和本质。因此,这是同时为孩子和父母提供互助式性教育能力的著作!

推荐3:提供孩子成长每个阶段急需的性教育理念!性教育不仅是生理教育,更是全人教育。

性教育,不是仅仅给孩子提供生理教育,而是关系教育、全人教育。本书将0岁到成年的孩子分为5大发展阶段,在孩子性发展萌芽期、懵懂期、青春期、体验期、实践期,教父母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性认知、性自尊、性界限,并学会放手,能够直面、接纳性道路上的喜悦和困扰!

推荐4:父母的自我性创伤疗愈指南!让父母在呵护孩子成长的同时,疗愈自己、修复创伤!

好的性教育,是以亲子联结感为前提的。本书教父母在面对孩子性经历时,学会处理自己的恐惧、被激发出的性创伤,并接纳自己、疗愈自己,为自己补足曾被忽视的性陪伴。所以,本书不仅对孩子性成长必需,更是所有家长的自我性创伤疗愈指南!

推荐5:父母读懂孩子、孩子渴望父母的性教育圣经!

懂得爱与放手的教育哲学,所有的父母都可以在孩子成长道路上,与孩子从心底建立联结,越拥越紧!

推荐6:提前习得以爱为本的性教育知识,在孩子性发展道路上不恐惧、不迷茫、不无助!

我们并不能提防人生路上的所有不确定。如若发生不美好的遭遇,我们依旧可以相互陪伴,用爱疗伤


【内容简介】

《爱与放手》是中国台湾知名心理师、性谘商师吕嘉惠的家庭性教育著作,结合她20年性教育实践所总结出来的以爱与互动为基础的亲职性教育理念,向广大父母和性教育工作者温情呈现了父母与孩子互相尊重、彼此陪伴、深度滋养、温暖疗愈和共同成长的性教育模式。

每个人都有性自我。不同的人生阶段都有相应的性发展,在成长中,我们需要不断学习认识个体的身体与性、形成个人性价值观、发展性别和性倾向认同、从容进入亲密关系中的性爱……每个阶段的性问题都足以撼动生命,甚至影响一个人的自尊和自我价值感。因此,能够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为其提供适龄的、科学的、健康的性教育陪伴,则是父母能给孩子zui宝贵的成长礼物。

本书以孩子心理与性发展历程为主线,结合常见和典型案例故事,为广大父母呈现了孩子在萌芽期、懵懂期、青春/摸索期、体验期、实践期的表现和特点,告诉父母应该如何给孩子zui需要的爱和陪伴。吕嘉惠的性教育理念尤其重视亲子关系的联结,跟随本书的内容,父母不仅能够一路呵护孩子的性成长,还能为自己消解养育焦虑,提高教育能力,甚至还可以重获疗愈自己、修复创伤的机会。


【作者简介】

【吕嘉惠】

中国台湾知名心理师、性谘商师,台湾荷光性谘商专业训练中心、荷光成人性谘商中心、芸光儿童与青少年性谘商中心执行长,台湾性谘商学会创会理事长,有长达20年性谘商专业个案经验,以及12年性谘商专业培训经验。《爱与放手》是吕嘉惠性教育著作,总结了她从事性教育工作20年经验、理念和核心思想。


【媒体评论】

吕嘉惠老师zui擅长的是,她能看见系统中每个人的潜能,并给予他们所需要的养分,帮助他们培养所需要的能力、焕发本该有的光彩。

——邱雅沂 性谘商师

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你会发现,运用资源并且适时求助也是成人熟练运用之后才能教给孩子的能力。我们必须明白,我们所做的这一切努力不是为了预防某种问题的产生,而是为了带给孩子我们未曾有过的美好。

——龙冠华 临床心理师

在看完整本书后,很敬佩嘉惠老师系统地将她几十年有关性咨询的工作经历与学习,用温柔、流畅的文字呈现出来,带着我们去感受、理解性教育中的问题,而且运用大量故事、实务案例来帮助我们感受父母与儿女互动中的各种心情与内在纠结。这本书绝dui是家长和老师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zui佳秘籍,如果还没准备好对孩子进行性教育,你也可以先买一本放在家里,终有一天,你会需要它。

——王嘉琪 性谘商师

我体验到,与书对话的过程中,不断地被启发、被看见的自己,仿佛有个知己陪着我再次经历了孩提到成人时期对于性的困惑与好奇、兴奋与恐惧。所以,我希冀自己协助这本书的出版,将如同米开朗基罗雕刻大理石一样,将大卫带到人们面前,进而被它启发。

——张菀馨 心理师


【目录】

前言 性,是身心亲密与健康的礼赞

推荐序一 有性健康的大人,才会有性健康的孩子

推荐序二 性教育,从改变与疗愈自己开始

推荐序三 亲子关系的日常互动,是性教育*重要的现场

推荐序四 放手去爱,回应大卫的召唤

*章

什么是性教育:性教育不是生理知识教育,而是全人教育

启程成为为自己赋能的父母

我学会成为自己的“母亲”

性,不只是性

什么是亲职性教育生涯规划?

第二章

性教育的主角是父母:以依附关系为主体的亲职性教育

好的依附关系是一切的基础

当我们在谈性教育时,我们真正想给孩子什么?

第三章

从爱出发:孩子性发展的萌芽期

父母的伤,孩子的痛苦

人格脊椎

不停触摸自己生殖部位的 3 岁小孩

修复孩子的人格脊椎

培养倾听自己与孩子的能力

第四章

爱的锻炼:孩子性发展的懵懂期(一)

如何在孩子尊重自己的感觉和现实行为之间找到平衡?

孩子几岁必须分房睡?

看见女儿自慰,父母该如何处理?

6 岁孩子想在家里光着身体,父母该怎么办?

6 岁女孩喜欢在父亲面前裸露私密部位,该怎么办?

父亲不在家时,12 岁男孩总要跟母亲同床睡, 该怎么办?

第五章

爱的锻炼:孩子性发展的懵懂期(二)

你的孩子在学校被挑逗时

在孩子的问题面前,他的感觉*重要

在失序中认识自己与孩子

第六章

爱的设限:孩子性发展的青春 / 摸索期(一)

不在乎关系的孩子,不愿努力的父母

如果青少年发生性行为

第七章

爱的设限:孩子性发展的青春/摸索期(二)

青春期亲子关系的挑战

青春期孩子需要怎样的父母

性教育依附支架

尊重并倾听孩子的性心理活动

保护孩子的性自尊

第八章

爱的设限:孩子性发展的青春/摸索期(三)

设限,不是对立,而是合作

别让孩子在熟识关系中受伤

用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谈性

第九章

爱与放手:孩子性发展的体验期(一)

爱情与关系的 4 个阶段

爱情与关系的蜜月期

爱情与关系的自我坦露期

暗恋这件小事

第十章

爱与放手:孩子性发展的体验期(二)

性价值观是思维,性是感觉

恋爱中界限的设定与坚守

界限设定的积极沟通

性价值观与性伤害

第十一章

爱的传承:孩子性发展的实践期

性沟通:性,可以谈

从你到子女:性价值观的传承

让自己成为性教育生涯规划型父母


【前言】

性,是身心亲密与健康的礼赞

2018年母亲节前的一个多月时间里,我在开森心理微课平台上开了11节亲职性教育生涯规划课。我当时是特意选的这段时间,因为我觉得这个时间段对孩子和父母来说,实在是意义非凡。在这一个多月里,我通过讲述案例故事引导父母陪孩子慢慢成长。我们一起从爱出发,学习以依附关系为主体的亲职性教育。

在孩子性发展的萌芽期,在亲职性教育能力建构的暖身期,我们学习、重视性教育,就意味着我们重视依附关系,渴望清楚地理解性教育是全人教育。

之后我们进入了爱的锻炼期、孩子性发展的懵懂期、亲职性教育能力建构与知识储备期,我们学习着如何从日常生活中收集的性教育案例出发,练习跟孩子谈人际关系、人际界限与面对青春期的准备。

到了青春期,我们进入爱的设限期、孩子性发展的摸索期,孩子的事情很容易冲击父母在面对性价值观时的设限与涵容能力。青春期孩子的父母,除了要面对孩子与之依附关系即将要有调整的心理挑战,更要在孩子的性发展爆发期间学习如何面对与孩子在性议题或性价值观上的冲突,学习如何化解彼此关系发生变化时的困难处境。渡过了青春期的风暴,真心希望孩子仍愿意与我们同在,一起携手前进。

孩子迈向成人期,父母进入爱与放手期。当成年的孩子开始体验性时,身为父母的你要知道,这是孩子在你以依附关系为主体的全人性教育累积下进行的实践。孩子开始陷入爱情、发生性行为,在这一阶段,孩子学习倾听自己和他人的感觉,开始有能力表达自己、有能力与

对方协商,能够在爱情和性方面不因为文化性别上的刻板印象而受伤,学习真诚地理解自己与对方的关系。这些是一生的修行。

我希望广大父母通过学习亲职性教育生涯规划,能在如何看待孩子的性发展上,一路跟随着孩子学习成长,具备身为学习型父母所具备的视野。

如果你与孩子正处在试图建立你们都满意且适合的关系时期,那么希望这本书能给你一些灵感,启发你在孩子发展的不同阶段调整关系互动的模式,锻炼、转变自己的心态,跟着孩子的成长攀山越岭,但也不忘回首品味,享受成为孩子父母这段很重要的人生旅程。

如果你曾与孩子无话不谈,这本书就可以帮助你跟孩子一直无话不谈,也不会因为性的尴尬、禁忌或价值观不同而产生冲突,更不会让你放弃与孩子一同成长的机会。我衷心地盼望父母在孩子性发展的路上不缺席;诚心地希望当孩子面临爱情的困惑、性的苦恼时,愿意与你分享他(她)的困惑,无话不谈的你们可以一起面对性福与难题,并在生命中学习与参透。

这本书如同浓缩摄影,快速地帮我们模拟陪着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预见自己想成为的父母模样,并给孩子传递关于生命的信念与哲学。

让我们一起思考,当孩子成年时,父母想送给孩子怎样的成年礼呢?在孩子即将踏入性的领域时,父母想传递给孩子对性的理解又是什么?就这些话题,我写了一封信(见于后记), 预备在我的孩子即将成年时送给她作纪念。

我也会想,如果我是孩子,我会很希望我的父母、我的老师及这个社会,在我面对自我、情、欲、性、爱与关系的那段青涩无措的年纪里,给我的不只是惶恐、困惑与罪恶,而是爱与能力。

吕嘉惠

心理师 / 性谘商师


【免费在线读】

我学会成为自己的“母亲”

穿透性的迷雾,你会发现每个灵魂*深的渴望是被正确听到。自1996年从美国雪城大学拿到谘商教育硕士学位,到两年后成为心理师,我主要的工作领域就是性教育与性谘商。许多人会好奇我是怎样走进这个领域的?是什么支持我走这么久?

这些好奇的人其实想问的真正问题是 :“1998年还是一个对性比较保守与信息缺乏的年代。相较于亲子、婚姻、家庭关系来说,性是个相对危险的题目,因为对性的道德批判与价值观

争议至今从来没有停止过,你是如何坚持下来的?”我曾写过《迈向性谘商师之路》这篇文章,在演讲时也用过很多方式回答过这个问题,比如源自我在美国上课时的震撼,源自个人的发展历程,或是源自我对心理专业的希望。

但今天,我想从“铭印”这个概念来说明。铭印是一种特殊的学习行为,指的是对于特定刺激讯息的接触甚至仅需要发生一次,就会对动物产生终生的行为影响。铭印是德国行为学家海茵罗特(Heinrich)发现,并被另一位行为学家康拉德·劳伦兹(Konrad Lorenz)命名的一个词,铭印是认妈妈的过程。在劳伦兹的研究中,人工孵育的灰雁在出生后的几个小时内如果是被人类照顾而不是被母雁照顾,它们自此之后就会紧跟在工作人员的脚边,仿佛工作人员才是它们的母亲。这种认知状态发生在特定的个体发展阶段,只要经历一次刺激,就会被个体终生追寻。

如果你有机会听过性医师、性社会学家、性教育家、性谘商师的演讲,或是有机会问问他们对这一研究领域的坚持,他们多半都会谈起多年前在欧美学习“性”相关学科的重要经验,他们关于那个学习过程的印象非常深刻,以至于他们讲起来犹如昨日。

我也是一样。1995年, 27岁的我对性的本质的了解,除了繁衍后代外,其他一无所知,我只知道,女人穿着太性感或太主动是不道德的,婚前性行为会被打断腿,阴部是不洁的。这样的我误打误撞地上了性议题谘商的课,教授邀请他治疗的个案到课堂上分享自己的经历。在这个过程中,那些阴暗到让人不能说出口的事、罪恶的感受、羞愧的欲望、污秽的烙印、深怕被社会价值观批判的恐惧、认为自己被家人抛弃……都在治疗的过程中被疗愈了,他们被接纳而成为自己、重新定义自己,并活出新的人生,这样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

我记得当时我在笔记本上写下 :“性是人类*后的框架,如果能修通性,人生应该没有什么是不能修通的了。”现在回头想,那堂课让我的性自我诞生了,它在我身上起到了非常巨大的铭印作用。我认为“母亲”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往自己内在深处走的状态,无论低俗、神圣、污秽或美丑,都应该在历程中找回完整的自己。

“每个人都有性自我。在胚胎形成之前,人就已经与性息息相关。每个重要的人生阶段总有相对应的性发展阶段,认识个体的身体与性、形成个人性价值观、发展性别和性倾向认同、进入亲密关系中的性爱……每个课题都足以撼动生命,也深深地影响着一个人的自尊和自我价值感。”

在修习这堂课的历程中,我有一个重要的转折经历,至今回想,我依然非常感谢生命的安排。上课老师布置的作业是每周要写反思记录。我记得我*后一份报告得到的是评级B-(反思记录是非常个人化的书写,教授通常都会给 A 或 A+ 予以鼓励)。在那份报告里,我回忆起儿时与邻居玩的时候发生了身体探索、抚触等相关事件,那个经验头一次很清晰且完整地浮现在眼前,当时我感到羞愧、困惑、愤怒、无法接纳自己,我将这样的发现与状态写在反思记录上。我记得当时教授的评语是 :“你应该接受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不需要感觉羞愧,所以给 B-。”

这件事给了我很大的震撼。我顿时明白,教授说的是对的,我应该接受自己!是的,我要接受自己。而且,如果能找到滋养我的环境与涵容我的人,我还要学着去接受自己、原谅自己、还原自己。但当时的我无法用自己现有的认知接受自己、原谅自己,我的认知带着那个时代的我所经历的性保守文化,我无法断然抛下。

当时,我也同时在接受咨询,我和我的心理师说了儿时的经验,他直接指出这是一个被性骚扰的经历。原本我对儿时经验的羞愧是自己对于性的好奇,他的说法并没有让我如释重负,让我觉得是别人的错,反而让我更责怪自己,觉得是我对性的好奇导致自己被骚扰。

我的困惑并没有因这样的定义而得到缓解,因为当时的我没有能力厘清自己的感受,在掀开尘封的经验时,我没有能力抵挡对女人、对性的文化价值观的侵袭,它们早已刻在我脑中。而西方文化中对我有帮助的新观点——接纳自己、那不是我的错——在20年前并没有滋养到我、让我有力量感。

相反,我承受着另外一个价值观对自己的期待,在心中评价着自己的无能与无力感。我逐渐陷入抑郁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脑子自动化地连接了我人生中许多无助的经验,这让

我更加陷入对生命无能为力的痛苦中。

因为觉得痛苦,我求助于谘商。可是,我越谘商也就越痛苦、越羞愧无力,我觉得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我迟早会抑郁发作。我只好每天都去湖边散步,甚至很长时间待在大自然中,将陷入痛苦的思绪转移到观察花开花落、万物生长的变化中,去感觉风雨的轻抚、阳光与温度的变化。我慢慢地感觉到自己的感觉,并开始重新思考发生在我身上的事。那时,我并没有得出任何结论,只是很确认 :在大自然中,我是被爱的、是存在的。

我其实很感谢生命的安排,尽管这两位专家并没有帮助到我,我在性问题理解上也没有取得很大的进步,但这次的课程却打开了我的性探索大门。

尊重自己的感觉、诠释自己的经验,这是复原的*步骤。也就是说,不同的专业人员用他们自己的角度分析我的经验,然而性的心理状态是很复杂的。除了性教育,性知识、性技巧、人格状态、社会文化等都会作用于个体,交织出每个人独特的经验与样貌。因此,性无法被教导该怎么感觉、要怎么做,也无法被自己以外的人定义。

但这个课程、这段经历唤起了我对自己的好奇。我好奇,如果除去社会价值观教我怎么看自己,我将如何诠释发生在我身上各种与性相关的经验。而这个好奇是促使我20年来持续待在性谘商领域的原因,我发现在我拥有不同能力时,同样的往事可以有完全不同的意义,而我也以这样的精神持续地支持着我遇到的人,让他们在性问题上面修通自己。

在这20年的人生历程中,我原谅了自己,原谅了本能,原谅了对性的恐惧,原谅了对别人的批判,原谅了我的文化——我的家庭没有教会我爱自己的身体、爱自己的原始意识、爱自己的情欲、爱自己本来的样子。我学会成为自己的“母亲”。

对我来说,性不只是性行为,不只是本能,不只是性快感,不只是如何拥有你想要的性生活与满足,不只是一个行为的结果,而是一个人从小到此刻所有经历的整体展现。


【书摘与插画】

我学会成为自己的“母亲”

穿透性的迷雾,你会发现每个灵魂*深的渴望是被正确听到。自1996年从美国雪城大学拿到谘商教育硕士学位,到两年后成为心理师,我主要的工作领域就是性教育与性谘商。许多人会好奇我是怎样走进这个领域的?是什么支持我走这么久?

这些好奇的人其实想问的真正问题是 :“1998年还是一个对性比较保守与信息缺乏的年代。相较于亲子、婚姻、家庭关系来说,性是个相对危险的题目,因为对性的道德批判与价值观

争议至今从来没有停止过,你是如何坚持下来的?”我曾写过《迈向性谘商师之路》这篇文章,在演讲时也用过很多方式回答过这个问题,比如源自我在美国上课时的震撼,源自个人的发展历程,或是源自我对心理专业的希望。

但今天,我想从“铭印”这个概念来说明。铭印是一种特殊的学习行为,指的是对于特定刺激讯息的接触甚至仅需要发生一次,就会对动物产生终生的行为影响。铭印是德国行为学家海茵罗特(Heinrich)发现,并被另一位行为学家康拉德·劳伦兹(Konrad Lorenz)命名的一个词,铭印是认妈妈的过程。在劳伦兹的研究中,人工孵育的灰雁在出生后的几个小时内如果是被人类照顾而不是被母雁照顾,它们自此之后就会紧跟在工作人员的脚边,仿佛工作人员才是它们的母亲。这种认知状态发生在特定的个体发展阶段,只要经历一次刺激,就会被个体终生追寻。

如果你有机会听过性医师、性社会学家、性教育家、性谘商师的演讲,或是有机会问问他们对这一研究领域的坚持,他们多半都会谈起多年前在欧美学习“性”相关学科的重要经验,他们关于那个学习过程的印象非常深刻,以至于他们讲起来犹如昨日。

我也是一样。1995年, 27岁的我对性的本质的了解,除了繁衍后代外,其他一无所知,我只知道,女人穿着太性感或太主动是不道德的,婚前性行为会被打断腿,阴部是不洁的。这样的我误打误撞地上了性议题谘商的课,教授邀请他治疗的个案到课堂上分享自己的经历。在这个过程中,那些阴暗到让人不能说出口的事、罪恶的感受、羞愧的欲望、污秽的烙印、深怕被社会价值观批判的恐惧、认为自己被家人抛弃……都在治疗的过程中被疗愈了,他们被接纳而成为自己、重新定义自己,并活出新的人生,这样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

我记得当时我在笔记本上写下 :“性是人类*后的框架,如果能修通性,人生应该没有什么是不能修通的了。”现在回头想,那堂课让我的性自我诞生了,它在我身上起到了非常巨大的铭印作用。我认为“母亲”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往自己内在深处走的状态,无论低俗、神圣、污秽或美丑,都应该在历程中找回完整的自己。

“每个人都有性自我。在胚胎形成之前,人就已经与性息息相关。每个重要的人生阶段总有相对应的性发展阶段,认识个体的身体与性、形成个人性价值观、发展性别和性倾向认同、进入亲密关系中的性爱……每个课题都足以撼动生命,也深深地影响着一个人的自尊和自我价值感。”

在修习这堂课的历程中,我有一个重要的转折经历,至今回想,我依然非常感谢生命的安排。上课老师布置的作业是每周要写反思记录。我记得我*后一份报告得到的是评级B-(反思记录是非常个人化的书写,教授通常都会给 A 或 A+ 予以鼓励)。在那份报告里,我回忆起儿时与邻居玩的时候发生了身体探索、抚触等相关事件,那个经验头一次很清晰且完整地浮现在眼前,当时我感到羞愧、困惑、愤怒、无法接纳自己,我将这样的发现与状态写在反思记录上。我记得当时教授的评语是 :“你应该接受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不需要感觉羞愧,所以给 B-。”

这件事给了我很大的震撼。我顿时明白,教授说的是对的,我应该接受自己!是的,我要接受自己。而且,如果能找到滋养我的环境与涵容我的人,我还要学着去接受自己、原谅自己、还原自己。但当时的我无法用自己现有的认知接受自己、原谅自己,我的认知带着那个时代的我所经历的性保守文化,我无法断然抛下。

当时,我也同时在接受咨询,我和我的心理师说了儿时的经验,他直接指出这是一个被性骚扰的经历。原本我对儿时经验的羞愧是自己对于性的好奇,他的说法并没有让我如释重负,让我觉得是别人的错,反而让我更责怪自己,觉得是我对性的好奇导致自己被骚扰。

我的困惑并没有因这样的定义而得到缓解,因为当时的我没有能力厘清自己的感受,在掀开尘封的经验时,我没有能力抵挡对女人、对性的文化价值观的侵袭,它们早已刻在我脑中。而西方文化中对我有帮助的新观点——接纳自己、那不是我的错——在20年前并没有滋养到我、让我有力量感。

相反,我承受着另外一个价值观对自己的期待,在心中评价着自己的无能与无力感。我逐渐陷入抑郁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脑子自动化地连接了我人生中许多无助的经验,这让

我更加陷入对生命无能为力的痛苦中。

因为觉得痛苦,我求助于谘商。可是,我越谘商也就越痛苦、越羞愧无力,我觉得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我迟早会抑郁发作。我只好每天都去湖边散步,甚至很长时间待在大自然中,将陷入痛苦的思绪转移到观察花开花落、万物生长的变化中,去感觉风雨的轻抚、阳光与温度的变化。我慢慢地感觉到自己的感觉,并开始重新思考发生在我身上的事。那时,我并没有得出任何结论,只是很确认 :在大自然中,我是被爱的、是存在的。

我其实很感谢生命的安排,尽管这两位专家并没有帮助到我,我在性问题理解上也没有取得很大的进步,但这次的课程却打开了我的性探索大门。

尊重自己的感觉、诠释自己的经验,这是复原的*步骤。也就是说,不同的专业人员用他们自己的角度分析我的经验,然而性的心理状态是很复杂的。除了性教育,性知识、性技巧、人格状态、社会文化等都会作用于个体,交织出每个人独特的经验与样貌。因此,性无法被教导该怎么感觉、要怎么做,也无法被自己以外的人定义。

但这个课程、这段经历唤起了我对自己的好奇。我好奇,如果除去社会价值观教我怎么看自己,我将如何诠释发生在我身上各种与性相关的经验。而这个好奇是促使我20年来持续待在性谘商领域的原因,我发现在我拥有不同能力时,同样的往事可以有完全不同的意义,而我也以这样的精神持续地支持着我遇到的人,让他们在性问题上面修通自己。

在这20年的人生历程中,我原谅了自己,原谅了本能,原谅了对性的恐惧,原谅了对别人的批判,原谅了我的文化——我的家庭没有教会我爱自己的身体、爱自己的原始意识、爱自己的情欲、爱自己本来的样子。我学会成为自己的“母亲”。

对我来说,性不只是性行为,不只是本能,不只是性快感,不只是如何拥有你想要的性生活与满足,不只是一个行为的结果,而是一个人从小到此刻所有经历的整体展现。


返回顶部